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悟覺醒之後我首先悟到了自性本空

2020-12-18 小鈺的覺醒之路

在我精神世界覺醒的過程中也是我不斷向內求的一個過程,以前的我只相信自己眼睛看到的世界和感知到的世界所以我把佛法,宗教,道法都是當成神話或者迷信來看待的,也沒有去思考過這些問題。

能夠覺醒精神世界,佛法對我的影響是最大的;或許是我以前就很少貪嗔痴的這些欲望;在我破除了我執與法執以後就真空生妙有覺醒了精神世界,並且腦中重新構建了一個新的宇宙觀和世界觀。

我覺醒悟到的第一個就是:自性本空;自性本空這個也是很好理解的,因為佛法本質上研究的就是我們和我們的心之間的關係,佛法認為外在的一切都是我們內心的顯化,發生在我們身邊的事情或者事物,本身都是沒有自性的,完全是我們附加了一個什麼樣的意識,賦予了事物本身的意義,我們可以認為它是好事,也可以認為它是壞事,也可以認為它沒有任何意義;附予上我們的心識之後,會反饋給我們的思維,會讓我們出現各種情緒和感受,繼而會影響我們對待事物的態度和抉擇.

金剛經上說: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這也是佛陀告訴我們對待事物要一個秉持中道的思想,然後堅持正心,正念,正行,正思維去看待和引導事物的發展,這是多麼的智慧!但是現實生活中如果沒有開悟覺醒就很難意識到堅持這種特定的思維行事會給我們帶來多大的益處,

那是因為我們現在大部分人都是被頭腦控制和綁架了的,事物被我們的眼、耳、鼻、舌、身、意所感知,大腦會立馬根據事物產生情緒,可以說這個事情本身都沒有到達過我們的本心,

這就很容易被你的習慣和大腦所控制,做出一系列反應。但是這個反應肯定不會是最智慧和最理智的。所以我們追求開悟覺醒,應該堅持追求的是無上正等正覺的智慧。我通過內求,悟到了佛家所說的自性本空,這個悟到和學到可是很不一樣的,悟到是你能把他應用到你所有的思維和習慣當中,是體和用的結合,如果是學到的話都只是知識,會說但是不會用;所以教育的最高目的是喚醒,喚醒的是你本自具足的智慧。

從開悟者的角度來說如果不是你悟到的知識都是障礙,會障礙你的覺知能力和靈性。在追求無上正等正覺的最高智慧境界中,如果遇到任何相都不要停,不要輕易相信別人,要堅持自己去悟,如果你選擇了相信別人就等於是把你的心靈力量交到別人身上了,你就會很難在進步了,在佛陀眾多弟子中,阿難被稱為多聞第一,懂得的知識最多,卻是眾多佛弟子中開悟比較晚的。證悟自性本空這一點對於我們覺醒精神世界是很重要的一點,我的方法就是放下執念,放下欲望,向內求,回歸事物的本質。反求諸己,向內而生,可得智慧。

相關焦點

  • 如何啟用自性?怎樣才是開悟?
    一個修行人首先要讓身心和諧統一,也就是要讓性、命兩股力量合二為一,達到平衡之後,才能和外界,也就是和大自然的力量再合二為一。性命雙修是為了讓生理的力量和心理的力量和諧統一。無論是從生理下手,還是從心理下手,首先都必須降伏自己的呼吸。進而把丹田裡我們先天的「精氣神」喚醒。只有生理徹底轉變了,自性才能啟用。釋迦佛成道說:你就是你,悉達多,又不是你 !
  • 佛教:明心見性,悟後起修
    明是指智慧的光明,心是指心地,見是親眼見到,性是指真如自性,合在一起:升起智慧的光明照亮心地,慧眼見到真如自性。明心見性目的是破見惑,滿信心。怎樣判斷是否開悟?判斷一名修行者有沒有開悟?見性開悟後是否需要找大善知識印證?如果一個修行者弄不明白自己是否開悟?那只有一個答案,這個修行者沒有真正開悟,頂多見到真疑而已,這個真疑就是真如自性的空相。禪宗開悟的核心並非見性而是打開身體內的關鍵氣脈,也只有打開身體內的關鍵氣脈才可以真正做到悟後起修。
  • 佛教:開悟後是什麼樣子?
    「開悟」這個詞,一般人聽起來會感覺很神秘,是不是開悟後就可以飛起來了?是不是開悟後就和電視劇裡的「濟公」一樣,有各種神通了呢?答案是否定的。其實沒有大家想的那麼玄乎,開悟之後,你還是你,我還是我,跟普通人沒有什麼兩樣。
  • 點亮心頭的那盞明燈,才能真正開悟!
    這時你無論做什麼,心裡都是明明朗朗的,因為你已經開悟 了,你的知識也開始升華到了智慧的層面。假如你修不到這種層次,一切都是假的,知識是知識,你是你,二者不會成為一體。你還是會因紅塵諸事而煩惱,你得不到自由,做不了自己的主人。明白就是見性,也是見到了實相。這之後,你的心靈才能化成一個火把,照亮所有你走過的路和即將要走的路。
  • 佛教:「開悟」後容貌會變化?不要再愚痴了!
    那就是「開悟」後,人的容貌會發生變化,畢竟佛具足「三十二大人相」、「八十種隨形好」,開悟後的人,必然也會與常人有些不同。第一,何為開悟?種種猜測,實際上在「開悟」與成佛之間劃上了等號,但二者之間相去甚遠。
  • 靈魂神識佛性自性到底說的是什麼
    把我先放下,暫且把靈魂叫迷惑的「我」吧!那靈魂到底靈不靈呢?懇定不靈,要靈為什麼不投生到好地方去呢?為什麼還受這輪迴之苦呢?應該叫「迷魂」比較確切,自己做不了自己的主。正如《易經》對靈魂的定義挺恰當,「精氣為物,遊魂為變」。中國先祖有這樣認識很有智慧,對「靈魂」的定義很接近實相。「遊魂"自己做不了主,受業力牽引,因報受生。那我們修行修什麼?
  • 揭密禪定開悟的感覺,看佛祖開悟成道時的感受!
    開悟,是指開智悟理也。法華經序品曰:『照明佛法,開悟眾生。』八十華嚴經四曰:『開悟一切愚暗眾生。』開悟就是將佛的智慧之光注入眾生黑暗的心房之中。開悟是否真的存在?語言無法描述那個已徹底消融的境地。佛陀開悟成道日,究竟悟到了什麼?
  • 南懷瑾居士:佛陀抬頭悟道悟到了什麼?
    大家注意,釋迦牟尼佛認為這個並不是道,當時他再也找不到明師,只好自己到雪山去修苦行了。他一天只吃一個乾果,當然餓扁了,餓得不成人形了。他這樣修,是要找出一個真理來,但是六年之後,他認為苦行也不是道,然後就下山去了。釋迦牟尼佛到了恆河邊,牧羊女供養他很好的乳酪;因而擺脫了父親派來的五個緊跟著的年輕人。
  • 釋淨空:天天在念佛、天天修,怎麼還不開悟?
    目的在開悟、在明心見性,修淨土的目的在理一心不亂,《彌陀經》裡面講,一心不亂、心不顛倒,目的在這個。心要是亂、要是顛倒,那是凡夫,不是修行人;修行人的目標就是不亂、不顛倒。功夫到家,自然就開悟了;功夫沒有到、沒有成熟,想開悟也開不了。這個事情千萬不要想:「我們天天在念佛、天天在修,怎麼還不開悟?」你們想想看,你要是有這個念頭這叫妄想,有妄想不會開悟。
  • 什麼是「開示悟入佛之知見」?《妙法蓮華經》裡告訴了我們答案!
    就如同我們修學禪宗,首先要解決的就是我們心量的問題。我們學佛都應該具備「信願行」。而落實到這個「信」,就不單單是信佛,還得要信自己。信佛是信佛所講法皆是真實,從此心中不疑不惑;信己則是從今而後深信佛法,依教奉行,定能成就。
  • 蓮池大師《竹窗隨筆》「開悟之後」。開悟之後還要修行嗎?
    蓮池大師《竹窗隨筆》(常念彌陀譯白話文)【悟後 】【原文】 溈山和尚云:如今初心,雖從緣得一念頓悟自理,猶有無始曠劫習氣未能頓淨,須教渠淨除現業流識,即是修也,不道別有法教渠修行趨向【耀如樂園略解】禪宗法師常說悟後起修才是真修,可見開悟只是一個階段性的成果,並非終點,在成佛之前是沒有終點的。我們的識流特別是阿賴耶識流是從無始以來積累至今,其中有積累太多的我執習氣,積累太多的法執習氣,開悟可能只是找到了回家的路,若要回到家,還需要漫長的路要走。
  • 佛陀開悟成道時,究竟是個什麼樣的感受?
    開悟,是指開智悟理也。法華經序品曰:『照明佛法,開悟眾生。』八十華嚴經四曰:『開悟一切愚暗眾生。』開悟就是將佛的智慧之光注入眾生黑暗的心房之中。佛陀開悟成道日,究竟悟到了什麼?見到所有現象的互依性,悉達多悟到了一切世法皆空——一切事物都根本沒有個別獨立的體性。他明白到互依性和無我這兩個原理就是開啟解脫之門的鑰匙。
  • 佛教:《楞嚴經》四大名句,悟透福德無量!
    經書中有四大名句,若能悟透,福德無量。第一句,由心生故,種種法生;由法生故,種種心生。學佛人聽到「心」這個字,可能耳朵都要起繭子了。最初皈依佛門,我與大家有同樣的疑惑,這個「心」是究竟是什麼?市面上談佛法的書籍,對「心」的解釋五花八門,有些甚至純粹是外道的附會之說。
  • 《壇經》:禪宗六祖,憑這一句法語,躲過了追殺,看懂你就開悟了
    當五祖講到「應無所住,而生其心」這句佛教經文時,惠能恍然大悟。於是他便一口氣說出驚動後人的五句話「何期自性,本不生滅;何期自性,本自清淨;何期自性,本自具足;何期自性,本無動搖;何期自性,能生萬法。」這連續的五句關於自性的排比,五祖聽到後,一下就明白惠能開悟了,悟到了究竟,於是就把頓教的衣缽傳給了他。惠能便成為了六祖。五祖把衣缽傳給惠能後,就讓他趕快離開,擔心他會因為這衣缽而發生危險。要明白當時的惠能還只是一個白衣,於是他便聽師父的趕快離開了。
  • 佛教:開悟前的三種特徵,看看你都有嗎?
    禪宗是漢傳佛教八宗之一,又名佛心宗,隨著佛法的興盛,越來越多的信眾開始參禪打坐,以求開悟明心。尤其當參禪的人,以宗門的機鋒轉語設問,我們不能應答,更覺得禪宗法門高妙。究竟何為開悟?《法華經》云:「照明佛法,開悟眾生。」《華嚴經》說:「開悟一切愚暗眾生。」開悟,就是開智悟理。
  • 開悟前的麻木冷血階段!
    生命無意義,我在這幹嘛呢,沒什麼意義,但是我哪也去不了。會有這麼一個階段。或者覺得麻木了,殺人放火也是好的;道德楷模也沒有什麼了不得的;我就是得了病死了也沒什麼可怕的;就算情感很美滿也沒什麼可自豪可驕傲的。這有意思嗎?麻木了。或者不知所從了,啥都沒意義。這是什麼意思呢。打比喻你沒覺醒之前,你是在兔子洞裡面,當你開悟,你來到荒涼的地方,你是出了兔子洞。
  • 佛教:真正「開悟」過的人,應該是這樣的狀態!
    小編自然是沒有開悟的,不過從經文和祖師的開示中,卻也找到了他們接引後世佛弟子的隻言片語,所以本文我們就一起做做鸚鵡禪的功夫,看看真正開悟的人,究竟是怎樣的狀態。開悟,雖然聽上去很玄乎,但在祖師們看來,並不是什麼稀奇古怪的事。
  • 開悟!是我目前最重要的事情!
    來到瑜伽館之後,我們的館主熱情招待他,讓他在這裡練習瑜伽,並且充當導遊讓他在這個陌生的城市盡情遊玩。作為回饋,Huansn給了很多瑜伽館管理上的建議,並且召集我們館裡的員工和老師開了幾次會議。他的管理十分嚴謹清晰,但是對員工有點偏向於「狼性」。
  • 稻盛和夫:開悟時是什麼感覺,我這輩子也只有過一次,妙不可言!
    人們都說如果一個人一輩子都渾渾噩噩的沒什麼成就,那他很可能就是沒有開悟。而「悟」可能是人在面對生死時突然頓悟的,也有可能是在經歷了傷痛之後看開了什麼……但也有人一輩子沒有悟到,最終抱著遺憾離開這個世界,生命是無價的,但一個人是非常渺茫的,若是生命結束,那就再也回不來了,所有的一切就像泡沫似的,煙消雲散了。所以,我們不僅僅是需要「活著」,更重要的是要有意義的「活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