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佛陀的空,到老子的無,悟透這些高級意識,才能獲得真實的幸福

2020-12-18 南唐不是王

引言:

我們從哪裡來,這是一個不太容易解決的問題。

我們一生中最重要的事情是什麼,這個問題對我們有現實意義,而且比上一個問題更迫切。

德國哲學家費爾巴哈說:人活著的第一要務,就是要使自己幸福。

畢淑敏也說:這一生你最重要的事情,是讓自己幸福。

實際上,感覺身邊的每一個人,也都是奔著這個目標去的。

但是,每個人的幸福,看上去卻遙遙無期。

老子和佛陀,用他們的高級意識,悟透了這一切。

我們要想獲得真實的幸福,就需要具備一些高級意識,擺脫讓我們不幸福的因素。

01

電影《黑客帝國》中,尼奧是一個小白領,無所謂幸福不幸福,每天和大家一樣上班、下班、回家。

突然有一天,黑人頭領墨菲斯找上門,讓尼奧在紅色和藍色藥丸中選一個。

選擇紅色,可以看到真相;藍色,繼續當下的生活。

尼奧吃了紅色藥丸,他看到了真相:他被困在一個包裡面,母體把所有人都控制了。

你只是一段程序,一個幻象。

我們以為的掌控自己的生活,追求自己的幸福,其實是完全被「母體」掌控的,那根本不是真實的幸福。

我們生活的這個世界,沒有電影這麼光怪陸離,但是也充滿了歧途和誤導。

老子說:

吾所以有大患者,為吾有身。及吾無身,吾有何患?

人之所以感到痛苦、煩惱,是因為我們有身體。

我們所做的事情,都受我們身體喜好的指引,尤其是大腦的指引。

我們喜歡吃垃圾食品,渴望晉升,看見法拉利兩眼放光。

這些東西讓我們感到開心。但是垃圾食品損壞我們的身體,晉升後帶來更大壓力,法拉利不過是鋼鐵、線圈和塑料的結合。

更讓人難過的是,這些東西帶給我們的快樂轉瞬即逝,於是我們不停地奔向下一個目標,來滿足我們的感官需要。

老子因此說:

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聾;五味令人口爽;馳騁畋獵,令人心發狂;難得之貨,令人行防;是以聖人為腹不為目。

因此,老子認為,人只有少私寡慾,清靜自守,才可以認識大道。

減少身體五官眼、耳、口、鼻、舌的欲望,讓心不再受身體羈絆幹擾,「為道日減」,這樣才會獲得心靈的清靜。

心神清靜的人,方能悟道,與天地一體,與萬物共生。

02

有這樣一個實驗:

被實驗者,臉上被畫上長長的傷疤 ,要求他在街上走一趟,然後回來把別人看到他的表情,描述下來。

被實驗者覺得很好玩,就熱情滿滿的開門打算出去。

化妝師說等一下,我再補兩筆,看上去更真實、兇狠。

實際上化妝師藉機把他臉上的傷疤擦掉了。

被實驗者從街上回來後,詳細地描述了街上的人,看到他以後的吃驚、恐懼、躲著他、偷看他的各種表現。

這說明什麼?很多問題都是我們猜的,我們想的,我們以為的,我們看的。

我們被感官帶給我們的情緒困擾,惶惶不可終日。

領導這倆天沒有和我說話,昨晚吃飯沒有叫我,打電話不回。

各種各樣的情緒,帶給我們恐懼、憤怒、鬱悶、不安。

這些都是大腦通過感官帶給我們的感受。

佛陀說: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識,亦復如是。

佛認為人是由五蘊構成的:色、受、想、行、識。

因此佛說:「照見五蘊皆空。」

一個人只有擺脫我執的控制,才能跳出情緒的困擾。

佛說: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

就是告訴人們,須尋找到無我的體驗。

大腦帶給我們的種種情緒,迷惑了我們的認知,讓我們陷入我執的無限循環的怪圈。

我們賦予奢飾品特殊的含義,賦予名人效應,但是這些都是虛妄的,只是內心執念。

我們只有認識到這一點,才能主動尋找無我,放下我執,放下自我。

結尾:

如果我們放任自我的膨脹,地球上是容納不了這麼多自私的人。

我們回歸到簡單的生活,不要對噪音有那麼多反應,我們的生活更加美好。

減少欲望,放下我執。

用老子的無,佛陀的空,這些高級意識,可以幫助我們尋找到真實的幸福。

相關焦點

  • 如果老子和佛陀相遇,他們是否會談得來
    老子的主要思想是「道」,這個範圍太大了,小到微塵大到宇宙,全部包含在內。老子通過道德經中五千多個文字,對「道」及「德」進行了歸納總結,從而使人們可以略窺其中的「博大真實」。佛陀的教法是「法」,八萬四千全部容納於法。
  • 佛陀究竟證悟了什麼?
    我當教以聖道,令其永離妄想執著,自於身中得見如來廣大智慧與佛無異「其它的經書當然也有類似的記載,那麼,佛陀所證悟的這些內容,究竟是什麼呢?大多人都把佛陀的這段話總結為「緣起性空,性空緣起」,並認為佛陀所證悟的是宇宙人生的真相。
  • 《佛陀的證悟》-讀書筆記
    結果有一天王子出去看一下,第一天遇到一位老人,第二天遇到一位病人,第三天遇到一個死人,王子很痛苦,回到家他就去想怎樣才能夠讓大家不死呢?想啊想啊於是有一天夜裡他決定離宮去修行,找了一個地方鋪上吉祥草做了一個草墊,坐在那兒不藉助任何外在的工具,希望能夠得到證悟,了脫生死。 這就是佛陀出家的整個故事,他的動機就是幫助人們解決生老病死的問題。
  • 當年在菩提樹下,佛陀在成道日,究竟證悟了什麼?
    成佛後的釋迦牟尼已被尊稱為佛陀,意思是大徹大悟的人。但你知道嗎,佛陀當時究竟,悟到了什麼,今天小編,就來和大家分享一下。佛陀,在成道日,究竟證悟了什麼,又對世人說了什麼?佛陀,在成道日當天所證悟的內容可以將之歸納為五點:.一~時間的超越集過去·現在·未來。
  • 鴨子中的佛法哲學:佛陀在菩提樹下悟到了什麼?
    佛陀在菩提樹下悟到了什麼?人類歷史上最偉大的洞見之一來自喬達摩悉達多(即釋迦牟尼,佛陀),那時,他在優樓頻螺 (現被稱為「菩提伽耶」)的菩提樹下重新開始冥想。在菩提伽耶「發生」那件重大事件前,他習練冥想超過五年,已經進入了兩種世人苦苦追尋的最終冥想境界, 即「空性」和「非有想非無想」,這在《聖求經》 中得到了證實。這些成就卻沒讓他感到滿意, 主要原因是它們沒能解答他致力於解開的問題,即不滿足(dukkha)的消除。
  • 慈誠羅珠堪布:證悟者的見解才是真實的
    這些執著都是從妄想而來的,因為有了妄想,譬如認為名利是很好的東西,然後就會有耽染,認為自己一定要擁有,隨後就產生了一系列的痛苦與煩惱。 「三界乃輪迴」,三界也即欲界、色界、無色界,它們都是輪迴,都是痛苦的,又因為它們都是從妄想產生的,所以都不存在。 凡是有心、有意識的所有生命,都有如來藏。
  • 老子:流傳千年3句話,讓你悟透「天道、地道、人道」,說透天規
    說到我國的本土宗教——道教,自然繞不開創始人老子。老子建議無為而治,其學說對我國哲學開展具有深刻影響。在道教中,老子被尊為道教開山祖師。老子與後世的莊子並稱老莊。據說太上老君在不同時期都化為不同的聖人到人間去,而在春秋時期化身成了老子,體驗人間疾苦之後,在周王室衰微之時離開,無奈被關令尹喜攔住,於是才有了老子五千言《道德經》。
  • 佛教漫談:「空」是什麼?
    這故事讓我們對「空」有初步的理解:有些人在生活上不斷追尋財富和學問來充實自己,卻沒察覺到這樣做的同時亦把自己的心靈堵塞了﹔沒有空間,心靈便無法好好運作,更未能騰出心神深入理解人生。空,雖然看來是無一物,卻有其奧妙!這聽來比較抽象,讓我嘗試以道家的一個比喻來解釋,《道德經》說:「三十輻,共一轂,當其無,有車之用。」
  • 悟道悟的是什麼?
    那麼,悟道,悟什麼?也就是說,我們通過什麼辦法才能證得菩提果?如何通過這個道實現自己從輪迴眾生變成覺悟的智者、覺者?這是悟道的目的、悟道的真正意義!眾生和佛根本差異是什麼?眾生已經迷到了五蘊中,不知道它們是我們心所造,不知道它們是我們的念頭而來,而以為五蘊是實有的,並且拚命的去求索、去抓取、去認可,希望從中得到快樂、安穩,甚至希望從中得到幸福、救助。我們凡夫的迷,就「迷」在這裡!我們如何才能從迷的苦海中解脫出來呢?
  • 佛陀究竟是如何悟道的?
    相傳,佛陀悟道的過程,大概是這樣的: 釋迦牟尼出家修道,先是跟隨阿羅藍仙人和鬱陀迦仙人學習禪定,但未獲得真正的解脫。 後到尼連禪河附近的樹林中修苦行,六年間,日食一麻一麥,直至形枯心竭,瀕臨死亡,也始終未能成道。
  • 心經:佛陀講了八萬四千法門,核心只有一個字,卻用了49年
    佛的名詞並非是佛陀獨創,而是在更早之前的沿襲,很多人只是單純的知道佛陀和婆羅門的意識鬥爭,實際上佛陀也是師從婆羅門,佛陀依照前人的法苦修了六年,餓得瘦骨嶙峋也沒能得見真理,最後他來到菩提樹下入深定,七天後醒來看到滿天繁星後開悟。
  • 佛法的核心無非10個字,也是佛陀證悟到的,大安法師開示
    佛法的核心無非10個字,也是佛陀證悟到的,大安法師開示。佛陀釋迦牟尼佛當年放棄王子的地位,拋棄榮華富貴,開始了常人難以想像的修行。最後在菩提樹下,夜睹明星而悟道成佛。從此開始了講經說法的一生,佛陀說法49年。
  • 相愛時,能悟透這方面,收穫幸福很輕鬆
    人身處在生活中的感情世界裡,能將別人是否有愛看的一清二楚,但是唯獨不想認清自我,畢竟心中有愛時,往往所有的付出將會變得毫無道理可言,其實愛人或許很簡單,但是更需要擺清自己所愛的位置,才能讓彼此幸福生活變得更有活力。
  • 佛陀在菩提樹下覺悟了證四聖諦
    若用「緣起法」來分析世間萬象,分析到最後都沒有獨立自成、永恆不變的「自性」,認為諸法無有恆常主宰之實體,站在真諦的角度「諸法無我」,而不是否認世間的一切。佛家的觀點認為覺悟「緣起法」,當成一種客觀存在的事實,才能明白一切事物產生的起源;萬事萬物不過因緣和合的短暫存在,緣聚則有,緣散則滅,並且永遠處於由生到滅的變化過程中,因而被認為是虛幻不實的東西。
  • 佛教解密:佛陀證到「緣起性空」這4個字,真的就是世界真相嗎?
    學佛的人都知道,佛陀的真名叫悉達多,未出家之前是一位王子,過著尊貴的生活,但他並不快樂,於是在他二十九歲的那年,毅然出家,去追尋他心目中的大道。關於這句話後世有太多的解讀,有人甚至把它總結成這4個字:「緣起性空」,並認為佛陀所證到就是世界的真相,這就是後世佛教世界觀最早來源。那麼,世界的真相真的就是佛陀所證到的「緣起性空」嗎?我個人的答案是:未必,為什麼如此說呢?
  • 開悟覺醒之後我首先悟到了自性本空
    在我精神世界覺醒的過程中也是我不斷向內求的一個過程,以前的我只相信自己眼睛看到的世界和感知到的世界所以我把佛法,宗教,道法都是當成神話或者迷信來看待的,也沒有去思考過這些問題。能夠覺醒精神世界,佛法對我的影響是最大的;或許是我以前就很少貪嗔痴的這些欲望;在我破除了我執與法執以後就真空生妙有覺醒了精神世界,並且腦中重新構建了一個新的宇宙觀和世界觀。
  • 佛陀的智慧(九)大龍說禪 25學佛要有一定的持續力,到一定程度才能具備轉化世界觀的力量,接受佛法的概念
    現在藏地各派,講自空也好,他空也好,各派的宗義都很難看懂,你無論怎麼修學空性,你明擺著坐在這裡,怎麼可能空,依法相唯識兩重識變一說你就通了,一講夢境你就明白了緣起有多重境界,落在境中的你,想把你自己空掉,不把境帶上是不可能的,依境界看境相的你,本來就是空,空上加空怎麼可能,你這不是有病,淺了說跟人聊天,你看起來挺有學問的,說深了就跟精神有問題一樣。
  • 佛陀的證悟,其內容是什麼?很多人都解錯了
    很多人認為他悟到的是「緣起性空」,但他自己說的卻是另外一番話,他說:「奇哉奇哉,一切眾生皆具如來智慧德相,但因妄想執著,不能證得」這也是為什麼聰明如武則天者,也要感嘆「無上甚深微妙法,百千萬劫難遭逢,我今見聞得受持,願解如來真實義」的原因。因此,佛陀在菩提樹下證到的正是如來智慧德相,也可以說的自性本心或曰妙明真心,本覺真如。也是《金剛經》中所說如來,即「如來者,無所從來,亦無所去」。
  • 釋迦牟尼和老子的辯論,看誰更懂人性?
    老子說完滋溜一口酒。佛祖說:所以你還未長大,還沉溺於這樣低級的樂趣。老子說:難道現在的狀態不好嗎?為什麼要把樂趣分為低級和高級呢?佛祖說:你如果執意要享受眼前的樂趣,那當你失去的時候,你就會痛苦。老子說:因為你心中存在得到和失去這個概念,所以你才會為失去痛苦。這段對話,大致包含了兩者的主要區別。佛陀像一朵美麗的花,純美無暇,它沒有紮根在泥土裡,它飄在天上。
  • 南懷瑾居士:佛陀抬頭悟道悟到了什麼?
    剛剛有位比利時的同學,也與我討論到這個想與不想的問題;我們也談到釋迦牟尼佛,在學無想定三年以後,發現那不是道而丟掉,並不是他沒有修成,而是修成後丟掉了它。因為那不是道。由於佛經文字簡單,我們容易看過去而忽略了。佛學的「非想非非想定」,這個名詞很美。「非想」,不是我們普通慣性的思想境界;但是「非非想」,不是思想,勉強就說它是一種靈感吧!是一種超越思想的靈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