老子言,「多言數窮,不如守中」是什麼意思?

2020-12-14 動漫逍遙君

這句話出自《老子》第五章,全文為:

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天地之間,其猶橐龠乎?虛而不屈,動而俞出。多言數窮,不若守中。

老子其實在告誡統治者,不要頒布太多政令

所謂「多言數窮,不如守中」,從字面的意思說,你說的話太多,你就會有危機,所以你最好的處事方式就是保持「中道」。老子在這裡其實是一種延伸的意思,就是告誡統治者,政令太多會加速國家的滅亡,不如持守虛靜。

這句話在馬王堆帛書版本中,寫成「多聞數窮,不如守於中」,

我們知道,帛書馬王堆本是現在發現的最早版本。

那麼,似乎這句話應該更加接近老子真實的原意,現在我們通行的版本,都是後人傳抄所流傳的,那麼自然會出現訛誤。

學者馬敘倫曾引明代學者焦竑的說法,焦竑曾根據「龍興碑」認為「多聞數窮」是正確的。我也認為,最早的字是「聞」,聞既有聽聞,也有言說的意思,對於統治者來說,他不僅僅要言也要聽。老子的意思是,聽和說都不要太多。

至於「於」這個字,其實是表達一種狀態,有與沒有差別不大。

「不如守中」其實是「不如守衝」

還有「中」這個字,學者嚴靈封認為,其實是「衝」,後來在傳抄中出現了錯誤。這種說法得到了陳鼓應的贊同。

在《老子》第四十二章中,有「中氣以為和」,查帛書本原文是「衝氣以為和」。由此,就可以證明,這裡似乎也應該是「衝」。

那麼,什麼叫衝?衝其實是同「盅」,也就是虛靜的意思。第四章說「道衝而用之或不盈」,意思就是道本身是虛靜的。

前面兩句,「天地之間,其猶橐龠乎?虛而不屈,動而俞出」,其實是呼應後慢的這句話,這句話的意思是說,天地之間難道不像一個風箱麼?空虛但不會窮竭,發動起來而生生不息。

所以,這句話還是在表達老子的核心意思,天地之間沒有人的幹涉,它運轉得非常好。所以統治者應該學習大自然,不要過多幹涉國家的政治,保持虛靜,國家就能運轉得很好。

相關焦點

  • 天地把萬物當狗,聖人把老百姓當狗,老子真的是這個意思嗎?
    天地之間,其猶橐龠乎,虛而不屈,動而愈出多言數窮,不如守中。很多人的大概看到這個狗字,立馬第一反應是:什麼?天地把萬物當狗?聖人也把老百姓當狗一樣?其實則不然。「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意思是:天地是沒有心的,任期萬物自然發展,聖人是遵循以天地之心為心,連自己都沒有,怎麼還會有其他。「天地之間,其猶橐龠乎,虛而不屈,動而愈出」根據白玉蟾的註解,天地之間既天地的心,就像鼓風吹火用的器具,運而不息,生生不息;虛而不屈:用之無窮。動而愈出:純亦不己。
  • 話越多越錯,老子用《道德經》教會人們:話多的人越要學會沉默
    虛而不屈,動而愈出;多言數窮,不如守中。——老子《道德經》「多言數窮,不如守中」,這就好比一個人,說的話越多,便會讓自己走投無路。與其如此,倒不如讓自己保持沉默,把要說的話,儘可能地藏在心裡。從古至今,文學的魅力無以言表,更是無窮無盡。千萬本書有千萬種意思,一千個人有一千種思想,因為這些千千萬萬,組成了千奇百怪的思想。
  • 初識老子:多版並讀《道德經》第四章
    【校注】「多言數窮」之「言」當為「聞」。帛書甲、乙本皆作「多聞數窮」。「天地不仁」和「天地之間」並無前後因果、邏輯關係,似為後人添加非儒之言,楚簡併無此句!知道的多了反而加快達到極點,不如保守中和。【討論】一、「芻狗」是什麼?這句光草狗就能有三種解釋1、重點是「祭祀用的」,所以草狗也很重要。天地沒有區別心,對萬物都很好。
  • 真正悟透老子的兩條「天規」,好運不爭而來,人生少有災禍!
    慈故能勇心懷慈愛,所以勇敢無畏,真正的愛,不是索取,不是佔有,不是享受,而是一種慈悲心心懷慈悲之心,就可以和宇宙磁場中正能量對接,這種正能量,也就是愛因斯坦所說的「愛的力量」。一個人有多少慈悲心,就有多少福報,慈悲心可以淨化貪慾,可以真正做到無私無為,可以讓自己的利益和多數人的利益保持一致,利益萬物而不是損害他們,老子說:天之道利而不害,只有慈悲心才能做到利而不害,而合乎法則做人做事,天道也必定促成他成就自己,如道德經所言:同於道者,道亦樂得之。
  • 老祖宗說「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這句話的意思究竟是什麼
    如果你還非要這麼理解,那估計老子是不會原諒你的。對,沒有錯,這句話就出自於老子的《道德經》。而這句話其實更應該是用一段話來看的,這樣才能然我們不是偏頗的認識到這句話中的道理。這片小文章的全文是:「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天地之間,其猶橐(tuó)籥(yuè)乎?虛而不屈,動而俞出。多言數窮,不如守中。」
  • 老子2000年前參透真相
    自宇宙大爆炸起,人們普遍認為宇宙處於不斷膨脹中,至今也尚未發現宇宙的邊界,又何來「牆」這一說呢?在我們固有的認識中,一提起宇宙就聯想到浩瀚無垠的萬象。在我們看來,宇宙應當是沒有邊界的,並一直不斷向外無限擴展延伸,但是,今年義大利的一家研究所的發現,對信奉「宇宙無窮論」的我們來說無疑是一個重磅炸彈。
  • 老子《道德經》第五章經文解讀
    多言數窮,不如守中。解釋:天地如果沒有仁愛之心,就會視萬物如草芥芻狗一樣輕賤無用;聖人(即統治者)如果沒有仁愛之心,就會視百姓如草芥芻狗一樣輕賤無用。風箱中空無一物(實際上是空氣),可謂虛,可謂無。但使用起來卻可以源源不斷的生產風動,可謂空虛卻取用不竭。愈加大加快拉箱柄的力度,製造的風動便愈強大,可謂動而愈出。風箱的這一特性(即虛而不屈,動而愈出)可以類比於道之虛無而生萬物之有這一特性。所以說道於萬物不就類似於風箱之於風動嗎?聖常言道:禍從口出。
  • 老子道德經到底是講的什麼意思嗎?
    直接就上來就問有誰知道道德經的意思。我敢說天下讀書人都有這樣的,疑問。之前有一個問答。叫,道德經的核心思想。大家之所以這樣問那還不都是想知道道德經到底說了什麼?那道德經,是什麼意思呢?他說了什麼呢?容我慢慢說來。
  • 老子哲學中「三知三守」的人生哲理是常德,也是無為之道
    老子哲學中的「三知三守」的人生哲理是自然之道,是永恆不變的客觀規律,其中蘊涵著老子無為的思想和建功立業的治世之道,只有遵循規律,才能無為而治。今天筆者對老子《道德經》第二十八章的內容,有一些比較新的體悟,分享與大家,希望能拋磚引玉。知其雄,守其雌,為天下谿。
  • 老子和幾位朋友吃著美味的小魚,說出七個字,成為家庭興旺的法寶
    老子說:「天下難事,必作於易;天下大事,必作於細。」這句話出自《道德經·第六十三章》,它的意思就是說,天下間的難事,一定是由容易的事情演變而成的;而天下的大事,一定是從細小處開始累積興旺起來的。是啊,一個人,要想成就的事業,就要用一顆堅韌不拔的心,去堅守,從細小的地方做起,從點點滴滴做起。
  • 大道智慧,老子傳承於後世的十大哲理!
    正如老子所言:「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於道。」 「天之道,利而不害;聖人之道,為而不爭。」商場之高手,也為而不爭。不爭者之所以反而得勝,正是因為他的所作所為符合人之本性,利人而無害於人,善得人之助,故能不爭而勝。 3 知止可以不殆。
  • 《道德經》中的「知其白,守其黑」揭示了老子「不知所終」之謎
    兩千多年的不解之謎至今無人能解:老子去哪兒了?無論是考古學家還是古文字專家都沒有合理的答案。其實老子已經將答案寫在《道德經》裡,只是我們被慣性思維所障礙無法開啟智慧思維。老子:「知其白,守其黑,為天下拭。為天下試,恆德不忒,復歸於無極」。
  • 老子說不敢為天下先是什麼意思
    不敢為天下先,首先得明白這個天下先是什麼意思?老子說,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而且我們前邊都多次證明一就是無為,二就是有為,三就是德。四就是天下(萬物)。當然,這裡邊的天下也可以指,普天之下。老子曰,無為而無不為,取天下常以無事;及其有事,不足以取天下。看見沒,老子原話就是無為而無不為才是天下先呀。那麼無為而無不為是什麼呢?
  • 《道德經》不同的斷句,截然不同的意思
    更有傳聞說現在傳世的斷句,是紀曉嵐為迎合帝王統治,在編纂四庫全書時,故意將原文的斷句錯開,導致意思完全不同。於是有個說法「老子五千言,錯簡兩千年」。要說哪個版本更接近老子的原始思想,那都屬於後世的揣測了。當今比較受人青睞的版本是王弼、楚簡和帛書版。我朗讀的《道德經》,便是依豆瓣的高分版,陳鼓應教授注釋之王弼+參考帛書及楚簡版。
  • 讀懂老子十大經典名句,品味人生十點經典智慧境界!
    在現實浮躁的社會中,我們有時候會因為某件事或者生活不如意煩躁不安。不如放慢生活節奏的腳步,先靜下心來感受一下老子十大經典名句,品味人生十點經典智慧境界!尋回心靈的寧靜,感悟生命的真諦!一,難得糊塗俗人昭昭,我獨昏昏。俗人察察,我獨悶悶。
  • 莫挨老子是什麼意思 莫挨老子的含義是哪裡的方言
    莫挨老子是什麼意思?莫挨老子是哪裡的方言?相信北方的老鐵大部分是不知道的,一起來看看吧!莫挨老子是什麼意思  莫挨老子是四川一帶的方言,意思是不要碰我。我不搞基。  視頻分享:https://www.
  • 老子的「三知三守三歸」是什麼?大智慧!
    【守德不失之三法】【無極:普適性,普世性】此章開始二句歷來被注釋家所重視,但真正理解老子真意的不多,處於動蕩時代的嚴復則作出了獨特的解讀,認為老子哲學的守柔是有二重含義的。他說:「今之用老者,只知有後一句,不知其命脈在前一句」。
  • 老子說「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是什麼意思?很多人都理解錯了
    2500多年前,老子騎著牛從洛陽一路西行,來到函谷關。當地關令尹喜遠遠看到「紫氣東來」,心情非常激動,希望老子能留下點什麼,於是老子取出筆墨留下5000字《道德經》,然後飄然出關。在《道德經》第五章中,老子說了一句名言「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