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馬遷不朽名著《史記》,解讀你所不知道的史記!

2020-12-14 騰訊網

1、史記原名並非叫史記。

《史記》,原名《太史公書》,又稱《太史公記》、《太史記》,至東漢末年才百稱為《史記》。司馬遷意在使其「藏之名山,副在京師,俟後世聖人君子」。漢宣帝時,司馬遷外孫楊惲把它公之於世。其時已有少量缺篇,為後人褚少孫等補足。

2、《史記》是中國史學上第一部紀傳體通史。

《史記》是中國史學上第一部紀傳體通史,開創了紀傳體通史的恢宏先河。《史記》有本紀十二,列傳七十,此外還有世家三十、表十、書八,共一百三十篇,五十二萬五千六百字,記載了從黃帝至漢武帝約三千年間史事。

3、本紀是全書的總綱,列傳所佔篇幅最多。

本紀是全書的總綱,以編年為體,記載歷代帝王的世系,年代久遠的以朝代為主,年代稍近的以帝王或實際當權者為主。本紀實質上是全國編年大事記,起提綱摯領的作用。

世家亦以編年為體,記述王侯封國、開國功臣和有特殊地位、特殊影響的人物。其事或許並非牽涉全國,然於某一封國或全國社會生活的某一方面有巨大影響,多數可視為國別史,諸如《晉世家》、《楚世家》、《孔子世家》、《陳涉世家》等。

列傳所佔篇幅最多,可分兩大類:一類是人物傳記,有一人一傳的專傳,有兩人或數人的合傳,按人物性質排列立傳。所記人物範圍極廣,涉及貴族、官僚、政治家、經濟家、軍事家、哲學家、文學家、經學家、策士、隱士、說客、刺客、遊俠、醫士、佔卜者、俳優等社會各個階層。另一類是對外國或國內少數民族的記載,涉及中外關係史和國內民族關係史。前一類列傳有《伯夷列傳》,《孫子吳起列傳》、《刺客列傳》、《儒林列傳》等;後一類有《匈奴列傳》、《南越列傳》、《西南夷列傳》、《朝鮮列傳》等。列傳對本紀起了充實和具體化的作用。

4、表、書、世家都有紀、傳不能代替的獨立的價值。

「表」,以譜列帝王、諸侯、貴族、將相大臣的世系、爵位和簡要政績,以年代遠近、史事繁簡而別為世表、年表、月表。今人觀之,也可分為大事表和人物表兩類,諸如《三代世表》、《十二諸侯年表》、《高祖功臣侯者年表》、《漢興以來將相名臣年表》等。「表」的作用是形象、直觀,便於觀覽,可補本紀、世家、列傳之不足,又可省去不少文字,使記載免於繁冗。

「書」,分門別類記述歷代曆法、禮樂、封禪、水利、經濟等典章制度,反映了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是《史記》很重要的部分,諸如禮書、樂書、曆書、河渠書、平準書等等。其中尤以《平準書》最為精彩,記社會經濟狀況,特別是漢朝經濟政策的演變,開後代正史《食貨志》之先河。

歷來人們稱《史記》是紀傳體史書,強調本紀和列傳的重要性。其實,作為全書的組成部分,表、書、世家都有紀、傳不能代替的獨立的價值,嚴格地說,它應是紀傳志書體,是一種綜合體史書。

5、「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反映了司馬遷歷史哲學的精髓。

「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即探究天人關係、疏通古今變化的主旨,集中反映了司馬遷歷史哲學的精髓。

究天人之際,司馬遷首先強調天人相分,即認為天道與人事是不相干的。在寫到人的活動時,刻意寫出人事在歷史發展中的重要作用。

通古今之變,包含了司馬遷歷史哲學的豐富內容。首先,他對歷史演進的過程提出了比較完整的看法;其次,在敘述歷史變化過程中還闡揚他的歷史進化觀。他的這種見解,在八書中貫徹得尤為突出;

第三,提出了「物盛則衰,時極而轉」的歷史命題。

6、除《史記》外,司馬遷還有其他的著作。

除《史記》外,司馬遷還作賦八篇,均已散夫,唯《藝文類聚》卷三十引有《悲士不遇賦》片段。

他的《報任安(少卿)書》,是一篇著名的論說散文。文中敘述了他因李陵事件而受宮刑的過程;抒發了忠而見疑、無辜受刑的悲憤,暴露了漢武帝的專橫殘忍及當時的酷吏政治;最後,表達了自已發憤著書、創作《史記》的決心。

司馬遷的學術思想,在中國古代思想文化史上佔有重要突出的地位。《史記》被魯迅譽為「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是當之無愧的。

相關焦點

  • 司馬遷與《史記》
    這些經歷,使他對文化典籍、歷史傳說、山川地理、人文風俗、民族狀況、社會現實多所了解,為他日後寫作《史記》,打下了堅實基礎。司馬談有志於"史記",未就而卒。三年後,司馬遷繼承父業,做了太史令,遍覽皇家所藏史料、圖籍和檔案。42歲時,正式開始《史記》的寫作。天漢二年(前99),李陵兵敗投降匈奴,武帝大怒。
  • 我們現在所看到的《史記》,根本就不是司馬遷的原汁原味!
    《史記》被譽為「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在史學上的地位不用多說。但我們現在所看到的《史記》,根本就不是司馬遷的原汁原味,而是添油加醋、狗尾續貂的山寨版,至於山寨的成分有多少,眾說紛紜,最多的說法是可能有近三分之一的篇目是山寨的。
  • 《史記》背後,司馬遷的血淚故事
    司馬遷的父親司馬談秉承家族精神,把修撰史書視為自己的神聖職責,一心繼承孔子撰述《春秋》的精神,希望能夠整理和論述上代歷史,為後人流傳一部完美精緻的信史。所以《史記》的準備工作在早在司馬談生前就已經開始。司馬談對司馬遷的影響可謂巨大,他對兒子司馬遷寄予厚望,在臨終前將撰寫歷史的使命傳承給司馬遷。所以,司馬遷此生最重大的任務之一,就是完成這部中華民族歷史上劃時代意義的大作。
  • 司馬遷寫《史記》,不以成敗論英雄
    我所說的社會影響力,也許是一種正面的力量,也許是一種負面的效應。比如呂后這個人,司馬遷對她極度反感。作為一個女人她壞得不能再壞,她把劉邦寵愛的戚夫人鼻子削了,眼睛挖了,然後放在糞坑裡面。司馬遷非常討厭她,但依然把她列入本紀,因為呂后在那個特殊的歷史時期是一種很強大的負面力量,司馬遷不能不正視這樣一個事實,呂后的作用等同帝王,因此把她列入本紀。
  • 司馬遷的著作《史記》,竟給後世史學帶來如此惡劣影響
    太史公司馬遷是我國偉大的史學家,他的《史記》也是千古不朽的偉大著作。可同時,由於他的主觀意向和寫作手法,給後世史學也是帶來了一些不良影響的。
  • 司馬遷的史記歷程
    談到史記,就不能不說到它的作者,司馬遷。司馬遷,字子長,西漢左馮翊夏陽人,也即今天的陝西韓城縣,出生於公元前145年。其父親也漢朝太史令司馬談,司馬談去世後,司馬遷繼任太史令。司馬遷自幼生活在民間,二十歲起遊覽名山大川,考察文物古蹟,廣為搜集資料,為他日後撰寫《史記》奠定了深厚的基礎。
  • 紀念司馬遷誕辰2165年,「《史記》與韓城學術研討會暨陝西省司馬遷...
    為紀念司馬遷誕辰2165年,由陝西省司馬遷研究會、韓城市委宣傳部、陝西司馬遷《史記》博物館聯合主辦,陝西文化產業(韓城)投資有限公司協辦的「《史記》與韓城學術研討會暨陝西省司馬遷研究會2020年學術年會」,11月28日在司馬遷故裡、陝西省韓城市舉行。
  • 司馬遷留下的《史記》,到底是要表達什麼?
    而且每一本史料的性格和感情都和作者有著緊密的聯繫,作為史書之中最著名的一本,《史記》又和司馬遷之間有著什麼樣的聯繫呢?又或者說司馬遷到底想要通過《史記》表達一個什麼樣的態度呢?司馬遷如果只是純粹地將司馬遷的《史記》看作一本缺少感情史書,這就白費司馬遷的苦心了。司馬遷的核心思想是「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成一家之言。」
  • 司馬遷:誰動了我的《史記》?
    歷史猶如長河,後世難以知道前世。今天我們能夠了解遙遠的過去,不能不感謝歷朝歷代的史官和他們編撰的史書,因為他們的一手文字記錄我們才能夠感觸到那個時代的人情地貌,窺探其歷史真相。有人會說,考古不也是嗎?不錯,但是考古是近現代才有的,而且大多是給史書提供了實物佐證,能夠給我們帶來最新鮮的歷史知識並不多。
  • 司馬遷的紀傳體《史記》
    中國航空報訊:漢代司馬遷的《史記》家喻戶曉,他編纂這部史書的體例被稱為紀傳體。其實,早在司馬遷之前,先秦史學家門已在史書的編纂方法上嘗試了一些不同的體例。
  • 通讀《史記》:讓你的視野穿越兩千年
    《史記》則是一部在兩千多年前,借著描述一個很長時段的歷史演變過程,和其中的歷史重演衝動,把人性的各個方面加以徹底揭示的一流的中國文史名著。那麼,通過一定方式的引導,通讀《史記》這樣的文史名著,對你而言,可能會有什麼樣的收穫呢?
  • 司馬遷與《史記》不得不說的故事
    司馬遷與《史記》不得不說的故事魯迅曾贊《史記》道:「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史記》作為首開我國紀傳體文學先河的史書,絕對當得起如此評價,那麼寫成這部史詩巨作的司馬遷,是個什麼樣的人呢?我們從《史記》的行文風格和評判傾向中,似乎也能尋到一些司馬遷的個人偏好,今天我們就來了解一下司馬遷。司馬遷生於黃河龍門一個還算吃喝不愁的家庭裡,司馬遷的爺爺當初在相關政策下以粟米換取了爵位,從此他家便不用服徭役。從而司馬遷得以有充分的時間習字讀書,他爸爸也能有空教他,司馬遷幼年便顯示出了他的博聞強識,十歲就通習古文。
  • 關於《史記》:司馬遷首創《史記》的紀傳體例 流傳至今
    (《史記·太史公自序》)子長述先人之業,作書繼《春秋》之後,成一家言,故日《太史公書》,以官名之者,承父志也。以虞卿、呂不韋著書之例言之,當雲《太史公春秋》,不稱《春秋》者,謙也。斑史《藝文志》《太史公百三十篇》,馮商所續《太史公》七篇,俱入《春秋》家,而班叔皮亦稱為《太史公書》,蓋子長未嘗名其書日《史記》也。
  • 《史記》寫的像故事書?這些細節不了解,就別假裝你看過《史記》
    有人提出,在當年那個連紙都沒有的年代,司馬遷是如何把五帝及夏、商、周等時期的事情知道的這麼詳細,還寫的這麼具有故事性,再說秦始皇「焚書坑儒」之後,經典大多燒毀及散軼,他的「資料庫」從何而來?這些都為司馬遷積累了深厚的資源。《太史公自序》說:「百年之間,天下遺文古事靡不畢集於太史公。」從秦朝焚書到寫《史記》這一段時間的天下遺聞古事都匯集到了司馬遷這裡。
  • 楊照的《史記》導讀,如何走進司馬遷的歷史世界?
    他從《太史公自序》和《報任安書》開始,解讀司馬遷的切身遭遇,進而從《項羽本紀》《高祖本紀》《呂后本紀》等篇章分析漢代初期的歷史,表現司馬遷對漢初政治運作的觀察。在多重時間維度的觀念中,《史記》中的「表」和「書」可以突顯司馬遷的突破性創意;而本紀和列傳的布局謀篇中,也可以發現司馬遷眼中誰才是值得載入史冊的典範,哪些價值才是讓他耗盡全部心神寫完《史記》的動力所在。
  • 為什麼說:司馬遷《史記》,是幸運「產物」?4大原因,解讀始末
    全書共130篇,52萬6千五百餘字,規模宏大,體系完備,是常人不可能完成的浩繁工程。 對於《史記》的評說,幾乎無一差評。班固在《漢書》中,還專門為司馬遷著寫了《司馬遷傳》,在贊語中說道:「善序事理,辯而不華,質而不俚,其文直、其事核,不虛美、不隱惡,故謂之實錄。」
  • 司馬遷寫《史記》,他是怎麼知道幾千年以前的事情的?
    上古時期的史料,司馬遷主要是摘錄自《尚書》。《尚書》為戰國時人所作,當時三皇五帝的傳說已經深入人心了。我們知道,司馬遷寫了史記,「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成一家之言」,被魯迅稱為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
  • 古今文學之爭產生的歷史意義,與司馬遷的史記帶來的影響
    司馬遷大約10歲開始學習古代典籍,後來,又跟今文學家董仲舒研習《公羊春秋》,向古文學家孔安國學《古文尚書》。20歲時,從京師長安出發開始漫遊,他的足跡遍及江準流域和中原地區,所到之處,十分注意考察民俗,採集傳說。元封三年(前108),司馬遷繼承司馬談的職務,擔任太史令,掌管天文曆法及皇家圖籍,這使他得以接觸內府所藏的圖書。
  • 司馬遷為了史記奉獻了一生,他到底都有些什麼經歷
    學習過歷史的人都必須知道司馬遷。他對中國古代史書的貢獻是巨大的,「史記」使司馬遷成為世世代代的名著。但在完成「史記」之前,司馬遷的人生也發生了重大變化,可以說,他完成這本書的情況非常屈辱。我們都知道,在古代,歷史學家是一個非常重要的位置,因為處於這個位置的人必須記錄歷史,因為在古代,保存信息是非常困難的,不像現在發生的那樣。
  • 司馬遷:血淚著《史記》,精神感千秋
    司馬遷流著淚,接受了父親的遺命,他說:「小子不敏,請悉論先人所次舊聞,弗敢闕。」腐刑是奇恥大辱,汙及先人,見笑親友,司馬遷悲憤至極,他:「是以腸一日而九回,居則忽忽如有所亡,出則不知所往。每念斯恥,未嘗不汗發背而沾衣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