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記》背後,司馬遷的血淚故事

2020-12-14 騰訊網

本文作者為季我努學社青年會會員雷曉凡

中國是世界上歷史記述最為完備的國家。在歷史學領域我們的先輩為今人留下了舉世罕見的豐厚遺產。但是我們在翻閱史書時也不禁有一些疑問:我們看到的古代史都是真的嗎?這些珍貴的史料又是如何流傳下來的呢?接下來筆者就結合自己的認識為大家淺談這一問題。

眾所周知,我國第一部紀傳體通史《史記》是西漢大史學家司馬遷的嘔心瀝血之作。這部史書能夠跨越千年和今天的我們相見,實際上背後有著血淚凝結而成的故事。

司馬氏先祖就是周王朝的史官。司馬遷的父親司馬談秉承家族精神,把修撰史書視為自己的神聖職責,一心繼承孔子撰述《春秋》的精神,希望能夠整理和論述上代歷史,為後人流傳一部完美精緻的信史。所以《史記》的準備工作在早在司馬談生前就已經開始。司馬談對司馬遷的影響可謂巨大,他對兒子司馬遷寄予厚望,在臨終前將撰寫歷史的使命傳承給司馬遷。所以,司馬遷此生最重大的任務之一,就是完成這部中華民族歷史上劃時代意義的大作。

但是,偉大作品的誕生總是充滿苦難和曲折。撰寫《史記》之初,漢武帝劉徹在翻閱《孝景本紀第十一》和《今上本紀第十二》的部分內容時,認為司馬遷的撰述有損自己的「偉大形象」,龍顏大怒,立即命人銷毀了這部分材料。

漢武帝劉徹

漢武帝天漢二年(公元前99年),名將之後李陵主動請纓出擊匈奴,兵敗被俘,漢武帝震怒。滿朝文武都認為李陵叛降,應當對其全家誅殺。只有司馬遷上書,稱李陵的失敗是由於「矢盡道窮,救兵不至」,敗在敵人的優勢兵力之下,極力為李陵辯護。司馬遷這一番合情合理的解釋卻被漢武帝曲解為諷刺自己用兵不當,加上之前司馬遷的作品已經惹怒漢武帝,武帝正好此次李陵案為藉口,將司馬遷投入牢獄,以欺君之罪對其判處死刑。當時的死刑可以以腐刑或繳納金錢衝抵。但司馬遷拿不出這筆巨款,只得接受腐刑。腐刑對於一名有抱負有地位的男性,而言,某種程度上比赴死更令人屈辱與不甘。但司馬遷毅然決定接受這樣令人苦痛一生的無妄之災,完全是因為他仍然希望完成父親臨終前要他修撰歷史的千秋大業。用他自己的話說,就是「凡百三十篇,亦欲以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成一家之言。」這是何其雄壯的語言!司馬遷自己也知道《史記》不會被當朝統治者所容忍,於是吩咐後人「藏之名山」,將來局勢變好,再向世人公開。

《史記》明萬曆刻本

可以說,《史記》誕生的故事,就是中華民族曲折複雜歷史的縮影,它本身就是一個震撼世人的傳奇。知道了《史記》背後的這些故事,當你再次翻閱這部偉大的著作時,可能內心的觸動與溫情,會是完全不同的一種境界。

參考資料:

1.司馬遷:史記

2.劉乃和:司馬遷和史記

3.陳桐生:中國史官文化與《史記》

華 興 春 秋

小編 :季我努學社青年會會員 趙培文 王雪慧

相關焦點

  • 司馬遷:血淚著《史記》,精神感千秋
    他就是司馬遷,他忍辱含垢完成的史書就是《史記》。司馬遷的童年,就是在家鄉龍門度過的,他「耕牧河山之陽」,與農夫牧童為伴。在兒時,司馬遷不僅聽到了許多歷史故事和傳說,故鄉的山河名勝,還陶冶了他豪邁靈秀的性格。公元前140年,六歲的司馬遷跟隨父親司馬談,來到了京城長安。司馬談的遠祖世代為史官,他之前的幾代曾一度中斷,這時司馬談又被召入京師做了太史令。
  • 司馬遷與《史記》不得不說的故事
    司馬遷與《史記》不得不說的故事魯迅曾贊《史記》道:「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史記》作為首開我國紀傳體文學先河的史書,絕對當得起如此評價,那麼寫成這部史詩巨作的司馬遷,是個什麼樣的人呢?我們從《史記》的行文風格和評判傾向中,似乎也能尋到一些司馬遷的個人偏好,今天我們就來了解一下司馬遷。司馬遷生於黃河龍門一個還算吃喝不愁的家庭裡,司馬遷的爺爺當初在相關政策下以粟米換取了爵位,從此他家便不用服徭役。從而司馬遷得以有充分的時間習字讀書,他爸爸也能有空教他,司馬遷幼年便顯示出了他的博聞強識,十歲就通習古文。
  • 司馬遷的後人為什么姓同和馮?《史記》背後的故事!
    司馬遷是我國古代偉大的歷史學家,他以其「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成一家之言」的史識創作了中國第一部紀傳體通史《史記》(原名《太史公書》)。在監獄中司馬遷有大把的時間去思考,最終他還是想通了,想到周文王忍辱寫《周易》,孔子負重育後人,並且著了《春秋》,左丘明雙目失明寫下了《國語》,屈原國破家亡寫出了《離騷》,孫臏被迫殘疾作出了《孫子兵法》,先人如此。自己又怎麼不能夠寫出一本《史記》呢?
  • 中國古代故事:司馬遷之史記
    漢魏六朝時期,是《史記》的傳播和初步研究時期。受時代潮流的衝擊,本時期的《史記》研究處在艱難的暇涉之中。司馬遷《史記》完成之目,正是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思想確、立之時,以至於整個兩漢時期,儒家思想都是佔據統治地位,各種異端思想消聲匿跡,戰國時代「百家爭鳴」的局面不見了,就連漢初那種比較自由的學術氣氛也蕩膝無存。這是中國古代思想發展史_仁一次重大轉變,這種定孺京思想於一茸的做法,無疑嚴重地束縛了人們的思想。
  • 【韓城故事】秦漢流光——司馬遷著《史記》
    他父親逝世三年後,司馬遷如願以償,當了太史令,這為他博覽石室金匱之書,提供了更加有利的條件。於是他便整百家之不齊,開始了《史記》的寫作。司馬遷為其辯護,漢武帝擬以犯上罪將其下獄處死。按漢代當時刑法,用錢贖或處以腐刑可免一死。此時司馬遷一無錢,二無親友相助,為了完成著《史記》之大業,他自請腐刑,忍辱含垢,以「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成一家之言」為目的,以本紀、表、書、列傳、世家五種體例相結合的形式,以大約十八年的時間,以五十多萬字的鴻篇巨製,記述了中國上自軒轅黃帝,下至漢武帝時期約三千年的波瀾壯闊的歷史。
  • 司馬遷與《史記》
    這些經歷,使他對文化典籍、歷史傳說、山川地理、人文風俗、民族狀況、社會現實多所了解,為他日後寫作《史記》,打下了堅實基礎。司馬談有志於"史記",未就而卒。三年後,司馬遷繼承父業,做了太史令,遍覽皇家所藏史料、圖籍和檔案。42歲時,正式開始《史記》的寫作。天漢二年(前99),李陵兵敗投降匈奴,武帝大怒。
  • 司馬遷的史記歷程
    談到史記,就不能不說到它的作者,司馬遷。司馬遷,字子長,西漢左馮翊夏陽人,也即今天的陝西韓城縣,出生於公元前145年。其父親也漢朝太史令司馬談,司馬談去世後,司馬遷繼任太史令。司馬遷自幼生活在民間,二十歲起遊覽名山大川,考察文物古蹟,廣為搜集資料,為他日後撰寫《史記》奠定了深厚的基礎。
  • 司馬遷的紀傳體《史記》
    中國航空報訊:漢代司馬遷的《史記》家喻戶曉,他編纂這部史書的體例被稱為紀傳體。其實,早在司馬遷之前,先秦史學家門已在史書的編纂方法上嘗試了一些不同的體例。
  • 古代歷史,以《史記》為宗,看司馬遷怎麼寫下真實的歷史故事
    每當談起歷史,引經據典的時候,必然離不開《史記》,可以說,中國的歷史,都是以史記為宗的。有記載以來的上下五千年,史記就涵蓋了三千年左右的歷史,三皇五帝到農民起義,其中描述了有上百個人物,歷史的名人幾乎都被囊括了。
  • 明知趙氏孤兒是摻水的故事,為什麼司馬遷還要寫進《史記》裡?
    縱觀整個《左傳》對趙氏孤兒的記載,看不到「屠岸賈」的名字,所以傳說中的趙氏孤兒的故事,更讓人懷疑。而且司馬遷在《史記·晉世家》中,也記錄了類似的內容。因此,有不少專家學者認為,趙氏孤兒的英雄故事,不過是在趙國後來成為諸侯之後,為了美化先祖,掩蓋家族的醜事,才編出來的這麼一個故事。
  • 司馬遷甘受腐刑之辱也要完成《史記》
    喜歡歷史的朋友一定知道《史記》在中國的歷史地位,它記載了黃帝至漢武帝前後共三千多年的歷史,與後來的《漢書》《後漢書》和《三國志》被合稱為「前四史」,更被尊為了「二十四史之首」。 《史記》全書共分為「十二本紀」、「三十世家」、「七十列傳」和「十表」、「八書」,共計一百三十篇,近五十三萬字。
  • 《史記》中一大漏洞,我們從小聽過的故事,竟然是司馬遷編造的
    武品文史|文【本文共 2134個字,11 張圖片】《史記》中一大漏洞,我們從小聽過的故事,竟然是司馬遷編造的圖:王子犯法與庶民同罪「王子犯法與庶民同罪」這句話,出自司馬遷所撰寫的《史記·商君列傳》裡面,千百年來傳誦不絕,是一個非常富有教育意義的好故事
  • 一生只寫一本書:司馬遷和《史記》
    司馬遷,天文學家,我國第一大歷史學家。他的著作《史記》,被認為是中國歷史上最重要的歷史作品。司馬遷的父親司馬淡曾在朝廷擔任太史令的職位。司馬遷後來就繼承了他父親的工作,開始編寫《史記》。後來司馬遷因為李陵事件,冒犯了皇帝,最終被判宮刑。
  • 司馬遷:誰動了我的《史記》?
    讚美完《史記》以後,我們來談談他的作者。這裡,我想說漢代原版的《史記》作者是司馬遷,肯定沒問題。但是我們今天能看到的《史記》版本,其作者卻不只是司馬遷一人。一、有目錄卻無內容,續寫水平差距明顯東漢初年,班彪在其續《史記》的《後記略論》中提出:「太史令司馬遷作本紀、世家、列傳、書、表凡百三十篇,而十篇缺焉。」。其子班固在《漢書·司馬遷傳》中也說:「《史記》凡百三十篇,五十二萬六千五百字……而十篇缺,有錄無書。」
  • 評《史記》人物:司馬遷是怎麼樣「黑」孔子的?
    今天我們講孔子,分析司馬遷筆下的孔子形象,看看《史記》是如何褒貶孔子的。司馬遷寫作《史記》,是在儒家逐漸成為西漢國家哲學的大背景下展開的。但即便如此,司馬遷寫《史記》時,仍然是推崇道家,貶低儒家。寫《漢書》的班固在《司馬遷傳》中評論司馬遷,說司 馬遷「論大道則先黃老而後六經」,先道家後儒家。司馬遷在儒家思想佔主導的朝廷中,仍然尊崇道家貶低儒家。他擔任太史、中書令。負責管理朝廷的檔案和皇帝的書房,是皇帝近臣,職位很重要。
  • 紀念司馬遷誕辰2165年,「《史記》與韓城學術研討會暨陝西省司馬遷...
    為紀念司馬遷誕辰2165年,由陝西省司馬遷研究會、韓城市委宣傳部、陝西司馬遷《史記》博物館聯合主辦,陝西文化產業(韓城)投資有限公司協辦的「《史記》與韓城學術研討會暨陝西省司馬遷研究會2020年學術年會」,11月28日在司馬遷故裡、陝西省韓城市舉行。
  • 司馬遷留下的《史記》,到底是要表達什麼?
    而且每一本史料的性格和感情都和作者有著緊密的聯繫,作為史書之中最著名的一本,《史記》又和司馬遷之間有著什麼樣的聯繫呢?又或者說司馬遷到底想要通過《史記》表達一個什麼樣的態度呢?司馬遷如果只是純粹地將司馬遷的《史記》看作一本缺少感情史書,這就白費司馬遷的苦心了。司馬遷的核心思想是「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成一家之言。」
  • 司馬遷究竟是在怎樣的情況下寫了史記,背後還有這樣的秘密?
    司馬遷出生在黃河的一個當時家庭情況相對於中等的家庭,不是特別的富裕也不少特別的貧窮,司馬遷小的時候在他父親的教導下進行學習和寫字,到差不多十歲就已能夠讀很多古代的書籍,後來司馬遷的父親被調到長安去擔任官職,司馬遷繼續留在家中。
  • 楊照的《史記》導讀,如何走進司馬遷的歷史世界?
    《史記的讀法:司馬遷的歷史世界》內容簡介本書是看理想的節目《古今:楊照史記百講》精編而成。作者打亂《史記》原來的篇章次序,以「歷史式讀法」還原當時的社會背景,解釋重大事件的因由,以「文學式讀法」去接近司馬遷的視角、態度與理念,把經典帶入今天。
  • 司馬遷不朽名著《史記》,解讀你所不知道的史記!
    《史記》,原名《太史公書》,又稱《太史公記》、《太史記》,至東漢末年才百稱為《史記》。司馬遷意在使其「藏之名山,副在京師,俟後世聖人君子」。漢宣帝時,司馬遷外孫楊惲把它公之於世。其時已有少量缺篇,為後人褚少孫等補足。 2、《史記》是中國史學上第一部紀傳體通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