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記的態度是什麼?
歷史的重要性一直以來都被人們認為是作為是一種借鑑,而不是一門學問。但歷史之所以要被銘記,更多的意義在於自考(自我考察),還有就是總結規律。而且每一本史料的性格和感情都和作者有著緊密的聯繫,作為史書之中最著名的一本,《史記》又和司馬遷之間有著什麼樣的聯繫呢?又或者說司馬遷到底想要通過《史記》表達一個什麼樣的態度呢?

如果只是純粹地將司馬遷的《史記》看作一本缺少感情史書,這就白費司馬遷的苦心了。司馬遷的核心思想是「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成一家之言。」;這裡實際上是司馬遷費盡一生都想要實現的三個綱領,第一個究天人之際。司馬遷本身就是一個儒家人,而儒家有雲不亂語怪力亂神,所以司馬遷的意思是說探尋德義之外的規律。換言之現在就是天意和機會,那些無法去用正常來解釋的規律。

比如說秦國的崛起,原本秦國只是一個西邊的小國家,然而卻依靠著落後的文明擊敗了中原文明,更是實現了一統。這用正常邏輯來想怎麼解釋的了呢?秦國人為了功利早已經失去道義,甚至連當時的魯國、衛國都不如。在國家強大上,秦國也遠不如趙魏韓他們強大,但是勝利者卻偏偏是秦國。這要怎麼解釋呢?如果承認這是正確的,那豈不是倡導人人都不要遵守道義?所以司馬遷只能用一種近乎忽悠的口吻說,這是「蓋若天所助焉」。

同樣通古今之變的含義就是尋找從古至今的變化規律,歷史從一開始就按照一個固定規律去走,比如《三國演義》的開篇「天下大勢分久必合,合久必分」基本就概括了歷史規律。但是為什麼歷史還要去進行記載呢?因為這不是歷史的核心,歷史的核心是什麼人在遇到到某件事時會做出什麼反應,這種反應會帶來什麼效果。比如君王敗壞就會導致亡國,那什麼人又可以成為新王呢?朝代更替時新君主又是按照什麼準則上位的呢?這些規律就是司馬遷說的古今之變。

最後則是司馬遷最為精髓的一點,那就是要讓《史記》成一家之言。這裡的意思是說司馬遷對歷史的解讀,如果歷史只是單純記載,而沒有作者本人的情感注入,那這只能被稱為是資料傳說,而不是歷史。而且歷史即使是過去的事也不代表歷史是有定論的,凡事都有爭論。然而這裡有一個問題,那就是我們並沒有按照司馬遷所想去研讀歷史,反而使得《史記》成為了歷史正本,歷史的起源。之後的很多史料書籍基本照搬《史記》,卻無一人能夠提出質疑,去有新的角度理解,可想而知,這也是我們重讀《史記》的原因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