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記》被公認為是中國史書的典範,該書記載了從上古傳說中的黃帝時期,到漢武帝元狩元年,長達3000多年的歷史,是「二十四史」之首,被魯迅譽為「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
眾所周知,司馬遷因替李陵敗降之事辯解而得罪武帝下了監獄,受宮刑,當時他痛苦地想:這是我自己的過錯呀。現在受了刑,身子毀了,沒有用了。
但是他又想:從前周文王被關在羑裡,寫了一部《周易》;孔子周遊列國的路上被困在陳蔡,後來編了一部《春秋》;屈原遭到放逐,寫了《離騷》;左丘明眼睛瞎了,寫了《國語》;孫臏被剜掉膝蓋骨,寫了《兵法》。還有《詩經》三百篇,大都是古人在心情憂憤的情況下寫的。這些著名的著作,都是作者心裡有鬱悶,或者理想行不通的時候,才寫出來的。我為什麼不利用這個時候把這部史書寫好呢?於是,他把從傳說中的黃帝時代開始,一直到漢武帝太始二年(公元前95年)為止的這段時期的歷史,編寫成一百三十篇、五十二萬字的巨大著作《史記》。司馬遷在他的《史記》中,對古代一些著名人物的事跡都作了詳細的敘述。他對於農民起義的領袖陳勝、吳廣,給予高度的評價;對被壓迫的下層人物往往表示同情的態度。他還把古代文獻中過於艱深的文字改寫成當時比較淺近的文字。人物描寫和情節描述,形象鮮明,語言生動活潑。
雖然命根子沒了,但手中的筆桿子卻更粗更有力了。他以其「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成一家之言」的史識創作了中國第一部紀傳體通史——《史記》,裡面的60幾句名言更是千古流傳。
司馬遷遭受宮刑,忍辱負重,一個人在逆境中仍然要自強不息,克服屈辱、困難,頑強拼搏,奮發向上。而不是選擇自我了斷的方式結束一切,這樣不僅不是堅強自尊的表現,而是懦弱、不敢正視困難的表現。
司馬遷忍辱負重,認清了歷史的使命和自己存在的價值,才能創作出《史記》這一「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史記》對後世的歷史、小說、戲劇等諸多方面都產生了巨大的影響,是中國古代最有名的著作之一被稱為是「二十四史」之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