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記,是我國史書歷史上的一部裡程碑,是中國歷史上第一部紀傳體通史,被列為"二十四史"之首,有著極其重要的意義。但是,在史記誕生之前,中國的歷史已經有了兩千多年,那麼,這兩千多年裡,還有其他的史書存在嗎?
答案是肯定的。比史記更早的史書有很多,比如各個諸侯國自己的史書。不過,隨著秦始皇的焚書坑儒與項羽火燒秦皇宮,民間收集的各國史書和秦國館藏的史書都幾近滅失,不過還是有一些史書流傳了下來,他們是:
竹書紀年
《竹書紀年》是春秋時期晉國史官和戰國時期魏國史官所作的一部編年體通史。《竹書紀年》之所以能夠避免秦末的戰火而流傳下來,是因為它是在西晉的時候被盜墓賊從墓裡挖出來的,根據《晉書·卷五十一列傳第二十一·束皙》記載,在晉武帝太康二年,名叫不準的汲郡人盜墓,得到墓冢的竹簡數十車,皆以古文記載,史稱"汲冢書"。《竹書紀年》是中國古代唯一未經秦末浩劫留存的的編年通史,它記載的歷史時間線和《史記》差不多,不過對於一些歷史事件的描述卻與《史記》大相逕庭,感興趣的朋友可以自己去找來閱讀一下。
春秋
《春秋》是魯國史官編著的編年體通史,魯國史官當時收集周朝境內的各個諸侯國的大的歷史事件,依照年、季、月、日記錄下來,一年分春、夏、秋、冬四季記錄,受其記錄方式的影響,這本史書被簡稱為《春秋》。《春秋》的藝術價值很高,有很多的散文,是第一部華夏民族編年史兼歷史散文集。《春秋》的撰寫人「夾帶私貨」比較嚴重,用於記事的語言極為簡練,但幾乎每個句子都暗含褒貶之意,這樣「夾帶私貨」的寫法被後人稱為"春秋筆法"。相傳,孔子曾主持修著《春秋》,所以,它也被列為中國儒家典籍"六經"之一。
春秋三傳
《春秋三傳》即《左氏春秋傳》(左傳)、《春秋公羊傳》(公羊傳)、《春秋穀梁傳》(穀梁傳),合稱「春秋三傳」。由於《春秋》採用的記事手法非常的簡略,很多事情讓人看起來都比較摸不著頭腦,於是,左丘明、公羊高、穀梁赤三人就針對《春秋》的內容進行註解寫作,於是便有了《春秋三傳》,另外給春秋寫過注釋的還有鄒氏、夾氏二家,不過早已失傳。
尚書
《尚書》,和《春秋》同為儒家經典之一,簡稱為《書》。《尚書》分為分為《虞書》、《夏書》、《商書》、《周書》,是一部追述古代事跡著作的彙編。據傳,《尚書》由孔子選編,用作教育學生的教材,但在秦末被焚毀。西漢時期,魯恭王在拆除孔子故宅一段牆壁時,發現了一部《尚書》,是用先秦六國時的字體書寫的,人們稱之為古文《尚書》。古文《尚書》經過孔子後人孔安國的整理,篇目比今文《尚書》多16篇。
呂氏春秋
《呂氏春秋》由秦國一代明相呂不韋主持編著的,雖然《呂氏春秋》並不是一本專門的 史書,它更像是一本「百科大全」,但是也並不能抹殺其在史書界的地位,它上邊記載了很多的歷史時間,呂不韋曾誇口自己的《呂氏春秋》是包攬了"天地、萬物、古今"的奇書。
除了上述出名的著作之外,早於《史記》的史書還有《五帝德》、《帝系》、《五帝系牒》、《世本》等家譜類史書;《秦記》等各國史書;《晏子春秋》等記載個人事例的史書以及其他個人根據其愛好編著的史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