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史記》人物:司馬遷是怎麼樣「黑」孔子的?

2020-12-14 騰訊網

[摘要]司馬遷認為,孔子傳承的文化傳統,他是偉大的文化人,他的歷史價值遠在王侯將相之上,遠在眾賢人之上,「天下君王至於賢人眾矣」。王侯將相過眼煙雲,文化人千古流芳。

時隔四百多年,黃老道家信徒司馬遷

如何為儒家創始人孔子立傳?

《孔子世家》定格了孔子的歷史形象,

令後世儒生困惱不已。

在讚揚孔子為「至聖」的同時,

司馬遷筆下孔子的BUG可真不少:

「野合」非禮而生。為官時殺人亂國。

不忠、不信,好語怪力亂神。

畢生「從周」的殷人後裔。

如何讀懂司馬遷筆下的孔子?

太史公對孔子明褒暗貶

大家好,這是掌上國學院「楊鵬評點《史記》人物」。今天我們講孔子,分析司馬遷筆下的孔子形象,看看《史記》是如何褒貶孔子的。

司馬遷像與孔子像

《史記-孔子世家》是孔子第一部完整的傳記

《史記·孔子世家》是第一篇完整的孔子傳記,對孔子的形象有一種歷史性的定格。司馬遷之前不少典籍,如《左傳》、《莊子》、《孟子》、《荀子》等都評價過孔子。《孟子》這麼讚美孔子:「聖之時者也,孔子之謂集大成。」《莊子》否定孔子,說孔子之道是「詐巧虛偽事也,非可以全真也」。

《史記·孔子世家》對孔子有褒有貶。褒獎時用明確的筆法,貶損時用隱晦的筆法,這種寫法跟司馬遷所處的政治環境有關係。

《史記》尊道貶儒

司馬遷大約生於公元前145年到公元前90年,生活在漢武帝時期。在這之前大約60多年,劉邦、呂后、漢文帝、漢景帝,奉道家為執政哲學,行道家黃老之治,清靜守法、與民休息。

董仲舒像

董仲舒將法家、陰陽家引入儒學,倡導推明儒家,罷黜百家,服務於漢武帝的政治集權。

公元前134年, 堅守道家黃老學的竇太后去世以後,董仲舒提出「推明孔氏,抑黜百家」的建議,得到漢武帝的支持。儒家就逐漸成為主流。這就是「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開始。在董仲舒上書之前,西漢的國家哲學就是道家黃老學。所謂的「推明孔氏,抑黜百家」,其實主要是指用儒家來替代道家黃老學。

竇太后像

竇太后一生信奉黃老道家,打壓儒家。竇太后去世後,漢武帝支持儒家,是為了消除約束而集權。

司馬遷寫作《史記》,是在儒家逐漸成為西漢國家哲學的大背景下展開的。但即便如此,司馬遷寫《史記》時,仍然是推崇道家,貶低儒家。寫《漢書》的班固在《司馬遷傳》中評論司馬遷,說司 馬遷「論大道則先黃老而後六經」,先道家後儒家。

司馬遷在儒家思想佔主導的朝廷中,仍然尊崇道家貶低儒家。他擔任太史、中書令。負責管理朝廷的檔案和皇帝的書房,是皇帝近臣,職位很重要。讓喜歡道家的司馬遷當太史和中書令,而且《史記》貶低儒家,這說明當時「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政策,執行得並不嚴格,而且《史記》的寫作過程相對是獨立的,沒有受到過多外力幹預。

太史公的春秋筆法

《史記》是怎麼貶低儒家的?在《太史公自序》尊道貶儒,說儒家是「主倡而臣和」,要求君主首先倡導,群臣去配合。「主先而臣隨」,君主領先,群臣們再來追隨,結果是「博而寡要,勞而少功」,雖然知識廣博,卻要點很少,就是瞎忙乎,沒有多少功勞。最後落得人形神騷動,難以長久。然後說道家融合儒家、法家、名家、陰陽家、墨家這些學派的優點,它遵循大道,與時俱進。「以虛無為本,以因循為用」,它不是「主倡而臣和」,而是放空自己,接受為本。它不是「主先而臣隨」 ,是順勢而為。這樣則「指約而易操,事少而功多」。「指約」就是指向的東西非常簡約,要點清晰,容易操作。「事少而功多」, 朝廷無為而治,很少幹預,百姓自立自為自治,這樣整個國家反而功業更多。司馬遷尊崇道家黃老學,討厭儒家治國之道,秉持這種價值觀的史官,他如何給四百多年前的儒家創始人孔子立傳?

司馬遷說:「世之學老子者則絀儒學,儒學亦絀老子。道不同不相為謀,豈謂是邪?」這句話翻譯過來就是:世上學老子道家的人,就會排斥儒學。「絀」就是罷黜、排斥。學儒家的人也會排斥老子。道不同不相為謀,說的就是這個事啊。

司馬遷知道儒、道兩家相互排斥,他自己是公開的道家信徒。他去給儒家的創始人孔子立傳,怎麼能夠保持他的客觀性?很困難。所以,司馬遷在讚美孔子的同時,也給孔子的形象,埋置了不少陷阱, 留下了不少Bug。歷史記載中,時間就是權威,《史記·孔子世家》令後世儒生困惱不已。

孔子乃「野合」非禮而生

《史記·孔子世家》開篇這麼說孔子的出生:「紇與顏氏女野合而生孔子,禱於尼丘得孔子。」 紇,指孔子父親叔梁紇。叔梁紇與孔子的母親顏氏女野合,生了孔子。「野合」這個詞原意是指在野外交合。上古時期有一種古老的巫術,叫交感巫術。認為春天男女模仿天地相合,有利於天降甘露,糧食豐收。所以,男女交合與神靈護佑,性與祈禱是結合在一起的。這張圖是成都出土的東漢磚畫,叫《桑林野合圖》。

東漢磚畫上的《桑林野合圖》

「野合」原意是指在野外交合。源於上古時期的交感巫術。認為春天男女模仿天地相合,有利於天降甘露,糧食豐收。桑林野合的信息,在《詩經》、《周禮》裡都有記載。

周朝的時候,桑林既是祭祀的地方,也是春天男女交合的地方。放任那些沒有結過婚的女子,去交往男性。大家看這個圖,這位女性身邊有好幾位男性,可見「野合」還帶有群交的色彩。桑林野合的信息,在《詩經》、《周禮》裡都有記載。後來越來越講文明,「野合」慢慢變成了不符合禮儀的交合。在唐玄奘的《大唐西域記》裡面,講到一個故事。僧人西行迷路,在樹下睡著了,池塘旁邊有一條小龍 ,變成小龍女來擁抱僧人。僧人驚醒以後,謝絕這種豔遇。僧人的原話是不要「凌逼野合」,就是你不要逼迫我跟你野合。

司馬遷寫孔子,開篇寫「紇與顏氏女野合而生孔子,禱於尼丘得孔子」。如果對孔子的思想和理論比較了解,我們就能看出這裡的問題。《論語》中顏淵問仁,子曰:「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 《史記》上卻說「紇與顏氏女野合而生孔子,禱於尼丘得孔子」,這是說,孔子的出生是非禮而生,而且是向山神禱告而得孔子,有點怪力亂神。要知道,《論語·述而》裡可是有「子不語怪力亂神」的記錄。

《史記·孔子世家》還說孔子長大以後不知道他父親的墓地,因為他母親很忌諱這件事。「由是孔子疑其父墓處,母諱之也」。說他不知道父親的墓地,這說明孔子父親家族並不承認孔子母親,也不承認孔子。

這是司馬遷給孔子形象留下的第一個大Bug。禮教的聖人竟是非禮的出生,歷代儒家對此很惱火,總希望給「野合」這個概念一個更正當的解釋,為此不惜編造一些說法。我認為其實完全沒有必要,一個私生子從平民逆襲為偉大的聖人,更有勵志作用。

孔子著喪服赴宴被斥

說孔子不遵禮教,司馬遷還寫了一個故事。原文是:孔子要絰,季氏饗士,孔子與往,陽虎絀曰:「季氏饗士,非敢饗子也。」孔子由是退。

說魯國的季氏宴請士子,孔子處於母親去世的守孝期間,身穿喪服、帶著喪帶。「要絰」就是守孝時腰上戴的喪帶,但他仍然要去參加士人的宴會。結果被陽虎斥退說:「季氏饗士,非敢饗子也」,季氏宴請士人,不敢宴請你。孔子由是退。

這可能有兩層意思,一是你處於服喪守孝期間,我們不敢宴請你。按禮的規定服喪期間不能夠參加宴會應酬。二是根本不承認孔子是屬於「士」階層的人士。孔子穿著喪服要去參加宴會,這麼做是不懂禮還是明知非禮,但急於進入士族圈子?這可是非常違背禮教的行為。

司馬遷寫孔子由父母「野合」而生,寫孔子穿著喪服要去出席宴會,這些栩栩如生的細節他有依據嗎?可信嗎?司馬遷是史學家,他只寫細節,不予評論。但從他寫的這些細節中,讀者自己可以得出結論。這些細節,無疑黑化了聖人形象。

孔子殺人亂國

孔子在魯國執政四年,他幹了什麼事。《史記·孔子世家》記錄了他殺藝人、殺學者、引發魯國內戰三件事情。

孔子「仁」嗎?公元前500年,齊國和魯國在夾谷這個地方會面。齊侯和魯公會盟,齊國安排宮中之樂。齊國是東夷,有東夷文化。孔子指責齊國表演夷人舞樂,這是非禮,要求殺演員,結果這些演員被斬而手足分離。

原文為:(孔子)曰:「匹夫而營惑諸侯者罪當誅!請命有司!」有司加法焉,手足異處。翻譯過來為:孔子說:「匹夫而膽敢蠱惑諸侯的,罪該誅殺!請命令有關官員執行!」有關官員施加刑法,藝人侏儒被處以腰斬而手足分離。

齊國官方安排的禮儀,如果孔子覺得非禮,責任應該不在演員,而在齊侯、齊國官方。孔子要求他們把藝人退走就行了。為什麼要去殺這些藝人,藝人絕對是無辜的。孔子說「仁者,愛人」,但為了禮儀,他就不愛人了,而是為了禮儀,殺了無辜的人。

孔子殺少正卯

《荀子》記載孔子之所以殺少正卯:孔子為魯攝相,朝七日而誅少正卯。門人進問曰:「夫少正卯魯之聞人也,夫子為政而始誅之,得無失乎,」孔子曰:「居,吾語女其故。人有惡者五,而盜竊不與焉:一曰:心達而險;二曰:行闢而堅;三曰:言偽而辯;四曰:記醜而博;五曰:順非而澤--此五者有一於人,則不得免於君子之誅,而少正卯兼有之。

《史記》記錄孔子執政期間第二次殺人,是殺魯國的大夫少正卯。從史料對少正卯的行為來看,少正卯並沒有什麼行為上的違法。他就是聚眾講學,但孔子還是殺了他。《荀子》裡面解釋孔子殺少正卯的理由是「小人成群,斯足憂也」。就是他聚眾講學觀點和孔子不一樣,孔子就很擔憂。如果按照這個邏輯,孔子召集學生聚眾講學,對當時執政一樣有批評,是不是也該像少正卯一樣被執政者殺掉?

孔子執政期間做的最大的事,就是引發魯國內戰。公元前497年,孔子向魯定公建議,要求拆毀三個大夫家族的城牆。為什麼?因為這些城牆太高大,不符合大夫應有的地位,非禮。季氏有費,叔孫氏有郈,孟孫氏有鄣,這些是他們家族系統的都城。迫於壓力,叔孫氏把郈給拆了。季氏去拆費的時候,卻受到了家臣的抵抗,費人遭到了鎮壓。到了要孟孫氏拆鄣,孟孫氏就不幹了。魯公率其他家族進攻孟孫氏,包圍了「鄣」這個地方,但是沒有打下來。這事也不了了之。

這是孔子「墮三都」的故事,「墮三都」就是壞三家的城牆,激化了魯公跟各卿大夫之間的矛盾,也激化了卿大夫之間的矛盾,最終引發了魯國的內戰。魯公不敢再用孔子,魯國的各貴族家族也不敢再讓孔子擔任權職了。孔子「墮三都」不成,只能走人。

墮三都

《史記·孔子世家》載:定公十三年夏,孔子言於定公曰:「臣無藏甲,大夫毋百雉之城。」使仲由為季氏宰,將墮三都。孔子遵守禮制去削減三桓大本營的城牆,沒有衡量當時魯公與各卿大夫家族的實力對比,而且沒有考慮這三個地方是和齊國接壤的都城,與邊防有關。

寫到這,孔子的形象就出來了。孔子特別喜歡殺伐決斷,為了「禮」,不惜殺人。為了「禮」,不怕打內戰。如果我們了解孔子的理論,這可不是表揚孔子,因為這一切都違反了孔子「仁」的說教,違反了孔子「仁者愛人」的學說。

其他貶損孔子的細節不少

司馬遷還描寫孔子大權在握的時候很得意,他說:「孔子年五十六,由大司寇行攝相事,有喜色」。孔子以大司寇的身份、代理丞相事務。「有喜色」就是很爽 、很跩、很得意的樣子。

《史記》裡類似貶損孔子的細節還不少。例如季氏的家臣叫公山不狃,他背叛季氏 ,召孔子去跟他幹,孔子就想跟他幹,這是不忠;還講孔子與浦人有盟誓,結果背盟,這是不信;還記錄孔子談論防風氏的骨頭,說古代防風氏的骨頭一個車才能拉下來,對照「子不語怪力亂神」,你應該就明白司馬遷的意思了。

司馬遷還在《老子韓非列傳》中借老子的口吻教訓孔子,要求孔子改正錯誤,「去子之驕氣與多欲,態色與淫志」。「驕氣」好理解,「多欲」就是欲望太多,「態色」就是裝腔作勢,「淫志」就是志向淫亂。老子要求孔子改正的這些毛病,是不是意味著孔子有這些問題?司馬遷還用了一個特別形象的描寫,來定位孔子的政治生命,這就是喪家狗。說孔子也承認自己是「累累若喪家之狗」。這些都是暗中的貶損。

孔子夢見自己的祖先是殷人

我覺得司馬遷給孔子設置的最大陷阱,是描寫孔子臨死前的痛哭。孔子臨死前痛哭什麼?他對子貢說:「夏人殯於東階,周人於西階,殷人兩柱閒。昨暮予夢坐奠兩柱之閒,予始殷人也。」夏人死後,靈柩停放在臺階的東邊。周人死後,停放在臺階的西邊。殷人死後,停放在兩柱之間。孔子說他昨晚夢見自己的靈柩停放在兩柱之間,接受別人的祭奠。「予始殷人也」,我的祖先原來是殷人。這是孔子留下的最後一句話。說完這句話之後第七天,孔子就去世了。

司馬遷寫這個幹嘛?大家別小看這個細節,這是一個很嚴重的問題。孔子臨死前想到的是他的民族問題。這之前孔子知道自己是殷人的後裔嗎?《孔子世家》寫孔子祖先是宋國人,而宋人多為殷遺民。但孔子似乎並不知道自己是殷遺民。按司馬遷這個寫法,孔子最後是通過一個夢境知道的,結果就哭著死去了。這可能是蠻悲劇的一件事,為什麼?大家知道 ,商朝是被周人滅掉的,周人是商人的徵服者,而孔子一生最崇拜的,恰恰就是徵服和鎮壓殷人的周文王、周公。孔子常夢見周公,認同周文化,「吾從周」,將自己使命定位在追隨周文王、周公開創的周文化。為什麼孔子臨死之前明白自己是殷人後會很痛苦?他要死了,死後得去見祖先,而他從夢中知道自己的祖先不是周文王、周公,而是殷人祖先。孔子怎麼去向被周人毀滅的祖先去交代自己這一生?這真是太悲劇了。一個人一輩子嘔心瀝血,居然全部服務於殺害自己祖先的敵人,而且是臨死才明白。父母之仇不共戴天,這是儒家倫理。最高之孝就是敬天法祖,孔子一生算孝嗎?

稱讚孔子為「至聖」

前面講的很多都是司馬遷埋下的伏筆,埋下的貶損孔子的陷阱。說孔子非禮、不仁、不忠、不信、愛殺戮、相信怪力亂神,甚至算不上孝。但司馬遷畢竟是司馬遷,他確實是一個偉大的史學家,他不忽視孔子的業績。司馬遷也讚美孔子,而且是真情地讚美,他讚美孔子什麼?

《史記·孔子世家》結尾這麼寫:「天下君王至於賢人眾矣,當時則榮,沒則已焉。孔子布衣,傳十餘世,學者宗之。自天子王侯,中國言六藝者折中於夫子,可謂至聖矣!」天下的君王還有賢人多了,活著的時候很榮耀,死了也就結束了。孔子作為一個平民,他的學問傳了十代人,學者都以他為宗。無論是天子王侯還是普通人,中國人只要是去談「六藝」的,都要以夫子為標準。他可真是至聖啊。

所謂「六藝」,是指詩、書、禮、樂、春秋、易。司馬遷在貶損孔子的同時,又真誠的稱讚孔子。他稱讚孔子的核心是:「中國言六藝者折中於孔子。「孔子是至聖的原因就是他傳承編輯了六藝,成為後人學習的樣本。孔子是一位偉大的編輯,一位偉大的注經家。

司馬遷認為,孔子傳承的文化傳統,他是偉大的文化人,他的歷史價值遠在王侯將相之上,遠在眾賢人之上。「天下君王至於賢人眾矣」,他們的歷史價值都不如孔子。王侯將相過眼煙雲,文化人千古流芳。這是說孔子,也是說司馬遷自己。在司馬遷眼中,作為政治家的孔子、作為政治理論家的孔子,是喪家之狗。作為文化傳統的傳承人的孔子, 則是偉人,是至聖之人。

從文化傳承和創建的角度,司馬遷是以孔子為榜樣的。司馬遷極其自信,他認為自己就是孔子之後五百年來第一人。周公以後五百年就是孔子,孔子以後五百年就是司馬遷自己。司馬遷在《太史公自序》中這麼說:先人有言:「自周公卒五百歲而有孔子。孔子卒後至於今五百歲,有能紹明世,正易傳,繼春秋,本詩書禮樂之際?」意在斯乎!意在斯乎!小子何敢讓焉。就是說,周公之後五百年到孔子,孔子之後五百年到我司馬遷,這是天命,我是不能推辭的。

本課我講了司馬遷對孔子的評價,明褒暗貶。我個人認為,孔子的歷史價值,司馬遷只看到一部分,而且還不是最本質的一部分。

本文來自騰訊新聞客戶端自媒體,不代表騰訊新聞的觀點和立場

相關焦點

  • 古文觀止:《史記·孔子世家贊》司馬遷
    ①世家:《史記》中用以記載侯王家世的一種傳記,"世家"之體古已有之。贊:文體名。《史記》一百三十篇,每篇最後都以"太史公曰"的形式,對所記的歷史人物或事件加以評論,一般稱為贊。③高山仰止,景行行止:出自《詩經·小雅·車舝》。仰,這裡是仰慕、敬仰的意思。景行,大道。這裡喻指高尚的品德。行,這裡是效法的意思。止,句末語氣助詞,無意義。⑥祗(zhī)回:相當於"低回"。流連,盤桓。祗,恭敬。
  • 司馬遷的傳道:從世家第一篇吳太伯世家來分析史記的內在核心
    《史記》是中國歷史上第一部紀傳體通史,作為《史記》的編撰者司馬遷不同於之前的史學家以編年體的方式記錄歷史,他首創以寫人物為中心來編撰記載歷史,他開創的這種記載歷史的新體例被稱為紀傳體,之後其他的歷史王朝在記錄歷史的時候也有樣學樣全部以司馬遷的《史記》為範本來記錄史實。
  • 司馬遷與《史記》
    《史記》是司馬遷以"不虛美,不隱惡"、"揚善貶惡"的史家實錄精神寫就的。它如實記錄了上古到漢各階層不同地位、不同職業人物的生平活動,內容極為豐富生動,具有鮮明的傾向性。暴露統治階級的醜惡面目,是《史記》的重要內容之一。
  • 司馬遷《史記》中的「野合而生孔子」是什麼意思?
    司馬遷在《史記·孔子世家》中記載:「紇與顏氏女野合而生孔子,禱於尼丘得孔子。」什麼意思呢?司馬遷在【史記,家傳】中,有詳細記載,叔梁者,孔乙應也,顏氏顏如玉,當世美女,與叔梁世代為鄰,叔梁年長顏如玉十七歲,顏如玉愛叔梁文採蓋世,常有忘年之暗戀,每每於窗前月下,嘆息祈禱,盼明月傳情,叔梁知她心。
  • 司馬遷的偶像孔子,被逐漸神話的普通人,被忽視的不懈努力
    每當我們說到孔子的時候,總能想到孔子是一個什麼樣的人,他身上的光環太多,以至於我們沒有看到真實的孔子是什麼樣子的。後人對於孔子的了解,大部分是出自於《史記》當中的《孔子世家》,也正是這樣篇章出現之後,孔子的形象就被定格了,更多人只願意從這裡去了解孔子,而不是更全面地去了解孔子。
  • 司馬遷不朽名著《史記》,解讀你所不知道的史記!
    《史記》,原名《太史公書》,又稱《太史公記》、《太史記》,至東漢末年才百稱為《史記》。司馬遷意在使其「藏之名山,副在京師,俟後世聖人君子」。漢宣帝時,司馬遷外孫楊惲把它公之於世。其時已有少量缺篇,為後人褚少孫等補足。 2、《史記》是中國史學上第一部紀傳體通史。
  • 司馬遷:血淚著《史記》,精神感千秋
    他就是司馬遷,他忍辱含垢完成的史書就是《史記》。除此,司馬遷還去了劉邦及朝中大臣蕭何、曹參、樊噲的故鄉,搜集到了很多鮮為人知的資料與傳說。在薛地,司馬遷親身體驗了戰國孟嘗君畜養門客的遺風;在孔子的故裡曲阜,司馬遷拜謁了孔廟孔陵,並觀摩了儒生演習禮儀的壯觀場面,從而被孔子的為人及儒家學派的博大精神深深感動。
  • 司馬遷寫《史記》,不以成敗論英雄
    《史記》之所以成為《史記》,在根本上並不是因為它有本紀、世家這樣的名目,而是它體現了一種精神。這種精神用今天的話說就是以人為本。它通過各種不同類型的傳記,囊括了帝王將相、平民百姓、智者、商人乃至巫婆、神漢等各色人物,只要對當時的歷史具有一定的社會影響力,都會為他們立傳。
  • 司馬遷的史記歷程
    談到史記,就不能不說到它的作者,司馬遷。司馬遷,字子長,西漢左馮翊夏陽人,也即今天的陝西韓城縣,出生於公元前145年。其父親也漢朝太史令司馬談,司馬談去世後,司馬遷繼任太史令。司馬遷自幼生活在民間,二十歲起遊覽名山大川,考察文物古蹟,廣為搜集資料,為他日後撰寫《史記》奠定了深厚的基礎。
  • 司馬遷的紀傳體《史記》
    中國航空報訊:漢代司馬遷的《史記》家喻戶曉,他編纂這部史書的體例被稱為紀傳體。其實,早在司馬遷之前,先秦史學家門已在史書的編纂方法上嘗試了一些不同的體例。
  • 司馬遷--《史記》--探討其藝術特色
    今天我們來探討一下司馬遷的《史記》有何藝術特色。在中國,一提到傳記文學,人們會不約而同的首先想到《史記》,因為它開闢了傳記文學的先河,盛起了傳記文學的豐碑,建築了彌足珍貴的傳記文學創作經驗的寶庫。司馬遷司馬遷以歷史事實為根據撰寫人物,他不像後世小說家那樣騎上想像的駿馬自由馳騁,而是坐在歷史列車上始終沿著「實錄」的軌道前進,所以他筆下的人和事,除極個別因年代久遠只好根據傳說和不足的文獻而難免失實外
  • 【韓城故事】秦漢流光——司馬遷著《史記》
    字子長,他似乎就是為《史記》而生。其在《史記·太史公自序》中說他「少耕牧河山之陽,年十歲則誦古文,二十而南遊江、淮。上會稽,探禹穴,窺九疑,浮於沅、湘,北涉漢泗。講業齊、魯之都,觀孔子之遺風。鄉射鄒、嶧;厄困鄱、薛、彭城,過梁、楚以歸。於是遷仕為郎中,奉使西徵巴、蜀以南,南略邛、筰、昆明,還報命。」紮實的家學,豐富的經歷,為他繼承父命,寫作《史記》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 為何有人說司馬遷寫《史記》是為了抹黑漢武帝?他們給出2個理由
    有很多人說,司馬遷寫《史記》就是為了抹黑漢武帝劉徹,他們也有自己的理由。第一就是在李陵事件中,司馬遷為李陵說了幾句公允的話,得罪了漢武帝,漢武帝劉徹判了司馬遷死罪,司馬遷沒錢贖罪,選擇了宮刑活了下來。司馬遷有理由恨劉徹。
  • 《史記》背後,司馬遷的血淚故事
    眾所周知,我國第一部紀傳體通史《史記》是西漢大史學家司馬遷的嘔心瀝血之作。這部史書能夠跨越千年和今天的我們相見,實際上背後有著血淚凝結而成的故事。 司馬遷的父親司馬談秉承家族精神,把修撰史書視為自己的神聖職責,一心繼承孔子撰述《春秋》的精神,希望能夠整理和論述上代歷史,為後人流傳一部完美精緻的信史。所以《史記》的準備工作在早在司馬談生前就已經開始。司馬談對司馬遷的影響可謂巨大,他對兒子司馬遷寄予厚望,在臨終前將撰寫歷史的使命傳承給司馬遷。所以,司馬遷此生最重大的任務之一,就是完成這部中華民族歷史上劃時代意義的大作。
  • 司馬遷編述《史記》的材料主要有五個來源,分別是來自哪些方面?
    《史記》裡的許多人物之所以能夠寫得栩栩如生,許多事情之所以能夠寫得如此詳盡,就是因為大量運用這些活材料的緣故。五、司馬談生前搜集下來的材料。前面已經說過,司馬談生前原有寫一部史書的願望。他做太史令的時候,正是武帝統治的極盛時期,著書立說的條件相當好,如司馬遷所說的那樣:「天下遺文古事靡不畢集太史公。」
  • 孔子問禮於老子:這個我們信了很久的《史記》故事,暗藏諸多疑點
    本期話題孔子問禮於老子是司馬遷在《史記》中言之鑿鑿的記載,但是關於這個記載,自宋代開始就不斷有學者提出質疑。究竟司馬遷的這個記載有何疑點?老子和孔子又是誰先出生呢?魯南宮敬叔言魯君曰:「請與孔子適周。」魯君予之一乘車,兩馬,一豎子,俱適周問禮。葢見老子云。
  • 司馬遷的著作《史記》,竟給後世史學帶來如此惡劣影響
    司馬遷一方面是歷史學家,另一方面,他有很高的文學水準,將其強烈的個人情感投注到他所描寫的人物上。就正面的影響來講,他的《史記》既是偉大的史學著作,也是傑出的文學作品,敘事曲折離奇,人物形象生動,有非常大的吸引力,而且具有鮮明的個人情感,魯迅就稱頌《史記》為「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
  • 古代歷史,以《史記》為宗,看司馬遷怎麼寫下真實的歷史故事
    每當談起歷史,引經據典的時候,必然離不開《史記》,可以說,中國的歷史,都是以史記為宗的。有記載以來的上下五千年,史記就涵蓋了三千年左右的歷史,三皇五帝到農民起義,其中描述了有上百個人物,歷史的名人幾乎都被囊括了。
  • 司馬遷是如何在受了宮刑的情況下寫出「二十四史」之首《史記》
    眾所周知,司馬遷因替李陵敗降之事辯解而得罪武帝下了監獄,受宮刑,當時他痛苦地想:這是我自己的過錯呀。現在受了刑,身子毀了,沒有用了。但是他又想:從前周文王被關在羑裡,寫了一部《周易》;孔子周遊列國的路上被困在陳蔡,後來編了一部《春秋》;屈原遭到放逐,寫了《離騷》;左丘明眼睛瞎了,寫了《國語》;孫臏被剜掉膝蓋骨,寫了《兵法》。還有《詩經》三百篇,大都是古人在心情憂憤的情況下寫的。這些著名的著作,都是作者心裡有鬱悶,或者理想行不通的時候,才寫出來的。我為什麼不利用這個時候把這部史書寫好呢?
  • 司馬遷:覽名勝古蹟,觀山川名勝,一生遊遍全國只為完成《史記》
    後來,他在《史記●屈原列傳》的最後,特意追述了這次汨羅江之行的心情:「(餘)適長沙,觀屈原所自沉淵,未嘗不垂涕,想見其為人。」這次司馬遷還到了湘南的九嶷山(在今湖南寧遠縣),相傳這裡是舜帝死後埋葬的地方。司馬遷特地去那裡,搜集了有關傳說故事,為日後撰寫《史記●五帝本紀》作了準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