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傳,佛陀悟道的過程,大概是這樣的:
釋迦牟尼出家修道,先是跟隨阿羅藍仙人和鬱陀迦仙人學習禪定,但未獲得真正的解脫。
後到尼連禪河附近的樹林中修苦行,六年間,日食一麻一麥,直至形枯心竭,瀕臨死亡,也始終未能成道。
於是決定放棄,走出苦行林,來到尼連禪河邊,讓清澈的河水洗去了身上的積垢,並接受了牧羊女的乳糜供養。
然後來到伽耶山一顆高大的菩提樹下,鋪草打坐,發誓不達到究竟覺悟,不離此座。
如此經過七天,據漢傳佛教典籍記載,在中國農曆十二月初八日中夜,東方明星起現時,釋迦牟尼終於大徹大悟,證得無上菩提,成為真理的覺悟者——佛。
不過,對於佛陀最終是通過什麼方式而悟道的,佛教經典中卻記載了多種說法。大致來看,可以分為兩類:
一種說佛陀是在禪定的最高層次、止息了一切心識的「滅盡定」中,修得了解脫;
一種則說佛陀是在「第四禪」中,觀四聖諦(苦、集、滅、道四條人生真理)而悟得解脫的大慧,由此成佛。
我們知道,原始佛教把主要的禪定分成了九個次第,即——
四個色界的禪定:1.初禪,2.二禪,3.三禪,4.四禪;
四個無色界的禪定:5.空無邊處定,6.識無邊處定,7.無所有處定,8.非想非非想處定;(以上四禪和四空定,合稱「四禪八定」)
以及最後、最高層次的禪定:9.滅受想定,又名滅盡定。一共九個次第。
由於這被認為是佛陀所說,所以不單小乘佛教視之為修禪定的必經階次;大乘佛教也認為,這是佛教對禪定傳承的傳統說法,也是佛法禪定系統的基本體系。
傳統上一般認為,四禪八定是佛教和外道共有的,佛陀成道前,向阿羅藍仙人和鬱陀迦仙人所學習的,就是四禪八定。
然而,即便修證到了四禪八定的最高峰——「非想非非想處定」,佛陀認為仍不能徹底解脫,於是在四禪八定之上,又加了第九次第定——「滅盡定」,這是佛教所獨有的階次。
但在傳統上,佛家又非常重視「四禪」,尤其是第四禪,認為證悟、解脫、神通,皆由此第四禪而發出;乃至認為當初,佛陀就是由此第四禪而證得無上菩提的。
這常常令現代的佛教研究者感到困惑。
一些學者認為,四禪尤其是第四禪在佛教中被重視的程度,與其在禪定序列中的低級位置極不相符,二者之間存在不可調和的矛盾。
所以這些學者傾向於認為,四空定以及滅盡定可能是後期加入的,佛陀所講的主要是四禪。
也有學者指出,當初可能是因為佛陀先從外道學得此四空定,親證之後認為其解脫並不徹底;為了表示佛法的超勝,所以在四空定之上又別開滅盡定,從而保留了這並不必要的四空定。
也就是說,從實修的角度看,佛家的禪定其實可以止於四禪,不必再向上去爭取什麼四空定。
也有佛教史家指出,上述有關佛陀悟道的兩種說法,可能與早期僧團內對於「俱解脫」和「慧解脫」兩種解脫之道的爭議有關。
主張「俱解脫」(定、慧均解脫)的一派認為,只有入於「滅盡定」才能獲得真正的解脫;而「尚慧輕定」的一派則舉出「慧解脫的阿羅漢」,以相抗衡——
在原始經藏中,甚至存在一種「全分慧解脫」的記載,即不依靠任何禪定,僅僅依靠智慧就能證得阿羅漢(比如只要思維「四聖諦」、觀「十二因緣」、領悟「五蘊無常」等,就能得到解脫)。
而這兩派觀念的形成,很可能跟佛陀方便說法的特點有關:據說,佛陀往往會根據不同的環境,不同的說法對象來演說佛法,因材施教,循循善誘。因此在經典記載中,有時他更強調「定」,有時又更強調「慧」。
而第四禪之所以備受佛家重視,可能與其在定、慧之間的平衡地位有關——
上面所說的禪定九次第,基本是按照禪定狀態的深淺來排序的:四禪四空定滅盡定。第四禪並非最深度的禪定,然而卻是相對清醒狀態下的禪定,只有在這種狀態下,智慧才能達到最大程度的發揮。
對以上說法,你怎麼看?歡迎留言發表高見!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