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當你感到消沉時,試著做減法,清靜下來,心情會逐漸明朗

2020-12-17 易說蓮花

在自然界中,一個東西下沉,是因為自身太沉重。

我們的心理也是如此,一個人感到消沉和壓力,是因為自己的思想負擔太沉重。

《道德經》中老子告訴我們,「少則多,多則惑」。當你感到消沉時,試著做減法,清靜下來,心情會逐漸明朗。

1、減掉對自己無益的想法。

我們的大腦每天都轉個不停,普通人很難控制自己的想法,或者沒意識到自己想得太多。

老子說:「少則得,多則惑。」

當一個人一心一意朝著自己的目標前進,就會幹勁滿滿,沒有時間胡思亂想。當一個人遇到挫折,感到迷茫,各種各樣的想法就會浮現出來,心情越來越沉重。

專注一心,少則多;

想法很多,多則惑。

所以,當我們感到消沉時,試著做減法,減掉對自己無益的想法。負面的、焦慮的、擔憂的、恐懼的,都是無益的想法,我們不要去想它。

有的人說,自己控制不了,怎麼辦?那就找事情做,一個人做事的時候,就沒有時間胡思亂想。

2、清靜下來,心情自然明朗。

我們都有這樣的體會,如果哪天心情感到很煩躁,不管做什麼事,都容易出錯,也容易和身邊的人起衝突。

這是什麼原因?老子說,一個人浮躁的時候,就失去了根本,清靜為正。

《道德經》原話是:「重為輕根,靜為躁君。輕則失本,躁則失君。」

輕浮則失去根本,清靜可以克制躁動。

明白了這條規律,就需要我們實踐。無論遇到什麼事情,都不要急躁,也不要心煩,學會克制自己的情緒。心煩意亂的時候,可以一個人出去散心,大自然的一草一木煥發著自然生機,可以讓人的心情平靜下來。

幾年前有一段時間,我曾經很消極悲觀,總感覺活著很累。每天下班後,也不想回家,我就一個人出去遊蕩。

有時候去公園的草地坐,看天上的白雲,看來來往往的人;有時候去海邊坐,看海浪拍打岸邊的石頭,聽海風從耳朵吹過,聽樹林中小鳥的鳴叫;有時候在城市中心的小湖邊坐,看碧波蕩漾和遠處的川流不息。

我和大自然的獨處和聯結,停頓了我大腦中喋喋不休的聲音,支撐我在這個令人感到悲觀的現實世界生存下來。當我走出陰霾後,人生就明朗起來。當你面對和擁抱黑暗,你的人生就會得到光明。

3、保持平常心,一切順其自然。

《道德經》講:「大道至簡,道法自然。」

自然的,簡單的東西,其實就是對我們最好的,雖然我們還沒意識到這點。

生活平凡,每天就是起床,幹活,吃飯,睡覺,周而復始。

有一天,我心血來潮,花300塊錢吃了一頓自助餐,結果海鮮刺生有細菌,當天晚上就吐了。第二天肚子痛得起不了床,走路的力氣都沒有,整整病了3天才恢復正常。

這個時候,我才悟到一點:平常的自己,就是最好的。平凡就是好,無事就是福。生病了才醒悟這點。

人生不需要刻意追求什麼大富大貴,只要你按自己的想法和方向努力,永不放棄,時間到了,你會得到你應得的東西。

保持平常心,一切順其自然。看起來簡單,其實做到的人很少。這就是道法自然的奧妙。

相關焦點

  • 人生要做加法,更要做減法,減到極致就是通達!老子道德經48
    因為這些人只看到了第三章而忽視了其它章節,比如老子有言:大智若愚。所以這裡的愚並非真正意義上的愚笨,只是一種智慧內蘊不顯而已,下一句就有了詳細闡述。這裡先聊聊「為學」。首先你要明白「為學」在老子的界定中是屬於「有為法」,只是相較於「無為法」而言,層次顯得更低一些。
  • 孔子拜見老子時,老子送給他哪句話?
    老子思想的核心是道,道是天地自然的根據,是起源,是推動一切發展的內生源頭。所以,不管是人,還是人類社會,還是天地萬物,都要按照道的運行法則,那就是道法自然自然而然,不需要認為的幹涉,就讓一切按照應該的原有的樣子運行。所以在人生觀上,老子主張清靜無為,無為而無不為,主張清心寡欲,過一種減法的生活。在社會和國家的治理上,也是主張無為而治,你不要 去幹涉它,它自己會去運行去發展。
  • 朱東:心清靜了,世界也就安靜了
    當這些理由逐漸被揭去華麗的裝飾之後,漏出來的往往類似這樣的一句話——我們都不過是這個世界上渺小的一份子,所以只能如此…… 問題恰恰是出在這個「小」字上。 所以,老子說:大成若缺,其用不弊。大盈若衝,其用不窮。大直若詘(qū),大巧若拙,大贏若肭(nà)。躁勝寒,靜勝炅(jiǒng),清靜為天下正。
  • 風靡全球的「斷舍離」,做物質的減法,做精神的加法
    你是否經常會存在這樣的困擾:「無論怎麼收拾,房間還是亂糟糟的」或者「即使是一些東西已經用不上了,還是捨不得把它扔掉」。而在這種情況下,家裡會被我們塞得滿滿當當,雜物遍地,而這些雜物給人的壓迫感,以及狹窄的空間帶來的阻塞感會逐漸讓生活在這裡的人思維遲鈍,行動遲緩。長此以往,人們逐漸變得封閉,不想外出,進而演變成近似憤懣抑鬱的狀態。
  • 身心疲憊時,學學老子的靜心智慧!
    在當今這個高速旋轉如陀螺的時代,我們已經抓狂,已經茫然,已經六神無主內心慌張,不如跟著老子的冰雪智慧,去清靜一下自己的內心。老子說「致虛極,守靜篤」。讓內心沉澱下來,你可以傾聽清晨鳥兒的情歌;春草拔節的幸福;聽到風聲和雨聲的呢喃;聽到自己靈魂的需要;聽到大自然美妙的天籟。心不靜,則滿耳充斥著女人的咒罵,孩子的吵鬧,大街上刺耳的笛聲。
  • 日網心理測試:你在什麼情況下會感到孤獨?
    (此題可以測試的內容是你對什麼樣的環境感到不安。迷路代表遠離親人朋友而產生的不安,當你知曉你身處何方會感到孤獨時,你就可以了解你最害怕什麼,找到原因孤獨也是可以治癒的。) 你會在無法理解自己心情的時候感到孤獨。當你覺得不安和辛苦時,你會覺得自己很孤獨,仿佛沒有人能體會你的心情。「反正也沒有人能理解我。」抱著這樣的想法,你常常封閉自己的內心。
  • 當你感到煩惱,心情不好時,請念「阿彌陀佛」
    可是有的時候會被雞毛蒜皮的小事所難倒,然後便大發脾氣,心情也隨即變得糟糕,更嚴重得會影響著自己身和心的健康。其實煩惱無處不在,生活中,一些小痛苦,小煩惱,就像這手掌,看起來雖小,可是放在眼前,便擋住了你的視野,遮住你人生的整個晴空。
  • 生活總是先做加法,再做減法,又是加法,再是減法,循環往復
    在做生活加法時,我們會慢慢地體會到哪些是適合自己的,哪些是不適合自己的,我們因為不甘心輕言放棄,可能會堅持一段時間,實在不能適應的,我們會慢慢放下,重新去尋找新的生活出路。在經歷了無選擇地吸收,篩選適合自己的,放棄不能適應的,再去尋找新的,這個過程是必須的,這構成了我們的生活。
  • 當你心情不好時,你會一個人去旅行嗎?
    人的心情也是喜怒哀樂變換無常的。大喜時不要太張揚,要發怒時做一個深呼吸,悲哀時想想自己還健康的活著,高興時不要樂極生悲。總之,什麼事都不要太過,人活著就是一個字「累」。即便一個「累」字,人們還都是願意活著,所以活著,咱就要好好活著,把不高興的事拋到腦後,一切向前看,向遠處看,那裡有詩和遠方。
  • 移民溫哥華後的「減法生活」 簡單中的審美疲勞
    在廣大第一代中青年移民對於移民之後生活的描述(或者叫「自嘲」)中,有一個比較流行的概念是「減法生活」。我第一次聽到「減法」這個說法的時候,是在我做第一份工作時某一天下班的公交車上——當時,車輛穿行在伯納比湖西北角Winston Rd那段樹林之中。
  • 史記人物老子:靜以養智,清靜為天下正
    源頭記載我沒有認真考證過,但老子對「靜」的思考,在《老子》中有這麼些句子,比如, 「致虛極,守靜篤。(第16章)」「重為輕根,靜為躁君。(第26章)」「躁勝寒,靜勝熱,清靜為天下正。(第45章)」 「牝常以靜勝牡,以靜為下(第61章)」。「智者不言,言者不知。」通過恬靜的心境調適與思考,能讓人增進自己的智慧;同時,智慧地增進,也同樣能促進自己心境的平和。
  • 塔羅佔卜如何調節消沉低迷的情緒?
    文/塔羅師明月殘弓前面是分享/八卦的內容,後面是測試哈~人類的情緒實際上是很脆弱的,我們很容易因為外界又或者自己的某些行為而感到煩躁低迷消沉面對這些亂七八糟紛紛而來的情緒,有些時候我們會選擇通過訴說的方法
  • 心情煩躁怎麼辦 煩躁的原因有哪些
    心情很煩躁怎麼辦1、心理暗示法暗示是一種心理現象,有積極暗示和消極暗示之分。心情不佳時,如果對自己採取消極暗示,只會「雪上加霜」,更加煩躁。這時應該對自己採取積極暗示,告誡自己是正常現象,烏雲總會散盡,同時多回想一些以前經歷過的美好情景和值得自豪的事情,就能夠緩解心理壓力。
  • 素食文化:告訴你 老子可是吃素的
    但有關老子素食思想的文獻並不多,反倒是紀錄他哲學思想的《道德經》最被後人所研究與學習。究竟老子是否有所謂的素食思想呢?在諸多版本的《道德經》中是否也有一版談論老子的素食思想呢?或許我們可以做一些探究。史載老子,姓李,名耳,字伯陽,生長在距今2000多年前中國的春秋戰國時期。傳說中,老子一生下來時,就具有白色的眉毛及鬍子,所以被後人稱為老子。
  • 體味減法人生
    『和靜茶修·申時茶主題茶敘』第十四期,暨申時茶全國館主聯席茶會今日開啟,我們於申時舉杯共飲,體味減法人生!在我們的認知範圍內,似乎不懈追求和不斷積累永遠都不會錯,然而「加法」累聚起來的「富有」如若失去真正的價值就會變成一種擁塞,所以,懂得適時的為人生做減法就變得尤為重要。
  • 老子:能靜下來的人,身體絕對健康!
    不是醫院的醫生用藥物把你治好,而是靠你自己休息過來的,藥物只是一種幫助。這些道理,都說明靜態的重要。這個原理,中國幾千年前就有個人,講的非常清楚。他就是道家的老子。可是,理解了靜的道理以後,這三個痛苦會變成最大的享受。把腦筋靜下來,思想情緒完全靜下來。一切的智能,如果不是在靜態中,是發揮不起來的。
  • 問道丨《道德經》第45章中「躁勝寒,靜勝熱,清靜為天下正」?
    從此,除了不斷殺人,他再也無法約束自己惶亂的心情,無道的魔鬼般的暴政終被推翻。此所謂清勝熱,亦所謂靜為躁君,躁則失君。這句話出自《道德經》四十五章,要理解這句話,需要理解這一章在講什麼。「大成若缺,其用不弊。大盈若衝,其用不窮。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辯若訥。躁勝寒,靜勝熱,清靜為天下正。」
  • 意志消沉的時候要怎樣
    當熱情滿滿的時候,人的心裡全是希望,無論做什麼事情都好像顧不上去考慮結果如何,不在乎結果如何,正在進行的那一刻已經足夠有意義;當沉著冷靜的時候,人的心裡溝壑分明,一切行為都有條不紊,按計劃有序完成生活工作的種種事務,滿足感和成就感油然而生,便讓人躊躇滿志;當惱怒煩躁的時候,人最想找一個發洩的出口,而且往往來不及選擇便朝最有可能的對象噴湧而出,之後會慢慢沉澱,逐漸平靜
  • 老子和莊子告訴你:人生其實就是藏器於身待時而動!
    道家智慧用來治國的話叫做「無為而治」,老子說「治大國如烹小鮮」,不折騰,給老百姓以生活發展的空間。道家哲學更多是治理心靈的智慧,叫「無為而無不為」「清心寡欲」。無為思想與《易經》相通,《易經》很深奧,也很簡單,其實就是「時」與「位」兩個字。通俗地說,該做的時候就去做,在什麼位子上就做什麼事;就是與時俱進當行則行當止則止。
  • 從佛陀的空,到老子的無,悟透這些高級意識,才能獲得真實的幸福
    畢淑敏也說:這一生你最重要的事情,是讓自己幸福。實際上,感覺身邊的每一個人,也都是奔著這個目標去的。但是,每個人的幸福,看上去卻遙遙無期。老子和佛陀,用他們的高級意識,悟透了這一切。老子說:吾所以有大患者,為吾有身。及吾無身,吾有何患?人之所以感到痛苦、煩惱,是因為我們有身體。我們所做的事情,都受我們身體喜好的指引,尤其是大腦的指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