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故事:司馬遷之史記

2020-12-14 百家號

漢魏六朝時期,是《史記》的傳播和初步研究時期。受時代潮流的衝擊,本時期的《史記》研究處在艱難的暇涉之中。司馬遷《史記》完成之目,正是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思想確、立之時,以至於整個兩漢時期,儒家思想都是佔據統治地位,各種異端思想消聲匿跡,戰國時代「百家爭鳴」的局面不見了,就連漢初那種比較自由的學術氣氛也蕩膝無存。這是中國古代思想發展史_仁一次重大轉變,這種定孺京思想於一茸的做法,無疑嚴重地束縛了人們的思想。

《史記》既是大一統社會的產物,又是這個大一統社會所不容的「謗書」,因為它敢於衝出為尊者諱的藩籬,把如椽之筆伸向統治階級內部,揭露其醜惡行徑,甚至把至高無上的皇帝頭上的神聖光圈剔除乾淨。又由於它敢於把熱情洋溢的筆墨付諸下層人物,對刺客、遊俠表示極大的同情,敢於儒家罕言之「利」挑戰,表現出卓越的經濟思想,所以,在正統思想家眼裡,《史記》又成了叛經離道之作。從另一方而看,當時的文人學士,舞文弄墨,喜歡的是鋪張揚厲、對偶工整、語言華麗的辭賦,而司馬遷的《史記》則是用一種自由奔放、參差不齊的散體長短句與世相爭。這就決定了它在當時文化氛圍中的命運,正如司馬貞所嘆:「《史記》比於班書,微為古質,故漢晉名賢未知見重所以魏文侯聽古樂則唯恐臥,良有以也。」(《史記索隱序》)又說:「其人好奇而詞省,故事核而文微,是以後之學者多所未究。」(《史記索隱後序》)同時,史學在兩漢對期還沒有它應有的獨立的地位,它被作為經學的附庸而列入《春秋》類中。這兒股勢力的融合,使《史記》的流布和研究都很難邁開大步。

魏晉以後,強大的思想解放潮流衝擊著儒家的傳統思想,人們從禁錮中解放出來,在新的文化氛圍中,人們的認識、思想都有了新的特色。與此同時,學術上的一大變化就是:史學擺脫了經學附庸地位,在學術領域內形成一門獨立的學科。西晉秘書監苟勗《中經新薄》把史學從經學的附庸中劃分出來,列為丙部,體現出史學的獨立性。東晉著作郎李充《晉元帝書目》又把史部提升到僅次於經學的地位。

史學本身也取得了輝煌成就,數量繁多,甚至出現了「一代之史,至數十家」的局面。人們對史學認識的提高,尤其是「正史」地位之尊,也使《史記》的身價得到相應的提高。儘管《史記》有時也被視為洪水猛獸,但更多的人是站在贊同的立場上去評價《史記》,一反過去「尊班抑馬」而為「尊馬抑班」,並有人仔細研讀,乃至於出現了《史記集解》這樣的著作,為後代的研究開了一個先河。從另一個方面看,文學和史學原為一家,這時開始分道揚鐮。因此,相對而言,《史記》身價的提高只是從史學方面得到了提高,而它在文學上的成就還很少有人問津。

相關焦點

  • 《史記》背後,司馬遷的血淚故事
    中國是世界上歷史記述最為完備的國家。在歷史學領域我們的先輩為今人留下了舉世罕見的豐厚遺產。但是我們在翻閱史書時也不禁有一些疑問:我們看到的古代史都是真的嗎?這些珍貴的史料又是如何流傳下來的呢?接下來筆者就結合自己的認識為大家淺談這一問題。
  • 古代歷史,以《史記》為宗,看司馬遷怎麼寫下真實的歷史故事
    每當談起歷史,引經據典的時候,必然離不開《史記》,可以說,中國的歷史,都是以史記為宗的。有記載以來的上下五千年,史記就涵蓋了三千年左右的歷史,三皇五帝到農民起義,其中描述了有上百個人物,歷史的名人幾乎都被囊括了。
  • 司馬遷與《史記》不得不說的故事
    司馬遷與《史記》不得不說的故事魯迅曾贊《史記》道:「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史記》作為首開我國紀傳體文學先河的史書,絕對當得起如此評價,那麼寫成這部史詩巨作的司馬遷,是個什麼樣的人呢?我們從《史記》的行文風格和評判傾向中,似乎也能尋到一些司馬遷的個人偏好,今天我們就來了解一下司馬遷。司馬遷生於黃河龍門一個還算吃喝不愁的家庭裡,司馬遷的爺爺當初在相關政策下以粟米換取了爵位,從此他家便不用服徭役。從而司馬遷得以有充分的時間習字讀書,他爸爸也能有空教他,司馬遷幼年便顯示出了他的博聞強識,十歲就通習古文。
  • 司馬遷的後人為什么姓同和馮?《史記》背後的故事!
    司馬遷是我國古代偉大的歷史學家,他以其「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成一家之言」的史識創作了中國第一部紀傳體通史《史記》(原名《太史公書》)。被公認為是中國史書的典範,該書記載了從上古傳說中的黃帝時期,到漢武帝元狩元年,長達3000多年的歷史,是「二十五史」之首,被魯迅譽為「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司馬遷出身於一個史官世家當中,其父司馬談同為太史令,祖上也都是史官。他的父親司馬談飽讀詩書,無論天文地理,歷史哲學都十分有造詣,畢生心願就是寫一本記載中國各朝各代歷史的書籍,讓後人了解歷史。
  • 《史記》中一大漏洞,我們從小聽過的故事,竟然是司馬遷編造的
    武品文史|文【本文共 2134個字,11 張圖片】《史記》中一大漏洞,我們從小聽過的故事,竟然是司馬遷編造的圖:王子犯法與庶民同罪「王子犯法與庶民同罪」這句話,出自司馬遷所撰寫的《史記·商君列傳》裡面,千百年來傳誦不絕,是一個非常富有教育意義的好故事
  • 《史記》:史學家司馬遷所著,是我國古代第一部通史
    在漢朝時期,我國有名的史學家司馬遷完成了一部名叫《太史公書》的書籍,被我們後來人稱之為《史記》。這本書主要記載了從黃帝時期直到司馬遷生活的漢武帝時期,歷經三千多年的故事。魯迅對這本書的稱讚是史家之絕唱。直到今天,這本書籍依舊是我們所研究的重要參考資料。司馬遷是漢武帝時期的一位史官。公元一三五年,他出生在一個世代都為史官的家庭。
  • 【韓城故事】秦漢流光——司馬遷著《史記》
    字子長,他似乎就是為《史記》而生。其在《史記·太史公自序》中說他「少耕牧河山之陽,年十歲則誦古文,二十而南遊江、淮。上會稽,探禹穴,窺九疑,浮於沅、湘,北涉漢泗。講業齊、魯之都,觀孔子之遺風。鄉射鄒、嶧;厄困鄱、薛、彭城,過梁、楚以歸。於是遷仕為郎中,奉使西徵巴、蜀以南,南略邛、筰、昆明,還報命。」紮實的家學,豐富的經歷,為他繼承父命,寫作《史記》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 司馬遷與《史記》
    司馬遷稱言李陵之功,因而以"誣上"下獄。家貧無以自贖,交遊莫救,出於創作《史記》的考慮,他被迫接受腐刑。這使他對武帝的橫暴,法吏的殘忍,上層社會的冷酷等,有了深切體會,生死觀也發生了重大變化,認識到"人固有一死,死有重於泰山,或輕於鴻毛",為他發憤寫作《史記》增加了動力。出獄後,任中書令,忍辱負重,續撰《史記》。大約徵和二年(前91),他完成了《史記》創作,此後不久,與世長辭。
  • 司馬遷:血淚著《史記》,精神感千秋
    司馬遷的童年,就是在家鄉龍門度過的,他「耕牧河山之陽」,與農夫牧童為伴。在兒時,司馬遷不僅聽到了許多歷史故事和傳說,故鄉的山河名勝,還陶冶了他豪邁靈秀的性格。公元前140年,六歲的司馬遷跟隨父親司馬談,來到了京城長安。司馬談的遠祖世代為史官,他之前的幾代曾一度中斷,這時司馬談又被召入京師做了太史令。
  • 司馬遷是如何在受了宮刑的情況下寫出「二十四史」之首《史記》
    》被公認為是中國史書的典範,該書記載了從上古傳說中的黃帝時期,到漢武帝元狩元年,長達3000多年的歷史,是「二十四史」之首,被魯迅譽為「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眾所周知,司馬遷因替李陵敗降之事辯解而得罪武帝下了監獄,受宮刑,當時他痛苦地想:這是我自己的過錯呀。現在受了刑,身子毀了,沒有用了。
  • 司馬遷的史記歷程
    談到史記,就不能不說到它的作者,司馬遷。司馬遷,字子長,西漢左馮翊夏陽人,也即今天的陝西韓城縣,出生於公元前145年。其父親也漢朝太史令司馬談,司馬談去世後,司馬遷繼任太史令。司馬遷自幼生活在民間,二十歲起遊覽名山大川,考察文物古蹟,廣為搜集資料,為他日後撰寫《史記》奠定了深厚的基礎。
  • 司馬遷甘受腐刑之辱也要完成《史記》
    喜歡歷史的朋友一定知道《史記》在中國的歷史地位,它記載了黃帝至漢武帝前後共三千多年的歷史,與後來的《漢書》《後漢書》和《三國志》被合稱為「前四史」,更被尊為了「二十四史之首」。 《史記》全書共分為「十二本紀」、「三十世家」、「七十列傳」和「十表」、「八書」,共計一百三十篇,近五十三萬字。
  • 古文觀止:《史記·孔子世家贊》司馬遷
    孔子布衣,傳十餘世,學者宗之。自天子王侯,中國言《六藝》者折中於夫子,可謂至聖矣!太史公說:《詩經-小雅-車轄》中有這樣的句子:「高山嗎,人人都仰望著,大路嗎,個個都可通行。」雖然不能人人都能登上那高山絕頂,踏上那大路坦途,但心總是嚮往著它。我讀著孔子的書,便想見他的為人。
  • 司馬遷不朽名著《史記》,解讀你所不知道的史記!
    《史記》,原名《太史公書》,又稱《太史公記》、《太史記》,至東漢末年才百稱為《史記》。司馬遷意在使其「藏之名山,副在京師,俟後世聖人君子」。漢宣帝時,司馬遷外孫楊惲把它公之於世。其時已有少量缺篇,為後人褚少孫等補足。 2、《史記》是中國史學上第一部紀傳體通史。
  • 為什麼有人說司馬遷是騙子,史記是假的嗎?
    司馬遷,字子長,父親司馬談任太史令,寫古今通史的願望沒有實現,臨終要司馬遷完成其夙願。後來,司馬遷繼任父親太史令之職,開始寫《史記》,歷十餘年而完成。史記是中國古代第一部通史,不但規模巨大,體系完備,而且對此後的紀傳體史書影響很深,歷朝正史皆採用這種體裁撰寫。同時,書中的文字生動性,敘事的形象性也是成就最高的。
  • 司馬遷的紀傳體《史記》
    中國航空報訊:漢代司馬遷的《史記》家喻戶曉,他編纂這部史書的體例被稱為紀傳體。其實,早在司馬遷之前,先秦史學家門已在史書的編纂方法上嘗試了一些不同的體例。
  • 古今文學之爭產生的歷史意義,與司馬遷的史記帶來的影響
    到東漢時期,今文經學衰落,古文經學代之興起,出了不少經學大師,經學研究也取得可觀的成績。中國第一部字典一《 說文解字》的作者許慎(約58-約147),就是著名的古文經學大師,被稱為「經學無雙」。他的《說文解字》,至今還是研究文字學的必讀書。
  • 司馬遷為了史記奉獻了一生,他到底都有些什麼經歷
    學習過歷史的人都必須知道司馬遷。他對中國古代史書的貢獻是巨大的,「史記」使司馬遷成為世世代代的名著。但在完成「史記」之前,司馬遷的人生也發生了重大變化,可以說,他完成這本書的情況非常屈辱。我們都知道,在古代,歷史學家是一個非常重要的位置,因為處於這個位置的人必須記錄歷史,因為在古代,保存信息是非常困難的,不像現在發生的那樣。
  • 古代漢語零基礎學《史記》之願與君一起讀《史記》②
    《史記》上篇文章交待過,經過了兩千年的考驗,是歷代文學家和史學家都學習和模仿的偉大作品。萬事開頭難,對於古代漢語零基礎的我來說,閱讀《史記》更是難上加難。平時閱讀普通書籍,大約一天多可以完成,但閱讀偉大作品估計需要幾個月,幾年,甚至是更長的時間。
  • 楊照的《史記》導讀,如何走進司馬遷的歷史世界?
    臺灣大學歷史系畢業,曾為哈佛大學史學博士候選人,師從杜維明教授,研究專長為中國古代思想史、社會人類學。最近十幾年來,一直致力於各種東西方經典著作的解讀,並擔任「誠品講堂」、「敏隆講堂」長期經典課程講師,「看理想」古代中國經典節目主講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