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天地學習低調,老子的大智慧,大智若愚乃最高境界

2020-12-21 鑑書視頻

老子,中國古代大思想家,大哲學家。對於老子這個人,我們大家應該是都不陌生的,但是關於老子的思想,除了大概了解些他的思想精髓是「無為」之外,他其他的思想內容總是覺得很難理解。相比較孔子的一些淺顯的直白的表述,老子的許多思想我們總覺得晦澀難懂。但是,其實,老子才真的是一位擁有大智慧的人物。

▲老子傳道圖

在《老子》中有這樣一段話,「天長地久,天地所以能長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長生。是以聖人後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無私邪?故能成其私。」這句話前面一句的含義是,天地宇宙,是這世界上最為長久的東西,而天地之所以能如此的長久,原因在於他不是自己刻意追求的生,所以才能夠得以長久。而這句話的後半段將這種天地的意義,延伸到人的身上,就是告誡人們不要太過刻意。通俗點用現在的話說,就是要低調,有時候低調才能成就一種大智慧。總而言之,就是要向天地學習這種低調的精神。

▲莫言字

聖人之道,為而不爭。老子說:「水利萬物而不爭」。不爭無用之爭,方能立於不敗之地。「大智若愚」並不是真的愚鈍,而是包含了一種策略,雖然外表看起來柔弱,但內心實則自幼韜略。因此,後世許多軍事家把它看作軍事的謀略,不爭無用之爭,因而能夠以弱勝強。在將這種道理回歸到人的身上,會發現我們回顧古今名人志士,但有成功者,無一不是真正虛懷若谷,謙虛低調的人。

▲楊修劇照

如果對老子這一想法不明白,或者嗤之以鼻的人。看一下這個人物就知道了,大家知道三國裡面有一個人物,名叫楊修。熟悉《三國演義》的小夥伴們應該這道這個人的事例。楊修確實是一個智慧博學的人才,很聰明,也很有智慧。但大家也都知道,他最後被曹操殺了。為什麼呢,就是因為他過於顯擺自己的才能,恃才傲物,無時無刻的不在別人面前賣弄自己的博學。曹操呢,一代梟雄,才華也不錯,但是呢作為一個上位者,怎麼能容忍有一個比自己聰慧的人呆在身邊呢?這不是隨時準備打臉嘛!所以最後,楊修被殺了。這個歷史故事足以說明太過「高調」也是一種罪過,低調行事才是王道。

▲老子演繹圖

我們有一句老話叫做,「悶聲發大財」。就是說,有時候不說話、不張揚才能不招人嫉妒,不惹人眼紅,這樣才能更好地保證自己能夠維護好自己的利益。老子的智慧,人都應該學會「愚」,只有「愚」人,才是真正的大智慧者。不要把任何小聰明都「秀」在表面,要明白「良賈深藏若虛,君子盛德,容貌若愚。」一個了不起的商人,深藏財貨,而外表看起來好像空無所有;一個有修養的君子,內藏道德,而外表看起來好像是愚蠢遲鈍。

參考文獻:

《老子的智慧》

相關焦點

  • 大智若愚是做人的最高境界
    大智若愚者在生活當中的表現是不處處顯示自己的聰明,做人低調從來不向人誇耀自己、不抬高自己,做人的原則是厚積薄發,寧靜致遠,注重自身修為、層次和素質的提高,對於很多事情持大度開放的態度,有著海納百川的胸懷,這是真者的境界,也是為人處世中至高無上的境界。難得糊塗不糊塗,大家都知道,「難得糊塗」與「吃虧是福」是相對應的。
  • 社交的最高境界是大智若愚
    .社交的最高境界是大智若愚  大智若愚,字面上的意思是指真正有智慧之人表面都顯得很愚笨。史書上記載,孔子去訪問老子,老子對孔子說:"君子盛德,容貌若愚。"這句話的意思是指那些才華橫溢的人,外表上看與愚蠢笨拙的普通人毫無差別。
  • 低調做人,高調做事!大智若愚,深藏不露!
    謙卑處世人常在:謙卑是一種智慧,是為人處世的黃金法則,懂得謙卑的人,必將得到人們的尊重,受到世人的敬仰。  大智若愚,實乃養晦之術:「大智若愚」,重在一個「若」字,「若」設計了巨大的假象與騙局,掩飾了真實的野心、權欲、才華、聲望、感情。這種甘為愚鈍、甘當弱者的低調做人術,實際上是精於算計的隱蔽,它鼓勵人們不求爭先、不露真相,讓自己明明白白過一生。
  • 道家中人心性修煉最高境界是什麼?
    人與神合,無人無我,無物無相,無念無意,此人神合一境界,亦可稱之為超天地境界。在此境界中人。尚須超思想,超知見,超信仰,超是非善惡,超壽夭生死。宗教家之神的境界,如佛陀境界,上帝境界,莫不可歸入此一境界中。最上一乘則為造化境界,亦即超神入化境界。老子所言之「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之自然境界即指此。
  • 《道德經》:最高級的拙是大巧若拙,最睿智的人懂得裝傻,學習了
    那麼不妨一起來看看《道德經》中,學習老子在其中第四十五章所提醒世人的大巧若拙。下面就為大家帶來此章解讀,人到三十還處處碰壁,定是不知《道德經》中的外圓內方,大巧若拙:大成若缺,其用不弊。大盈若衝,其用不窮。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辯若訥。靜勝躁,寒勝熱。清靜為天下正。
  • 老子和孔子有過一番對話,看過之後就知道「道和儒」哪個境界更高
    老子和孔子都是聖人,但在世界觀的認識上老子遠高於孔子,老子比孔子大,孔子曾經問禮於老子,老子在傳授禮樂之後,送他至黃河,便有了一段參透宇宙蒼生萬物是非的經典對話,這其中有最令人欣賞的人生態度。老子聽後說道:「人生天地之間,乃與天地一體也。天地,自然之物也;人生,亦自然之物;人有幼、少、壯、老之變化,猶如天地有春、夏、秋、冬之交替,有何悲乎?」
  • 「大智若愚」才是大智慧,3種人韜光養晦,不露鋒芒,你是這樣嗎
    「大智若愚」才是大智慧,3種人韜光養晦,不露鋒芒,你是這樣嗎?低層次的人是不會理解「大智若愚」這個詞的,甚至還會有很多誤解。大智若愚,「若愚」只是一種表象,不是缺心眼,不是裝瘋賣傻,也不是裝腔作勢,更不是故作深沉,而是一種為人處世的大學問、大智慧。
  • 讀懂老子十大經典名句,品味人生十點經典智慧境界!
    不如放慢生活節奏的腳步,先靜下心來感受一下老子十大經典名句,品味人生十點經典智慧境界!尋回心靈的寧靜,感悟生命的真諦!一,難得糊塗俗人昭昭,我獨昏昏。俗人察察,我獨悶悶。那才是我們做人最好的境界,應該是我們現在生活富足齊全,可以說業力的牽纏已甚微小,應當知足常樂,不可迷入酒色財氣中再造新業。無論寵辱得失,皆應置之度外,唯道是真,這才是一個明白人。人人皆具有道心佛性,世人卻茫然不知。「是佛而忘佛」。故當「焚去木偶相,求出真如來」,方不枉來人世一生!
  • 老子和孔子在黃河邊曾有過一番對話,看過之後就知道誰的境界更高
    老子所謂的「道」即是為客觀存在並永恆持久的自然規律,也就是後來牛頓想要用科學的公式定理來計算出來的宇宙法則,不知道牛頓是否讀過老子的《道德經》,但是有一點是肯定的,聖人的智慧有相通之處,宇宙的本質是什麼他們一生都想知道的。
  • 東方兩位頂尖哲學,老子和釋迦摩尼人生智慧的相似之處
    作為東方兩位頂尖的哲學家,老子和釋迦牟尼的基本思想也是相似的,只是具體表達的有所不同,理解了一方就能大概地理解另一方。他們都認為,不追求或少追求金錢地位的人、對現狀知足的人,對人生的問題看得更明白、更有智慧。他們的核心思想中什麼是人的最高境界問題上,說法是相似的。我們先看看老子對人最高境界的說法。老子對弟子陽子居說過,人的最高境界就是做到」內外兩除」。
  • 「無極堂」道家九大生存智慧,做人的最高境界!——玄靈道人
    畫家玄靈子劉文順國畫水墨荷花推薦一、守拙的智慧,心頭洞明,表麵糊塗《老子》言:「見素抱樸,少私寡慾」,做人的最高境界,就是抱樸守拙。明明什麼都知道,卻一副痴呆愚頑的表情。這種人不張揚,不高人一等,平易近人,反而更易得眾人的歡迎。社會是很現實的,人心更是難測的。
  • 《道家開示人生九大生存智慧,乃是做人的最高境界!》
    一、守拙的智慧,心頭洞明,表麵糊塗《老子》言:「見素抱樸,少私寡慾」,做人的最高境界,就是抱樸守拙。海納百川,有容乃大;人有包容,謀事易成。五、做人的智慧:表面愚拙,內心精明人至察則無徒,所以人不能太精明、太計較,平時糊塗一點,給人留有餘地,方是共贏之路。
  • 人分四種境界,孔子與老子究竟誰高誰低?
    中國現代哲學家馮友蘭先生將人分為了四種境界:第一種自然境界,第二種功利境界,第三種道德境界,第四種天地境界。所謂「自然境界」,類似於那些喪失人性的殺人犯就是如此;所謂「功利境界」,對於我們這些普通人來說就是如此;所謂「道德境界」,對於孔子這樣的萬世師表來說就是如此。而對於「天地境界」,在馮友蘭先生的眼中,中國千古以來只有老子達到了這一境界。為什麼說老子的境界高於孔子?這還要從老子的思想學說說起來。
  • 看人不順,是境界太小;痛苦太多,是智慧不夠
    莊子說:「天地與我並生,而萬物與我為一。」一個人境界的最高處,萬物、自己原是一體;一個人智慧的最高處,悲傷、欣喜兩無差別。既然萬物一體,何來厚此薄彼?人之所以看人不順,是因為境界太小;痛苦太多,是因為智慧不夠。1看人不順,是境界太小《莊子·齊物論》:「物固有所然,物固有所可。無物不然,無物不可。」
  • 讀《道德經》:上善若水,做人的最高境界是像水一樣活著
    讀《道德經》:上善若水,做人的最高境界是像水一樣活著《道德經》中寫道:上善若水。水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於道矣。居善地。心善淵。與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動善時。夫惟不爭。故無尤。所以,做人要像水一樣,學習水的品質,方能在這個世界上立於不敗之地。學習水的包容海納百川,有容乃大。
  • 點亮心靈之燈,開悟聖賢之道,老子謹慎自保的智慧
    道法自然的老子常說,吾道一以貫之,意思是說,我悟得的規律和道理適用宇宙天地間的一切的一切,這就是覺悟的大道,宇宙一體,萬物皆心,心體不二,心現識變。老子在《道德經》中所云,天下萬物生於有,有生於無,而有無都是我們的心,本自一心,非有非無,即有即無,隨緣現有現無,一心三觀,隨緣妙用而已!
  • 大智若愚真正的道理你理解了嗎
    《道德經》中有很多關於大的四字成語。比如大制不割,大音希聲,大象無形,大智若愚等等。這些大都是一個意思。但很多人理解這個大,往往自然聯繫到小。喜歡從小去理解這個大。已經離道很遠了。那麼,在道德經中如何理解大。大智若愚真正的含義又是什麼呢?解讀道德經最無聊的事情就是以字解經,望文生義。
  • 最有智慧的四大星座,有靈氣,有才華,靈魂有趣,做人最高境界
    正所謂大智若愚,很多擁有大智慧的人,其實在表現上看來,不僅不會很顯眼,甚至也很不愛表現,卻是內心智慧的類型。盤點12星座,擁有大智慧和擁有小聰明,還是最明顯差別的兩個性格類型,但是說起大智若愚的星座卻是沒有幾個的,因為往往在那些智者的心中將自己的才能外漏才是最大的愚笨,所以擁有智慧才能的人往往都是很出眾的,在生活中她們更是有著非同尋常的覺悟,經常能夠將別人都辦不到的時候都一一解決。
  • 在《莊子》中,為什麼有許多「孔子與老子會面」的場景?
    孔子見老子 畫像外雜篇安排孔子向老子問道,當然蘊含著儒家有其不足,應向道者學習的意味,儒、道自然高下立判。然而,老子願意「改造」孔子,正代表其認為孔子仍有提升、超越的可能。《知北遊》中的「孔子問於老子」外雜篇中,時常出現孔子向老子問道的場景,如《知北遊》中老子指出:疏通心靈、超越智慧,才能悟道,是以此「齋戒」即「心齋」也。道「難言」,但語言仍具引導、啟發作用,故勉強為孔子說個概略。
  • 同時在世的三大聖人:老子、孔子和釋迦牟尼,到底發生了什麼?
    佛陀是最偉大的,證悟程度最高,了解了宇宙真相,事物本源以及人生至理,而且不厭其煩的教導大眾;老子也是聖人,證悟程度比佛陀低一些,明白了道(天地事物人生的法則),但還有點說不清楚;孔子最多算是個賢人,是個普通人,對事物的理解拘於表面,注重所謂的禮,向老子請教時被老子批評了,自己還摸不著頭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