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漢二年(公元前99年),漢武帝派自己寵妃李夫人的哥哥,二師將軍李廣利領兵討伐匈奴,另派李廣的孫子李陵給李廣利押運輜重。李陵是名將之後,而李廣利因為有外戚這層關系所以才得到了漢武帝的重用,所以李陵辭謝,並主動請纓所部獨立成軍,前置匈奴軍隊,來輔助李廣利正面作戰。
武帝答應了李陵,但是因為戰馬不夠用,李陵只能帶領步兵出徵。李陵帶著五千名弓箭手到了居延海以北大約一千米的地方,想用這個辦法分散敵人的兵力,不讓他們專門去對付李廣利。李陵到了預定期限就要回兵,結果被匈奴單于用八萬大軍包圍了。李陵軍隊只有五千人,箭射完後,士兵死的剩下了一半,但是他們殺傷的匈奴也有一萬多人。
李陵孤軍奮戰了八天後,糧食也快沒了,朝廷也沒有派來救兵,匈奴進行了猛烈的攻擊,並且對李陵勸降,李陵無奈之下投降了匈奴。
李陵兵敗的消息傳到了長安後,漢武帝震怒萬分,武帝本希望李陵能夠戰死,沒想到李陵投降了。滿朝文武察言觀色,趨炎附勢,之前還稱讚李陵英勇,現在卻轉頭紛紛指責李陵的罪過。漢武帝詢問太史令司馬遷的看法,司馬遷一邊安慰漢武帝,一方面也痛恨那些見風轉舵沒有一點正義感的官員,所以盡力為李陵辯護。
司馬遷對漢武帝說,李陵只帶了五千步兵卻深入匈奴,孤軍奮戰,仍然殺死了許多敵人,立下了赫赫戰功。能夠在沒有救兵的情況之下,堅持那麼久,殺傷那麼多敵人就算是古代的名將也不過如此。
沒想到司馬遷的這一番話觸怒了漢武帝,武帝認為他是在為李陵辯護,諷刺勞師遠徵,戰敗而歸的李廣利,連帶著自己也被諷刺了,因為他是決斷者。
漢武帝一怒之下就把司馬遷打入了大牢,後來有傳聞說李陵曾帶匈奴攻打漢朝,其實是另有其人,不是李陵。但是漢武帝信以為真,草率的就殺了李陵的母親、妻子和兒子,司馬遷也因為此事被判了死刑。司馬遷為了把《史記》寫完忍辱負重的受了能夠替代死刑的宮刑。
現在我們來思考一下司馬遷為什麼要替李陵辯護。在史記中的遊俠列傳中司馬遷這麼說過,「今遊俠,其行雖不軌於正義,然其言必信,其行必果,已諾必誠,不愛其軀,赴士之戹困,既已存亡死生矣,而不矜其能,羞伐其德,蓋亦有足多者焉。」由此可見正是因為俠義精神所在,雖千萬人吾往矣,所以才有了這個結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