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道智慧,老子傳承於後世的十大哲理!

2020-12-23 騰訊網

《道德經》以「道」解釋宇宙萬物的演變,以「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道」乃「夫莫之命(命令)而常自然」,因而「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道」為客觀自然規律,同時又具有「獨立不改,周行而不殆」的永恆意義。

《道德經》書中包括大量樸素辯證法觀點,如以為一切事物均具有正反兩面,「反者道之動」,並能由對立而轉化,「正復為奇,善復為妖」,「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又以為世間事物均為「有」與「無」之統一,「有、無相生」,而「無」為基礎,「天下萬物生於有,有生於無」。

「天之道,損有餘而補不足,人之道則不然,損不足以奉有餘」;「民之飢,以其上食稅之多」;「民之輕死,以其上求生之厚」;「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懼之?」。

道家對中國文化的貢獻是與儒家同等重要,只是在政治思想上一為表顯一為裹藏之別而已。而道家在理論能力上的深厚度與辯證性,則為中國哲學思想中所有其它傳統提供了創造力的泉源。以下十句話正是《道德經》的精髓所在。

1

功成事遂,百姓皆謂我自然。

大功告成,諸事辦妥,老百姓都認為我本來就是這樣自自然然的。也就是說,完成功業的過程沒有受他人強制的感覺,是人們的本性使然。

人有趨利避害的本性;有被習慣左右行為的本性;有依靠共通的文化習俗求生存的本性;有創新,適時改變自己的習慣和習俗以適應外界環境的本性。

順著這些本性去完成功業,人們會覺得原本就如此,很順當,不會有牽強和被強迫的感覺和不滿。完成功業也就自然而然。

2

聖人之道為而不爭。夫唯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

領導者的行事原則是做而不爭奪。正因為不爭奪所以普天之下的人們都無法與之爭奪。正如老子所言:「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於道。」

「天之道,利而不害;聖人之道,為而不爭。」商場之高手,也為而不爭。不爭者之所以反而得勝,正是因為他的所作所為符合人之本性,利人而無害於人,善得人之助,故能不爭而勝。

3

知止可以不殆。夫唯不盈故能蔽而新成。

知道適時終止可以不陷入危險的境地。因為沒有達到滿盈的程度,所以能夠在事物趨於破舊的時候浴火重生。老子認為「物壯則老,是謂不道,不道早已。」事物發展壯大而達到滿盈的程度,就必然逐漸走向衰老死亡,就是說它漸漸不再近於道了,不近於道就會早衰亡。

因此領導者不應當過分追求壯大,使事物趨於滿盈而過早走向死亡。反而應當注意發展要控制在一定的程度上,保持不至於過早滿盈的程度,因而能夠從容創新,使事物在破舊死亡之前能夠浴火重生,脫胎換骨而處於有足夠發展空間的新狀態,因而能夠繼續發展。

4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勝人者有力,自勝者強。

知人的人具有睿智,自知的人算是聰明。能勝人的稱得上是有力量,能自勝的人才算得上是強大。因此呂氏春秋先己篇曰:「故勝人者,必先自勝,欲知人者,必先自知」。自知篇曰:「存亡安危,勿求於外,務在自知。……敗莫大於不自知。」一個管理者如果缺乏自知之明,自勝之功力,就很難知人善任而進行有效的管理。

毛澤東曾說過:「吾於近人,獨服曾文正」;蔣介石也將曾國藩作為自己的人生楷模,處處效法。獨樹一幟的曾氏之學,是對中國傳統優良文化的傳承和發展,是他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大智慧的凝結。曾國藩一生「用將則勝,自將則敗」。曾之用兵,靠「敬」與「誠」兩字,廣得人才。一旦委以全權,用將得當,屢建大功;勝則自傲,自將而一試身手,屢戰屢敗,至於數次自殺未遂。

正是這些磨難和經驗教訓使他逐漸明了知人者智,自知者明。『勝人者有力,自勝者強的哲理,達到「依天照海花無數,高山流水心自知」的人生境界,能夠自勝而擁有強大的人格力量。

5

無為而無不為。

不違反規律妄為,就沒有什麼事是不能做好的。老子還說:「取天下常以無事,及其有事,不足以取天下。」也就是說管理者治理企業,不可以違反規律妄為滋事,如果管理者經常大膽妄為,不斷滋事以彰顯自己的權勢,企業就難以治理。

老子總結說「為無為,則無不治。」管理者的行為應當順應自然規律,不恣意妄為,要實事求是地尋求現實可行的道路,才能「無不治」。

老子還強調:「上士聞道勤而行之」。把握了規律就用以指導實踐,而不是用於空談。

老子認為「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無為」的最終要求的是遵循自然規律辦事,也就是所謂的「順其自然」、「因勢利導」。

6

多言數窮,不如守中。

話說多了,就會一再遇到無言與對的尷尬,倒不如信守中道而尋找中的的辦法。也因此老子說「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天地並無所謂「仁愛」,而是把萬物都當作祭祀用的祭品那樣用完即扔,莫不相關,任其自然。

聖人也無所謂「仁愛」,而把百姓都當作祭祀用的祭品那樣用完即扔,莫不相關,任他順從於道自然發展。認為「希言自然」,少說空話是本應如此的事。重要的是「從事於道者,同於道」,能夠得當地把握住中正之道,「允執其中」,順從於道,才能成大事。所以認為以其多說空話而一再窮盡困窘,還不如信守切中於道的原則而能夠真正辦實事。

7

治人事天莫若嗇。

管理治理眾人並有事於天地,最好的辦法莫如農耕那樣。也就是說應當順著作物生長的規律,不要強制它,順從它發展的需要而照顧它、灌溉它、扶助它,這樣作物必然成長得很好,能夠獲得豐收。

因此,管理者帶領眾人去完成事業,同樣也要遵循這個原則,才能夠獲得豐碩的成果。

8

治大國若烹小鮮。

治理大的國家就好像煎小魚那樣。也就是說領導者不可亂加幹擾,要按照火候來照料,絕不可以還不到時候就亂翻亂攪,把小魚都攪糊了。

領導者治理一個組織,也必須像煎小魚那樣謹慎從事,絕不可不到時機就胡攪亂作把事情搞糟。

9

以正治國,以奇用兵,以無事取天下。

以正治國,以奇用兵,以無事取天下。老子還認為:「我無為而民自化。我好靜而民自正。我無事而民自富。我無欲而民自樸。」是以無為遵道為正,以智謀為奇。

「歸根曰靜」,回歸到遵道之正,「不欲以靜,天下將自定」。遵道是成大事的根本,奇謀只是輔助性的手段。

10

善用人者為之下。

善於用人的領導人處於低位勢。也就是說,凡事只考慮自己的私利,不尊重他人,不善於與他人相處的人,就處於「位勢高」境地;反之,遇事能先顧及他人,尊重他人,與他人相處融洽的人,則處於「位勢低」境地。位勢低者如山之谷,水必住低處流,於是眾人從之,可謂勢在必然。

請您轉發分享,弘揚中華傳統文化!

公眾號:國學傳承

(id:gxchuancheng)

國學傳承

弘揚國粹

■ 本文轉自網絡,內容僅作公益性分享,若有侵權,請告知刪除。

相關焦點

  • 前518年,孔子向老子請教學問,老子送他兩句話,對後世影響很大
    如王子猷(王羲之第五子)雪夜訪戴安道、鍾會拜會嵇康、朱熹與陸九淵鵝湖寺雅會,留下不少名言、典故,但較早且對後世影響更大者,當推本章所說的孔老相會。一、孔子見老子孔老相會指的是孔子與老子相會的典故,又被稱作「孔子見老子」、「孔子問禮」、「孔子問道」等。
  • 讀懂老子十大經典名句,品味人生十點經典智慧境界!
    不如放慢生活節奏的腳步,先靜下心來感受一下老子十大經典名句,品味人生十點經典智慧境界!尋回心靈的寧靜,感悟生命的真諦!一,難得糊塗俗人昭昭,我獨昏昏。俗人察察,我獨悶悶。一個人功名成就達到人生的巔峰時,人要知道知足不要有貪戀之心,在大功告成時候,就要知道急流勇退的道理,不要貪戀功名利祿,千古流芳「功成身退」的將相為數不少,能做到急流勇退的帥才不在少數,他們多數不能保護其身,所以後世就把這一思想演變成了「明哲保身」的口號。
  • 老子哲學中「三知三守」的人生哲理是常德,也是無為之道
    老子哲學中的「三知三守」的人生哲理是自然之道,是永恆不變的客觀規律,其中蘊涵著老子無為的思想和建功立業的治世之道,只有遵循規律,才能無為而治。今天筆者對老子《道德經》第二十八章的內容,有一些比較新的體悟,分享與大家,希望能拋磚引玉。知其雄,守其雌,為天下谿。
  • 老子的《道德經》為什麼幾千年經久不衰?
    《道德經》是中國春秋時期的思想家老子所作,其文僅5162字,卻字字珠璣,其內容涵蓋了哲學、倫理學、政治學等諸多學科,其思想影響並改變了一代又一代的國人,《道德經》充滿了傳奇的色彩,被人們稱為「」中國的聖經「。
  • 向天地學習低調,老子的大智慧,大智若愚乃最高境界
    但是,其實,老子才真的是一位擁有大智慧的人物。老子說:「水利萬物而不爭」。不爭無用之爭,方能立於不敗之地。「大智若愚」並不是真的愚鈍,而是包含了一種策略,雖然外表看起來柔弱,但內心實則自幼韜略。因此,後世許多軍事家把它看作軍事的謀略,不爭無用之爭,因而能夠以弱勝強。在將這種道理回歸到人的身上,會發現我們回顧古今名人志士,但有成功者,無一不是真正虛懷若谷,謙虛低調的人。
  • 人生之路是選擇不是結果,讀完本文你一定能體會出更多的人生哲理
    其實早在幾千年前,老子早就把人生命運的哲理悟透記錄在了《道德經》中,老子曰:唯之與阿,相去幾何?善之與惡,相去何若?人之所畏,不可不畏。荒兮,其未央哉!眾人熙熙,如享太牢,如春登臺。老子明白,拋棄大道於不顧之人,不會相信並採納自己的虛空哲理,因為虛空大道,看不到,摸不著,雖然和欲望一樣虛空無物,但是欲望通過不斷的追求就能看得到,聽得見,摸得著,在老子看來這只是大道反動的象徵,但是沒有人相信他,人教版部編本五年級上冊語文中《獵人海力布》的課文,大家都應該很清楚,即使你再信任一個人,也不會相信自己內心無法認知的道理。
  • 老子「知其雄,守其雌」,是常德,是天地乾坤之道,更是人生哲理
    老子《道德經》的自然哲學思想,作為中國傳統哲學文化傳承至今,以唯物的自然哲學詮釋著東方文化思想,也讓我們從中體悟出了很多深刻的人生哲理,讓我們能夠不斷的在思考中得到人生的真諦。老子《道德經》中「知其雄,守其雌」的哲學,說出了天地乾坤之道的人生哲理,讓我們更加清晰地認識生命了的意義。
  • 最美最智逆行者「老子」,語出驚人,美智千載
    「老子」善於換位思考,喜歡逆向思維,能看到別人看不到的風景,有別人沒有的智慧,老子是最美最智的思想逆行者先驅。「最差的老師」不最差的《道德經》講解,用獨特的戲說加正解的方式展開,為了照顧《道德經》初學者,我們把「戲說趣解」置於前,「直譯正解」置於後,讓我們一起去領略「老子」穿越二千多年的智慧。今天講解第三十六章。
  • 現代生活更需要「老子的智慧」:不爭,天下莫能與之爭
    老子是春秋戰國時期的思想家、哲學家,也是道家學派的創始人。他曾主張「無為而治」對當時以及後世產生深遠的影響,他的思想的精華就是樸素辯證法。所以儘管過去兩千多年,老子的思想依舊飽含深意、充滿智慧。這種智慧,不僅能指導人磨練自身、修身養性,也能讓人在職場中、在人際交往中多一些通透與豁達。不爭,天下莫能與之爭,就是說那些不與人相爭的人,世界上沒有人能與他相爭。其原句是「夫唯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
  • 古詩《道德經》中,大道無形,上善若水,老子之道,玄之又玄
    《道德經》是春秋戰國時期老子所著作的,又稱《道德真經》、《老子》、《五千言》、《老子五千文》,是中國古代先秦諸子分家前的一部著作,是古代當時的很重要的道德哲理的來源。道德經分為上下兩篇,原文的上篇《德經》、下篇《道經》。
  • 向老子尋求智慧,會有本源性答案
    我們不必急於說出它的答案,其實「老子」早已告訴了我們,看看《道德經》第十八章,答案不答也會自明。「最差的老師」,不最差的《道德經》講解,用獨特的戲說加正解的方式展開,為了照顧《道德經》初學者,我們把「戲說趣解」置於前,「直譯正解」置於後,讓我們一起去領略「老子」穿越二千多年,送來的包含著處理今天之世界問題的智慧。
  • 《老子》經典名言名句——帶給您智慧人生!
    老子是道家學派的創始人,存世著作有《老子》,也稱《道德經》,雖然僅僅五千言,卻充滿了人生處世的智慧,今天就和大家分享一下其中的名句。一,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已。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已。大道無名,天下善惡美醜,並沒有絕對的標準,一旦有了美的標準,就會搞出「東施效顰」的笑話來,一旦有了善的標準,就會被惡人利用,成為作惡的擋箭牌。「楚王好細腰,宮人多餓死」、「紂為長夜之飲,通過之人皆失日」。所以,人要保持一顆清淨心、平等心,不要有所偏好,太過偏激,這才是正道。
  • 老子的道德經,深諳養生之法,從4個方面,深度解讀養生之道
    一、儉嗇之道,深根固柢「治人事天,莫若吝嗇」,《老子》第五十九章寫道。「夫唯有吝嗇,是謂早服,是謂深根,長生久視之道。」老子認為,若要達到吝嗇的境界,必須做到「吝嗇」二字。這種認識與《素問·上古天真論》中的「心內守,病從口入」的養生思想是一致的。
  • 老子約曾子,大道至紐約~吳銘峰博士紐約演講
    北京時間6月24日,紐約法拉盛喜來登酒店來自美國各界的精英人士雲集,大家期待中國偉大哲學家老子與曾子的思想碰撞。來自中國的青年學者吳銘峰博士受邀做了主題《老子約曾子,大道至紐約 L&Z Ancient Wisdom Talk Great Way to New York》的精彩演講。老子曰: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 夜讀丨6個成語,說盡老子一生的處世智慧
    綠標收聽朗讀音頻文/民生周刊老子,又稱李耳,中國古代偉大的思想家、哲學家、文學家和史學家,他所著的《道德經》雖然只有5000字,但字字珠璣,句句哲理。下面這6個成語,可以說老子一生的智慧盡在其中。富在知足「人之所以痛苦,不是因為擁有的太少,而是想要的太多。」對外物的渴求是人的本能,衣食住行,皆是欲望,沒有欲望,就沒有人生。但是慾壑難填,索求太多,卻是人一生悲劇的開始。
  • 莊子與惠子「濠梁之辯」寓言的哲理思想與智慧啟示,你知道嗎?
    莊子莊子又名「莊周」,戰國中期宋國人,道家學派的代表人物,著名的思想家、哲學家、文學家,他繼承發展與豐富了老子的思想,與老子並稱「老莊」,他的哲學思想體系,被學術界尊為「老莊哲學」今天,筆者就來與讀者朋友們一道分享與學習他們在這次辯論中各自展示的思想,觀念、文化內涵,感受這兩位中國古代思想家哲學家的哲理思想與人生智慧,感悟生活的真諦。
  • 老子的「三知三守三歸」是什麼?大智慧!
    【守德不失之三法】【無極:普適性,普世性】此章開始二句歷來被注釋家所重視,但真正理解老子真意的不多,處於動蕩時代的嚴復則作出了獨特的解讀,認為老子哲學的守柔是有二重含義的。他說:「今之用老者,只知有後一句,不知其命脈在前一句」。
  • 點亮心靈之燈,開悟聖賢之道,老子謹慎自保的智慧
    道法自然的老子常說,吾道一以貫之,意思是說,我悟得的規律和道理適用宇宙天地間的一切的一切,這就是覺悟的大道,宇宙一體,萬物皆心,心體不二,心現識變。老子在《道德經》中所云,天下萬物生於有,有生於無,而有無都是我們的心,本自一心,非有非無,即有即無,隨緣現有現無,一心三觀,隨緣妙用而已!
  • 在《莊子》中,為什麼有許多「孔子與老子會面」的場景?
    孔老討論的焦點,集中在「大道」與「人性」的問題上。有時是孔子呈現出求道若渴的低姿態;有時是老子教訓孔子之執迷不悟。《知北遊》中的「孔子問於老子」外雜篇中,時常出現孔子向老子問道的場景,如《知北遊》中老子指出:疏通心靈、超越智慧,才能悟道,是以此「齋戒」即「心齋」也。道「難言」,但語言仍具引導、啟發作用,故勉強為孔子說個概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