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道是:千古文章四大家,史家絕唱兩司馬。其中的史家絕唱乃司馬遷所作之《史記》和司馬光所作之《資治通鑑》。《史記》是我國第一部紀傳體通史,開創了歷朝歷代之正史的寫作體例,被列為二十四史之首,被魯迅先生譽為: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
先說一下《史記》的成書背景。漢武帝天漢二年(前99年),武帝欲讓李陵為出師匈奴的李廣利護送輜重。但是,李陵謝絕了這個任務,並主動請步兵五千到單于王庭以擊之。武帝很是讚賞李陵的勇氣,並且應允了他。然而,當李陵軍隊行至浚稽山時遇到了單于的軍隊,在援軍未到,而匈奴軍隊越來越多的情況下,苦戰到彈盡糧絕,李陵最終降敵。
聽到這個消息,武帝很是憤怒,群臣也是添油加醋地聲討李陵的罪過。唯有司馬遷替李陵開脫道:李陵侍奉親人孝敬有加,而且有信於士人、朋友,更是一心想著報效國家。他只領著五千步兵,戰到糧盡矢絕,並殺敵軍萬餘,雖然戰敗降敵,但也可以功過相抵了。看起來李陵並非真心降敵,只是一時權宜之計,日後還會回報漢朝的。
當時的武帝正在氣頭上,雖然司馬遷在李陵事件上進言很是客觀,但是武帝認為司馬遷有誣罔之罪,此罪按律當斬。然而,那個時候的司馬遷正準備或者剛開始寫《史記》,這是他父親司馬談窮其一生也未能完成的理想,這個重任自然就落到了他的身上。當時,大闢之刑可以以五十萬錢贖之,也可以用腐刑代之。那時的司馬遷沒有那麼多錢,而為了完成父親的理想,又不能死,所以最後只能以腐刑代之。
受了腐刑的司馬遷可以說在心理上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在堅忍與屈辱中,完成了屬於他的使命,鑄就了這部鴻篇巨製、史家絕唱。他在《報任安書》的回信中寫道:蓋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賦《離騷》;左丘失明,厥有《國語》;孫子臏腳,《兵法》修列;不韋遷蜀,世傳《呂覽》;韓非囚秦,《說難》《孤憤》;《詩》三百篇,大底聖賢發憤之所為作也。
這可以說就是他的真實寫照。其後還可以加上:司馬受腐,《史記》永傳。從中,我們可以得到啟示:遭遇磨難,要正確認識並對待實現理想過程中的逆境。志不消,氣不餒,反而奮發向上,這才是進德修業的砥石。
鄙人拙見,即使不經歷李陵事件,身體完好,他同樣會去完成心中之理想。因為,他寧願遭受腐刑,忍受屈辱也要活下去,這並不是因為他怕死,只是不能如螻蟻之死而輕於鴻毛。只不過,身受腐刑後,更加堅定了他完成理想的決心,可謂身殘志更堅。
今天就和大家分享交流到這裡,以上僅個人觀點,歡迎讀者朋友在評論區留言,或批評指正,或大家一起交流探討,感謝閱讀。
我是馬少伯,關注我,討論更多歷史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