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要務是什麼,看老子在《道德經》中的解釋

2020-12-20 道家智慧養生堂

老子的道德經第八章總共有50個字,其中「善」這字竟然出現九次,其中的意義並不完全相同,但有七個「善」的意思是相同的,如此高的使用頻率,究竟是什麼意思要揭示什麼現探討如下:

道德經的第八章:

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於道。居善地,心善淵,與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動善時。夫唯不爭,故無尤。

後半段連續七個排比句中,有七個「善",其意思與本章前半段的兩個「善」完全不同,也不是通常語義下的好和善良的意思,其內涵主要是「核心、關鍵、要務」的意思。

第一要務是什麼

人生的第一要務就是「居善地」。「居」的表面意思是居住、安放的意思,這裡主要是指定位的意思。「善」是核心和關鍵的意思。「地」通常是指地方,這裡專指定位的最終目標或終極關懷,也就是說人生定位的核心關鍵和要務就是要把人生終極目標和終極關懷給弄明白弄清楚。人生的第一要務「居」就是定位,把自己定位在什麼方向,可以理解為人生選擇的職業,城市,配偶,也就是把自己放在什麼位置上,這就是定位。

每個人來到這世上,都有他自己的使命,同時完成這個使命所需要的能力也同步賦予給了你,這就叫天賦,上天賦予的不同使命,也就同時賦予了相應的天賦才能,人想做什麼就做什麼,什麼出名、什麼掙錢、什麼有權勢就做什麼,不去做自己天賦應該做的事,就是逆天而行背道而馳,這也是人生痛苦和困惑的根源之所在。

人生要務之內求

除了人生第一要務外,內求還有三個層面的內涵,對應三大要務。

"心善淵"的意思就是修心的核心關鍵是將心修得像「淵」一樣。首先講心,心有多大,天地就有多大,視野就有多大,成就貢獻才能有多大。修心的核心和關鍵是「淵」,描述得很形象。世界上最大的淵就是太平洋,再如貝加爾湖,又寬又深又通透,可以看清晰幾十米以下的石頭。

"與善仁"的意思就是:做人的核心、關鍵和要務是「仁」。仁,就是一個人加兩個橫,也就是兩個人之間的關係。社會就是有很多兩個人關係的集合所構成,比如夫妻,父子,母女,領導和下屬,學生和老師之間,都可以拆分成兩個人之間的關係。兩個人之間的關係處理好了,那麼它們的集合就是社會的各種關係,各種關係都處理好了,做人就做到位了。

"言善信",「言」是指和其他人交流和溝通,其核心、關鍵、要務在於"信"。為什麼要溝通呢?就是為了讓對方了解,理解,讓對方接受認同觀點,還有就是要對方有意願採取行動等。說話要達到這樣的目標就要表達的準確,清晰,說得好,有邏輯,有文採等技巧類的東西非常之多。但核心關鍵只有一個就是建立信用,就如同立木為信,言而有信是說話最核心的根本和關鍵。

七大要務之外求

以上四大要務均為內修,是解決自身的問題,以下為三大要務為外修,就解決自身以外的問題。

"政善治",「政」不僅指個人的管理和治理,同時包括家庭、單位、乃至國家的管理和治理,其核心和關鍵就是「治」。為什麼不用現在的用得多的「管」這個字呢?管和治有本質區別,管理是從西方引進的,中國用的是治理,為什麼會這樣呢?管理以約束為主導,治是以疏導和引導激勵為主導,管理是以非黑即白的二元對立思想為原則,治理是以太極的黑中有白,白中有黑的思想為出發點和依據,這就是它們本質的區別。老子提倡的是治,即管理的核心和關鍵不是去約束別人,而是引導和激勵別人。

"事善能",「事」就是指做事。做事的核心,關鍵和要務是「能」。能指的是什麼?不僅是指能力,第一是指天賦,因為萬事萬物都有天賦,都有他本來的使命,同時也賦予了完成使命所必須的能力。宇宙是一體的,是相互依賴的,相互制約的,能夠生成一個生生不息的系統環境。「能」的第二要意就是只做自己最擅長的事,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

"動善時","動"就是付諸行動,其核心、關鍵和要務是時間和時機的把握。做事得有具體行動才會有結果,結果是靠行動來實現的。知行合一,知很難,行也很難。如果沒有行動就沒有辦法落到實處,只有行動才能把前面六大要務所積累的能量落到實處,得到結果。行動有很多要素,但行動最核心的決定性要素是時間,時間可以把偉大變為渺小,把繁華變為塵埃,把握住時機就是做事情的核心。

以上就是內修的和外修的七大要務。

這七大要務的重要性的次第是不一樣的

老子所講的人生七大要務都很重要,缺一不可。但次序和重要性是不同的,次序是不能顛倒的,也就是說第1個是最重要,第2個是次重要,依次類推,越往前重要性越高,做好前面是做好後面的基礎和前提。

相關焦點

  • 道德經:老子說的道究竟是什麼?認識大道體悟大道,人生才更完整
    德在道德經第38章 開篇裡講得很清楚,分為上德和下德,也就是有德和無德,而且整部道德經用大部分篇幅來闡述德。而道經,也就是前37章卻把道講得恍恍惚惚讓人捉摸不透,並且用到了無,有,始,母,常,大,一,天,地,水,自然等一系列字詞來試圖說明什麼是道,可見老子行文表意之艱難。讀了無數遍的道德經,我覺得要想真正理解老子所說的道,首先要明白老子這本書是寫給那些人看得?他寫道德經的目的是什麼?
  • 老子道德經到底是講的什麼意思嗎?
    直接就上來就問有誰知道道德經的意思。我敢說天下讀書人都有這樣的,疑問。之前有一個問答。叫,道德經的核心思想。大家之所以這樣問那還不都是想知道道德經到底說了什麼?那道德經,是什麼意思呢?他說了什麼呢?容我慢慢說來。
  • 老子《道德經》中的「人生三寶」所反應的生活道理是什麼
    《道德經》被譽為諸經之首,它體現了古人的人生觀、世界觀,對我國的哲學、科學、政治、宗教等都產生了深刻的影響。我們身為天地的一分子,而且是一個很重要的分子,我們應該如何過好我們的一生?老子在《道德經》中說我有三寶,「一曰慈、二曰儉、三曰不敢為天下先」,這句話比較好理解,對於多數人來說「慈」是很好做到的,但是「」儉」似乎難以做到,節儉本是中華民族最優秀的傳統之一,但是現在中國的經濟高速發展,人們的生活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於是有人開始鼓吹,只有高消費才能刺激經濟的發展,因此社交會上的奢華之風漸起。
  • 老子《道德經》的「大象」像什麼?
    如果我們用現代漢語的意思去解讀老子的《道德經》會怎樣?會讓人感覺老子思想深奧難懂,不但無法體悟老子的思想內涵,甚至會讓人產生困惑。老子的「道」,一旦用現代字詞含義去理解的話,那麼很快就會偏離道義。所以,我們必須回歸自然,回到禮崩樂壞之前的環境中去體會老子的「道」,才能找到對我們有用的「道」,否則,我們從老子對大道的抽象描述中難以明白「大象」為何物,更不會找到大道在哪了。那我們就一起來看一下老子《道德經》第三十五章的內容吧。
  • 老子一直生都充滿著傳奇,那麼他的《道德經》究竟講了什麼?
    老子一直生都充滿著傳奇,那麼他的《道德經》究竟講了什麼?還有的人主張順其自然,萬事萬物有著這自己的規律,都離不開「道」這一個詞,這個人物就是老子,老子的一生充滿著無數典故,並且民間也多有老子的傳說故事,這也說明了老子在人們心中的地位,更是有的人將老子看做太上老君的化身,那麼這麼一位「神仙」僅僅留下的一本《道德經》究竟有什麼深意呢?首先是老子這個人,因為雙耳過肩而被稱作老聃,又名重耳。
  • 老子在《道德經》裡提到的「以柔克剛」是什麼意思?
    老子是個神秘的人,傳說他是在娘肚子裡呆了許久才出世,出來是鬍子眉毛都白了因此叫「老子」,他神秘的除了一本五千字的《道德經》外什麼也沒留下,至於他到底是誰,一生經歷如何,活了多久,連司馬遷也沒有搞清,在《老子韓非列傳》
  • 看道德經越看越迷糊,真正的「無為而無不為」是什麼意思?
    道德經是文言文。對文言文,我們不要被之乎者也所糾結所迷惑,我們要去結合現實與現象就不難理解了。老子道德經說的無為而無不為,是一種充滿辯證法,充滿否定之否定的哲學觀點。比如我們現在常說的一句話吧,捨得,捨得,有舍才有得。
  • 老子:去除神秘色彩和道德勸誡的《道德經》講什麼?
    關於道家老子的「天之道損有餘,而補不足」這句話的理解,網上的解讀基本分兩種傾向。要麼從道德勸誡層面上看,認為是教做人做事不可過滿,大體是往中庸之道上靠。要麼就是神秘化裡面的涵義,往讖語的方向走,就猶如神秘化老子出函谷關這個「移民」行為一樣。
  • 《道德經》老子的世界觀(還淳第十九)
    今天給大家分享道德經第十九章還淳,這一章也是道德經中後世解讀爭議最大的章節之一,也是傳世版本和漢墓帛書版本對照,修改最大的章節之一。修改後的意境和原文相差了太遠太遠,我們還是首先看一下傳世版原文。【原文】絕聖棄智,民利百倍,絕仁棄義,民復孝慈,絕巧棄利,盜賊無有。
  • 如何理解老子「道德經」中的「小國寡民」?
    「小國寡民」思想是老子提出來的,見於老子《道德經》第八十章:「小國寡民。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遠徙。雖有舟輿,無所乘之;雖有甲兵,無所陳之。使民復結繩而用之,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樂其俗。鄰國相望,雞犬之聲相聞,民至老死不相往來。」
  • 怎麼學習老子道德經
    道德經這本書很難讀懂和理解,而且版本多,斷句複雜,有些句子按照不同的斷句就會有不同的意思。市面還有許多各種各樣的道德經版本,有很多都是水平不高的作者註解和翻譯的,所以初學道德經,選對書很重要。目前道德經的版本有王弼的通行本、河上本、郭店楚墓竹簡本、馬王堆帛書本(分甲本和乙本)、唐代傅奕本等。
  • 老子及其《道德經》與甘肅的淵源
    楊朱的弟子環淵在一個偶然的機會,得到了老子留下的《道德經》,之後回到中原潛心研究,將《道德經》分為上下兩篇,上篇名道篇為37章,下篇名德篇為44章,共為81章。環淵的弟子將《道德經》帶到了齊國,《道德經》成冊發行大概是在齊國。
  • 老子的《道德經》為什麼幾千年經久不衰?
    《道德經》是中國春秋時期的思想家老子所作,其文僅5162字,卻字字珠璣,其內容涵蓋了哲學、倫理學、政治學等諸多學科,其思想影響並改變了一代又一代的國人,《道德經》充滿了傳奇的色彩,被人們稱為「」中國的聖經「。
  • 黑格爾哲學與老子道德經
    老子-----公元前5世紀黑格爾---19世紀黑格爾----「絕對精神」黑格爾認為絕對精神先於自然界和人類社會而存在。老子------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一開始,絕對精神是在純粹的「概念」世界裡面運動(正);然後從概念中把自己外化出來,形成了有具體物質內容的自然界(反);經過了一番折騰後,精神揚棄了自然界,結合了前兩個階段,重新回到精神的表現形式中(合)。老---萬物負陰而抱陽,衝氣以為和。
  • 老子《道德經》到底是寫給弱者的,還是寫給強者的?
    歷史學家任繼愈老先生認為,《道德經》是寫給弱者的哲學慰藉。或許是因為他看到了老子在《道德經》中許多以弱勝強、以柔克剛、不爭而大爭的處世大智慧與哲理。但是,著名主持人白巖松在《白說》書中,說道:我認為,《道德經》是掌權者、君王們的一部經典。白巖松還說,四分之一部的《道德經》就可以治天下,它比「半部論語治天下」還要強。
  • 老子《道德經》「無為而無不為」真解,這才是真正的大智慧
    老子的主要思想著作是《道德經》,這是老子在出關隱居經過函谷關時,守將尹喜要求老子寫的。《道德經》是道家學派的經典著作,也是中華文化的根基之作。老子的學說被莊子發展。道家後人將老子視為宗師,與儒家的孔子相比擬。
  • 人生要做加法,更要做減法,減到極致就是通達!老子道德經48
    老子認為,學習知識是一個不斷增加的過程,需要人去主動的積累。當然對我們理解這個世界,增加自己的智慧是大有好處的。從這裡可以看出,老子並不反對學習。那些認為老子在鼓吹愚民的想法是不對的,都是對道德經第3章中的「常使民無知、無欲」斷章取義而產生的誤解。
  • 道德經的「道」是什麼意思?聽王蒙講孔孟老莊,也講人生哲學
    話雖如此,但文言文的生疏和生僻,跨越時代產生的溝通代溝,還有關注點之間的落差等因素,讓我們在啃《論語》、《道德經》等原著的時候,難免有些許的距離感。特別是人生經歷尚少,未曾體驗過生活不易的少年時代,直接讀和記,體驗感其實非常差。
  • 老子寫《道德經》給誰看,不是周天子和諸侯王,也不是尹喜
    老子的《道德經》是一部哲學經典,自面世以來,影響了無數人,至今仍是我國乃至世界各階層人士的必讀書目。老子著述該書時,恐怕沒想到自己的學說會影響如此之大,傳播如此之廣。那他老人家當時寫這部書是打算給誰看呢?後世很多學者根據書中內容,提出了不同看法,讓我們仔細梳理一番。
  • 《道德經》首句究竟是什麼意思?天人合一順應自然規律視為道
    道德經是一本上古著作,而且作者就是我們都所熟知的老子。然而道德經當中的第一句話,就給我們大家出了難題。哪怕是到了現在目這句話是什麼意思,都是一個未解之謎。而這一句究竟是什麼呢?就是非常出名的:「道可道非常道。」這句話的意思產生了很多的歧義,而就在北宋之前主要是存在著三種說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