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否經常會存在這樣的困擾:「無論怎麼收拾,房間還是亂糟糟的」或者「即使是一些東西已經用不上了,還是捨不得把它扔掉」。
顛覆百萬人生活方式的「斷舍離」概念創始人,也是本書作者山下英子認為,這類人就像是:
「本來能在乾淨的溪流瀟灑暢遊的香魚,逐漸變成了水槽淤泥口邊困頓窘迫的鯰魚。」
那我們怎麼做才能擺脫這種情勢呢?山下英子在《斷舍離》一書中寫下了她的答案。
什麼是斷舍離呢?
斷舍離是受到讓人放下心中執念的瑜伽修行哲學「斷行·舍行·離行」啟發而生成的思維方式。
01我們「不能收拾家務」的原因是什麼
作者在書中總結了三點當代人喜歡囤貨、無法捨棄物品的主要原因:
第一、消費型社會裡洪水般的物量。物品被過度製造、被過快流通的物理性原因。
第二、對居住空間的考量不足。雖然具備豐富的家裝知識和收納整理技能,但對於舒適生活所需要的物品數量的估測和考量不足。
第三、上個時代的價值觀。現代的生活方式和物品產出數量已非昔日能比,然而我們依然會受到來自父母或是上個時代的價值觀——「太可惜了」、「不能搞浪費!」的影響,因此這屬於觀念上的原因。
當然,這一切都只是表層的原因。作者認為,我們為身邊的雜物困擾的背後,還有更深層次的原因——即和我們「物質軸」的思維方式有關。
那什麼是「物質軸」的思維方式呢?
就是以物質為標準的行為習慣。所以,當我們面對「物質」時,不是從「這個東西需不需要?」的角度,而是往往下意識地從「這個東西能不能用?」的角度——以物質資料為基準軸的觀點來進行取捨和判斷。
這就是「物質軸」思維。這種思維方式就導致:如果這個東西還能用(或者即使不能用),我們就在「暫且」「好不容易」的心理暗示下,把這個東西留在身邊。
而在這種情況下,家裡會被我們塞得滿滿當當,雜物遍地,而這些雜物給人的壓迫感,以及狹窄的空間帶來的阻塞感會逐漸讓生活在這裡的人思維遲鈍,行動遲緩。
長此以往,人們逐漸變得封閉,不想外出,進而演變成近似憤懣抑鬱的狀態。
02擺脫凌亂第一步:學會三分法
我們究竟該如何擺脫這種抑鬱的狀態呢?作者在書中為我們介紹了八個技巧和五種收納指南。在這裡,我們將重點介紹第一種收納指南——「三分法」。
首先,在把雜物放入收納箱前最重要的是「分類」。
整理·分類的工作只要想做是做不完的。但是分得太細,自己也記不住;分得太粗,東西又不太容易找到。
把自己想分類的雜物按「大中小」分為三類,然後再重複三遍。小分類部分完成才正式進入「收納」階段。
為了讓我們更好地理解「三分法」,作者在書中舉出了廚房的例子。
先把廚房中的所有東西分為「食材」「料理用具」「餐具」三部分。這次分類關鍵是三類不能交叉。餐具類放入調味料,料理用具旁邊放馬克杯之類的都屬於範疇錯誤。這種錯誤越多越會導致找東西花時間,思維也會發生混亂。
食材類可以全部都放到冰箱裡,冰箱有三個門,從上到下是「冷藏室」「蔬菜室」「冷凍室」,不同的食材放在不同的區域。比如:
冷藏室:食品、飲料、調味料等。
蔬菜室:葉菜類、根莖類、作料類等。
冷凍室:已經做好的熟食、準備做的食材、需要冷凍的零食等。
料理類可以根據用途分為「洗滌類用具」「燃氣類用具」「電器類用具」三類。
而餐具類可以首先把餐具分為三類,「碟盤類」「器皿類」「飲瓶類」,根據用途、大小、質地等再進行小分類,這樣用起來比較方便。
實際上,分類方法沒有絕對答案,大家可以根據各自的生活習慣,建立自己的三分法。
03捨得便是獲得,成就自在從容的人生
通過作者歸納的方法,我們在看得見的東西」上做減法運算的過程中,在心理上也會逐漸擺脫掉一些「看不見的東西」。
那什麼是「看不見的東西」呢
作者在書中為我們舉出了楓女士的案例。
楓女士遇見斷舍離是在離婚的7年後。她一人獨居,家裡的雜物卻擺得放不下了。另外,楓女士有一個秘密——她沒有告訴家人朋友她離婚了。
對她出身的傳統保守家庭來說,離婚無疑是個大忌。娘家人甚至認為「嫁出去的女兒就是潑出去的水」,結了婚,就不能再跨入娘家的門檻。
這種價值觀的家庭裡培養出來的楓女士一心認為「所有人都不會同意她離婚」。所以,她也沒有主動開口。
這個秘密堵在心口7年,這7年間她從未有過什麼痛快和釋然。但是,當她遇見斷舍離後,才突然意識到自己家裡的雜物真是驚人地多,其中佔大頭的要數前夫的家具。這些家具裡面塞滿了自己不需要的雜物,像一個大倉庫一樣晾在那裡。楓女士為什麼沒有處理掉前夫的家具呢?
那是因為楓女士覺得離婚是件丟人的事情,心裡的某個地方不願意承認自己已經離婚的事實,所以就把這些家具當作不存在似的,隨意扔在了一處。注意到這一點後,楓女士行動起來了。
她把前夫所有的家具都「斷舍離」,扔得乾乾淨淨,終於她迎來了7年不見的痛快心情,甚至鼓起勇氣把離婚的事情告訴了家人和朋友。終於,7年之後,楓女士開始真正享受單身生活了。
在《老子》第四十八章有以句話,作者將它濃縮了,這句話就是:
「捨得難捨的,獲得應得的。」
置換在斷舍離上,這句話的意思就是指「減法運算」可以得到應得的。
無論是囤積在空間中的龐大雜物、堆積在時間中的冗雜的不得不做的事情還是成為心靈超重負載的人情世故和交際應酬。
所有的這一切,達到臨界點時,空間、時間、心靈都無法正常工作,所以我們要嘗試做「減法運算」,排除阻塞物,恢復流動性。這種流動的感覺正是我所體驗的清爽感的本源。那些囤積的、未利用的人·事·物就等同於沒有被實踐的知識。只有「放手」,才能真正地走近「知識」。
即「有舍,便有得。」
04結語
人生像一輛車,輕車簡行,不超載、不超速,就能順利抵達幸福車站。每個人的時間和精力都是有限的,學會做減法,學會捨得與放棄,方能獲得輕盈與靈動的人生。
希望看到這篇文章的每一個人,都能做物質的減法,做精神的加法,從而獲得更怡然的生活狀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