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馬遷留下的《史記》,到底是要表達什麼?

2020-12-14 炎黃論

史記的態度是什麼?

歷史的重要性一直以來都被人們認為是作為是一種借鑑,而不是一門學問。但歷史之所以要被銘記,更多的意義在於自考(自我考察),還有就是總結規律。而且每一本史料的性格和感情都和作者有著緊密的聯繫,作為史書之中最著名的一本,《史記》又和司馬遷之間有著什麼樣的聯繫呢?又或者說司馬遷到底想要通過《史記》表達一個什麼樣的態度呢?

司馬遷

如果只是純粹地將司馬遷的《史記》看作一本缺少感情史書,這就白費司馬遷的苦心了。司馬遷的核心思想是「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成一家之言。」;這裡實際上是司馬遷費盡一生都想要實現的三個綱領,第一個究天人之際。司馬遷本身就是一個儒家人,而儒家有雲不亂語怪力亂神,所以司馬遷的意思是說探尋德義之外的規律。換言之現在就是天意和機會,那些無法去用正常來解釋的規律。

司馬遷

比如說秦國的崛起,原本秦國只是一個西邊的小國家,然而卻依靠著落後的文明擊敗了中原文明,更是實現了一統。這用正常邏輯來想怎麼解釋的了呢?秦國人為了功利早已經失去道義,甚至連當時的魯國、衛國都不如。在國家強大上,秦國也遠不如趙魏韓他們強大,但是勝利者卻偏偏是秦國。這要怎麼解釋呢?如果承認這是正確的,那豈不是倡導人人都不要遵守道義?所以司馬遷只能用一種近乎忽悠的口吻說,這是「蓋若天所助焉」。

《史記》

同樣通古今之變的含義就是尋找從古至今的變化規律,歷史從一開始就按照一個固定規律去走,比如《三國演義》的開篇「天下大勢分久必合,合久必分」基本就概括了歷史規律。但是為什麼歷史還要去進行記載呢?因為這不是歷史的核心,歷史的核心是什麼人在遇到到某件事時會做出什麼反應,這種反應會帶來什麼效果。比如君王敗壞就會導致亡國,那什麼人又可以成為新王呢?朝代更替時新君主又是按照什麼準則上位的呢?這些規律就是司馬遷說的古今之變。

司馬遷

最後則是司馬遷最為精髓的一點,那就是要讓《史記》成一家之言。這裡的意思是說司馬遷對歷史的解讀,如果歷史只是單純記載,而沒有作者本人的情感注入,那這只能被稱為是資料傳說,而不是歷史。而且歷史即使是過去的事也不代表歷史是有定論的,凡事都有爭論。然而這裡有一個問題,那就是我們並沒有按照司馬遷所想去研讀歷史,反而使得《史記》成為了歷史正本,歷史的起源。之後的很多史料書籍基本照搬《史記》,卻無一人能夠提出質疑,去有新的角度理解,可想而知,這也是我們重讀《史記》的原因所在。

相關焦點

  • 司馬遷為了史記奉獻了一生,他到底都有些什麼經歷
    學習過歷史的人都必須知道司馬遷。他對中國古代史書的貢獻是巨大的,「史記」使司馬遷成為世世代代的名著。但在完成「史記」之前,司馬遷的人生也發生了重大變化,可以說,他完成這本書的情況非常屈辱。我們都知道,在古代,歷史學家是一個非常重要的位置,因為處於這個位置的人必須記錄歷史,因為在古代,保存信息是非常困難的,不像現在發生的那樣。
  • 司馬遷在《史記》中留下的漏洞:秦始皇的身世有兩個不同的版本?
    《史記》是西漢史學家司馬遷先生撰寫的一部紀傳體史書,也是我國歷史上第一部紀傳體通史。該書記載了上至遠古傳說中的黃帝時代,下至漢武帝太初四年(公元前101年)近3000年的歷史。《史記》是公認的一部正史,漢武帝之前的歷史均以《史記》為標準,《史記》也被列為「二十四史」之首,後來的歷朝歷代的史學家編撰正史都採用的是這種體裁撰寫。可是,不知道讀者有沒有發現,以嚴謹著稱的司馬遷先生卻在《史記》中的關鍵人物——秦始皇身上,給後人留下了一個不小的漏洞:秦始皇的身世竟然有兩個不同的版本!
  • 司馬遷的紀傳體《史記》
    中國航空報訊:漢代司馬遷的《史記》家喻戶曉,他編纂這部史書的體例被稱為紀傳體。其實,早在司馬遷之前,先秦史學家門已在史書的編纂方法上嘗試了一些不同的體例。
  • 司馬遷寫《史記》時,選擇紀傳體的原因是什麼?
    《史記》是歷史之中非常獨特的一本著作,而且也是紀傳體創作的先河,對後世的影響也特別的深遠。那麼紀傳體究竟是什麼樣的呢?有對後人能夠帶來什麼呢?原本歷史的記載都是通過時間線索來記錄的,但這時候人物就不夠完整了,甚至會被分割成一塊塊的碎片,很難能夠記住完整的一個歷史人物。
  • 《史記》背後,司馬遷的血淚故事
    在歷史學領域我們的先輩為今人留下了舉世罕見的豐厚遺產。但是我們在翻閱史書時也不禁有一些疑問:我們看到的古代史都是真的嗎?這些珍貴的史料又是如何流傳下來的呢?接下來筆者就結合自己的認識為大家淺談這一問題。 眾所周知,我國第一部紀傳體通史《史記》是西漢大史學家司馬遷的嘔心瀝血之作。這部史書能夠跨越千年和今天的我們相見,實際上背後有著血淚凝結而成的故事。
  • 《史記》的真實性到底有多少?其實司馬遷一開始就告訴你了
    在史學界,一直以來對於《史記》所記載的歷史真實性產生的懷疑,到底《史記》所以記載的歷史是否真實呢?首先我們先了解一下司馬遷作《史記》的動機,司馬遷生於一個史官世家,他的父親臨終前司馬談告訴他:」我們的祖先是周朝的太史。遠在上古虞舜夏禹時就取得過顯赫的功名,主管天文工作。後來衰落了,難道要斷送在我這裹嗎?所以要完成我的遺願,將歷史編撰完成。」也就是說司馬遷作《史記》有很大的一部分是出於完成父親的遺願。
  • 司馬遷與《史記》
    這些經歷,使他對文化典籍、歷史傳說、山川地理、人文風俗、民族狀況、社會現實多所了解,為他日後寫作《史記》,打下了堅實基礎。司馬談有志於"史記",未就而卒。三年後,司馬遷繼承父業,做了太史令,遍覽皇家所藏史料、圖籍和檔案。42歲時,正式開始《史記》的寫作。天漢二年(前99),李陵兵敗投降匈奴,武帝大怒。
  • 司馬遷:誰動了我的《史記》?
    讚美完《史記》以後,我們來談談他的作者。這裡,我想說漢代原版的《史記》作者是司馬遷,肯定沒問題。但是我們今天能看到的《史記》版本,其作者卻不只是司馬遷一人。一、有目錄卻無內容,續寫水平差距明顯東漢初年,班彪在其續《史記》的《後記略論》中提出:「太史令司馬遷作本紀、世家、列傳、書、表凡百三十篇,而十篇缺焉。」。其子班固在《漢書·司馬遷傳》中也說:「《史記》凡百三十篇,五十二萬六千五百字……而十篇缺,有錄無書。」
  • 司馬遷--《史記》--探討其藝術特色
    今天我們來探討一下司馬遷的《史記》有何藝術特色。在中國,一提到傳記文學,人們會不約而同的首先想到《史記》,因為它開闢了傳記文學的先河,盛起了傳記文學的豐碑,建築了彌足珍貴的傳記文學創作經驗的寶庫。司馬遷摒棄了傳統史書以敘事為主的寫法,而以人物為中心、為綱領來組織和驅遣史料,把大部分本紀、世家、列傳寫成了成功的傳記文學作品,創造性地把歷史和文學巧妙地結合起來。既記錄了歷史上的真人真事,又塑造了具有鮮明性格的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既有高度的歷史真實性。又有濃鬱的文學色彩;是真人真事的題材和文學表達手段相結合的驕子。
  • 司馬遷寫《史記》,不以成敗論英雄
    《史記》之所以成為《史記》,在根本上並不是因為它有本紀、世家這樣的名目,而是它體現了一種精神。這種精神用今天的話說就是以人為本。它通過各種不同類型的傳記,囊括了帝王將相、平民百姓、智者、商人乃至巫婆、神漢等各色人物,只要對當時的歷史具有一定的社會影響力,都會為他們立傳。
  • 司馬遷的史記歷程
    談到史記,就不能不說到它的作者,司馬遷。司馬遷,字子長,西漢左馮翊夏陽人,也即今天的陝西韓城縣,出生於公元前145年。其父親也漢朝太史令司馬談,司馬談去世後,司馬遷繼任太史令。司馬遷自幼生活在民間,二十歲起遊覽名山大川,考察文物古蹟,廣為搜集資料,為他日後撰寫《史記》奠定了深厚的基礎。
  • 評《史記》人物:司馬遷是怎麼樣「黑」孔子的?
    所以,司馬遷在讚美孔子的同時,也給孔子的形象,埋置了不少陷阱, 留下了不少Bug。歷史記載中,時間就是權威,《史記·孔子世家》令後世儒生困惱不已。孔子乃「野合」非禮而生《史記·孔子世家》開篇這麼說孔子的出生:「紇與顏氏女野合而生孔子,禱於尼丘得孔子。」 紇,指孔子父親叔梁紇。叔梁紇與孔子的母親顏氏女野合,生了孔子。
  • 司馬遷與《史記》不得不說的故事
    司馬遷與《史記》不得不說的故事魯迅曾贊《史記》道:「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史記》作為首開我國紀傳體文學先河的史書,絕對當得起如此評價,那麼寫成這部史詩巨作的司馬遷,是個什麼樣的人呢?我們從《史記》的行文風格和評判傾向中,似乎也能尋到一些司馬遷的個人偏好,今天我們就來了解一下司馬遷。司馬遷生於黃河龍門一個還算吃喝不愁的家庭裡,司馬遷的爺爺當初在相關政策下以粟米換取了爵位,從此他家便不用服徭役。從而司馬遷得以有充分的時間習字讀書,他爸爸也能有空教他,司馬遷幼年便顯示出了他的博聞強識,十歲就通習古文。
  • 司馬遷不朽名著《史記》,解讀你所不知道的史記!
    《史記》,原名《太史公書》,又稱《太史公記》、《太史記》,至東漢末年才百稱為《史記》。司馬遷意在使其「藏之名山,副在京師,俟後世聖人君子」。漢宣帝時,司馬遷外孫楊惲把它公之於世。其時已有少量缺篇,為後人褚少孫等補足。 2、《史記》是中國史學上第一部紀傳體通史。
  • 《史記》記載秦始皇的生父是呂不韋?司馬遷:錯,那是別人說的
    司馬遷在《史記.秦始皇本紀》中說:「秦始皇者,秦莊襄王子也。莊襄王為秦質子於趙,見呂不韋姬,悅而取之,生始皇。以秦昭王四十八年正月生於邯鄲。」在秦始皇的人物傳記中,司馬遷說莊襄王嬴異人在趙國做質子時,十分喜歡呂不韋的一個姬妾,就向他索要,最後生下了嬴政。
  • 一生只寫一本書:司馬遷和《史記》
    司馬遷,天文學家,我國第一大歷史學家。他的著作《史記》,被認為是中國歷史上最重要的歷史作品。司馬遷的父親司馬淡曾在朝廷擔任太史令的職位。司馬遷後來就繼承了他父親的工作,開始編寫《史記》。後來司馬遷因為李陵事件,冒犯了皇帝,最終被判宮刑。
  • 楊照的《史記》導讀,如何走進司馬遷的歷史世界?
    主要著作有:《史記的讀法:司馬遷的歷史世界》《經典裡的中國》《故事照亮未來》《想樂》《我想遇見你的人生》及現代經典細讀系列等四十餘種。書籍摘錄為什麼要讀《史記》我們今天要讀《史記》,首先會遇到兩個問題:為什麼讀?
  • 為什麼有人說司馬遷是騙子,史記是假的嗎?
    司馬遷,字子長,父親司馬談任太史令,寫古今通史的願望沒有實現,臨終要司馬遷完成其夙願。後來,司馬遷繼任父親太史令之職,開始寫《史記》,歷十餘年而完成。史記是中國古代第一部通史,不但規模巨大,體系完備,而且對此後的紀傳體史書影響很深,歷朝正史皆採用這種體裁撰寫。同時,書中的文字生動性,敘事的形象性也是成就最高的。
  • 司馬遷甘受腐刑之辱也要完成《史記》
    讚嘆《史記》偉大的同時,自然不能遺忘它的創作者司馬遷。作為中國歷史上最偉大的史學家,司馬遷的偉大之處不僅在於《史記》,更在於為了創作《史記》而付出的艱辛和隱忍。 司馬遷(約前145年——約前87年),字子長,出生於夏陽龍門(今陝西省韓城)。他是中國著名的史學家、文學家和思想家,被後世尊為「史聖」。
  • 司馬遷:血淚著《史記》,精神感千秋
    作者:張風莉什麼是歷史?黑格爾說:「歷史,就是一種隱藏的力量」。歷史是自然界和人類社會的發展與演變,是人類文明的傳承與軌跡。俄羅斯歷史學家克柳切夫斯基說:「如果喪失對歷史的記憶,我們的心靈就會在黑暗中迷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