紀傳體通史的代表作是哪部?是歷史上第一部紀傳體通史《史記》嗎

2020-12-14 旺譜

《史記》是西漢著名史學家司馬遷撰寫的紀傳體史書,是中國歷史上第一部紀傳體通史,同時也是紀傳體通史的代表作。《史記》最初稱為《太史公書》、《太史記》,被列為「二十四史」之首,與《漢書》、《後漢書》、《三國志》合稱「前四史」。

《史記》記載了上至上古的黃帝時代,下至漢武帝太初四年間,共數千年的歷史。司馬遷的父親曾經希望創作一部記載千年的史書,但他沒有實現這個願望,就把希望寄托在司馬遷身上。司馬遷在父親的影響下,從小就閱讀了大量書籍。太初元年,司馬遷繼任父親太史令之職,開始撰寫《史記》。為了保證史書的準確性,司馬遷搜集大量的史料以及週遊了多個歷史事件的地方,為這部紀傳體通史打下了堅實的基礎,該著作前後歷時十幾年才得以完成。

司馬遷創立了史書新體例「紀傳體」,《史記》分為本紀、表、書、世家、列傳五部分,本紀是全書的提綱,按年月時間記述帝王的言行政績,先秦歷史的五篇,分別是五帝、夏、殷、周、秦;秦漢歷史的有七篇,分別是秦始皇、楚霸王項羽、漢高祖劉邦、高后呂雉、漢文帝劉恆、漢景帝劉啟以及漢武帝劉徹;表是用表格簡列世系、人和史事的;書是記述各種制度發展,包括禮、樂、音律、天文、經濟等方面內容;世家記述漢代諸侯和重要人物事跡;列傳是帝王諸侯外其他人物的生平事跡和少數民族的傳記。本紀和列傳是主體,是以歷史上的帝王等政治人物為史書編寫的主線;本紀、世家、列傳這三部分佔全書的大部分篇幅,都是以寫人物為中心來記述歷史。

《史記》規模巨大,體系完備,並且對之後的紀傳體史書影響很大,歷朝正史都採用這種體裁撰寫,書中文字的生動性以及敘事的形象性也是成就最高的。《史記》是一部具有時代意義的史學巨著,也是一部優秀的文學著作,在中國文學史上佔據重要地位。魯迅稱讚《史記》是「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柳宗元、韓愈等把《史記》當作古文的典範加以提倡。劉向等人都認為《史記》「善序事理,辯而不華,質而不俚」。

相關焦點

  • 中國歷史上第一部紀傳體通史——《史記》
    《史記》簡介  《史記》是中國歷史上第一部紀傳體通史,作者是西漢時期的司馬遷。史記全書共一百三十篇,分為本紀、書、表、世家、列傳五大部分。在《報任安書》中亦透露著述《史記》的目的,他說「凡百三十篇,亦欲以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成一家之言。」可見他不但要完成太史令的責任,更要盡史學家的職責。  《史記》是一部貫穿古今的通史,此書記事始於傳說中的黃帝時期,一直寫到漢武帝元狩元年,敘述了中國古代三千年左右的歷史。全書共一百三十篇,有十二本紀、十表、八書、三十世家、七十列傳,五十二萬六千五百一十五字。
  • 司馬遷的紀傳體《史記》
    中國航空報訊:漢代司馬遷的《史記》家喻戶曉,他編纂這部史書的體例被稱為紀傳體。其實,早在司馬遷之前,先秦史學家門已在史書的編纂方法上嘗試了一些不同的體例。
  • 司馬光資治通鑑,與司馬遷史記同為通史,為何卻不在二十四史之列
    直到孔子最先對這些散亂的歷史文獻進行了整理,集成了中國歷史上第一步史書《尚書》。孔子而孔子的家鄉魯國那時候已經有官方的史官對魯國歷史進行記錄了,孔子在這些史料的基礎上整理編撰成《春秋》,就是《三國演義》中關二爺走到哪帶到哪的那本書。《春秋》是中國歷史上第一本編年體史書,就是按照年份的自然順序記錄歷史。
  • 我國第一部「紀傳體」歷史巨作《史記》的問世
    我國第一部「紀傳體」歷史巨作《史記》的問世也是充滿坎坷的,該書的作者司馬遷是為何寫史記,以及寫史記中所經歷的磨難,是不是很好奇,我們就來了解一下。天漢二年,李陵率領步兵500從居延(今內蒙內額濟納旗內)出發,向北挺進30天,與單于親自率領的3萬騎兵遭遇。
  • 《史記》與紀傳體體例的史學意義
    儘管在《史記》之前,已經出現了《尚書》《春秋》《國語》,甚至出現了成熟的編年體史書《左傳》,然而後世史家最崇奉的,卻不是這些更古老的作品;相反,是《史記》創立的紀傳體,成為歷代正史的標準體例。
  • 中國古代史書體例的形成,編年體,紀傳體
    唐代史學家劉知幾著《史通》,分析了唐以前史書的內容,歸納它的體裁,分為編年體和紀傳體兩大類。到宋代又產生了紀事本末體,史學的體裁,更趨完備,編年體、紀傳體與紀事本末體三大史體鼎足而三的局面奠定起來了。《四庫全書總目提要·史部總序》把史部書籍分為巧類,即紀傳體正史、編年、紀事本末、別史、雜史、詔令奏議、傳記、史鈔、載記、時令、地理、職官、政書、目錄、史評,共計15類。
  • 12部必讀歷史著作 讓你了解關於逝去的日子
    《全球通史----斯塔夫裡阿諾斯》本書是著名歷史學家斯塔夫裡阿諾斯的代表作,也是斯式《全球通史》的最新版本,也是其最後版本。斯塔夫裡阿諾斯已於2004年3月23日在美國加州拉荷亞逝世。全球通史全書材料新、範圍廣,除了政治、經濟外,還涉及軍事、文化、教育、宗教、科學技術等各個方面,並吸收了20年來世界歷史學研究諸領域的新成就,有強烈的現實感。自問世以來,被譯成多種語言流傳於世。這部通史被認為是第一部由歷史學家運用全球觀點囊括全球文明而編寫的世界歷史。
  • 初中中國古代史知識點梳理:司馬遷和史記
    關於司馬遷和史記的歷史複習資料,同學們認真看看下面的內容。   司馬遷和史記   《史記》體裁:是我國第一部紀傳體通史   《史記》內容:記述了從黃帝到漢武帝時期的史事   《史記》特點:①不虛美,不隱惡,力求實事求是   ②文辭精煉優美,人物栩栩如生   《史記》史學成就:①是我國第一部紀傳體通史;   ②成為後世紀傳體史書的典範   《史記》
  • 二十四史第一部《史記》講了什麼(上)
    他在父死後三年(公元前108年)繼任太史令,並於漢武帝太初元年(公元前104年)開始撰寫《史記》。七年之後(公元前98年),因遭李陵之禍而下獄,慘受酷刑,在肉體和精神上都受到很大摧殘,但也使他對統治階級及其王權的虛偽性和殘酷性有了深刻的認識。他出獄後,任中書令,把全部精力傾注到了《史記》的寫作上,終於完成了這部偉大的史學名著。《史記》著成時,不叫這個名字。
  • 《史記》、《通鑑》以外,你還知道哪些史書?結合體例,一起談談
    因為有了歷史,不僅讓我們知道了過去的來龍去脈,更明白了歷史上很多的經驗教訓,因而也讓今天的我們變得比以前更加聰明。關於歷史,可以說是一個文明不可多得的絢麗瑰寶,正因為有了歷史,才會讓我們的教育和文化得以很好的傳承。那麼,除了《史記》、《資治通鑑》以外,你還知道哪些史書呢?
  • 司馬遷不朽名著《史記》,解讀你所不知道的史記!
    《史記》,原名《太史公書》,又稱《太史公記》、《太史記》,至東漢末年才百稱為《史記》。司馬遷意在使其「藏之名山,副在京師,俟後世聖人君子」。漢宣帝時,司馬遷外孫楊惲把它公之於世。其時已有少量缺篇,為後人褚少孫等補足。 2、《史記》是中國史學上第一部紀傳體通史。
  • 《史記》為何會被列為「二十四史」之首,而不是《資治通鑑》!
    《史記》或許很多人都聽過它的名字,不過我相信一定不是因為大家都看過這部書,而是因為魯迅先生的那句「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不過拋開魯迅先生對它的誇獎,它也是一本很有價值的一本書。《史記》是中國歷史上第一部紀傳體通史,它開創了我國傳記文學的先河。被列為"二十四史"之首。
  • 司馬遷寫《史記》時,選擇紀傳體的原因是什麼?
    《史記》是歷史之中非常獨特的一本著作,而且也是紀傳體創作的先河,對後世的影響也特別的深遠。那麼紀傳體究竟是什麼樣的呢?有對後人能夠帶來什麼呢?原本歷史的記載都是通過時間線索來記錄的,但這時候人物就不夠完整了,甚至會被分割成一塊塊的碎片,很難能夠記住完整的一個歷史人物。
  • 中國史書那麼多,為何唯獨《史記》被稱為兩千年最耀眼之作?
    當我們縱觀司馬遷的一生便可驚奇地發現,他是在忍辱負重之下的苟且偷生,並在此期間寫下了一本歷史著作——《史記》。也正是司馬遷筆下的這部《史記》開創了中國古代紀傳體通史先河,成為了古代歷史上裡程碑式的文學樣式。司馬遷偉大的功績我們不可否認,這可能也與他那剛正不阿的性格有很大的關係,也正是這種耿直的性格使得司馬遷遭受到了一生當中最大的挫折,那就是殘忍的宮刑。
  • 傳記體通史《中國人的教訓》出版
    歷史的經驗值得注意,作為歷史的產物的人,更是在不斷地總結歷史教訓中得到啟示。這是第一部中國人汲取個人的歷史經驗教訓,以形象的寫法使讀者對生活做理性思考的紀傳體通史。它振聾發聵的內容、別具一格的形式、盪氣迴腸的故事、幽默詼諧的筆法,會給讀者帶來全新的閱讀體驗,也會給大眾讀者帶來人生的一些收穫。 《中國人的教訓》是中國知名作家李國文專心於大眾歷史寫作近三十年,在中國人血與火的往事中,找尋今天生活智慧的標誌作。
  • 《史記》書名的由來,「太史公」得名的由來
    《史記》是西漢史學家司馬遷撰寫的紀傳體史書,也是我國歷史上第一部紀傳體通史,書中記載了上至上古傳說中的黃帝時代(公元前2700年左右),下至漢武帝太初四年(公元前101年)之間近三千年的中華古代歷史。《史記》作為一部紀轉體通史,不僅僅是只記載了統治階級的重大歷史活動,它也記載了涉及到古代社會的各個方面,諸如政治、經濟、戰爭、文學、藝術、地理、科技、宗教等等,稱得上是一部包羅萬象的「百科全書」。《史記》對後世史學和文學的發展都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其首創的紀傳體編史方法為後來歷代修「正史」的作者所傳承。
  • 古籍《史記》相關知識的全面介紹
    產品內容介紹《史記》是西漢著名史學家司馬遷撰寫的一部紀傳體史書,是中國歷史上第一部紀傳體通史,被列為「二十四史」之首。該書記載了上至上古傳說中的黃帝時代,下至漢武帝太初四年間共3000多年的歷史。與後來的《漢書》《後漢書》《三國志》合稱「前四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