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馬遷在《史記》中留下的漏洞:秦始皇的身世有兩個不同的版本?

2020-12-14 史家之韻

《史記》是西漢史學家司馬遷先生撰寫的一部紀傳體史書,也是我國歷史上第一部紀傳體通史。該書記載了上至遠古傳說中的黃帝時代,下至漢武帝太初四年(公元前101年)近3000年的歷史。

《史記》是公認的一部正史,漢武帝之前的歷史均以《史記》為標準,《史記》也被列為「二十四史」之首,後來的歷朝歷代的史學家編撰正史都採用的是這種體裁撰寫。

可是,不知道讀者有沒有發現,以嚴謹著稱的司馬遷先生卻在《史記》中的關鍵人物——秦始皇身上,給後人留下了一個不小的漏洞:秦始皇的身世竟然有兩個不同的版本!

司馬遷在《史記·秦始皇本紀》中,簡潔明了地將秦始皇的身世交代得清清楚楚:「秦始皇帝者,秦莊襄王子也。莊襄王為秦質子於趙,見呂不韋姬,悅而取之,生始皇。」

這段話明言秦始皇是他父親秦莊襄王娶了呂不韋的歌姬趙姬,然後生出了秦始皇。

然而,在《史記·呂不韋列傳》中,卻是這樣記載的:「呂不韋取邯鄲諸姬絕好善舞者與居,知有身。子楚(秦莊襄王)從不韋飲,見而悅之,因起為壽,請之。呂不韋大怒,念業已破家為子楚,欲以釣奇,乃遂獻其姬。姬自匿有身,至大期時,生子政。子楚遂立姬為夫人。」

「姬自匿有身,至大期時,生子政」這句話說明趙姬在當時已經懷有身孕,她是隱匿身孕 ,嫁給了子楚,然後生下了兒子嬴政。這就說明秦始皇是呂不韋的兒子!

那麼,作為史學之父的司馬遷為何會在《史記》的不同篇目中,對《史記》的絕對主角秦始皇的身世出現了如此重大的漏洞呢?

我們都知道,司馬遷先生在創作《史記》時,已經距離秦始皇時代過去了近百年,他也要查閱大量的資料及詢問眾多的年長者。

也許在經過一番考察後,司馬遷得出了關於秦始皇的身世有這兩個不同的記述和傳說。

那麼,司馬遷在編撰《史記》時,也會面臨著日後的史學家常常遇到的難題:對於同一件事情,往往會有不同的解說與記載,究竟該如何取捨呢?

作為紀傳體史書開創人的司馬遷,面對這樣的問題時,自然有他的標準和方法:對於最可信的史料,大多以「本紀」和「表」的方式進行了記述;對於一些信用度較低的史料,則保留記載入「列傳」之中;對於可信程度不高,但又有保存價值的史料,就以異聞的形式作了記載。

這樣一來,我們就明白了在《史記·秦始皇本紀》中,秦始皇之父是秦莊襄王;而在《史記·呂不韋列傳》中,則是呂不韋身邊的歌姬趙姬先期懷孕,然後嫁給了秦莊襄王,才生下的嬴政。

那麼,為什麼會有秦始皇是呂不韋與趙姬私生子的傳說呢?

實際上,這很有可能是那些被秦國所滅的東方六國後人所作出的謠言。

如果秦始皇真的是呂不韋的私生子,那麼,呂不韋就是六國人的英雄,呂不韋是六國之人,他的兒子當上了秦王,雖然秦國最後滅了六國,但滅六國的秦王卻是六國之人,這樣比較起來,六國後人在心理上才能接受是六國自己滅的六國。

這正如唐代詩人杜牧在《阿房宮賦》中所云:「滅六國者,六國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

當然,歷史究竟如何,我們後人都是通過前人留下的史料來判斷的,在沒有其他明確的資料發現前(比如秦始皇陵沒有發掘之前),我們還是沿用《史記·秦始皇本紀》中的記載,秦始皇是秦莊襄王的兒子吧!

本文參考自:《史記》、《輕鬆讀秦史》

相關焦點

  • 司馬遷在《史記》中記載的秦始皇的兩種不同身世是怎麼來的?
    秦始皇嬴政他的親生父親應該就是他歷史上那個父親,不是傳說當中的呂不韋。但是《史記》為什麼要這麼寫呢?這是一個非常有意思的事,先來回憶一下關於嬴政的身世,他傳說是呂不韋的孩子的故事的梗概說不通個,呂不韋呢把一個懷了自己孩子的女人送給了公子異,也就是嬴政的爸爸,然後嬴政的爸爸帶著女人,回到自個家裡去,很開心,生了孩子之後,當自己的孩子養著,後來嬴政長大之後,繼承王位,然後呂不韋的兒子順利地就變成了秦國的國王,這是史記當中《呂不韋列傳》裡的記載。
  • 《史記》中一大漏洞,我們從小聽過的故事,竟然是司馬遷編造的
    武品文史|文【本文共 2134個字,11 張圖片】《史記》中一大漏洞,我們從小聽過的故事,竟然是司馬遷編造的也正是因為「立木為信」和「太子犯法」這一正一反兩個典型事例,秦國終於有了一套「使法必行之法」新法也就能夠得到比較好的貫徹落實了。
  • 司馬遷的《史記》,抹黑了秦始皇兩千年
    最近一直在追劇「大秦賦」,當看到五十多集的時候,我的疑問也越來越多:那個傳說中的暴君何在?張魯一扮演的嬴駟,除了隱忍堅強、殺伐果斷、大格局大智慧之外,沒有一絲暴虐兇殘的一面。相反,我感覺皇始皇在當時常常示弱,在國家大義之下也儘量關照血脈宗親。難道是司馬遷故意在史記裡抵毀他?
  • 呂不韋是不是秦始皇的生父?大秦賦含糊其辭,《史記》卻言之鑿鑿
    秦始皇嬴政是呂不韋還是子楚的兒子?司馬遷在《史記》中記錄的內容,給了我們明確的答案。秦始皇的身世可能真的有問題。近期熱播的電視劇《大秦賦》,給人們再現了那段「禮崩樂壞」的戰國亂世。「賤商」呂不韋以過人的眼光,投資了原本在秦國不受重視的公子子楚,並扶持子楚及其兒子嬴政先後成為了秦國的國君。
  • 《史記》記載秦始皇的生父是呂不韋?司馬遷:錯,那是別人說的
    司馬遷在《史記.秦始皇本紀》中說:「秦始皇者,秦莊襄王子也。莊襄王為秦質子於趙,見呂不韋姬,悅而取之,生始皇。以秦昭王四十八年正月生於邯鄲。」在秦始皇的人物傳記中,司馬遷說莊襄王嬴異人在趙國做質子時,十分喜歡呂不韋的一個姬妾,就向他索要,最後生下了嬴政。
  • 司馬遷的史記歷程
    談到史記,就不能不說到它的作者,司馬遷。司馬遷,字子長,西漢左馮翊夏陽人,也即今天的陝西韓城縣,出生於公元前145年。其父親也漢朝太史令司馬談,司馬談去世後,司馬遷繼任太史令。司馬遷自幼生活在民間,二十歲起遊覽名山大川,考察文物古蹟,廣為搜集資料,為他日後撰寫《史記》奠定了深厚的基礎。
  • 歷史上關於「趙高」的身世,一直有兩個不同的說法
    歷史上關於「趙高」的身世,一直有兩個不同的說法,《史記》中對趙高身世、身份的詳細記載是在《蒙恬列傳》中。司馬遷只是說:「趙高昆弟數人,皆生隱宮,其母被刑僇,世世卑賤。」在這句話裡,可以確認的是:趙高在隱宮中出身,身份卑賤。司馬遷沒有明確說趙高是宦官(太監)。
  • 秦始皇的生父是誰?《史記》中兩個矛盾的記載,哪個是正確的
    秦始皇的一生給人們留下了很多謎團,諸如他的生世之謎、他的企求長生不老之謎、他的陵寢之謎等等。這其中,最為人關注的則是他的生世之謎?秦始皇的父親究竟是誰?(秦始皇劇照)為什麼會有這樣的疑問呢?因為史書中對於秦始皇的出生有著兩種截然不同的記載。
  • 司馬遷與《史記》
    本紀共12篇,主要敘述帝王事跡;表十篇,是各代的歷史大事記;書八篇,是天文、曆法、水利、經濟、文化、藝術等方面的專史;世家30篇,主要敘述貴族侯王的歷史;列傳70篇,主要是各種不同類型、不同階層的人物的傳記,少數是敘述國外和國內少數民族首領的歷史。其中本紀、世家、列傳是全書的主體,其寫法上的共同特點是"以人系事"。五體之外,互見法和"君子曰"的評論也是《史記》的重要體例,對後世亦有重大影響。
  • 司馬遷:誰動了我的《史記》?
    讚美完《史記》以後,我們來談談他的作者。這裡,我想說漢代原版的《史記》作者是司馬遷,肯定沒問題。但是我們今天能看到的《史記》版本,其作者卻不只是司馬遷一人。一、有目錄卻無內容,續寫水平差距明顯東漢初年,班彪在其續《史記》的《後記略論》中提出:「太史令司馬遷作本紀、世家、列傳、書、表凡百三十篇,而十篇缺焉。」。其子班固在《漢書·司馬遷傳》中也說:「《史記》凡百三十篇,五十二萬六千五百字……而十篇缺,有錄無書。」
  • 為什麼有人說司馬遷是騙子,史記是假的嗎?
    司馬遷,字子長,父親司馬談任太史令,寫古今通史的願望沒有實現,臨終要司馬遷完成其夙願。後來,司馬遷繼任父親太史令之職,開始寫《史記》,歷十餘年而完成。史記是中國古代第一部通史,不但規模巨大,體系完備,而且對此後的紀傳體史書影響很深,歷朝正史皆採用這種體裁撰寫。同時,書中的文字生動性,敘事的形象性也是成就最高的。
  • 司馬遷留下的《史記》,到底是要表達什麼?
    而且每一本史料的性格和感情都和作者有著緊密的聯繫,作為史書之中最著名的一本,《史記》又和司馬遷之間有著什麼樣的聯繫呢?又或者說司馬遷到底想要通過《史記》表達一個什麼樣的態度呢?司馬遷如果只是純粹地將司馬遷的《史記》看作一本缺少感情史書,這就白費司馬遷的苦心了。司馬遷的核心思想是「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成一家之言。」
  • 《大秦賦》不能繞過的問題:秦始皇是誰的兒子?答案在這4個字中
    在秦始皇留下的各種故事中,有一個問題始終不能被繞過,那就是—— 秦始皇到底是誰的兒子? 這件事,不僅在民間流傳很廣,而且在司馬遷撰寫《史記》時,同樣採取了這種說法: 呂不韋取邯鄲諸姬絕好善舞者與居,知有身。子楚從不韋飲,見而說之,因起為壽,請之。 呂不韋怒,念業已破家為子楚,欲以釣奇,乃遂獻其姬。
  • 為什麼說:司馬遷《史記》,是幸運「產物」?4大原因,解讀始末
    對於《史記》的評說,幾乎無一差評。班固在《漢書》中,還專門為司馬遷著寫了《司馬遷傳》,在贊語中說道:「善序事理,辯而不華,質而不俚,其文直、其事核,不虛美、不隱惡,故謂之實錄。」
  • 司馬遷布下了迷魂陣,讓他的身世成為歷史上第一件公案!
    中華上下五千年歷史,對於歷史的探索我們也只能從史料記載中去追尋真相,但是史料的記載有時候也未必是真。就拿我國古代第一部紀傳體史書《史記》來講,其中所記載的史實也有自相矛盾的時候,我國歷史上的第一件公案至今爭論不休,其實這都是司馬遷惹得禍。
  • 《史記》背後,司馬遷的血淚故事
    在歷史學領域我們的先輩為今人留下了舉世罕見的豐厚遺產。但是我們在翻閱史書時也不禁有一些疑問:我們看到的古代史都是真的嗎?這些珍貴的史料又是如何流傳下來的呢?接下來筆者就結合自己的認識為大家淺談這一問題。 眾所周知,我國第一部紀傳體通史《史記》是西漢大史學家司馬遷的嘔心瀝血之作。這部史書能夠跨越千年和今天的我們相見,實際上背後有著血淚凝結而成的故事。
  • 司馬遷的紀傳體《史記》
    中國航空報訊:漢代司馬遷的《史記》家喻戶曉,他編纂這部史書的體例被稱為紀傳體。其實,早在司馬遷之前,先秦史學家門已在史書的編纂方法上嘗試了一些不同的體例。
  • 司馬遷寫《史記》,他是怎麼知道幾千年以前的事情的?
    上古時代的三皇五帝時期距離司馬遷的時代已經隔兩千多年,又經歷了秦始皇焚書坑儒的災難,司馬遷怎麼會知曉得那麼詳細?古代的宮闈密事他是怎麼知道細節的?所以,一直以來有很多人懷疑司馬遷所寫的不是歷史,而是小說。日本漢學家宮崎市定認為《史記》的文學性大於史學性,「記述人物時比起事業更喜愛軼事」,而每一個事件都有起承轉合這四個結構,簡直就是一幕幕戲劇。
  • 比司馬遷早800年的那部《史記》,告訴我們什麼?
    這裡需要特別說明的是,此《史記》是戎夫的《史記》而非司馬遷的《史記》,戎夫的《史記》比司馬遷的《史記》要早800多年。公元前900多年,西周有個在位時間最長的君王叫周穆王(約前1054年—前949年)。周穆王曾命令當時的史官戎夫,編輯了一本《史記》。
  • 明知趙氏孤兒是摻水的故事,為什麼司馬遷還要寫進《史記》裡?
    縱觀整個《左傳》對趙氏孤兒的記載,看不到「屠岸賈」的名字,所以傳說中的趙氏孤兒的故事,更讓人懷疑。而且司馬遷在《史記·晉世家》中,也記錄了類似的內容。因此,有不少專家學者認為,趙氏孤兒的英雄故事,不過是在趙國後來成為諸侯之後,為了美化先祖,掩蓋家族的醜事,才編出來的這麼一個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