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陵事件,給司馬遷帶來了什麼影響,是否成就了司馬遷?

2020-12-14 馬少伯9

有道是:千古文章四大家,史家絕唱兩司馬。其中的史家絕唱乃司馬遷所作之《史記》和司馬光所作之《資治通鑑》。《史記》是我國第一部紀傳體通史,開創了歷朝歷代之正史的寫作體例,被列為二十四史之首,被魯迅先生譽為: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

先說一下《史記》的成書背景。漢武帝天漢二年(前99年),武帝欲讓李陵為出師匈奴的李廣利護送輜重。但是,李陵謝絕了這個任務,並主動請步兵五千到單于王庭以擊之。武帝很是讚賞李陵的勇氣,並且應允了他。然而,當李陵軍隊行至浚稽山時遇到了單于的軍隊,在援軍未到,而匈奴軍隊越來越多的情況下,苦戰到彈盡糧絕,李陵最終降敵。

聽到這個消息,武帝很是憤怒,群臣也是添油加醋地聲討李陵的罪過。唯有司馬遷替李陵開脫道:李陵侍奉親人孝敬有加,而且有信於士人、朋友,更是一心想著報效國家。他只領著五千步兵,戰到糧盡矢絕,並殺敵軍萬餘,雖然戰敗降敵,但也可以功過相抵了。看起來李陵並非真心降敵,只是一時權宜之計,日後還會回報漢朝的。

當時的武帝正在氣頭上,雖然司馬遷在李陵事件上進言很是客觀,但是武帝認為司馬遷有誣罔之罪,此罪按律當斬。然而,那個時候的司馬遷正準備或者剛開始寫《史記》,這是他父親司馬談窮其一生也未能完成的理想,這個重任自然就落到了他的身上。當時,大闢之刑可以以五十萬錢贖之,也可以用腐刑代之。那時的司馬遷沒有那麼多錢,而為了完成父親的理想,又不能死,所以最後只能以腐刑代之。

受了腐刑的司馬遷可以說在心理上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在堅忍與屈辱中,完成了屬於他的使命,鑄就了這部鴻篇巨製、史家絕唱。他在《報任安書》的回信中寫道:蓋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賦《離騷》;左丘失明,厥有《國語》;孫子臏腳,《兵法》修列;不韋遷蜀,世傳《呂覽》;韓非囚秦,《說難》《孤憤》;《詩》三百篇,大底聖賢發憤之所為作也。

這可以說就是他的真實寫照。其後還可以加上:司馬受腐,《史記》永傳。從中,我們可以得到啟示:遭遇磨難,要正確認識並對待實現理想過程中的逆境。志不消,氣不餒,反而奮發向上,這才是進德修業的砥石。

鄙人拙見,即使不經歷李陵事件,身體完好,他同樣會去完成心中之理想。因為,他寧願遭受腐刑,忍受屈辱也要活下去,這並不是因為他怕死,只是不能如螻蟻之死而輕於鴻毛。只不過,身受腐刑後,更加堅定了他完成理想的決心,可謂身殘志更堅。

今天就和大家分享交流到這裡,以上僅個人觀點,歡迎讀者朋友在評論區留言,或批評指正,或大家一起交流探討,感謝閱讀。

我是馬少伯,關注我,討論更多歷史問題。

相關焦點

  • 古今文學之爭產生的歷史意義,與司馬遷的史記帶來的影響
    馬融雕像鄭玄(127一200)看到了古文經學的問題,所以他在治學上雖然以古文經學為主,但也兼採今文經學,這使他成為集漢代經學大成的學者,對後世經學影響頗大。由於鄭玄主張調和今文經學與古文經學,對經學研究產生了影響,使「今、古文學」之爭暫時緩和。以後的很長時間,經學家們雖然也有今文學和古文學的立場不同,但他們之間沒有出現什麼大的爭論。
  • 司馬遷,不幸人生,成就了他的偉大!
    沒有追究此次敗仗主將李廣利的責任,反而把所有的責任都推到了李陵這個「漢奸」身上!並且準備把他的九族全都誅殺!按說這是軍事事件,並挨不著司馬遷這個太史令什麼事,但是作為董仲舒的得意弟子,孔子學說的傳人怎麼能夠看見不正義不公平的事情而裝聾作啞呢,真正的君子,從來不會明哲保身!再加上司馬遷和李陵本來有幾面之緣,也算是有點交情!
  • 司馬遷:誰動了我的《史記》?
    不錯,但是考古是近現代才有的,而且大多是給史書提供了實物佐證,能夠給我們帶來最新鮮的歷史知識並不多。史書、古籍浩如星空,那麼其中最閃亮的星星莫過於《史記》了!二、事件記載有異議,記載時間也有誤史書主要是記載歷史的,尤其是重大歷史事件。《史記》和《漢書》都曾記載過這樣一個事件:漢武帝後期,李陵和李廣利帶兵出徵匈奴,然後李陵兵敗投降匈奴。但是兩書對事件的時間記載竟然完全不同!
  • 《報任安書》:司馬遷的無奈與堅守
    這個事件被平息之後,漢武帝封賞了追捕太子的人,而把跟隨太子及為太子助戰的人都治罪了。然而,很快局勢翻轉,儘管沒有直接真實的史料證明漢武帝承認了太子劉據的無辜和冤屈,但漢武帝是在用實際行動表現著。他把先前的處理倒了過來,就是把之前與太子做對的全部治罪。也就是在這個時候,漢武帝也怪罪任安了,他認為當時任安沒有幫太子,是因為任安想坐持兩端。於是就將任安下獄。或許任安就是漢武帝內心對太子無辜的祭奠。
  • 身處牢獄,卻不忘初心,司馬遷的堅持成就了他的偉大
    這個人就是司馬遷,是漢朝的一個史官。司馬遷的爺爺是一個比較有眼光的人,在皇帝下令可以用糧食來代替服兵役的時候,他的爺爺就當機立斷的響應了這一政策,他們家的男子不用再去戰場上送死了。於是在別人都去戰場上服兵役打仗的時候,司馬遷便在自己父親的指導下看書學習。他的父親對歷史很有研究,在他父親的影響下,司馬遷青出於藍。
  • 司馬遷與《史記》不得不說的故事
    我們從《史記》的行文風格和評判傾向中,似乎也能尋到一些司馬遷的個人偏好,今天我們就來了解一下司馬遷。司馬遷生於黃河龍門一個還算吃喝不愁的家庭裡,司馬遷的爺爺當初在相關政策下以粟米換取了爵位,從此他家便不用服徭役。從而司馬遷得以有充分的時間習字讀書,他爸爸也能有空教他,司馬遷幼年便顯示出了他的博聞強識,十歲就通習古文。
  • 因為說錯話,司馬遷受了宮刑,說實話有點冤
    ▲劇照而這個時候漢武帝也知道李陵就是想要搶攻,所以他也沒給李陵什麼好話聽,直接說現在已經沒有多餘的兵馬了,要是想去打的話李陵的隊伍就只能走著去,李陵年輕氣盛直接就跟漢武帝槓上了,告訴漢武帝他可以帶兵走著去。
  • 受過宮刑的司馬遷是如何實現華麗轉身的?
    呂海峰話說,只要我們提起司馬遷這個人,老呂相信,不知道的人還真不多。因為,他的《史記》幾乎是家喻戶曉。我國許多重大的歷史事件,一般都得從《史記》中才能得以尋找。然而,殊不知,他曾經卻是一個受過宮刑的人,也就是我們常說的太監(假男人)。
  • 歷史揭秘:究竟是什麼原因,讓司馬遷遭受如此奇恥大辱?
    公元前108年,38歲的司馬遷繼任太史令之職。太史令乍一聽還挺高大上的,其實不然,也就是一位執掌天時星曆、記錄收集保存典籍文獻的一個無權無勢的小史官。但對於有追求的司馬遷來講。但因年齡、身體狀況以及學識和經歷等諸多原因未能如願,老父期盼司馬遷能完成這個夙願。為此,司馬遷很早就開始做起了功課。司馬遷47歲哪一年,也就是前99年。北方的匈奴對漢王朝的邊塞又進行騷擾。李陵受漢武帝點將出擊匈奴,他馳騁草原,消滅掉幾倍於他的匈奴敵人。李陵接連勝戰的消息傳到劉漢朝廷,漢武帝喜形於色。
  • 司馬遷:血淚著《史記》,精神感千秋
    他也希望自己的兒子司馬遷,能夠繼承家族的傳統,將來做一名朝廷的史官。受父親的影響與教導,司馬遷從十歲就開始學習歷史和古文。他師從當時頗負盛名的學者董仲舒和孔安國,研讀《尚書》、《春秋》等史書,進而博覽古代典籍以至當代的檔案文書,為後來寫作《史記》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 司馬遷與《史記》
    三年後,司馬遷繼承父業,做了太史令,遍覽皇家所藏史料、圖籍和檔案。42歲時,正式開始《史記》的寫作。天漢二年(前99),李陵兵敗投降匈奴,武帝大怒。司馬遷稱言李陵之功,因而以"誣上"下獄。家貧無以自贖,交遊莫救,出於創作《史記》的考慮,他被迫接受腐刑。
  • 【歷史名人】司馬遷生平事跡及主要歷史貢獻
    到汩羅江畔,在屈原投江自沉的地方,高聲朗誦屈原之詩,他痛哭流涕;在淮陰,他搜集韓信故事,了解韓信受胯下之辱而不發,助劉邦成就偉業;在曲阜,與孔子故鄉的一些儒生攬衣挽袖,學行古禮,以此表達對孔子的紀念;在薛城,他走街串巷考察當地民風與當年孟嘗君好客養士之間的關係。可以這樣說,司馬遷在遊歷過程中,不放過任何一個了解歷史的人,不放過任何一個存留於人們口碑上的故事,獲得了許多從古籍中得不到的歷史資料。
  • 司馬遷本來可以不被割掉
    但是緊接著又出現了一個問題,司馬遷原本是可以不必被施以宮刑的,那麼為什麼司馬遷並沒有選擇留自己一個全身,又是一個什麼樣的規矩?《史記·高祖本紀》中提到劉邦,《史記》正好是司馬遷寫的,裡邊寫到劉邦與父老約法三章耳,第一,殺人者、死傷人及盜抵罪,什麼意思?我們得先來介紹一下當時的歷史背景。
  • 司馬遷:一個男人的史詩
    這個識字的放牛娃名字叫司馬遷。父親司馬談在京都長安當太史令,不僅在官辦的圖書館讀了大量的書,家裡藏了大量的書。而且注重民間的各種傳聞,這也影響了他的兒子。司馬遷從小腦子裡裝滿了故事,近代的,遠古的,種類繁多,他的童年生活瀰漫著神秘感。鄰居小孩經常眼巴巴的望著他,希望能聽到他講得故事。司馬遷自己講,他 「十歲則誦古文」 ,他一邊讀一邊做摘記,不懂的地方就請教父親。
  • 《史記》背後,司馬遷的血淚故事
    司馬遷的父親司馬談秉承家族精神,把修撰史書視為自己的神聖職責,一心繼承孔子撰述《春秋》的精神,希望能夠整理和論述上代歷史,為後人流傳一部完美精緻的信史。所以《史記》的準備工作在早在司馬談生前就已經開始。司馬談對司馬遷的影響可謂巨大,他對兒子司馬遷寄予厚望,在臨終前將撰寫歷史的使命傳承給司馬遷。所以,司馬遷此生最重大的任務之一,就是完成這部中華民族歷史上劃時代意義的大作。
  • 司馬遷為了史記奉獻了一生,他到底都有些什麼經歷
    司馬遷父親也是一位歷史學家,原來司馬遷的生活也應該是輕的,關於過去的歷史。可是司馬遷為其時的李陵說了一句話,為他其時失敗屈膝投降的事情解釋了一番,後來就惹到漢武帝了。漢武帝異常朝氣,就把司馬遷處以了宮刑。歷史上,宮廷刑是一種特別可怕的刑罰,因為它是對一個人最大的屈辱,所以一個人不僅有身體上的殘疾,不能稱之為男人,其次是心理上的殘疾這才是最可怕的。
  • 司馬遷甘受腐刑之辱也要完成《史記》
    而且,作為我國的第一部紀傳體通史,它對後世的史學產生了極其深遠的影響,這種「紀傳體編史法」還被歷代的「正史編纂」所繼承沿用。魯迅先生曾經評價道: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讚嘆《史記》偉大的同時,自然不能遺忘它的創作者司馬遷。
  • 司馬遷的史記歷程
    談到史記,就不能不說到它的作者,司馬遷。司馬遷,字子長,西漢左馮翊夏陽人,也即今天的陝西韓城縣,出生於公元前145年。其父親也漢朝太史令司馬談,司馬談去世後,司馬遷繼任太史令。司馬遷自幼生活在民間,二十歲起遊覽名山大川,考察文物古蹟,廣為搜集資料,為他日後撰寫《史記》奠定了深厚的基礎。
  • 司馬遷遭受宮刑,為何不願自盡?
    所以李陵,李陵是李廣大兒子的兒子還是個遺腹子,所以李陵小時候也表示出這種軍事才華,漢武帝就重用,曾經讓他當剛提拔起來,就當了建章營的監督官。當年魏青剛一入伍的時候也當著這個官,看出漢武帝是想重用李陵,所以司馬遷也是察言觀色,研究歷史。他發現這個時候我要替李陵說說話,有可能就正好是揣摩到了聖意。
  • 司馬遷,一代史學家的早年故事
    然而好景不長禍從天降,正當司馬遷拼盡全力撰寫史記的時候。卻遇上了匈奴來襲。在公元前99年,李陵率領5000萬的步兵出擊匈奴雖然經過漫長的奮戰擊退了不少匈奴,但終究是因為孤軍奮戰。人手又不夠,援兵又不能夠很快的到達,被匈奴俘虜了。這對於當時的漢武帝算是當頭一棒。讓本來就很苦惱的漢武帝更加憤怒,然而司馬遷是知道平日裡您的作風和為人的,相信他被俘虜絕非是他的本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