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記》是二十四史之首,比史記更古老的史書有哪些?

2020-12-14 賴丐

史記,是我國史書歷史上的一部裡程碑,是中國歷史上第一部紀傳體通史,被列為"二十四史"之首,有著極其重要的意義。但是,在史記誕生之前,中國的歷史已經有了兩千多年,那麼,這兩千多年裡,還有其他的史書存在嗎?

答案是肯定的。比史記更早的史書有很多,比如各個諸侯國自己的史書。不過,隨著秦始皇的焚書坑儒與項羽火燒秦皇宮,民間收集的各國史書和秦國館藏的史書都幾近滅失,不過還是有一些史書流傳了下來,他們是:

竹書紀年

《竹書紀年》是春秋時期晉國史官和戰國時期魏國史官所作的一部編年體通史。《竹書紀年》之所以能夠避免秦末的戰火而流傳下來,是因為它是在西晉的時候被盜墓賊從墓裡挖出來的,根據《晉書·卷五十一列傳第二十一·束皙》記載,在晉武帝太康二年,名叫不準的汲郡人盜墓,得到墓冢的竹簡數十車,皆以古文記載,史稱"汲冢書"。《竹書紀年》是中國古代唯一未經秦末浩劫留存的的編年通史,它記載的歷史時間線和《史記》差不多,不過對於一些歷史事件的描述卻與《史記》大相逕庭,感興趣的朋友可以自己去找來閱讀一下。

春秋

《春秋》是魯國史官編著的編年體通史,魯國史官當時收集周朝境內的各個諸侯國的大的歷史事件,依照年、季、月、日記錄下來,一年分春、夏、秋、冬四季記錄,受其記錄方式的影響,這本史書被簡稱為《春秋》。《春秋》的藝術價值很高,有很多的散文,是第一部華夏民族編年史兼歷史散文集。《春秋》的撰寫人「夾帶私貨」比較嚴重,用於記事的語言極為簡練,但幾乎每個句子都暗含褒貶之意,這樣「夾帶私貨」的寫法被後人稱為"春秋筆法"。相傳,孔子曾主持修著《春秋》,所以,它也被列為中國儒家典籍"六經"之一。

春秋三傳

《春秋三傳》即《左氏春秋傳》(左傳)、《春秋公羊傳》(公羊傳)、《春秋穀梁傳》(穀梁傳),合稱「春秋三傳」。由於《春秋》採用的記事手法非常的簡略,很多事情讓人看起來都比較摸不著頭腦,於是,左丘明、公羊高、穀梁赤三人就針對《春秋》的內容進行註解寫作,於是便有了《春秋三傳》,另外給春秋寫過注釋的還有鄒氏、夾氏二家,不過早已失傳。

尚書

《尚書》,和《春秋》同為儒家經典之一,簡稱為《書》。《尚書》分為分為《虞書》、《夏書》、《商書》、《周書》,是一部追述古代事跡著作的彙編。據傳,《尚書》由孔子選編,用作教育學生的教材,但在秦末被焚毀。西漢時期,魯恭王在拆除孔子故宅一段牆壁時,發現了一部《尚書》,是用先秦六國時的字體書寫的,人們稱之為古文《尚書》。古文《尚書》經過孔子後人孔安國的整理,篇目比今文《尚書》多16篇。

呂氏春秋

《呂氏春秋》由秦國一代明相呂不韋主持編著的,雖然《呂氏春秋》並不是一本專門的 史書,它更像是一本「百科大全」,但是也並不能抹殺其在史書界的地位,它上邊記載了很多的歷史時間,呂不韋曾誇口自己的《呂氏春秋》是包攬了"天地、萬物、古今"的奇書。

除了上述出名的著作之外,早於《史記》的史書還有《五帝德》、《帝系》、《五帝系牒》、《世本》等家譜類史書;《秦記》等各國史書;《晏子春秋》等記載個人事例的史書以及其他個人根據其愛好編著的史書。

相關焦點

  • 《史記》為何會被列為「二十四史」之首,而不是《資治通鑑》!
    《史記》或許很多人都聽過它的名字,不過我相信一定不是因為大家都看過這部書,而是因為魯迅先生的那句「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不過拋開魯迅先生對它的誇獎,它也是一本很有價值的一本書。《史記》是中國歷史上第一部紀傳體通史,它開創了我國傳記文學的先河。被列為"二十四史"之首。
  • 司馬遷是如何在受了宮刑的情況下寫出「二十四史」之首《史記》
    》被公認為是中國史書的典範,該書記載了從上古傳說中的黃帝時期,到漢武帝元狩元年,長達3000多年的歷史,是「二十四史」之首,被魯迅譽為「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眾所周知,司馬遷因替李陵敗降之事辯解而得罪武帝下了監獄,受宮刑,當時他痛苦地想:這是我自己的過錯呀。現在受了刑,身子毀了,沒有用了。
  • 司馬光資治通鑑,與司馬遷史記同為通史,為何卻不在二十四史之列
    這是一部紀傳體體例的史書,就是給歷史人物做個人傳記,這又是一個了不起的創舉。司馬遷修史記後世既把《史記》列為二十四史之首,又把《史記》看作是傳記文學的開山之作。魯迅先生對史記的評價更為著名,也更為貼切,謂之「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從史學價值和文學價值兩個方面都給予了極高的評價,要知道魯迅先生可是一流的文學家,以他的眼光來看,《史記》寫得堪比純文學的高水平作品《離騷》。與之相對的是《春秋》的寫法,特點是內容寫得非常的簡單,惜字如金,後世也有「春秋筆法」的說法,當然這也與當時的書寫工具都難於獲得有關。
  • 漢書是二十四史之一,比史記更有史料價值,為何被後人譏責?
    大家好,我是小白說國學的小編小白,今天為大家帶來的國學名著是二十四史之一的《漢書》。在二十四史中,成就最高的當屬前四史,分別是《史記》、《漢書》、《後漢書》、《三國志》。其中,《史記》在史學名著中是首屈一指,《漢書》的史料價值卻是最高的,但《漢書》遭到了後人的譏責,這是為什麼呢?漢書是二十四史之一,比史記更有史料價值,為何被後人譏責?
  • 有關《史記》的三次哭泣|閱讀《史記》
    我不知道林總以前有沒有看過《史記·李斯列傳》,我更不知道獄中的林總會不會想起自己在古玩街擺攤時期的自由與自在?會不會想起第一次去鄉下收古董的忐忑與靦腆?會不會想起第一期文博公園奠基時自己的意氣風發?總而言之,昔日的齷齪和風發都不會再誇了,它們一同流進了歷史的長河之中。——嗚呼哀哉,盛衰榮辱,真是逝如煙雲啊!
  • 海昏侯墓出土原始《史記》,解開史書之謎:史記為何如此令人著迷
    唐太宗說「以史為鑑,可以知興替」,中華民族有五千年的歷史,取之不竭,用之不盡,一部部歷史典籍之於中國文化體系的意義,就像《聖經》之於西方文明的意義。中國人的「聖經」,非史書莫屬,而《史記》在中國史書上的地位毋庸置疑。
  • 《史記》:字詞皆美|閱讀《史記》
    至於拼殺過程中項羽所言「吾起兵至今八歲矣,身七十餘戰」及其與烏江亭長所言「籍與江東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今無一人還……吾騎此馬五歲,所當無敵,嘗一日行千裡,不忍殺之」等話語,中間也有很多值得品咂的數字,從中亦可以窺見一個慷慨悲歌、英勇豪邁、感情細膩、有血有肉的末路英雄形象。當然,項羽屠殺無辜的數量累加起來也是驚人的,《史記》中也有一串串數字記載。
  • 古籍《史記》相關知識的全面介紹
    產品內容介紹《史記》是西漢著名史學家司馬遷撰寫的一部紀傳體史書,是中國歷史上第一部紀傳體通史,被列為「二十四史」之首。該書記載了上至上古傳說中的黃帝時代,下至漢武帝太初四年間共3000多年的歷史。與後來的《漢書》《後漢書》《三國志》合稱「前四史」。
  • 《史記》到底是一部怎樣的史書?
    而代表漢代歷史散文最高成就當之無愧的是司馬遷寫作的被魯迅先生稱為「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的《史記》。司馬遷字子長,夏陽(今陝西韓城)人。其父司馬談,漢武帝時曾任太史令,是西漢前期著名的學者,撰有《論六家要旨》。
  • 二十四史第一部《史記》講了什麼(上)
    司馬談本有撰寫一部史書的志向,但未能實現,在臨終時作為遺訓交託給了司馬遷,這成為日後司馬遷著述《史記》的一種精神力量。他在父死後三年(公元前108年)繼任太史令,並於漢武帝太初元年(公元前104年)開始撰寫《史記》。七年之後(公元前98年),因遭李陵之禍而下獄,慘受酷刑,在肉體和精神上都受到很大摧殘,但也使他對統治階級及其王權的虛偽性和殘酷性有了深刻的認識。
  • 《史記》、《通鑑》以外,你還知道哪些史書?結合體例,一起談談
    因為有了歷史,不僅讓我們知道了過去的來龍去脈,更明白了歷史上很多的經驗教訓,因而也讓今天的我們變得比以前更加聰明。關於歷史,可以說是一個文明不可多得的絢麗瑰寶,正因為有了歷史,才會讓我們的教育和文化得以很好的傳承。那麼,除了《史記》、《資治通鑑》以外,你還知道哪些史書呢?
  • 特級教師:孩子從小讀《史記》,對提高成績有3個「隱形幫助」
    文章原創,版權歸本作者所有,歡迎個人轉發分享「讀史使人明智」,一部《史記》記錄了社會萬象和百態人生。名人推薦的書單中必有《史記》,特級教師也表示:「讀史」能提高孩子的成績。從小就能讀《史記》的孩子,3大優勢會在日後逐漸顯現。《史記》是什麼?《史記》是一本紀傳體史書,是二十四史之首,同時也是一部優秀的文學著作,由西漢史學家司馬遷歷時14年編寫而成。
  • 高考「立德樹人」寫作素材之十四:《史記》25句
    《史記》,二十四史之一,最初稱為《太史公書》或《太史公記》、《太史記》,是西漢史學家司馬遷撰寫的紀傳體史書,是中國歷史上第一部紀傳體通史,記載了上至上古傳說中的黃帝時代,下至漢武帝太初四年間共3000多年的歷史。
  • 《史記》修訂本全球首發
    人民網北京10月18日電 (記者梁永琳、張稚丹)10月19日,中華版《史記》修訂本首發式將在北京、上海、香港、臺北、新加坡、倫敦、東京、紐約等世界各地25個城市31家書店同步舉行,限量印製的兩萬套圖書,每套均有唯一收藏紀念號
  • 是歷史上第一部紀傳體通史《史記》嗎
    《史記》是西漢著名史學家司馬遷撰寫的紀傳體史書,是中國歷史上第一部紀傳體通史,同時也是紀傳體通史的代表作。《史記》最初稱為《太史公書》、《太史記》,被列為「二十四史」之首,與《漢書》、《後漢書》、《三國志》合稱「前四史」。
  • 史記造句和解釋_史記的例句有哪些 - 小孩子點讀
    4、《史記》是中國第一部紀傳體的史書。5、微變異或突變可以認為是物種衍變歷史記錄中的一頁。6、美國國家氣象局稱,田納西中部的洪水已經到達或接近歷史記錄水平。語出《史記·范雎蔡澤列傳》:「吾持粱刺齒肥,躍馬疾驅,懷黃金之印,結紫綬於要,揖讓人主之前,食肉富貴,四十三年足矣!」3、囊裡盛錐(náng lǐ shèng zhuī):《史記·平原君虞卿列傳》:「平原君曰:『夫賢士之處世也,譬若錐之處囊中,其末立見……』毛遂曰:『臣乃今日請處囊中耳。使遂早得處囊中,乃穎脫而出,非特其末見而已。』」
  • 傳承上千年的《史記》,是如何清晰地將歷史給我們的?
    中華文明至今已經有五千年了,而我們的文化從來沒有過如何一次斷層。《史記》是西漢著名史學家司馬遷撰寫的一部紀傳體史書,同時也是中國歷史上第一部紀傳體通史,被列為「二十四史」之首,。與後來的《漢書》《後漢書》《三國志》合稱「前四史」。
  • 司馬遷在《史記》中留下的漏洞:秦始皇的身世有兩個不同的版本?
    《史記》是西漢史學家司馬遷先生撰寫的一部紀傳體史書,也是我國歷史上第一部紀傳體通史。該書記載了上至遠古傳說中的黃帝時代,下至漢武帝太初四年(公元前101年)近3000年的歷史。《史記》是公認的一部正史,漢武帝之前的歷史均以《史記》為標準,《史記》也被列為「二十四史」之首,後來的歷朝歷代的史學家編撰正史都採用的是這種體裁撰寫。可是,不知道讀者有沒有發現,以嚴謹著稱的司馬遷先生卻在《史記》中的關鍵人物——秦始皇身上,給後人留下了一個不小的漏洞:秦始皇的身世竟然有兩個不同的版本!
  • 司馬遷《史記》中的十大名句,內含大智慧,值得收藏!
    《史記》是西漢史學家司馬遷撰寫的紀傳體史書,也是中國歷史上第一部紀傳體通史,被稱為「二十四史」之首,其首創的紀傳體編史方法為後來歷代「正史」所傳承。《史記》還被認為是一部優秀的文學著作,在中國文學史上有重要地位,被魯迅譽為「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有很高的文學價值。
  • 司馬遷甘受腐刑之辱也要完成《史記》
    喜歡歷史的朋友一定知道《史記》在中國的歷史地位,它記載了黃帝至漢武帝前後共三千多年的歷史,與後來的《漢書》《後漢書》和《三國志》被合稱為「前四史」,更被尊為了「二十四史之首」。 《史記》全書共分為「十二本紀」、「三十世家」、「七十列傳」和「十表」、「八書」,共計一百三十篇,近五十三萬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