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馬遷以腐刑贖死罪,為何出獄後漢武帝欽點其為中書令?

2020-12-14 曉話文史

死亡是一種解脫,而活著才是一種勇氣。他承受腐刑加身,卻鑄就第一史書。

「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

這是魯迅對司馬遷所著《史記》的評價,肯定他極高的文學和史學價值。《史記》作為二十四史之首,卻是司馬遷以男子的尊嚴換來的。

朝議是參政議政的角力場,稍有不慎便會引火燒身。天漢二年,漢朝將軍李陵率領五千步軍作為偏師出徵匈奴,卻遇到八萬匈奴主力,在血戰之後終因寡不敵眾、孤立無援而被捕投降。消息傳來,漢武帝震怒,朝野上下一片喊打喊殺之勢。

司馬遷蠟像

然而司馬遷是一個極具正義感之人。面對武帝的召問,司馬遷力排眾議,奉李陵為國士,為其遊說,以致觸怒龍顏,被定誣罔之罪,將臨大闢之刑(即死刑)。司馬遷在劫難逃,可選之路只有2條。

以錢贖罪。漢初承秦苛法之餘,未有贖罪之制…… 武帝時期可使犯法者贖罪。武帝時以錢贖死並非定製。元狩元年非官吏贖死金最少為二斤八兩。按「金重一斤,值錢萬」來折算,贖死錢二萬八千。司馬遷被定罪前的資產我們無法準確統計,但可以肯定的是他有心贖死卻無力贖死,贖錢應是無法支付的天文數字,況且司馬遷觸犯的是皇帝,代價或許更高。以宮(腐)刑贖罪。漢文帝曾廢除宮刑,景帝時期復用,並詔令「死罪欲腐者許之」。宮刑之所以可以替代死刑贖罪,正在於臨刑前後的生不如死。如無戰勝死亡的勇氣,斷不可承受這百日之苦;如無向死而生的堅忍,絕無法承擔那一生之痛。在《報任安書》裡司馬遷極言宮刑之重、刑後之慘。此番刑餘之人,活著並不比死了輕鬆。死亡是一種解脫,而活著才是一種勇氣。活著是因為有更大的事業還等著司馬遷去完成,那就是編著《史記》。造化弄人,誰能想到司馬遷在九死一生後還能迎來飛黃騰達的機會。司馬遷以腐刑贖身死,出獄後被漢武帝欽點為中書令。在《報任安書》中司馬遷對自己的職位閉口不談,然而實際上漢武帝初設的中書令其職舉足輕重。中書令掌管內府,可出入奏事,俸祿千石。中書掌管的皆為機密之事,並且親近皇帝。所以司馬遷受宮刑之後卻當上更高的職位,司馬遷也是史載的第一位中書令。

判處司馬遷死刑的是漢武帝,在司馬遷以腐刑贖罪之後,漢武帝又委以重任。而面對使自己受到宮刑的罪魁禍首漢武帝的橄欖枝,司馬遷又選擇了接受。這一切不禁讓人感到匪夷所思,其實也不難理解。對漢武帝而言臣子不過是統治的工具,而對司馬遷而言《史記》的編著是他之後畢生的目標,而一個朝廷高位和不菲的收入對他編寫《史記》大有裨益。

漢武帝劇照

中書令是漢武帝加強皇權的重要籌碼。武帝前,丞相叱吒朝堂,其在選官、彈劾、誅罰、主持朝議擁有很大實權,地位顯赫,權傾朝野。漢武帝在丞相領銜的外朝之外,設置以兼錄尚書事的大將軍為首的中朝,以節制相權加強皇權。而中書令是武帝安插在中朝的重要棋子。而本身就眼中不容汙垢,學識豐富並且受到宮刑的司馬遷無疑成為中書令最好的人選。而司馬遷在中書令任上也得到了漢武帝的尊寵,俸祿和賞賜都源源不斷。

儘管身居要職,司馬遷為士人充當的官吏群體所暗自輕視,恐是不爭的事實。這也是為什麼在《報任安書》裡對自己的官位和職權隻字不提。

「草創未就,適會此禍,惜其不成,是以就極刑而無慍色。僕誠已著此書,藏之名山,傳之其人,通邑大都,則僕償前辱之責,雖萬被戮,豈有悔哉!」

為了繼承祖業重振史家傳統,為了完成父親的遺願,為了實現人生價值,司馬 遷選擇堅強地活下來,選擇接受漢武帝的徵召。這是一種悲壯之舉,是對史家職責的恪守,對自己神聖人格的捍衛,對立名理想的不懈追求。司馬遷在常人難以承受的個人遭際中忍辱負重,以頑強的毅力繼續著《史記》寫作。

他寫刺客,寫遊俠,寫倡優,儒家傳統裡值得、不值得注目的,他都寫。司馬遷不為任何人學說搖旗吶喊,諸子百家,讀書人與豬狗輩,他認為史學都要去容納,去理解,去共情。他不像官修史書,高呼政治正確,只記大人物。他不避險,也不迎合任何人。他重視個人的細節描寫,以大量個人傳記組合成一部宏偉的歷史。讀史者,當讀《史記》!《史記》無愧於魯迅「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的評價。

史記

《史記》對後世的影響尤為深遠,《史記》是我國古代第一部通史,從遠古時代的傳說,到漢武帝時代的歷史,從經濟、政治,軍事、文化、天人到各民族的關係、中外的交流等等,都有廣泛記述。

相關焦點

  • 司馬遷的史記歷程
    談到史記,就不能不說到它的作者,司馬遷。司馬遷,字子長,西漢左馮翊夏陽人,也即今天的陝西韓城縣,出生於公元前145年。其父親也漢朝太史令司馬談,司馬談去世後,司馬遷繼任太史令。司馬遷自幼生活在民間,二十歲起遊覽名山大川,考察文物古蹟,廣為搜集資料,為他日後撰寫《史記》奠定了深厚的基礎。
  • 司馬遷甘受腐刑之辱也要完成《史記》
    讚嘆《史記》偉大的同時,自然不能遺忘它的創作者司馬遷。作為中國歷史上最偉大的史學家,司馬遷的偉大之處不僅在於《史記》,更在於為了創作《史記》而付出的艱辛和隱忍。 司馬遷(約前145年——約前87年),字子長,出生於夏陽龍門(今陝西省韓城)。他是中國著名的史學家、文學家和思想家,被後世尊為「史聖」。
  • 漢武帝為何處死鉤戈夫人?他對司馬遷說了8個字,司馬遷:殺得好
    在冊立誰為繼承人上,他也已經大抵有了決斷。看著年齡幼小的劉弗陵,我們並不知曉當時的他是如何決意對鉤弋夫人痛下殺手的。 此時的鉤弋夫人,志得意滿,偌大後宮之中,衛子夫早已自盡,自己恩寵有加,又有兒子劉弗陵,燕王劉旦、廣陵王劉胥、昌邑王劉髆又難堪大任,各有過失,顯然劉弗陵會成為太子——國之儲君,待漢武帝龍御歸天,她就是皇太后。
  • 司馬遷在《史記》中揭露劉邦糗事,漢武帝為何不怒?
    司馬遷 漢朝史學家司馬遷因為替李陵將軍辯護,而得罪漢武帝,處以腐刑(亦稱宮刑)。 劉太公被兒子奚落得無地自容,差點把腦袋縮進褲襠裡,群臣為緩解尷尬,「皆呼萬歲,大笑為樂。」 《史記》中的劉邦,是個十足的無賴,行為粗鄙卑劣,甚至是毫無人性。 司馬遷如此實話實說,漢武帝為何沒有制止,而讓這部「侮辱」其祖宗,令子孫感到丟臉的史書流傳下來呢?
  • 歷史那些事,司馬遷是西漢著名的史學家,史記使他成為一代史聖
    這一番遊歷,使司馬遷收集到了許多寶貴的歷史資料和傳說,為日後的著述打下了基礎。公元前108年(元封三年),司馬遷被任命為太史令,使他獲得了飽覽宮廷藏書的特權。經過幾年的艱苦準備,從公元前104年(太初元年)起,司馬遷動筆開始了《史記》的寫作。
  • 【韓城故事】秦漢流光——司馬遷著《史記》
    他父親逝世三年後,司馬遷如願以償,當了太史令,這為他博覽石室金匱之書,提供了更加有利的條件。於是他便整百家之不齊,開始了《史記》的寫作。司馬遷為其辯護,漢武帝擬以犯上罪將其下獄處死。按漢代當時刑法,用錢贖或處以腐刑可免一死。此時司馬遷一無錢,二無親友相助,為了完成著《史記》之大業,他自請腐刑,忍辱含垢,以「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成一家之言」為目的,以本紀、表、書、列傳、世家五種體例相結合的形式,以大約十八年的時間,以五十多萬字的鴻篇巨製,記述了中國上自軒轅黃帝,下至漢武帝時期約三千年的波瀾壯闊的歷史。
  • 人固有一死,或重於泰山,或輕於鴻毛,司馬遷的死是重於泰山嗎
    但是寫這句話的司馬遷之死能夠稱得上是重於泰山嗎?這恐怕還是一個值得商榷的問題。因為給李陵說情,漢武帝劉徹對司馬遷大為惱怒,要處死司馬遷。為了完成《史記》,司馬遷選擇遭受腐刑。應該說司馬遷的一生是幸運的,是充滿理想的,同時也是不幸的。作為一個男人,被施加以腐刑,這是何等的奇恥大辱,是一個人多麼不能忍受的事啊。
  • 古代史:司馬遷遭受宮刑,發憤著書
    「我必須活下去,不僅是為讓子孫後代理解我,更重要的是,我要完成父親的遺願,給子孫後代留下部著作,一部可以與《春秋》相併列而無愧色的著作!」但是,要想活下去,只能有兩條出路。第一,按照法律,可以拿出50萬錢來贖命;第二,接受腐刑,入宮為奴。司馬遷的家境這時已遠遠不能和過去相比了。早年,在司馬遷的童年時期,他家還算是富裕的。
  • 【歷史名人】司馬遷生平事跡及主要歷史貢獻
    司馬遷也因此事被判了死刑。據漢朝的刑法,死刑有兩種減免辦法:一是拿五十萬錢贖罪,二是受「腐刑」。司馬遷官小家貧,當然拿不出這麼多錢贖罪。腐刑既殘酷地摧殘人體和精神,也極大地侮辱人格。司馬遷當然不願意忍受這樣的刑罰,悲痛欲絕的他甚至想到了自殺。當他想到父親臨死囑託時,想到人總有一死,但「死或重於泰山,或輕於鴻毛」,死的輕重意義是不同的。
  • 司馬遷為了寫史記,連宮刑都敢接受,為什麼寫成後他卻不敢發表
    漢武帝得知後非常憤怒,群臣也聲討李陵賣國行徑。太史令司馬遷出班為李陵仗義執言:「李陵已經擊殺萬餘匈奴,功勞超過隊伍的損失;而且李陵並非真心投降,今後定會回報漢朝。」散朝之後司馬遷回到家中,女兒司馬英認為父親做事過於冒失。
  • 李陵事件,給司馬遷帶來了什麼影響,是否成就了司馬遷?
    其中的史家絕唱乃司馬遷所作之《史記》和司馬光所作之《資治通鑑》。《史記》是我國第一部紀傳體通史,開創了歷朝歷代之正史的寫作體例,被列為二十四史之首,被魯迅先生譽為: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先說一下《史記》的成書背景。漢武帝天漢二年(前99年),武帝欲讓李陵為出師匈奴的李廣利護送輜重。但是,李陵謝絕了這個任務,並主動請步兵五千到單于王庭以擊之。
  • 司馬遷與《史記》不得不說的故事
    我們從《史記》的行文風格和評判傾向中,似乎也能尋到一些司馬遷的個人偏好,今天我們就來了解一下司馬遷。司馬遷生於黃河龍門一個還算吃喝不愁的家庭裡,司馬遷的爺爺當初在相關政策下以粟米換取了爵位,從此他家便不用服徭役。從而司馬遷得以有充分的時間習字讀書,他爸爸也能有空教他,司馬遷幼年便顯示出了他的博聞強識,十歲就通習古文。
  • 司馬遷的外孫楊惲,保證了《史記》的出版?他為何被漢宣帝腰斬
    楊惲入士以後,恰逢漢宣帝執政期間,他感覺這個時期政治清明,所以就把私藏的《史記》獻了出來,漢宣帝是一位明君,這才保證了史記得以出版。楊惲深受司馬遷的影響,所以說話大大咧咧,毫無顧忌。司馬遷的女兒司馬英給楊敞生了倆兒子,大兒子楊忠,小兒子楊惲。
  • 在陝西有這樣一座城,被稱為,關中文物第一城,司馬遷故鄉韓城
    位於陝西省中部,渭南地區東北,地勢西北高,東南低,西部為山地,東部為平原。東臨黃河與山西河津,萬榮縣隔河相望,西與黃龍縣接壤。南與合陽縣緊靠,北與宜川縣毗鄰,是一座歷史悠久的古城。古老的韓城以文化優勢被列為歷史文化名城,素有「文史之鄉」的美譽。因為這裡是西漢著名史學家、文學家司馬遷的故鄉。
  • 《史記》背後,司馬遷的血淚故事
    本文作者為季我努學社青年會會員雷曉凡。 中國是世界上歷史記述最為完備的國家。在歷史學領域我們的先輩為今人留下了舉世罕見的豐厚遺產。但是我們在翻閱史書時也不禁有一些疑問:我們看到的古代史都是真的嗎?
  • 司馬遷蒙冤受宮刑,為名將李廣之子李陵鳴屈
    元封三年(前108),三十七歲的司馬遷繼承父親的職務,任漢武帝的太史令。漢朝太史令除掌管天文曆法外,還兼管修史。司馬談之子,任太史令,繼承父業,著述歷史。 司馬遷於公元前104年開始撰寫《史記》,後因替李陵辯護,觸怒漢武帝,被處以宮刑。後任中書令。發奮繼續完成所著史籍,被後世尊稱為史遷、太史公、歷史之父。
  • 司馬遷遭受宮刑,為何不願自盡?
    當年魏青剛一入伍的時候也當著這個官,看出漢武帝是想重用李陵,所以司馬遷也是察言觀色,研究歷史。他發現這個時候我要替李陵說說話,有可能就正好是揣摩到了聖意。可是沒想到的,漢武帝聽完這番話,雷霆大眾說好你司馬遷那你怎麼有這種奇談怪論呢?你什麼意思?
  • 司馬遷與《史記》
    這些經歷,使他對文化典籍、歷史傳說、山川地理、人文風俗、民族狀況、社會現實多所了解,為他日後寫作《史記》,打下了堅實基礎。司馬談有志於"史記",未就而卒。三年後,司馬遷繼承父業,做了太史令,遍覽皇家所藏史料、圖籍和檔案。42歲時,正式開始《史記》的寫作。天漢二年(前99),李陵兵敗投降匈奴,武帝大怒。
  • 司馬遷為何要把項羽歸進「本紀」之中,主要是這兩點原因
    所謂本紀者,記載的都是宰制天下的帝王,然而項羽卻沒有稱帝,為何太史公把項羽歸進「本紀」之中?有好事者說,因為報復」劉氏帝王」的腐刑,這未免太小看太史公了。把項羽歸進本紀,主要是這兩點原因。一丶本紀的性質本紀不僅僅是為了記錄帝王的事跡,也是為了讓史記這本書有一個時間軸。
  • 司馬遷:血淚著《史記》,精神感千秋
    任太史令時,司馬談有感於國史多年無人編撰,漢興以來大批傑出人物的事跡無人記述,於是他想續寫《春秋》以後幾百間的歷史。經過一段時間的準備與構思,司馬談開始動筆寫作。雖然與西周、春秋時相比,秦漢時太史令的地位已經有所下降,但司馬談仍以為國修史,著書立說為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