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啟用自性?怎樣才是開悟?

2021-01-10 意識的宇宙

一、所謂「歸原無二路,方便有多門」,要歸的是哪個原?

歸原就是明心見性,方便說是用什麼方法修行才能明心見性呢?那方便,就是四萬八千法門適合每個眾生,最後能夠解脫!故方法是多種多樣的是謂多門。

所謂歸元,就是回歸故鄉,回到生命來時的源頭。

因此,「原」字應為「元」,意即真寂、本元。就是「行住坐臥不離那個」的那個。

只有具備正知正見,才能邁步。故正知正見才是方向!

萬法歸一,返璞歸真。

二、如何性命雙修?

性命雙修,就是身智合一。性就是本具佛性,命就是自己的這個報身。

「性命雙修」的說法。「修性不修命,修行第一病」。可見性和命是必須同修的,心理和生理並行,心力大於一切!一個修行人首先要讓身心和諧統一,也就是要讓性、命兩股力量合二為一,達到平衡之後,才能和外界,也就是和大自然的力量再合二為一。

性命雙修是為了讓生理的力量和心理的力量和諧統一。無論是從生理下手,還是從心理下手,首先都必須降伏自己的呼吸。進而把丹田裡我們先天的「精氣神」喚醒。

只有生理徹底轉變了,自性才能啟用。

釋迦佛成道說:你就是你,悉達多,又不是你 !

羅睺羅證悟後說:我是誰?假名為我!

三、為什么正知正見是開悟的鑰匙?

修學佛法想入道,自古唯有一條路——見地。所謂的「歸原無二路,方便有多門」,修行的方式、方法雖然很多,但進入核心大門的只有一條路。如果對這條唯一道路的見地你不清晰明了,基本理念沒有建立起來,你是沒辦法入道的。路很多,道只有一條,而所有的路,只在講一個真理,就是解脫之道!

自性若無正知、正見,何來開悟呢?

一把鑰匙開一把鎖,不會走錯門。正知正見可以走在正確的路上,知見合一則其義可解。

這裡所說的正知正見是指從理上得來的正確見地。如果能把這個正知正見更在事上反覆打撈。那麼經過實踐驗證出來的這個正知正見就是開悟。

如果能對一切人事物理都有正知正見,這不是開悟又是什麼呢?

相關焦點

  • 開悟覺醒之後我首先悟到了自性本空
    我覺醒悟到的第一個就是:自性本空;自性本空這個也是很好理解的,因為佛法本質上研究的就是我們和我們的心之間的關係,佛法認為外在的一切都是我們內心的顯化,發生在我們身邊的事情或者事物,本身都是沒有自性的,完全是我們附加了一個什麼樣的意識,賦予了事物本身的意義,我們可以認為它是好事,也可以認為它是壞事,也可以認為它沒有任何意義;附予上我們的心識之後,會反饋給我們的思維
  • 靈魂神識佛性自性到底說的是什麼
    佛陀在開悟前最先遇到的一些修苦行的人,極盡種種辦法讓身體受苦而求精神的解脫之樂。讓身體受苦不是精神解脫的因,身體沒有心意識的參與同木石一樣。佛陀出家初期就己悟到修行應從心意識(神識)下手,而不是這身體本身。佛教把識分為八種:眼識.耳識.鼻識.舌識.身識.意識.末那識.阿賴耶識。前六識我們很容易理解,前五識都是我們身體識別外境與外境交流的入口,意識是對前五識的接收和分辯。
  • 明心才閉關,覺照了生死,開悟改變命運,四大和合乃八識空寂
    這才是生死的究竟意義。要能覺能照,能照能入,能入能出,出入無礙,才是了脫生死。只是掌握了修持印證的方法,還需踐行實證得見「本來」不退.方能了脫生死。凡夫當然也會偶有靈光一閃的時候,但真正的了脫生死是要能時時覺照、覺照當下,沒有純熟的功夫不可能達到如斯境界。
  • 佛教:開悟後是什麼樣子?
    「開悟」這個詞,一般人聽起來會感覺很神秘,是不是開悟後就可以飛起來了?是不是開悟後就和電視劇裡的「濟公」一樣,有各種神通了呢?答案是否定的。其實沒有大家想的那麼玄乎,開悟之後,你還是你,我還是我,跟普通人沒有什麼兩樣。
  • 禪師不拜佛祖不拜達摩,遭守墓僧指責,禪師一句反問讓他當場開悟
    禪師不拜佛祖不拜達摩,遭守墓僧指責,禪師一句反問讓他當場開悟 | 文 青衫文齋所謂「開悟」,就是在佛法的長期薰陶修習後,由於某種機緣成熟,當下找到「自性」,見性即開悟。修行是一種純自我的行為,別人只能對你進行引導、啟發,無法直接教給你他的修行經驗,自心自性,每個人的開悟點是不同的,「師傅引進門,修行靠個人」。「即心即佛」與「非心非佛」,這段大梅山法常禪師的禪宗公案就表現了這一點。禪宗宗林中,有一個不成文的習慣。
  • 佛教:「開悟」後容貌會變化?不要再愚痴了!
    那就是「開悟」後,人的容貌會發生變化,畢竟佛具足「三十二大人相」、「八十種隨形好」,開悟後的人,必然也會與常人有些不同。第一,何為開悟?種種猜測,實際上在「開悟」與成佛之間劃上了等號,但二者之間相去甚遠。
  • 仁清法師:入定、觀空、開悟、證果
    《入定、觀空、開悟、證果》( 釋仁清隨緣開示於「大自在講修中心」 ) 如何觀修,以觀修橙子為對境來比喻,首先要知道橙子本身,明確橙子不是石頭等等,找到它,抓住它,當在這個過程當中,真找到本來的它,發現它是無自性的,就等於說它是空性的……薰染薰染,當你的心和這個空性融為一體的時候,就一下相應了,就開悟了。
  • 什麼才算是「開悟」?真正開悟的人,往往都有這3個特徵
    開悟是什麼樣子,要聽那些開悟的人說,哪怕他們說的都不一樣,也是對的。區別就在於,兩個人都在給你講如何學會遊泳,不會遊泳的人就算背誦了一本遊泳教材,他講的也是錯的;會遊泳的人,即使從來沒有上過學,他說的也是對的。許多人通過各種方式苦苦追求開悟的境界。
  • 佛教:真正「開悟」過的人,應該是這樣的狀態!
    釋迦牟尼徹悟成佛的典故我們早已耳熟能詳,不過,佛世時尚有大機緣的眾生從佛修行,得聖賢果位,而佛入滅後,開悟明心者可謂寥寥無幾。俗諺說:「雞寒上樹,鴨寒下河。」用它來說明世人開悟的方式,雖然言辭粗糙,但道理去不粗糙。畢竟每個人的機緣不同,開悟的方式也必然是千差萬別。
  • 點亮心頭的那盞明燈,才能真正開悟!
    對於開悟 來說,必需的準備就是找到你的善知識。好多人就是因為沒有得到善知識的指點,不知道眼前的就是「淨光明」,才會與它擦身而過的。因此錯過開悟 的人,簡直多如牛毛。當然,能有為你開示心性的根本師不一定是穿著袈裟的僧人,不一定是作家,不一定是藝術家,他可能是乞丐,可能是民工。世間的身份,不會影響他 的心。
  • 開悟是一種怎樣的感受?如何修行才能開悟?
    如何修行才能開悟?如果我們能搞明白這些問題,那麼在修行這條路上,就可以少走些彎路。實際上,世俗對修行的認知往往也存在誤差,更多的人把修行當作一種逃避,認為修行可以用來解決自己的某些痛苦,這導致很多人認為:「修行是給那些苦難的人的,跟自己沒關係,自己沒必要修行」。
  • 佛教:一旦徹悟這兩點,「開悟「也就不遠了,值得恭喜
    一旦徹悟這兩點,「開悟」也就不遠了01清淨心就是功德作惡有損功德,這誰都知道,那麼行善有沒有功德呢?還真不一定。我們的真心自性,本來是平等心,是清靜心,應該以平等心,清淨心來面對當前的萬事萬物、萬緣萬相,不會起分別心,不會起執著心。隨遇而安,隨緣聚散,任何時候,不要幹擾到我們這個清淨的本心,那麼這樣呢,這就是公德,這就是福報。並沒有一個額外的功德,額外的福報,等著我們去得到,或者失去。我們的自心具足一切,具足一切的自心就是功德,就是福報。
  • 揭密禪定開悟的感覺,看佛祖開悟成道時的感受!
    開悟,是指開智悟理也。法華經序品曰:『照明佛法,開悟眾生。』八十華嚴經四曰:『開悟一切愚暗眾生。』開悟就是將佛的智慧之光注入眾生黑暗的心房之中。開悟是否真的存在?語言無法描述那個已徹底消融的境地。今天就讓我們走近佛陀的開悟成道日,探究佛祖開悟成道時的感受。01內觀身體畢缽羅樹下,悉達多進入禪定,深入觀察自己的身體。
  • 神贊示道詩:空門不肯出 一隻蜜蜂引發的開悟因緣
    受業之後他外出行腳,雲遊途中他得蒙百丈禪師的指點而得以開悟。神贊禪師開悟後,想報答他的受業本師,於是,他又回到了大中寺。本師問了問他外出行腳的情況後,安排他在寺廟裡做一些雜事。有一天,本師洗澡的時候,要神贊幫忙去搓背。神贊撫摸著本師的後背說:「好作佛堂,而佛不聖!」這話明顯是說本師還沒有開悟啊,本師有些不悅地回過頭來看了神贊一眼。
  • 《壇經》:禪宗六祖,憑這一句法語,躲過了追殺,看懂你就開悟了
    於是他便一口氣說出驚動後人的五句話「何期自性,本不生滅;何期自性,本自清淨;何期自性,本自具足;何期自性,本無動搖;何期自性,能生萬法。」這連續的五句關於自性的排比,五祖聽到後,一下就明白惠能開悟了,悟到了究竟,於是就把頓教的衣缽傳給了他。惠能便成為了六祖。
  • 如何看待聖者的「開悟」?
    弟子:上師,虛雲老和尚是五十六歲才見性的,那就是說他在見性之前已經有一禪、二禪的禪定了。有導師開示說:一禪和四禪之間是可以穿越的,想在初禪入定就在初禪入定,想在二禪入定就在二禪入定。那是不是出世間禪定和世間禪定也可以自由切換,想入世間禪定就入世間禪定,想入出世間禪定就入出世間禪定,有沒有這樣的切換?
  • 開悟的人,描述境界,為何像是說神話?
    釋迦牟尼在菩提樹下開悟,從生死輪轉之中解脫,但關於開悟的境界,描述起來,總有點像是說神話,類似於神仙得道,從此食氣不死的傳說。可按理來說,開悟,本該是心靈的醒覺,不是什麼神通奇異,為何會給人這樣的感覺?開悟為何像是說神話?
  • 佛法:開悟的人,往往都有這三個特徵,你有嗎?
    我們以各種方式修行的最終目的之一就是能學習到佛的智慧,最終開悟。開悟就是打開智慧之門,悟出人生的道理的意思。信佛學佛之人對生活或多或少都有所悟,有的人悟道淺顯一些,有的人悟道深刻一些。我們大部分人在學佛的過程中開悟的時間都是相對很短暫的。
  • 佛教:開悟前的三種特徵,看看你都有嗎?
    禪宗是漢傳佛教八宗之一,又名佛心宗,隨著佛法的興盛,越來越多的信眾開始參禪打坐,以求開悟明心。尤其當參禪的人,以宗門的機鋒轉語設問,我們不能應答,更覺得禪宗法門高妙。究竟何為開悟?《法華經》云:「照明佛法,開悟眾生。」《華嚴經》說:「開悟一切愚暗眾生。」開悟,就是開智悟理。
  • 佛教中「自性」概念的源與流(四)
    15世紀藏文抄本插圖中的龍樹形象Los Angeles County Museum of Art| 評估「無自性」的結論 |我在《龍樹的空觀》講座中講過這個論證過程,還講了這樣一個徹底的空觀如何符合中道,(→龍樹的中道觀)如何處理緣起的問題,(→龍樹的緣起觀)這裡就不再重複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