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陀究竟是如何悟道的?

2020-12-17 騰訊網

相傳,佛陀悟道的過程,大概是這樣的:

釋迦牟尼出家修道,先是跟隨阿羅藍仙人和鬱陀迦仙人學習禪定,但未獲得真正的解脫。

後到尼連禪河附近的樹林中修苦行,六年間,日食一麻一麥,直至形枯心竭,瀕臨死亡,也始終未能成道。

於是決定放棄,走出苦行林,來到尼連禪河邊,讓清澈的河水洗去了身上的積垢,並接受了牧羊女的乳糜供養。

然後來到伽耶山一顆高大的菩提樹下,鋪草打坐,發誓不達到究竟覺悟,不離此座。

如此經過七天,據漢傳佛教典籍記載,在中國農曆十二月初八日中夜,東方明星起現時,釋迦牟尼終於大徹大悟,證得無上菩提,成為真理的覺悟者——佛。

不過,對於佛陀最終是通過什麼方式而悟道的,佛教經典中卻記載了多種說法。大致來看,可以分為兩類:

一種說佛陀是在禪定的最高層次、止息了一切心識的「滅盡定」中,修得了解脫;

一種則說佛陀是在「第四禪」中,觀四聖諦(苦、集、滅、道四條人生真理)而悟得解脫的大慧,由此成佛。

我們知道,原始佛教把主要的禪定分成了九個次第,即——

四個色界的禪定:1.初禪,2.二禪,3.三禪,4.四禪;

四個無色界的禪定:5.空無邊處定,6.識無邊處定,7.無所有處定,8.非想非非想處定;(以上四禪和四空定,合稱「四禪八定」

以及最後、最高層次的禪定:9.滅受想定,又名滅盡定。一共九個次第。

由於這被認為是佛陀所說,所以不單小乘佛教視之為修禪定的必經階次;大乘佛教也認為,這是佛教對禪定傳承的傳統說法,也是佛法禪定系統的基本體系。

傳統上一般認為,四禪八定是佛教和外道共有的,佛陀成道前,向阿羅藍仙人和鬱陀迦仙人所學習的,就是四禪八定。

然而,即便修證到了四禪八定的最高峰——「非想非非想處定」,佛陀認為仍不能徹底解脫,於是在四禪八定之上,又加了第九次第定——「滅盡定」,這是佛教所獨有的階次。

在傳統上,佛家又非常重視「四禪」,尤其是第四禪,認為證悟、解脫、神通,皆由此第四禪而發出;乃至認為當初,佛陀就是由此第四禪而證得無上菩提的。

這常常令現代的佛教研究者感到困惑。

一些學者認為,四禪尤其是第四禪在佛教中被重視的程度,與其在禪定序列中的低級位置極不相符,二者之間存在不可調和的矛盾。

所以這些學者傾向於認為,四空定以及滅盡定可能是後期加入的,佛陀所講的主要是四禪。

也有學者指出,當初可能是因為佛陀先從外道學得此四空定,親證之後認為其解脫並不徹底;為了表示佛法的超勝,所以在四空定之上又別開滅盡定,從而保留了這並不必要的四空定。

也就是說,從實修的角度看,佛家的禪定其實可以止於四禪,不必再向上去爭取什麼四空定。

也有佛教史家指出,上述有關佛陀悟道的兩種說法,可能與早期僧團內對於「俱解脫」「慧解脫」兩種解脫之道的爭議有關。

主張「俱解脫」(定、慧均解脫)的一派認為,只有入於「滅盡定」才能獲得真正的解脫;而「尚慧輕定」的一派則舉出「慧解脫的阿羅漢」,以相抗衡——

在原始經藏中,甚至存在一種「全分慧解脫」的記載,即不依靠任何禪定,僅僅依靠智慧就能證得阿羅漢(比如只要思維「四聖諦」、觀「十二因緣」、領悟「五蘊無常」等,就能得到解脫)。

而這兩派觀念的形成,很可能跟佛陀方便說法的特點有關:據說,佛陀往往會根據不同的環境,不同的說法對象來演說佛法,因材施教,循循善誘。因此在經典記載中,有時他更強調「定」,有時又更強調「慧」。

而第四禪之所以備受佛家重視,可能與其在定、慧之間的平衡地位有關——

上面所說的禪定九次第,基本是按照禪定狀態的深淺來排序的:四禪四空定滅盡定。第四禪並非最深度的禪定,然而卻是相對清醒狀態下的禪定,只有在這種狀態下,智慧才能達到最大程度的發揮。

對以上說法,你怎麼看?歡迎留言發表高見!

相關焦點

  • 為什麼魔王波旬要阻礙佛陀悟道,還要讓佛陀早入涅槃呢?
    佛陀在沒有悟道成佛之前,所經歷的修行是十分艱苦的。主觀上的無法覺悟讓佛陀心急如焚,因為他曾答應過淨飯王,如果自己不能悟道就返回迦毗羅衛國去繼承王位。客觀上的諸多誘惑也在同樣在阻礙著佛陀,魔王波旬的擾佛行動就是其中之一。
  • 佛陀何以睹明星而悟道成佛
    在今天的印度比哈爾邦伽耶城南的菩提伽耶,有一棵大菩提樹,大約三千年前,本師釋迦牟尼佛在這裡睹明星而悟道成佛,並說道:奇哉!奇哉!一切眾生皆有如來智慧德相,只因妄想執著不能證得!若離妄想,一切智、自然智、無師智則得現前。
  • 佛陀剛悟道的時候就說出了佛法的基本教義,卻被人忽略了千年!
    佛陀說:「止!止!吾法妙難思!」這是佛陀在菩提樹下悟道之後,面對梵天的勸請說出的一句話。「停,停,不要再勸了,我所悟到的東西,不能言語,不可思議,我又如何住世說法呢?」不過幸運的是,佛陀憑藉他出世間的智慧找到了解釋這不可言說真諦的方法。
  • 本師釋迦牟尼佛如何悟道的故事
    本師釋迦牟尼佛如何悟道,無想定本師釋迦牟尼佛十九歲出家,換了好多老師。「知非即捨」他認為這個不是道,所謂道不是生命的究竟,把它丟掉了。他又去找一個老師,學非想非非想定,也修煉了三年。苦行非道也印度的所有大師們他都學完了,沒有可以找的,自己一個人跑開了,跑到雪山,現在尼泊爾的北面西藏的南面。他跑到中國西藏的南邊,尼泊爾的北面,到這個雪山上修苦行六年。
  • 菩提迦耶(Bodhgaya)——佛陀悟道的地方
    太子在王舍城託缽乞食期間,摩揭陀國王頻毗娑羅(Bimbisara)曾經拜會太子,他見太子氣度非凡就勸其還俗,還要將一半的國家分出,被婉言謝絕,最後他請求太子在悟道以後一定要返回王舍城,分享所悟。就在這株畢缽羅樹下,悉達多太子終於悟出無上妙法,從此佛陀誕生了。從此畢缽羅樹就被稱作菩提樹(Buddhi Tree),而這個地方就被叫作菩提迦耶(Bodhgaya)。
  • 佛陀睹明星悟道,他修行的是大乘還是小乘?
    兩千五百多年前的清晨,佛陀在尼連禪河邊睹明星而悟道,了悟人生真諦,從此佛教誕生。佛法被分為大小乘教法,那麼我們不禁要問,釋迦牟尼所修習的是大乘還是小乘呢?其實,根據眾生根器,佛門教法也被分成五乘,即人、天、聲聞、緣覺、佛菩薩乘,既然佛陀是成就佛道,那他所修行的一定是大乘佛法中的佛菩薩乘。《阿含經》中講,佛陀之所以能夠成佛,是因為他便觀因緣,體察了世間的苦空無常,而後成就佛道。並且釋迦牟尼說,佛法是經由過去諸佛一路傳承而來。
  • 印度菩提迦耶:佛陀悟道成佛之地
    菩提伽耶 菩提伽耶為佛陀成正覺之地。據經典記載,佛陀經歷六年苦行之後,行至此地,於畢缽羅樹下之金剛座上結跏趺坐,證悟十二因緣、四諦法等,而得正覺,故畢缽羅樹又稱菩提樹,即『覺樹』之意。 伽耶城於中世紀為婆羅門教徒所擁有,為與婆羅門教徒之伽耶城區別,特將佛成道之聖地稱為佛陀伽耶,而與佛陀之生處(藍毗尼園)、初轉法輪處(鹿野苑)、涅槃處(拘屍那城娑羅雙樹林)並稱為佛陀之四大聖跡。
  • 佛陀究竟證悟了什麼?
    我當教以聖道,令其永離妄想執著,自於身中得見如來廣大智慧與佛無異「其它的經書當然也有類似的記載,那麼,佛陀所證悟的這些內容,究竟是什麼呢?大多人都把佛陀的這段話總結為「緣起性空,性空緣起」,並認為佛陀所證悟的是宇宙人生的真相。
  • 悟道悟的是什麼?
    我們學佛人每天都在悟道,領悟大道,或者說領悟佛道,或者說在求法。悟道也好,求法也好,這裡統稱為「悟道」。那麼,悟道,悟什麼?也就是說,我們通過什麼辦法才能證得菩提果?如何通過這個道實現自己從輪迴眾生變成覺悟的智者、覺者?這是悟道的目的、悟道的真正意義!眾生和佛根本差異是什麼?眾生與佛的根本差異就在於:眾生是迷者,而佛是覺者,即「迷者眾生覺者佛」。這是眾生與佛的差異的關鍵!那麼迷者「迷」在哪兒?
  • 釋迦牟尼佛,悟道前和悟道後,有何不同?
    佛法,是一門修心的法門,所以說,一個人,悟道以後,心一定會發生改變,但外在或許不會有太多的改變,就好像一個修行人,悟道前,每天砍柴、挑水,在他悟道後,依然會每天,挑水、砍柴。釋迦牟尼悟道前與悟道後,在行為上,沒有太大的改變,唯一不同的,是他在悟道後,生活中,多了一項講經說法,在金剛經的開篇就提到過:佛在舍衛國,與大比丘眾住在一起,午時該吃飯了,世尊披上袈裟,手持缽盂,並在城中挨家挨戶化緣,化緣完畢後,返回到住處,收好袈裟和缽盂,洗淨腳,整理好座位,然後去打坐。
  • 南懷瑾居士:佛陀抬頭悟道悟到了什麼?
    南懷瑾(圖片來源:資料圖)今年正月間,一位老朋友蕭先生來看我,臨走時問了一句話:「釋迦牟尼佛十九歲出家,最後抬頭睹明星而悟道,他悟的是什麼?」而釋迦牟尼佛每一次都是誠誠懇懇去學,該下的功夫,他都做到了,然後他認為那些都不是道,不是究竟,於是自己又到酷寒的雪山上去修苦行,經過六年,認為苦行也不是道,只好又離開了。後來在恆河邊菩提樹下打坐,發誓非成無上正等正覺不可,否則便死在那裡,最後終於睹明星而悟道。
  • 佛教問答:悟道,是在悟什麼?
    佛教問答:悟道,是在悟什麼?我們都知道學佛的人每天都在悟,都在悟道,領悟佛道。或者說是在求法。當然了,悟道也好,求法也好,在這裡統稱為「悟道」。那麼悟道是在悟一些什麼呢?也就是說,我們是通過什麼辦法才能夠正悟菩提果?如何通過悟道實現自己從輪迴眾生變成覺悟的智者,覺者呢?
  • 從悉達多到佛陀:這堅實的大地即是覺悟的證明
    佛陀這麼說,是指一切法,一切現象,一切事物,皆依賴緣起,沒有絕對的獨立存在性。五穀緣地而生,人的生命緣五穀而有,人也就離不開大地。緣起觀是佛教的根本教法,依緣起法而有了三乘十二部經。佛說一切法,皆是依緣而起,為人而說。離開緣起,一切法就如空中樓閣,流於空想和玄妙之談,沒有實際意義和價值。
  • 讀《凡人佛陀的參悟之道》有感:佛陀曾是凡人,他的偉大在於超越
    美國作家迪帕克·喬普拉寫了一本書,名字叫做《凡人佛陀——從塵世到不朽的悟道之旅》,該書認為佛陀其實也是凡人,只不過他擁有凡人所沒有的超遠卓識,通過自己的修煉和堅持,才最終成就了偉大和不凡。書中通過對人類歷史上最神秘的人之—佛陀一生的合理闡述,為每一個和佛陀一樣曾經平凡的生命指引了一條通往平靜、和諧的精神道路。
  • 淨慧長老:臘八節是佛陀悟道日
    臘月初八,是佛陀經過六年苦行,在菩提樹下覺悟成道的紀念日。  臘月初八,是佛陀經過六年苦行,在菩提樹下覺悟成道的紀念日。這一天,在佛教歷史上,是象徵佛教誕生的一天。因為它是佛陀成道的日子,有佛陀成道說法,才有佛教。
  • 「佛陀」和「世尊」指的是誰?
    佛教認為,凡能「自覺」、「覺他」、「覺行圓滿」者皆可為「佛陀」,但在佛教裡面,佛陀指的就是釋迦牟尼佛。「世尊」指的也是釋迦牟您佛。《四十二章經》:"爾時世尊既成道已,作是思維。"佛無論在世、出世間都尊貴,所以叫"世尊"。世尊是人們對釋迦牟尼佛的尊稱,意思是佛陀萬德具備,為天人凡聖、世出世間所欽佩敬仰,是世間最尊貴的人。
  • 佛陀故事會:鴦掘摩羅 從殺人魔王到佛陀弟子
    原來,佛是無事不知無所不覺的一切智人,佛陀知道,那些由業力使然的九百九十九人,已被鴦掘摩羅全數殺盡,鴦掘摩羅不該再殺另外的人了。同時,這也是鴦掘摩羅接受感化的時機成熟了。鴦掘摩羅見有一個出家人走向他的跟前,心裡真是歡喜,他想他的母親竟然有一個替死的沙門了。但他從未想到,佛陀也在逃避他的擊殺。使他最不甘心的是佛陀那種緩慢而行的走路方法,竟使他那快過奔馬的腳程,老是不長不短地被拋在後頭。
  • 從龍場悟道,看王陽明如何「涅槃重生」
    而作為其人生和思想發展過程中的重要節點,「龍場悟道」可謂是王陽明能夠最終成為「王陽明」的標誌性事件。那麼,龍場悟道究竟內涵哪些奧妙,陽明先生又是如何通過此事獲得新的人生領悟的,下面就帶大家來一探緣由。龍場悟道在這裡,有人可能會問,陽明先生為何會選擇「為石墩而端坐」這種形式來悟道?
  • 佛法的意義是幫助我們悟道 但佛法本身不能幫我們證道
    佛陀為須菩提解釋,其實也是為在座諸位解釋,也是為未來世的眾多世人解釋,佛陀所說的沒有一種方法可以發起正等正覺,並不是說我們在修習過程中,不使用方法,而是要求不執著於方法,方法是工具,方法不是目的。佛陀示像佛陀常用的一個比喻,比喻佛法就是過河的筏子,一但我們過河就不再需要筏子,也就沒有必要抱住筏子不放,當舍則舍。
  • 佛陀在菩提樹下覺悟後,說的第一句話,開悟了無數人
    佛陀是佛教的創始人,在佛教還沒有出現之前,佛陀出生在印度的迦毗羅衛國,是當時的釋迦族人,父親是淨飯王,而身為太子王儲的悉達多,卻走上了一條遁世苦修之路。佛陀並不是一個神,而是與我們一樣的人,而我們與佛陀的區別在於,佛陀是覺悟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