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史記》:司馬遷首創《史記》的紀傳體例 流傳至今

2020-12-14 凌美瓊說事

關於《史記》

(一)《史記》的名稱

司馬遷著史,自定名為《太史公書》,漢世習稱之。又有稱《太史公記、、長大史公百三十篇》者。

凡百三幹篇,五+二萬六千五百字,為《太史公書》……藏之名山,副在京師,俠後世聖人君子。(《史記·太史公自序》)

子長述先人之業,作書繼《春秋》之後,成一家言,故日《太史公書》,以官名之者,承父志也。以虞卿、呂不韋著書之例言之,當雲《太史公春秋》,不稱《春秋》者,謙也。斑史《藝文志》《太史公百三十篇》,馮商所續《太史公》七篇,俱入《春秋》家,而班叔皮亦稱為《太史公書》,蓋子長未嘗名其書日《史記》也。(錢大聽《廿二史考異》五《史記》五《為太史公書》)

(楊)揮母,司馬遷女也。揮始讀外祖父《太史公記》,頗為《春秋》。(《漢書.楊揮傳》)

後年來朝,(東平思王宇)上疏求諸子及《太史公書》。(((漢書·宜元六王傳》)

論者,述之次也。五經之興,可謂作炙。太史公《書》、劉子政《序淨、班叔皮《傳》,可謂述炎……(王充《論衡·對作》)(按:《論衡》中的《超奇》、《案書》均言《太史公書》)。

《史記》之稱,始見於東漢桓、靈之世,自此乃成為專稱二閥者,秦始皇所立,名之秦東門閥,率在《史記》。(《東海廟碑》,見嚴可均《全後漢文》卷一O二)。(按:此碑文刻在漢靈帝熹平元年(172)四月。)

君諱榮,字含和。治《魯詩經》、韋君《章句》。閱幢傳講《孝經》、《論語》、《漢書》、《史記》、《左氏》、《國語》。廣學甄微,靡不貫綜。(《漢故執金吾垂武榮碑》,見嚴可均《全後漢文》卷一O一。按:此碑刻於漢靈帝建寧(168一17」年間。)

四代獄之別名,唐虞日「士官」,《史記》日「皋陶為理」。(蔡琶《獨斷》)

(《漢書》)《班彪傳》又稱武帝時司馬遷著《史記》,然出於載筆之詞,與彪自稱日《太史公書》者異趣。錢大聽謂此為「範蔚宗所增益,非東觀舊文」是也(按:錢大聽語見《廿二史考異》五《史記》五《為太史公書》)。〔金毓敝《中國史學史》第39~40頁《司馬遷與班固之史學》)

(二)《史記》的體例

司馬遷首創《史記》的紀傳體例,以本紀、書、表、世家、列傳五本統覽歷史事件和歷史人物的活動。

(司馬遷)網羅天下放失舊聞,王跡所興……略推三代,錄秦漢,上記軒轅,下至於茲,著十二本紀,既科條之夾。並時異世,年差不明,作十表。禮樂損益,律歷改易,兵權山川鬼神,無人之際,承敞通變,作八書。二十八宿環北辰,三十輻共一載,』運行無窮,輔弼股肚之臣配焉,忠信行道以奉主上,作三十世家。扶義椒優,不令己失時,立功名於天下,作七十列傳。

凡百三十篇,五十二萬六千五百字,為《太史公書》。(《漢書·司馬遷傳》)

班彪謂司馬遷序帝王則日本紀,公侯傳國日世家,卿士特起則曰列傳,是蓋以本紀、世家、列傳為史遷創例。然《文心灘龍》雲:遷取式《呂覽》,著本紀以述皇王,則遷之作紀固有所本炎.今按《呂覽》十二月紀,非專述帝王之李,而《史記·大宛傳贊》則雲:「《禹本紀》言河出崑崙,高五百裡。」又雲:「《禹本紀》及《山海經》所有怪物,與不敢言之也。」是遷之作紀,非本於《呂覽》,而漢以前別有《禹本紀》一書,正遷所本耳。又《衛世家贊》雲:「予讀《世家》言」云云,則遷之作世家,亦有所本,非特創也.惟列傳敘事,則古人所無。古人著書,凡發明義理,記載故奉,皆謂之傳。《孟子》曰:「於傳有之」,謂古書也。……漢武謂東方朔雲:「傳曰時然後言,人不厭其言。」……是漢時所謂傳,凡古書及說經皆名之,非專以敘一人之事也。其專以之敘事而人各一傳,則自史遷始,而班史以後皆因之。(趙翼《咳餘叢考》卷五《史記》)

古者史有二體,《尚書》紀言,不詳年月;《春秋》紀事,特舉大綱。至《左氏》始合而一之。李以年系,言以事見,凡一代之治亂,一人之賢否,與夫辭令掌故,先後源委,靡不條貫,誠史家之圭泉也.司馬子長生秦火焚毀之後,網羅散失,通記八代,乃大變其體,創為紀傳標誌,蓋有說焉。古事閥而近宰繁,詳略不倫,一也;自黃帝以迄共和,年月不備,難以編次,二也;傳記雜出,傳聞異辭,意在兼採,三也。故條貫之則例有所格,分著之說可並存,遷之變例,豈得已哉!(林春溥《開卷偶得》卷九)

遷書取材於《國語》、《世本》、《戰國策》等,以十二本紀、十表、八書、三十世家、七十列傳組織而成。其本紀以事系年,取則於《春秋》;其八書詳紀政制,蛻形於《尚書》;其十表稽碟作譜,印範本於《世本》;其世家、列傳,既宗雅記,亦採瑣語,則《國語》之遺規也。諸體號非皆遷所自創,而遷實集其大成兼綜諸體而調和之,使互相補充而各盡其用。此足徵遷之組織力之強,而文章技術之妙也。班固述劉向、揚雄之言,謂「遷有良史之才,善序事理」。鄭樵謂「自《春秋》後,惟《史記》搜製作之規模」(《通志總序》—原注)諒矣。(梁啓超《中國歷史研究法》第27、28頁)司馬遷繼承先秦的史學傳統,在注意歷史真實性的同時,常與敘事之中,以直接或間接的方式,鍥人主觀性論斷.故《史記》的一些篇章,往往有史論的性質。

太史公日:「……《春秋》採善貶惡,推三代之德,褒周室,非獨刺譏而已……」(《史記·太史公自序》)

予讀太史公《自序》,以為孔子之後五百歲,不敢多讓,至比其書於《春秋》,此其言誠誇。失實。然其卓識遠見,微言晦志,不拘牽於世俗之論,而自抒發其意,亦有得《春秋》之一端者。……太史公之書,每不立正辭,往往見於抑揚之中,疑似之說,自非博學,不能深知其意……(陳子龍《史記測議·序,)古人作史有不待論斷,而於序李之中即見其指者,惟太史公能之。《平準書》末載卜式語,《王菌傳》末載客語,《荊柯傳》末載客語,《晃錯傳》末載鄧公與景帝語,《武安侯田紛傳》末載武帝語,皆史家於序事中見論斷法也。(顧炎武《日知錄》卷二六)

《史記》又於每篇之末和書表之首,對歷史和人物或作集中的分析,或抒發個人的感慨,開創了史書的論贊和序論的體例。

竊以為《書》列典讀,《詩》含比興,若不先敘其意,難以曲得其情,故每篇有序,數暢厥義.降逮《史》、《漢》,以記事為宗,至於標誌雜傳,亦時復立序,文兼史體,狀若子書,然可與浩誓相參,風雅齊列矣!(《史通·序例》)

今於史論之外,別出一體為「史述贊」,則遷書《自序》,所謂「作《五帝紀》第一」,「作《佰夾傳》第一」者,又當別出一體「為史作贊失」。(《文史通義·詩教下》)

若馬班諸人論贊,雖為《春秋》之學,然本左氏假設君子推論之遺,其言似近實遠,似正實反,情激而語轉平,意嚴而說更緩,尺幅無多,而抑揚詠嘆,往複流連,使人尋味行中,會心言外,溫柔教厚,《詩》教為深。(《文史通義》外篇三《與喬遷安明府論初學課業三簡》)『「記,因紀」體「所限,使用互見法以避免敘事記人的重複然紀傳為式,編年級事,文非泛論,按實而書。歲遠則同異難密,事積則起訖易琉斯固總會之為難也。或有同歸事,而數人分功·兩記則失於復重,偏舉則病於不周,此又州配之未易也·『《文心雕龍』史傳》, 『史記』者,紀以包舉大端,傳已委曲細事,表以譜列年樸志以總括遺漏,逮於天文地理、國典朝章,顯隱必該,洪纖州失。此其所以為長也。若乃同為一事,分在數篇,斷續相離,前後屢出。於《高紀》則雲語在《項傳》,於《項傳》則雲事具《高紀》;又編次同類,不求年月,後生而擺居首鐵,先輩而抑歸末章,遂使漢之賈誼,將楚屈原同列,魯之曹沫,與燕荊柯並編,此其所以為短也。(《史通·二體》)

尋《史記》疆宇遼闊,年月遐長,而分以紀傳,散以書表。每論家國一政,而胡、越相懸;敘君臣一時,而參、商是隔。此其所為體之失者也。(《史通·六家》)

吾言《史記》全部為一篇,考其系統,最為分明。各類各篇亦多絮冒串插之法。如《五帝本紀》黃帝,提絮全部者也。世家《吳太伯》、列傳《伯夷》,則提絮本類者也。蕭何、曹參世家,互為首尾。呂后、韓、彭紀傳,互相激射。仲尼弟子殿春秋之末,刺客結戰國之終。其它前後關聯,彼此映帶者,更不一而足。但能詳細尋繹,皆可得其線索。且各類中,時代先後排列不紊。故《史記》為極有系統之書。(齊樹楷《史記意·史記讀法五》)

相關焦點

  • 司馬遷的紀傳體《史記》
    中國航空報訊:漢代司馬遷的《史記》家喻戶曉,他編纂這部史書的體例被稱為紀傳體。其實,早在司馬遷之前,先秦史學家門已在史書的編纂方法上嘗試了一些不同的體例。
  • 《史記》與紀傳體體例的史學意義
    儘管在《史記》之前,已經出現了《尚書》《春秋》《國語》,甚至出現了成熟的編年體史書《左傳》,然而後世史家最崇奉的,卻不是這些更古老的作品;相反,是《史記》創立的紀傳體,成為歷代正史的標準體例。
  • 司馬遷寫《史記》時,選擇紀傳體的原因是什麼?
    《史記》是歷史之中非常獨特的一本著作,而且也是紀傳體創作的先河,對後世的影響也特別的深遠。那麼紀傳體究竟是什麼樣的呢?有對後人能夠帶來什麼呢?原本歷史的記載都是通過時間線索來記錄的,但這時候人物就不夠完整了,甚至會被分割成一塊塊的碎片,很難能夠記住完整的一個歷史人物。
  • 紀傳體通史的代表作是哪部?是歷史上第一部紀傳體通史《史記》嗎
    《史記》是西漢著名史學家司馬遷撰寫的紀傳體史書,是中國歷史上第一部紀傳體通史,同時也是紀傳體通史的代表作。《史記》最初稱為《太史公書》、《太史記》,被列為「二十四史」之首,與《漢書》、《後漢書》、《三國志》合稱「前四史」。
  • 《史記》背後,司馬遷的血淚故事
    這些珍貴的史料又是如何流傳下來的呢?接下來筆者就結合自己的認識為大家淺談這一問題。 眾所周知,我國第一部紀傳體通史《史記》是西漢大史學家司馬遷的嘔心瀝血之作。這部史書能夠跨越千年和今天的我們相見,實際上背後有著血淚凝結而成的故事。
  • 《史記》書名的由來,「太史公」得名的由來
    《史記》是西漢史學家司馬遷撰寫的紀傳體史書,也是我國歷史上第一部紀傳體通史,書中記載了上至上古傳說中的黃帝時代(公元前2700年左右),下至漢武帝太初四年(公元前101年)之間近三千年的中華古代歷史。《史記》作為一部紀轉體通史,不僅僅是只記載了統治階級的重大歷史活動,它也記載了涉及到古代社會的各個方面,諸如政治、經濟、戰爭、文學、藝術、地理、科技、宗教等等,稱得上是一部包羅萬象的「百科全書」。《史記》對後世史學和文學的發展都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其首創的紀傳體編史方法為後來歷代修「正史」的作者所傳承。
  • 初中中國古代史知識點梳理:司馬遷和史記
    關於司馬遷和史記的歷史複習資料,同學們認真看看下面的內容。   司馬遷和史記   《史記》體裁:是我國第一部紀傳體通史   《史記》內容:記述了從黃帝到漢武帝時期的史事   《史記》特點:①不虛美,不隱惡,力求實事求是   ②文辭精煉優美,人物栩栩如生   《史記》史學成就:①是我國第一部紀傳體通史;   ②成為後世紀傳體史書的典範   《史記》
  • 司馬遷的史記歷程
    談到史記,就不能不說到它的作者,司馬遷。司馬遷,字子長,西漢左馮翊夏陽人,也即今天的陝西韓城縣,出生於公元前145年。其父親也漢朝太史令司馬談,司馬談去世後,司馬遷繼任太史令。司馬遷自幼生活在民間,二十歲起遊覽名山大川,考察文物古蹟,廣為搜集資料,為他日後撰寫《史記》奠定了深厚的基礎。
  • 司馬遷不朽名著《史記》,解讀你所不知道的史記!
    《史記》,原名《太史公書》,又稱《太史公記》、《太史記》,至東漢末年才百稱為《史記》。司馬遷意在使其「藏之名山,副在京師,俟後世聖人君子」。漢宣帝時,司馬遷外孫楊惲把它公之於世。其時已有少量缺篇,為後人褚少孫等補足。 2、《史記》是中國史學上第一部紀傳體通史。
  • 司馬遷《史記》中的十大名句,內含大智慧,值得收藏!
    《史記》是西漢史學家司馬遷撰寫的紀傳體史書,也是中國歷史上第一部紀傳體通史,被稱為「二十四史」之首,其首創的紀傳體編史方法為後來歷代「正史」所傳承。《史記》還被認為是一部優秀的文學著作,在中國文學史上有重要地位,被魯迅譽為「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有很高的文學價值。
  • 司馬遷與《史記》
    這些經歷,使他對文化典籍、歷史傳說、山川地理、人文風俗、民族狀況、社會現實多所了解,為他日後寫作《史記》,打下了堅實基礎。司馬談有志於"史記",未就而卒。三年後,司馬遷繼承父業,做了太史令,遍覽皇家所藏史料、圖籍和檔案。42歲時,正式開始《史記》的寫作。天漢二年(前99),李陵兵敗投降匈奴,武帝大怒。
  • 司馬遷的《史記》分為五大部分,分別是哪五大部分?你們知道嗎?
    這種體例並不是司馬遷首創的,因為《大宛列傳》的論贊曾經指出,先秦已有《禹本紀》一書,這表明「本紀」一體,遠在古代就有了。至於司馬遷作十二本紀,為什麼取數「十二」?向來都認為這是他仿《春秋》十二公而來的。這種看法的可靠性不大。司馬還志於繼《春秋》而述作這是事實,但「十二」這個數字對於《春秋》十二公說來,只能是一種巧合,未必具有一定的意義。十表,分為「世表」、「年表。
  • 中國歷史上第一部紀傳體通史——《史記》
    《史記》簡介  《史記》是中國歷史上第一部紀傳體通史,作者是西漢時期的司馬遷。史記全書共一百三十篇,分為本紀、書、表、世家、列傳五大部分。後來,司馬遷繼任父親太史令之職,開始寫《史記》,十多年後,終於完成。  司馬遷著《史記》,其史學觀念在於「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成一家之言」。司馬遷探求的天人之際,並非承認天的神秘力量反而重視天人之間關係的演變,從而了解 「古今之變」 的關鍵,探求出歷史動態發展變化的層面,最終完成「一家之言」。
  • 司馬遷與《史記》不得不說的故事
    司馬遷與《史記》不得不說的故事魯迅曾贊《史記》道:「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史記》作為首開我國紀傳體文學先河的史書,絕對當得起如此評價,那麼寫成這部史詩巨作的司馬遷,是個什麼樣的人呢?我們從《史記》的行文風格和評判傾向中,似乎也能尋到一些司馬遷的個人偏好,今天我們就來了解一下司馬遷。司馬遷生於黃河龍門一個還算吃喝不愁的家庭裡,司馬遷的爺爺當初在相關政策下以粟米換取了爵位,從此他家便不用服徭役。從而司馬遷得以有充分的時間習字讀書,他爸爸也能有空教他,司馬遷幼年便顯示出了他的博聞強識,十歲就通習古文。
  • 【影響類】6、《史記》對後世文學的影響
    論述《史記》對後世文學的影響。 《史記》的影響是極其深遠的,它為後代文學的發展提供了豐富的營養和強大的動力。 一、《史記》是我國紀傳體史學的奠基之作,同時也是我國傳記文學的開端。
  • 古籍《史記》相關知識的全面介紹
    產品內容介紹《史記》是西漢著名史學家司馬遷撰寫的一部紀傳體史書,是中國歷史上第一部紀傳體通史,被列為「二十四史」之首。該書記載了上至上古傳說中的黃帝時代,下至漢武帝太初四年間共3000多年的歷史。與後來的《漢書》《後漢書》《三國志》合稱「前四史」。
  • 司馬遷的傳道:從世家第一篇吳太伯世家來分析史記的內在核心
    《史記》是中國歷史上第一部紀傳體通史,作為《史記》的編撰者司馬遷不同於之前的史學家以編年體的方式記錄歷史,他首創以寫人物為中心來編撰記載歷史,他開創的這種記載歷史的新體例被稱為紀傳體,之後其他的歷史王朝在記錄歷史的時候也有樣學樣全部以司馬遷的《史記》為範本來記錄史實。
  • 古今文學之爭產生的歷史意義,與司馬遷的史記帶來的影響
    但是,在如此多的史籍中,人們不會忘記兩部歷史著作:《史記》和《資治通鑑》。恰好這兩部史籍的作者都姓司馬,即司馬遷和司馬光。於是人們把他們稱為史學兩「司馬」。司馬遷(前145-前85?)字子長,左馮翊夏陽(今陝西韓城西南)人。
  • 司馬遷:誰動了我的《史記》?
    讚美完《史記》以後,我們來談談他的作者。這裡,我想說漢代原版的《史記》作者是司馬遷,肯定沒問題。但是我們今天能看到的《史記》版本,其作者卻不只是司馬遷一人。一、有目錄卻無內容,續寫水平差距明顯東漢初年,班彪在其續《史記》的《後記略論》中提出:「太史令司馬遷作本紀、世家、列傳、書、表凡百三十篇,而十篇缺焉。」。其子班固在《漢書·司馬遷傳》中也說:「《史記》凡百三十篇,五十二萬六千五百字……而十篇缺,有錄無書。」
  • 司馬遷在《史記》中留下的漏洞:秦始皇的身世有兩個不同的版本?
    《史記》是西漢史學家司馬遷先生撰寫的一部紀傳體史書,也是我國歷史上第一部紀傳體通史。該書記載了上至遠古傳說中的黃帝時代,下至漢武帝太初四年(公元前101年)近3000年的歷史。《史記》是公認的一部正史,漢武帝之前的歷史均以《史記》為標準,《史記》也被列為「二十四史」之首,後來的歷朝歷代的史學家編撰正史都採用的是這種體裁撰寫。可是,不知道讀者有沒有發現,以嚴謹著稱的司馬遷先生卻在《史記》中的關鍵人物——秦始皇身上,給後人留下了一個不小的漏洞:秦始皇的身世竟然有兩個不同的版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