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史記原名並非叫史記。
《史記》,原名《太史公書》,又稱《太史公記》、《太史記》,至東漢末年才百稱為《史記》。司馬遷意在使其「藏之名山,副在京師,俟後世聖人君子」。漢宣帝時,司馬遷外孫楊惲把它公之於世。其時已有少量缺篇,為後人褚少孫等補足。
2、《史記》是中國史學上第一部紀傳體通史。
《史記》是中國史學上第一部紀傳體通史,開創了紀傳體通史的恢宏先河。《史記》有本紀十二,列傳七十,此外還有世家三十、表十、書八,共一百三十篇,五十二萬五千六百字,記載了從黃帝至漢武帝約三千年間史事。
3、本紀是全書的總綱,列傳所佔篇幅最多。
本紀是全書的總綱,以編年為體,記載歷代帝王的世系,年代久遠的以朝代為主,年代稍近的以帝王或實際當權者為主。本紀實質上是全國編年大事記,起提綱摯領的作用。
世家亦以編年為體,記述王侯封國、開國功臣和有特殊地位、特殊影響的人物。其事或許並非牽涉全國,然於某一封國或全國社會生活的某一方面有巨大影響,多數可視為國別史,諸如《晉世家》、《楚世家》、《孔子世家》、《陳涉世家》等。
列傳所佔篇幅最多,可分兩大類:一類是人物傳記,有一人一傳的專傳,有兩人或數人的合傳,按人物性質排列立傳。所記人物範圍極廣,涉及貴族、官僚、政治家、經濟家、軍事家、哲學家、文學家、經學家、策士、隱士、說客、刺客、遊俠、醫士、佔卜者、俳優等社會各個階層。另一類是對外國或國內少數民族的記載,涉及中外關係史和國內民族關係史。前一類列傳有《伯夷列傳》,《孫子吳起列傳》、《刺客列傳》、《儒林列傳》等;後一類有《匈奴列傳》、《南越列傳》、《西南夷列傳》、《朝鮮列傳》等。列傳對本紀起了充實和具體化的作用。
4、表、書、世家都有紀、傳不能代替的獨立的價值。
「表」,以譜列帝王、諸侯、貴族、將相大臣的世系、爵位和簡要政績,以年代遠近、史事繁簡而別為世表、年表、月表。今人觀之,也可分為大事表和人物表兩類,諸如《三代世表》、《十二諸侯年表》、《高祖功臣侯者年表》、《漢興以來將相名臣年表》等。「表」的作用是形象、直觀,便於觀覽,可補本紀、世家、列傳之不足,又可省去不少文字,使記載免於繁冗。
「書」,分門別類記述歷代曆法、禮樂、封禪、水利、經濟等典章制度,反映了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是《史記》很重要的部分,諸如禮書、樂書、曆書、河渠書、平準書等等。其中尤以《平準書》最為精彩,記社會經濟狀況,特別是漢朝經濟政策的演變,開後代正史《食貨志》之先河。
歷來人們稱《史記》是紀傳體史書,強調本紀和列傳的重要性。其實,作為全書的組成部分,表、書、世家都有紀、傳不能代替的獨立的價值,嚴格地說,它應是紀傳志書體,是一種綜合體史書。
5、「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反映了司馬遷歷史哲學的精髓。
「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即探究天人關係、疏通古今變化的主旨,集中反映了司馬遷歷史哲學的精髓。
究天人之際,司馬遷首先強調天人相分,即認為天道與人事是不相干的。在寫到人的活動時,刻意寫出人事在歷史發展中的重要作用。
通古今之變,包含了司馬遷歷史哲學的豐富內容。首先,他對歷史演進的過程提出了比較完整的看法;其次,在敘述歷史變化過程中還闡揚他的歷史進化觀。他的這種見解,在八書中貫徹得尤為突出;
第三,提出了「物盛則衰,時極而轉」的歷史命題。
6、除《史記》外,司馬遷還有其他的著作。
除《史記》外,司馬遷還作賦八篇,均已散夫,唯《藝文類聚》卷三十引有《悲士不遇賦》片段。
他的《報任安(少卿)書》,是一篇著名的論說散文。文中敘述了他因李陵事件而受宮刑的過程;抒發了忠而見疑、無辜受刑的悲憤,暴露了漢武帝的專橫殘忍及當時的酷吏政治;最後,表達了自已發憤著書、創作《史記》的決心。
司馬遷的學術思想,在中國古代思想文化史上佔有重要突出的地位。《史記》被魯迅譽為「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是當之無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