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網際網路的快速發展,我們迎來了一個「信息爆炸」的時代,但大腦的篩選能力是有限的,如果不適當的做一些減法,那我們也會過得疲憊不堪。
所以,「斷舍離」的生活理念逐漸走進大眾的視野,雖然只有3個字,但卻蘊藏著豐富的哲理,他能幫助我們找到最重要的東西,引導我們去做最重要的事情。
今天,小編就整理歸納出我們定期需要捨棄的這三樣東西,只有做到斷舍離,我們才會越活越通透!
一、超出能力圈的事
為什麼生活中總有人生活過得不如意,事業發展得磕磕絆絆?原因就在於他們沒有捨棄一些超出自己能力的事。
比如說炒股,自己明明不懂股票,那虧了就是虧了,就算休閒放鬆一下,如果非要贏回來,那就是在做超出能力圈的事,這樣只會虧得更多。
人活在世,其實有很多煩惱、憂愁都是自找的,遇到超出能力的一些事,該放下就放下,該扔就扔,我們的人生才能越過越幸福!
二、不合適的人
在生活中,無論是戀人還是朋友,如果彼此性格不和,人生觀、價值觀不同,生長環境不同,那麼分開是遲早的事,硬要相處下去,只會越來越累。
我有一個朋友,和男朋友在一起5年了,但倆人卻在結婚前的2個月分手了,在外人看來,都為他們感到惋惜,但她卻說,分手反而是一種解脫。
原來,女孩喜歡全國各地到處跑,男生喜歡宅在家裡打遊戲,女孩是個工作狂,男生卻不夠上進,久而久之,倆人之間的鴻溝越來越寬,只能選擇分手。
其實,如果想要讓生活過得越來越好,我們必定要捨棄一些不合適的人。
三、錯誤的習慣
古希臘的先哲亞里斯多德曾說過:「人的行為總是一再重複,因此,卓越不是單一的舉動,而是習慣。」
實際上,我們只需要認真地想一想,就能發現那些優秀的人,大都有著優秀的習慣,相反,一事無成的人,總是一身的臭毛病。
比如,對於普通人而言,明明工作上還有很多不熟練,但一點都不願意下功夫,上班還在划水,一直進步不了,反而怪這個、怪那個,一直找藉口。
奧維德曾說:「沒有什麼比習慣的力量更強大。」
如果你希望出類拔萃,希望過上不一樣的生活,那麼,必須明白一點:習慣往往決定著我們的未來。
斷舍離的概念自被提出以來,在近二十年的發展中,概念也日益豐滿,成長為更加迎合當下的生活哲學。
所謂「斷舍離」,就是通過一種「簡化」思維,過「減法」的生活,通過整理物品來整理自己的內心,讓人生更加簡單舒暢。
曾國藩說過:「既往不戀,未來不迎,當下不雜。」一個人最頂級的自律,莫過於學會斷舍離。
當你已經被繁雜的生活包圍,不妨看一看《斷舍離》,你會從中找到一種新的生活方式。
山下英子的《斷舍離》這從出版至今,已經銷出400萬冊,影響了全球人,就連林依晨、舒暢、楊瀾、張德芬等知名人物都是這種方式的踐行者。
希望通過《斷舍離》,能夠幫助大家做物質的減法,精神的加法,重拾輕盈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