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四史第一部《史記》講了什麼(上)

2020-12-14 中國航空新聞網

中國航空報訊:《史記》是西漢司馬遷撰寫的一部紀傳體通史。司馬遷字子長,今陝西韓城人。生卒均無詳細記錄,王國維《太史公行年考》說他的一生「與武帝相終始」,大致如此。司馬遷出生在一個「太史」之職祖傳世業的家庭。父親司馬談在漢武帝初年任太史令,掌管天文星曆和佔卜祭祀等事,同時兼掌文獻圖籍和記載朝廷大事。司馬談雖然官職卑微,但有機會接觸中央所藏典籍,了解朝廷情況。成長於這樣家庭的司馬遷受到很好的文化教育,十歲便誦讀古文,曾向當時的著名學者董仲舒、孔安國等人學習。二十歲時,曾到各地遊歷,走訪許多名人,收集了很多歷史和當時的重要資料,為後來撰寫《史記》做了必要的準備。

司馬遷任郎中後,又奉命出使西南夷地區,了解了不少各民族地區的情況。回來時,其父正病倒雒陽(當時洛陽寫成雒陽)。司馬談本有撰寫一部史書的志向,但未能實現,在臨終時作為遺訓交託給了司馬遷,這成為日後司馬遷著述《史記》的一種精神力量。他在父死後三年(公元前108年)繼任太史令,並於漢武帝太初元年(公元前104年)開始撰寫《史記》。七年之後(公元前98年),因遭李陵之禍而下獄,慘受酷刑,在肉體和精神上都受到很大摧殘,但也使他對統治階級及其王權的虛偽性和殘酷性有了深刻的認識。他出獄後,任中書令,把全部精力傾注到了《史記》的寫作上,終於完成了這部偉大的史學名著。

《史記》著成時,不叫這個名字。司馬遷在《自序》中稱《太史公書》,東漢學者又有稱為《太史公》《太史公記》《太史記》者。至東漢末年,始稱《史記》,大概是《太史公記》的簡稱。

《史記》是一部紀傳體通史,記事從傳說中的黃帝到司馬遷生活的時代。全書分為本紀、表、書、世家、列傳五個部分。「本紀」寫帝王,採用編年體,按朝代及年代依次記載了從黃帝到漢武帝歷代王朝的興衰及一些重大的歷史事件。「表」分世表、年表、月表三種,把錯綜複雜的史事,用表格形式,以年月為序,提綱挈領,排比列舉,是一種大事記。「書」記述的是社會政治、經濟、禮樂及天文曆法、水利等方面的制度和情況。「世家」寫諸侯,記載了自周代以來重要王侯及其家世的情況。「列傳」分為單傳、合傳、附傳、類傳等四種形式,記述公卿將相和社會各階層的代表人物以及一些邊遠部族的情況。本紀、世家、列傳的名稱雖不同,但基本上都是人物傳記。這種以紀傳為主,各個部分互相配合的史書體例,就是紀傳體。

中國航空報訊:《史記》是西漢司馬遷撰寫的一部紀傳體通史。司馬遷字子長,今陝西韓城人。生卒均無詳細記錄,王國維《太史公行年考》說他的一生「與武帝相終始」,大致如此。司馬遷出生在一個「太史」之職祖傳世業的家庭。父親司馬談在漢武帝初年任太史令,掌管天文星曆和佔卜祭祀等事,同時兼掌文獻圖籍和記載朝廷大事。司馬談雖然官職卑微,但有機會接觸中央所藏典籍,了解朝廷情況。成長於這樣家庭的司馬遷受到很好的文化教育,十歲便誦讀古文,曾向當時的著名學者董仲舒、孔安國等人學習。二十歲時,曾到各地遊歷,走訪許多名人,收集了很多歷史和當時的重要資料,為後來撰寫《史記》做了必要的準備。

司馬遷任郎中後,又奉命出使西南夷地區,了解了不少各民族地區的情況。回來時,其父正病倒雒陽(當時洛陽寫成雒陽)。司馬談本有撰寫一部史書的志向,但未能實現,在臨終時作為遺訓交託給了司馬遷,這成為日後司馬遷著述《史記》的一種精神力量。他在父死後三年(公元前108年)繼任太史令,並於漢武帝太初元年(公元前104年)開始撰寫《史記》。七年之後(公元前98年),因遭李陵之禍而下獄,慘受酷刑,在肉體和精神上都受到很大摧殘,但也使他對統治階級及其王權的虛偽性和殘酷性有了深刻的認識。他出獄後,任中書令,把全部精力傾注到了《史記》的寫作上,終於完成了這部偉大的史學名著。

《史記》著成時,不叫這個名字。司馬遷在《自序》中稱《太史公書》,東漢學者又有稱為《太史公》《太史公記》《太史記》者。至東漢末年,始稱《史記》,大概是《太史公記》的簡稱。

《史記》是一部紀傳體通史,記事從傳說中的黃帝到司馬遷生活的時代。全書分為本紀、表、書、世家、列傳五個部分。「本紀」寫帝王,採用編年體,按朝代及年代依次記載了從黃帝到漢武帝歷代王朝的興衰及一些重大的歷史事件。「表」分世表、年表、月表三種,把錯綜複雜的史事,用表格形式,以年月為序,提綱挈領,排比列舉,是一種大事記。「書」記述的是社會政治、經濟、禮樂及天文曆法、水利等方面的制度和情況。「世家」寫諸侯,記載了自周代以來重要王侯及其家世的情況。「列傳」分為單傳、合傳、附傳、類傳等四種形式,記述公卿將相和社會各階層的代表人物以及一些邊遠部族的情況。本紀、世家、列傳的名稱雖不同,但基本上都是人物傳記。這種以紀傳為主,各個部分互相配合的史書體例,就是紀傳體。

相關焦點

  • 司馬光資治通鑑,與司馬遷史記同為通史,為何卻不在二十四史之列
    直到孔子最先對這些散亂的歷史文獻進行了整理,集成了中國歷史上第一步史書《尚書》。孔子而孔子的家鄉魯國那時候已經有官方的史官對魯國歷史進行記錄了,孔子在這些史料的基礎上整理編撰成《春秋》,就是《三國演義》中關二爺走到哪帶到哪的那本書。《春秋》是中國歷史上第一本編年體史書,就是按照年份的自然順序記錄歷史。
  • 《史記》為何會被列為「二十四史」之首,而不是《資治通鑑》!
    《史記》或許很多人都聽過它的名字,不過我相信一定不是因為大家都看過這部書,而是因為魯迅先生的那句「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不過拋開魯迅先生對它的誇獎,它也是一本很有價值的一本書。《史記》是中國歷史上第一部紀傳體通史,它開創了我國傳記文學的先河。被列為"二十四史"之首。
  • 漢書是二十四史之一,比史記更有史料價值,為何被後人譏責?
    大家好,我是小白說國學的小編小白,今天為大家帶來的國學名著是二十四史之一的《漢書》。在二十四史中,成就最高的當屬前四史,分別是《史記》、《漢書》、《後漢書》、《三國志》。其中,《史記》在史學名著中是首屈一指,《漢書》的史料價值卻是最高的,但《漢書》遭到了後人的譏責,這是為什麼呢?漢書是二十四史之一,比史記更有史料價值,為何被後人譏責?
  • 紀傳體通史的代表作是哪部?是歷史上第一部紀傳體通史《史記》嗎
    《史記》是西漢著名史學家司馬遷撰寫的紀傳體史書,是中國歷史上第一部紀傳體通史,同時也是紀傳體通史的代表作。《史記》最初稱為《太史公書》、《太史記》,被列為「二十四史」之首,與《漢書》、《後漢書》、《三國志》合稱「前四史」。
  • 司馬遷是如何在受了宮刑的情況下寫出「二十四史」之首《史記》
    史記》被公認為是中國史書的典範,該書記載了從上古傳說中的黃帝時期,到漢武帝元狩元年,長達3000多年的歷史,是「二十四史」之首,被魯迅譽為「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於是,他把從傳說中的黃帝時代開始,一直到漢武帝太始二年(公元前95年)為止的這段時期的歷史,編寫成一百三十篇、五十二萬字的巨大著作《史記》。司馬遷在他的《史記》中,對古代一些著名人物的事跡都作了詳細的敘述。他對於農民起義的領袖陳勝、吳廣,給予高度的評價;對被壓迫的下層人物往往表示同情的態度。他還把古代文獻中過於艱深的文字改寫成當時比較淺近的文字。人物描寫和情節描述,形象鮮明,語言生動活潑。
  • 《史記》是二十四史之首,比史記更古老的史書有哪些?
    史記,是我國史書歷史上的一部裡程碑,是中國歷史上第一部紀傳體通史,被列為"二十四史"之首,有著極其重要的意義。但是,在史記誕生之前,中國的歷史已經有了兩千多年,那麼,這兩千多年裡,還有其他的史書存在嗎?
  • 中國歷史上第一部紀傳體通史——《史記》
    《史記》簡介  《史記》是中國歷史上第一部紀傳體通史,作者是西漢時期的司馬遷。史記全書共一百三十篇,分為本紀、書、表、世家、列傳五大部分。司馬遷是紹繼《春秋》,並以漢武帝元狩元年「獲麟」及太初元年改歷下限,撰寫史記。然而,司馬遷繼承《春秋》,不僅是要形式上承繼周公以來的道統,而且是重視《春秋》的性質,他在《太史公自序》說:「夫《春秋》,上明三王之道,下辨人事之紀,別嫌疑,明是非,定猶豫,善善惡惡,賢賢*不肖,存亡國,繼絕世,補敝起廢,王道之大者也……《春秋》以道義,撥亂世,反之正,莫近於《春秋》。」
  • 文化:多少人讀了十幾年書,竟然不知道二十四史(上)
    對於歷史典籍,很多人可能僅僅停留在《史記》和《中華上下五千年》上,渾不知有二十四史照耀古今。如下:第一,《史記》。二十四史之首。西漢司馬遷著。《史記》記載了上自上古傳說中的黃帝時代,下至漢武帝元狩元年,共三千餘年的歷史。
  • 有關《史記》的三次哭泣|閱讀《史記》
    《唐張守節史記正義佚存》(二十四史校訂研究叢刊),[日]瀧川資言 著 [日]小澤賢二 錄文 袁傳璋 校點對十五年前的求學往事,我好多都記不真切了,但袁先生授課時的一件小事,讓我至今難以忘卻。那是在《〈史記〉選讀》的最後一節課上,白髮蒼蒼的袁先生居然在課堂上痛哭了起來。
  • 中華書局版點校本《史記》迎來首次修訂本
    眾所周知,《史記》正是一部名副其實的經典,它囊括了記言、記事、編年、國別等形式,是我國第一部紀傳體通史,為「二十四史」之首,影響深遠。《史記》被稱為「偉大的經典」,又不僅如此,學者顧頡剛領銜整理的《史記》點校本於1959年10月出版,以其分段精善、校勘審慎、標點妥帖,成為半個世紀以來最為通行的《史記》整理本,這也是經典之所以成為國人眼中的經典的一大原因。
  • 熟讀二十四史的人絕非等閒之輩!
    二十四史是什麼?二十四史是《史記》《漢書》《後漢書》《三國志》《晉書》《宋書》《南齊書》《梁書》《陳書》《魏書》《北齊書》《周書》《隋書》《南史》《北史》《舊唐書》《新唐書》《舊五代史》《新五代史》《宋史》《遼史》《金史》《元史》《明史》共二十四部史書的統稱,共計3300卷,約4700萬字,記載了從傳說中的黃帝到明末崇禎皇帝各個朝代的歷史概貌
  • 《史記》修訂本全球首發
    上午10時,在北京王府井新華書店首發式會場,修訂主持人趙生群、中華書局總經理徐俊將為《史記》修訂本揭幕,並為專程趕來購書的讀者籤名、加蓋《史記》首發日紀念章。這是點校本「二十四史」及《清史稿》修訂工程的第一個成果,也是在點校本《史記》初版問世54年之後,迎來的首次修訂本。   中華民族素有「以史為鑑」的傳統。
  • 4000萬字的《二十四史》濃縮成經典的10句,發人深省
    黎澍先生曾批評何新說:「你有什麼資格狂?你通讀過二十四史嗎?你通讀過十三經嗎?」說明黎先生認為通讀過二十四史和十三經就有一定「狂」的資格了,足見其難。3213卷,4000萬字的《二十四史》濃縮成最經典的10句,發人深省為什麼?二十四史共計3213卷,約4000萬字。四千萬字要讀多久才能讀完?
  • 《二十四史》4000萬字,多少人通讀?韓寒當年吹的牛,如今又出現
    有讀者朋友留言,說的是他在網絡上看到一個新聞,「一名38歲的鄉鎮幹部,自封自《二十四史》誕生以來第一位基本全文閱讀完它的鄉鎮幹部。」乍一看,這個新聞標題極具吸引力,尤其那些對二十四史有所了解的人,都知道這意味著什麼。
  • 二十四史卷帙浩繁,此10佳句已成經典,讀罷可受益終生
    二十四史,是中國古代各朝撰寫的二十四部史書的總稱,由於《史記》的寫法被歷來的朝代納為正式的歷史寫作手法,所以將與《史記》一樣用紀傳體寫作的史書稱「正史」。它上起傳說中的黃帝(約前2550年),止於明朝崇禎十七年(1644年),計3213卷,約4000萬字。
  • 線上共讀 | 陳正宏教授和你一起讀《史記》
    線上共讀 | 陳正宏教授和你一起讀《史記》 2020-10-23 14:56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湃客
  • 《史記》:字詞皆美|閱讀《史記》
    [唐]司馬貞 索隱,[唐]張守節 正義顧頡剛 領銜點校,趙生群 主持修訂繁體豎排32開 平裝9787101103144380.00元《史記》是我國第一部通史,是「二十四史」中最早的一部,也是最重要的一部史書。
  • 一個人的「二十四史」
    我於是開始從《史記》開始,讀「二十四史」。讀史的習慣形成前後,對我造成三個長期的影響。第一影響是曾經中了封建主義帝王將相的毒,一個恍惚,還是往瘋子、傻子和白痴的方向出溜,腦子裡湧出壯麗而空洞的句子,「立德立功立言」,「男兒何不帶吳鉤」,「生當作人傑,死亦為鬼雄」,「得志則行天下,不得志則獨善其身」等等。
  • 通讀《史記》:讓你的視野穿越兩千年
    《時空:〈史記〉的本紀、表與書》,陳正宏著,中華書局2020年5月出版。《史記》位列「二十四史」之首,讀中國歷史,不可不讀《史記》。本書按照《史記》的內容順序,詳細介紹了說帝王故事的《本紀》、穿越時空呈現歷史的《表》和記錄古代各項制度的《書》,分三部分講故事、說文化。作者以幽默的文風和三十年從教的經驗,用讀者喜聞樂見的方式切入話題:什麼叫改朝換代,為什麼分分合合總是需要一個王,史上為何大王輪流做,分封與為官的背後又有哪些可說與不可說?《史記》,顧名思義,就是「歷史的記錄」。什麼是歷史?
  • 跨越百年,《史記》法文全譯本問世,大半新譯
    《史記》法文全譯本封面。(圖片來源:《歐洲時報》)《史記》 是中國第一部紀傳體通史,名列 「二十四史」之冠,西方漢學界對《史記》的翻譯與研究已有百餘年的歷史。其中,法國漢學家沙畹從1895-1905年所譯註的五卷本《史記》被視為西方學界整理中國史部要籍的第一部謹嚴精審之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