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馬遷:一個男人的史詩

2021-02-23 書房記

文丨書房菌

從一個放牛娃的故事講起。

先來想像一下這樣一幅畫面:在大西北的黃土地上,隱藏著一個僻靜美麗的地方——翻過村東的小山,越過了山下的溪水,在一片綠油油的水草豐美的窪地上。風一吹,牛羊成群顯現。一群不識字的放牛娃正圍繞著一個識字的放牛娃,聽他講書本的故事,講從他父親那聽來的長安。這個識字的放牛娃名字叫司馬遷。

父親司馬談在京都長安當太史令,不僅在官辦的圖書館讀了大量的書,家裡藏了大量的書。而且注重民間的各種傳聞,這也影響了他的兒子。司馬遷從小腦子裡裝滿了故事,近代的,遠古的,種類繁多,他的童年生活瀰漫著神秘感。鄰居小孩經常眼巴巴的望著他,希望能聽到他講得故事。

司馬遷自己講,他 「十歲則誦古文」 ,他一邊讀一邊做摘記,不懂的地方就請教父親。由於他格外的勤奮和絕頂的聰穎,幾乎當時有影響的史書都讀過了。如:《周易》《尚書》《春秋》《左轉》《國語》《詩經》《戰國策》…….他還學習天文、地理、中國、兵法、商業、域外風物…….三千年的古代歷史在頭腦中有了大致輪廓。

一天,快吃晚飯了,父親把司馬遷叫到跟前,指著一本書說:「孩子,近幾個月,你一直在外面放牛,沒工夫學習。我也公務纏身,抽不出空來教你。現在趁飯還不熟,我教你讀書吧。」

司馬遷看了看那本書,又感激地望了望父親,說:「爸爸,這本書我讀過了,請你檢查一下,看我讀得對不對?」

說完把書從頭至尾背誦了一遍。

聽完司馬遷的背誦,父親感到非常奇怪。他不相信世界上真有神童,不相信無師自通,也不相信傳說中的神人點化。可是,司馬遷是怎麼會背誦的呢?他百思不得其解。

第二天,司馬遷趕著牛在前面走,父親在後邊偷偷地跟著。司馬遷把牛趕到草地中央,等牛開始吃草後,他就從懷中掏出一本書來讀,那朗朗的讀書聲不時地在草地上縈繞迴蕩。

看著這一切,父親全明白了。他高興地點點頭,說:「孺子可教!孺子可教!」

司馬談希望兒子有出息,將來比自己強,在司馬遷大概十二歲那年,父親做了一個重大的舉措——從韓城的小村莊遷往長安茂陵。

茂陵這地方距長安不過幾十裡,等於在天子的腳下。年輕的皇帝在茂陵為自己建墳墓,這個陵墓規模巨大,財政預算,將來花掉全國總財政的三分之一。司馬談是主動去的,很多有錢人是被迫去的。漢武帝將天下的富豪往哪趕,一個很明顯的意圖是強化皇權,免得這些人在各地生事。

因為有錢人多,一座繁華的小城很快建立了起來。司馬遷走在街上,隨處可見華屋美宅,高車大馬,再低頭看自己,覺得與周圍的一切是那樣的格格不入。

他懷念老家放牛放羊的小夥伴,懷念黃河邊上山川起伏,河流奔騰的壯麗風景。彼時,他經常攜小夥伴們看黃河,驚嘆他的雄渾,一瀉千裡。還不時聽到對面山腰上的漢子扯著嗓子高唱山歌。

如今,來到陌生的環境,不適應與失落肯定是有的,但他知道自己將來是要子承父業的,他崇拜自己的父親,崇拜自己的家族先人。

父親經常常對他講司馬家族裡的一個牛人叫司馬錯。戰國時期的司馬錯,曾在秦國做高級幕僚,左右秦王的能力勝過著名的縱橫家張儀,他是司馬家族的榮耀。司馬遷從小立志做一名歷史學家。

後來,在父親的推薦下,他拜大學者孔安國和董仲舒等人為師。當時,漢武帝為了統一思想而獨尊儒術,霸道的很。這姓孔的和姓董的雙雙走紅。

司馬談讓兒子拜儒者為師,也是當時的風氣使然,司馬談他本人推崇的是道家,但對儒家學說並不反感,又考慮到兒子的仕途。好比現在的人都說應試教育不好,卻又都希望兒女考高分。到後來,經過這兩位老師的調教,司馬遷對孔夫子畢恭畢敬。

二十歲時,他學有所成,來向老師孔安國辭行。老師除了給他資助,還寫信讓外地的學生和朋友幫助他。司馬遷是孔安國最得意的學生,先生平時對他沒少照顧。

有一次老師發現他面帶菜色,留他吃飯,他就大吃一頓,乘機解饞。那司馬遷是窮的吃不起飯嗎?非也,當時他的母親已經去世,父親經年在長安辦公,但武帝時期全民還是比較富裕,吃喝不愁的。

當時司馬遷心中藏有一個宏偉的計劃,那就是踏遍祖國的山河,為此他早早的開始攢錢,鄰居家大魚大肉,他聞聞香氣罷了。別的學生穿錦衣華袍,他只一襲布衣,清風自來。

二十歲,他已經有了一雙打量歷史和現實的眼睛。那些從竹簡上學到的東西,迫不及待的付諸於行動。

他乘坐官府送公文的驛車,每三十裡為一站。由於父親和老師都是朝廷官員,他受到優待,減少了很多麻煩。他帶的東西不少,除了簡單的生活用品,更多的,是用作記錄的竹簡,絹帛和毛筆。還有最最重要的就是書,他是終其一生,和書本廝守在一起,行萬裡路,也是邊走邊讀的。


離開長安後,朝著東南方向抵達南陽(今河南),棄車乘船,順長江而下。足跡遍布江淮、齊魯國和中原,更出徵到巴、蜀,滇南。

《太史公自序》中說「……遷生龍門,耕牧河山之陽。年十歲則誦古文。二十而南遊江、淮,上會稽,探禹穴,闚九疑,浮於沅、湘;北涉汶、泗,講業齊、魯之都,觀孔子之遺風,鄉射鄒、嶧;戹困鄱、薛、彭城,過梁、楚以歸。於是遷仕為郎中,奉使西徵巴、蜀以南,南略邛、笮、昆明,還報命。……」

他不只是觀風景,發點思古之幽情,他要考察,要詢問老者,要辨別真偽,要順藤摸瓜,展開合理想像。為了一個細節,他會多方求證,不惜跑遠路,往返折騰。

這種介於科學和文學之間的工作,充滿了艱辛。風餐露宿更是家常便飯,飢腸轆轆時,他就像野人一樣爬樹摘果。飽一頓,餓一頓,他根本不在乎,他心中激蕩著大東西。華夏大地,三千年文明史,做筆記,畫草圖,叩問山川歷史。

行了七年,他把孤獨的興奮嘗了個夠,把竹簡上的讀來的古人拜訪了個夠。

他在汩羅江畔憑弔屈原,長時間徘徊不去;他溯流北上訪太湖東案姑蘇臺,想像吳越交戰的壯觀情景;他沿吳淞江而下,到申這個地方尋訪戰國四大公子之一的楚國春申君的遺宮。他過淮陰,並親自看過韓信母親的墳冢,所以韓信之志與眾異的結論才令人可信;他至沛郡豐縣,聽曹翁講漢高祖劉邦的故事,吃驚不小。

告別曹翁,他風塵僕僕的回到了長安。

闊別長安七年,一回長安,他就埋頭整理記錄。一個偉大的歷史學家遙遙在望了。

經孔安國推薦他參加了博士弟子會考,考中了,到宮中做了郎中。不是看病的郎中,而是皇帝的侍從。作為眾多侍從的一員,跟隨著漢武帝的行蹤。

侍從這有分為幾種人,太監,武士,憐人,學者。司馬遷排在末尾,很難和皇帝說上一句話。武帝業餘生活最愛幹的一件事就是皇家獵場上林苑打獵,畢生追求就是做神仙。

他養了大量方士,也就是道士。他們為武帝制定了龐大的計劃,要去封禪泰山,公元113年,大典正式舉行,十八萬人,浩浩蕩蕩的隊伍向泰山進發,道士靠前,儒生退後。但司馬遷很遺憾,沒能去。讓他感到安慰的是,在隨行的隊伍中,有他的父親司馬談可以目睹這一盛典。

但沒想到到了洛陽,父親司馬談就病倒了。聞訊趕來的司馬遷,趕在了父親的彌留之際。

司馬談撒手西去,但他是閉著眼睛去的,他唯一的兒子司馬遷,跪在床前,哭著發誓,一定要繼承他的遺志。

這一年,司馬遷三十五歲。

匆匆料理了父親的喪事,快馬加鞭追趕武帝,他要看清封禪大典所有的細節。當他趕到山腳下,眼前的景象的確壯觀威風。車駕旌旗無數,滿山遍野都是人。此行給了司馬遷很深的視覺刺激和心靈震撼。

後來他寫成《封禪書》,一萬三千多字,在《史記》中幾乎是篇幅最長的。也是歷史上祭祀極為重要的史料。他的史筆,一向是言之有據,翔實而又生動,視野開闊,語言極具個性色彩。

封禪儀式結束三年後,三十八歲的司馬遷繼任太史令。可以名正言順的呆在皇家圖書館,讀各類書籍,接觸塵封的檔案。他伸手拂去那些塵埃,讓歷史得以清晰呈現,包括不少宮廷秘聞,這些東西當中,有些是被掩蓋起來的歷史真相。在浩如煙海的史料中,他大刀闊斧地篩選著,記錄著,竟有一種不知今夕何夕的感覺。

當太史令的這幾年,他仍未娶親,掐指一算,年近不惑之年的司馬遷,還沒有跟女人睡過覺嗎?

這問題好像不夠嚴肅,但很多人想到了這個問題,司馬遷自己恐怕也無法迴避這個問題。司馬家族總還是要有後人去繼承這份事業,也算對得起自己死去的爹娘和祖先。

由於娶親晚,四十幾歲時,司馬遷有了一個女兒。正當他在狹小的寓所全身心地撰寫《史記》之時,卻遇上了飛來橫禍,這就是李陵事件。

天漢二年(公元前99年),這年夏天,武帝派自己寵妃李夫人的哥哥、二師將軍李廣利領兵討伐匈奴,另派李廣的孫子、別將李陵隨從李廣利押運輜重。李陵帶領步卒五千人出居延,孤軍深入浚稽山,與單于遭遇。匈奴以八萬騎兵圍攻李陵。十餘天血戰三次,李陵斬殺了一萬多匈奴,但由於他得不到主力部隊的後援,結果彈盡糧絕,不幸被俘。

李陵兵敗的消息傳到長安後,武帝本希望他能戰死,後聽說他卻投了降,龍顏不悅。滿朝百官交頭接耳,同聲譴責李陵。

司馬遷雙唇緊閉,持笏板站在屬於自己的位置,什麼也沒說,也輪不到他說什麼。漢代的文職官員分很多等,司馬遷秩千石,品級不高。他要說回家說去,拿著毛筆,對著汗青。

只是耳邊響起的都是汙言穢語,還潑向飛將軍李廣的身上。司馬遷的兩隻手抖上了,雙腿自作主張的跨前一步出去了,表示「微臣」有話講。

 

"李陵只率領五千步兵,深入匈奴,孤軍奮戰,殺傷了許多敵人,立下了赫赫功勞。在救兵不至、彈盡糧絕、走投無路的情況下,仍然奮勇殺敵。就是古代名將也不過如此。李陵自己雖陷於失敗之中,而他殺傷匈奴之多,也足以顯赫於天下了。他之所以不死,而是投降了匈奴,一定是想尋找適當的機會再報答漢室。"

武帝聽後,眉頭一皺,隨手一揮,將司馬遷下獄,罪名是「沮貳師」,攻擊貳師李廣利的意思。罪名不小,落到酷吏手中,被提審,拷打,驚嚇,身心備受折磨。漢武帝手下的酷吏是出了名的,判案之迅速令人瞠目結舌。

有個叫義縱的酷吏一天拿下四百顆人頭,另一個酷吏抓緊時間在冬天殺人,因為劉邦有規定,入春停止行刑。這位酷吏喟嘆說:「再給我一個月的時間,我把這些傢伙全殺光!」司馬遷寫《酷吏吏傳》,寫到後來用了四個字,「以上為能」——皇上認為這些酷吏很能幹。

據漢朝的刑法,司馬遷當斬首。死刑有兩種減免辦法:一是拿五十萬錢贖罪,二是受"腐刑"。司馬遷官小家貧,家人四處奔走借錢,也拿不出這麼多錢贖罪。劊子手亮出了尖刀和猥褻的笑容了,司馬遷那一聲撕心裂肺的慘叫,喊叫了百代偉人的奇恥大辱。

腐刑既殘酷地摧殘人體和精神,也極大地侮辱人格。司馬遷當然不願意忍受這樣的刑罰,悲痛欲絕的他甚至想到了自殺。可後來他想到,人總有一死,但"死或重於泰山,或輕於鴻毛",死的輕重意義是不同的。他覺得自己如果就這樣"伏法而死",就像牛身上少了一根毛,是毫無價值的。

他想到了孔子、屈原、左丘明和孫臏等人,想到了他們所受的屈辱以及所取得的驕人成果。司馬遷頓時覺得自己渾身充滿了力氣,他毅然選擇了腐刑。面對最殘酷的刑罰,司馬遷痛苦到了極點,但他此時沒有怨恨,也沒有害怕。

他只有一個信念,那就是一定要活下去,一定要把《史記》寫完,正因為還沒有完成《史記》,他才忍辱負重地活了下來。

司馬遷出獄後倒升官了,武帝把這個有才華的人安排在身邊,封他為中書令,相當於貼身秘書。他上班儘量顯得恭敬,下班則閉門寫書,拒絕所有交遊和應酬。

他大約四十二歲開始寫《史記》。現在年近半百,寫了七八年了。也許以前的文章比較平和,自從受了宮刑,文風為之一變,充滿了戰鬥性。

戰鬥性來源於屈辱感,受刑之後,他再不去父母的焚前祭掃、無顏面對父母的在天之靈。《報任安書》中,他描繪受刑後的心境和處境,字字帶血

:「是以腸一日而九回,居則忽忽若有所亡,出則不知所如往。每念廝恥,汗未嘗不發背沾衣也。」

然而《史記》絕不是個人化的寫作,是方方面面的。司馬遷長期的學養和歷練使他能夠站的更高,既有戰鬥性,又又公正性;既有鮮明的立場,又有冷靜客觀的呈述。他日日夜夜的思考,低著頭叩問歷史,把聲音留給了後世。

又過了一個十年,這一年他五十六歲,是公元前90年,是司馬遷寫完《史記》的第二年。這以後史籍上不再有他的任何記載。他的死成了一個謎,各種猜測都有,有人說他寫的書被人呈送漢武帝,丟了性命。有人說他連人帶書消失在名山大川。

為我們撥開歷史迷霧的人,傳給我們文脈的人,他自己卻隱入了迷霧之中。

《史記》是一部紀傳體通史,全書本紀十二篇,表十篇,書八篇,世家三十篇,列傳七十篇(包括太史公自序),共一百三十篇。今本史記一百三十卷,涉及西漢以前的政治、軍事和文化,包羅萬方,又融會貫通。上至帝王,下至平民百姓,各行各業,形形色色的人,在太史公的筆下,寥寥數語,就活靈活現,大處把握和細節鋪陳,他都做的很到位。不僅在民間廣為流傳。連中國歷代文豪,也幾乎無不推崇司馬遷。

魯迅對它的評價最為精闢:「史家之絕唱 無韻之《離騷》」 。清初著名學者顧炎武說:「秦楚之際,兵所出入之徒,曲折變化,唯有太史公序之如之指掌…..蓋自古史書兵事之詳,未有過此者。太史公胸中自有一天下大勢,非後代書生所能也。」司馬遷自己講: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成一家之言。他以一人之偉力,單手託起史學與文學兩座巔峰,為中華文明提供了極為豐富的精神資源。


司馬遷的功績,怎麼說都不過分,如果沒有司馬遷的《史記》,遍及全球的十幾億炎黃子孫將發生「身份」認同的危機。在他之前,也有史學家各類記載和民間傳說,但不成系統,形不成源流,是他首創了紀傳體通史,他筆下的諸多皇帝,從遠古到戰國,無一例外的追溯到皇帝。五千年的文明哪裡來?就是從司馬遷的《史記》來的。甚至可以這樣說:有一定文化修養的中國人,如果不讀司馬遷,不讀其人其書,那真的是令人遺憾。

書房記

知識 | 思想 | 文學 | 趣味

小編:書房菌(微信 wwwww0515)

合作郵箱:qinke04@163.com

相關焦點

  • 司馬遷與《史記》不得不說的故事
    司馬遷與《史記》不得不說的故事魯迅曾贊《史記》道:「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史記》作為首開我國紀傳體文學先河的史書,絕對當得起如此評價,那麼寫成這部史詩巨作的司馬遷,是個什麼樣的人呢?我們從《史記》的行文風格和評判傾向中,似乎也能尋到一些司馬遷的個人偏好,今天我們就來了解一下司馬遷。司馬遷生於黃河龍門一個還算吃喝不愁的家庭裡,司馬遷的爺爺當初在相關政策下以粟米換取了爵位,從此他家便不用服徭役。從而司馬遷得以有充分的時間習字讀書,他爸爸也能有空教他,司馬遷幼年便顯示出了他的博聞強識,十歲就通習古文。
  • 司馬遷坎坷的心路歷程和對皇權的抗爭
    篇共52萬字,乃太史公司馬遷畢生心血,我們從作品當中可以看到,它不僅僅是一部闡述歷史的書籍,而且融入了作者司馬遷強烈的愛憎之情和主觀意念。司馬遷因「李陵之禍」慘遭宮刑,使得他對歷史人物和事件有了更深層次的領悟,所以司馬遷在寫歷史的時侯將個人的感悟也融入了其中。
  • 司馬遷與《史記》
    再如他有一個進步的社會理想,即君明臣賢、公正合理、百姓安居樂業、社會繁榮富裕。為此,他懲惡揚善,與廣大百姓的愛憎情感比較接近。除《史記》外,司馬遷還存有《報任安書》、《悲士不遇賦》及《素王妙論》佚文。對於反抗暴秦的英雄人物,司馬遷也給予了熱情歌頌。陳涉是抗秦先鋒,司馬遷將其起義與湯武革命、孔子作《春秋》相提並論,並把陳涉列入"世家"與諸侯同視,給其以相當高的歷史地位。另一位抗秦英雄項羽,司馬遷亦不以成敗論之,飽含同情地描寫了其一生事跡,肯定了他摧毀暴秦主力的歷史功績,並寫入"本紀",與帝王同列。
  • 司馬遷慘遭奇恥大辱後,寫下歷史名篇,讓漢武帝悔恨一生!
    文|常聞君言在西漢時期,司馬遷因替好友李陵求情,惹怒漢武帝,他的餘生在監獄中度過,慘遭宮刑,身受奇恥大辱,剝奪了他當男人的權力,此後的一生只能帶著絕望生活,但他沒有放棄活下去的希望,煎熬多年,寫下了130卷的《史記》,讓後人從他的故事中得到警鐘。凡事不要和權威高的人較量,最後只能弄的被遍體鱗傷。
  • 《荷馬史詩》中的特洛伊城,就在土耳其,因一個女人而毀滅
    說到「特洛伊木馬」,在沒有發掘出特洛伊古城遺址之前,人們一直以為它只是個存在於《荷馬史詩》中的地名,一個虛擬的戰場罷了。而在考古學界,也一直有人堅信《荷馬史詩》是真實的記載。其中記載了一位希臘的絕世美女海倫,被特洛伊人搶走,然後引發了長達十年的戰爭。
  • 《一個女人的史詩》:愛一個男人的前提是,先俘獲他的心
    小潘·女性文學系列小潘談情說愛 籤約作者原創01嚴歌苓的小說之所以讓人動容,就是因為無論是她的文筆還是寫作風格都令人折服,而她書中刻畫的人物形象,會讓人有更深刻的感悟,《一個女人的史詩或許,田蘇菲的愛是盲目的,愛一個男人的前提是,先要撬開他的心,連一個男人的心都不了解,怎麼去愛他呢?歐陽萸真的是個冷血的壞蛋嗎?
  • 受過宮刑的司馬遷是如何實現華麗轉身的?
    呂海峰話說,只要我們提起司馬遷這個人,老呂相信,不知道的人還真不多。因為,他的《史記》幾乎是家喻戶曉。我國許多重大的歷史事件,一般都得從《史記》中才能得以尋找。然而,殊不知,他曾經卻是一個受過宮刑的人,也就是我們常說的太監(假男人)。
  • 人固有一死,或重於泰山,或輕於鴻毛,司馬遷的死是重於泰山嗎
    但是寫這句話的司馬遷之死能夠稱得上是重於泰山嗎?這恐怕還是一個值得商榷的問題。因為給李陵說情,漢武帝劉徹對司馬遷大為惱怒,要處死司馬遷。為了完成《史記》,司馬遷選擇遭受腐刑。應該說司馬遷的一生是幸運的,是充滿理想的,同時也是不幸的。作為一個男人,被施加以腐刑,這是何等的奇恥大辱,是一個人多麼不能忍受的事啊。
  • 他對司馬遷說了8個字,司馬遷:殺得好
    其實,在處死鉤弋夫人之事上,不僅我們 疑惑,即便是當時已經名譽天下、飽讀詩書的太史公司馬遷也一樣不解,但就在漢武帝召見了司馬遷之後,司馬遷卻恍然大悟,大呼:「昭然遠見,為後世計慮!」意思也很明確,對於漢武帝誅殺鉤弋夫人之事,他持贊同意見,殺得好,乃是遠見卓識,是為了後世考慮。這又到底是作何解呢?
  • 司馬遷在史記裡撒了一個謊
    我第一次看到烽火戲諸侯這個故事的時候就覺得,這跟妲己亡殷、西施亡吳、貴妃亂唐如出一轍,是蔓延在歷史裡的直男癌思想,王朝興盛就是男人治國有方,亡國了就說女人紅顏禍水。在舊時的男權社會,一個女人才不會有這麼大的能耐導致亡國。而且,細看烽火戲諸侯的故事,裡面的bug比安卓系統還多。
  • 歷史揭秘:究竟是什麼原因,讓司馬遷遭受如此奇恥大辱?
    公元前108年,38歲的司馬遷繼任太史令之職。太史令乍一聽還挺高大上的,其實不然,也就是一位執掌天時星曆、記錄收集保存典籍文獻的一個無權無勢的小史官。但對於有追求的司馬遷來講。但因年齡、身體狀況以及學識和經歷等諸多原因未能如願,老父期盼司馬遷能完成這個夙願。為此,司馬遷很早就開始做起了功課。司馬遷47歲哪一年,也就是前99年。北方的匈奴對漢王朝的邊塞又進行騷擾。李陵受漢武帝點將出擊匈奴,他馳騁草原,消滅掉幾倍於他的匈奴敵人。李陵接連勝戰的消息傳到劉漢朝廷,漢武帝喜形於色。
  • 讀懂司馬遷
    了解司馬遷的心靈結構對於解讀《史記》來說是相當重要的。《史記的讀法》認真用心地讀司馬遷留下來的《史記》這本書,不是為了研究漢代的歷史,不是為了享受好看的故事,更不是為了考據書中內容的對錯,而是為了認識司馬遷這個人——他的思想、他的人格,他對於什麼是「歷史」所提出來的觀念,他對於史學家任務與角色的執著態度。
  • 司馬遷的長眠地——陝西韓城司馬遷祠
    司馬遷祠位於陝西省韓城市芝川鎮,國家4A級旅遊景區、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韓城諸名勝之冠。接下來小編就帶大家去瞻仰一下。司馬遷祠廣場司馬遷祠東臨黃河,西枕梁山,始建於西晉永嘉4年。東西長555米,南北寬229米,面積4.5萬平方米。
  • 「史聖「司馬遷:可怕的是有顆閹割的心!
    這使我們想起公元前一世紀,關在蠶室裡,一面服刑,一面養傷,一面寫作《史記》的司馬遷,幾乎有著相類似的境遇。公元前的司馬遷,與「文革」中的顆準,其實都是「雅努斯」!用史聖來詮釋這本日記的作者的苦衷,正是說明後來人其實懂得,應該如何歷史地、辯詆地去理解前人走道的路,和他在某個時期寫出某些作品,而從中汲取教訓。
  • 伯夷列傳:傳記不像傳記,司馬遷是在借題發揮、發洩情緒?
    」當然,沒有人會聽他們的,接著一個月不到,周武王就把商紂王朝推翻了,並且重新建立一個朝代——周代。伯夷叔齊雖然也覺得商紂王朝的確太過殘暴,合該滅亡,但也不認為應該被臣子推翻。他們覺得周武王的做法是不對的。
  • 古代宮刑讓人心驚膽戰,卻成就了一個偉大的男人
    說起司馬遷,讀書人無不知曉。漢武帝作為一國之君,權威是很重要的,哪怕一條道走到黑,也不能有一絲妥協,司馬遷就是個倒黴蛋,撼動了領導的權威,撞在了槍口上。司馬遷為李陵辯護,說人家當時不過是寡不敵眾迫不得已,情有可原嘛!漢武帝聽罷,說這還得了,你司馬遷算什麼東西。於是司馬遷差點小命不保,大家求情,最後死罪可免,活罪難逃,就這樣得了個宮刑。宮刑是怎麼回事,我就不多說了,確實不知道,自己百度一下,再進行一下腦補就差不多了。
  • 呂雉:劉邦是一個沒有責任心的男人
    但是家裡還有一個男人,這個男人就是審食。 根據《史記.酈生陸賈傳》中記載:「闢陽侯幸呂太后,人或毀闢陽侯於孝惠帝,孝惠帝大怒,下吏,欲誅之。 劉邦當皇帝以後,審食由於照顧劉邦家人有功,還被封了一個侯,審食是在劉邦起兵反秦的時候跟著他的,劉邦派他來照顧自己的家人。
  • 司馬遷為了史記奉獻了一生,他到底都有些什麼經歷
    學習過歷史的人都必須知道司馬遷。他對中國古代史書的貢獻是巨大的,「史記」使司馬遷成為世世代代的名著。但在完成「史記」之前,司馬遷的人生也發生了重大變化,可以說,他完成這本書的情況非常屈辱。我們都知道,在古代,歷史學家是一個非常重要的位置,因為處於這個位置的人必須記錄歷史,因為在古代,保存信息是非常困難的,不像現在發生的那樣。
  • 司馬遷與《史記》不得不說的故事
    司馬遷與《史記》不得不說的故事魯迅曾贊《史記》道:「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史記》作為首開我國紀傳體文學先河的史書,絕對當得起如此評價,那麼寫成這部史詩巨作的司馬遷,是個什麼樣的人呢?我們從《史記》的行文風格和評判傾向中,似乎也能尋到一些司馬遷的個人偏好,今天我們就來了解一下司馬遷。司馬遷生於黃河龍門一個還算吃喝不愁的家庭裡,司馬遷的爺爺當初在相關政策下以粟米換取了爵位,從此他家便不用服徭役。從而司馬遷得以有充分的時間習字讀書,他爸爸也能有空教他,司馬遷幼年便顯示出了他的博聞強識,十歲就通習古文。
  • 司馬遷被處宮刑後,他漂亮的夫人是怎麼待他的?你可能永遠想不到
    首先我們來看《史記》這本書,他是歷史上罕見的一本紀傳體通史,也是司馬遷父子完成的奇蹟。他們將華夏大地上自神仙傳說開始的所有歷史全部都整理了出來,這在當年根本是不可能完成的人物。舉個例子,西方沒有人著出《史記》這樣的宏偉巨作,於是他們的歷史都 根據民間的敘事短歌綜合編撰,形成了一種充滿幻想和神話色彩的《荷馬史詩》。而這樣虛幻的詩歌,卻被他們當成了正史。所以,慶幸中國有《史記》,我們才有了完整的傳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