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揭秘:究竟是什麼原因,讓司馬遷遭受如此奇恥大辱?

2020-12-14 說歷史品人生

公元前108年,38歲的司馬遷繼任太史令之職。

太史令乍一聽還挺高大上的,其實不然,也就是一位執掌天時星曆、記錄收集保存典籍文獻的一個無權無勢的小史官。但對於有追求的司馬遷來講。這項工作是如魚得水,就從這一年開始,司馬遷就準備了他的鴻篇巨著《史記》的籌劃和撰寫工作。

其實,作為史官除記錄、收藏、保存文獻之外也有整理記錄帝王聖賢德治的言行以及收集天下的遺文古事,通過敘事論人的方法闡述觀點,說明利害,然後整理成冊,為統治階層提供借鑑的義務。在司馬遷之父司馬談作太司令期間,就計劃編寫一部空前的、系統的歷史巨著。但因年齡、身體狀況以及學識和經歷等諸多原因未能如願,老父期盼司馬遷能完成這個夙願。為此,司馬遷很早就開始做起了功課。

司馬遷47歲哪一年,也就是前99年。北方的匈奴對漢王朝的邊塞又進行騷擾。李陵受漢武帝點將出擊匈奴,他馳騁草原,消滅掉幾倍於他的匈奴敵人。李陵接連勝戰的消息傳到劉漢朝廷,漢武帝喜形於色。眾群臣是拜年話說個不停,象什麼明主遇到良將,大漢江山萬年長啊等等。

其實,李陵只帶5000精兵。取得如此戰績,讓匈奴人誤以為是漢朝主力。然後就以舉國之力對付李陵。李陵終寡不敵眾,戰敗被俘。消息又傳到朝廷,漢武帝是火冒三丈:敗軍之將傷我大漢國威。接著眾大臣又來個一邊倒,李陵打勝仗純屬於僥倖取勝的,或許剛開始他就沒安好心……就這樣,李陵又成了落水狗。

漢武帝問司馬遷有何看法,司馬遷的回答有兩點:一,李陵帶5000人馬,殺敵無數,已足以告慰天下之人了;二,他被俘,或許欲將功贖罪,再圖謀報答聖上。就這一句話兩小點,把武帝惹惱了,他認為是為李陵辯護。一怒之下將司馬遷投入大牢,罪名是「誣罔主上」。其意就是攻擊污衊皇上。

後來,大約過了一年多的時間。漢武帝就派一個名叫公孫敖的人,到匈奴一探李陵情況。幾個月之後終於打聽到了,說李陵正在替匈奴操練兵馬。漢武帝大怒:你被俘丟人不說,還敢幫敵人訓練兵馬滅我漢朝。就這樣李陵家人、族人被誅滅九族。司馬遷死罪。

當時,死刑犯想活下來,有兩條路可以走。第一就是交納50萬錢;第二接受宮刑。司馬遷作為無名無利的小史官50萬錢無疑是天文數字,借,自己在死牢中,誰願借呢?用啥還呢?

現在司馬遷只能在宮刑和死刑之間進行選擇。司馬遷明白:選擇死顯然是最簡單的,就連一個奴隸,一個婢女,在受到侮辱時也會選擇死亡,更何況是敢於直言的史官呢?當然,如果被官府行刑而死,名聲就是罪大惡極,死有餘辜;如果是自殺,也沒有幾人同情其殉節,極可能被認為智盡無能,咎由自取。這些,都還是小事,關鍵的是自己作為一個史官一無所為,如何向列祖列宗交代?父親的夙願並沒有完成,如何告慰父親?

通過思想鬥爭,最後選擇宮刑——男人最沒尊嚴的活法!

司馬遷在獄中三年,《史記》的撰寫從不間斷。

接受宮刑的人懼冷怕風,時時刻刻有死亡的風險。因此施宮刑的牢房必須有保暖的設備,如同鄉下養蠶的房子,因此「宮刑」也被稱之為「下蠶室」。

宮刑出獄之後,他精神枯槁,弱不禁風,「每念斯恥,汗未嘗不發背沾衣也」。就連昔日好友(如任安)也不理解他。當時的司馬遷備受極大的精神折磨。

到公元前93年的11月他給好友任安的信(即《報任安書》)中透露《史記》130篇完成了。

請關注下篇《歷史揭秘:司馬遷死亡之謎》

相關焦點

  • 被「去勢」的司馬遷遭受了什麼?一篇《報任安書》訴盡悲涼
    人固有一死,死有重於泰山,或輕於鴻毛——司馬遷《報任安書》司馬遷的一篇《報任安書》千古絕唱,這句名句也是千古流芳,它曾經激勵著多少仁人志士為了家國大義赴湯蹈火,在所不惜。《報任安書》是司馬遷寫給好友任安的回信,這篇精彩文不僅闡述自己不能「推賢進士」的原因,而且還鏗鏘有力、擲地有聲地抒發了自己的憤懣和遭遇宮刑的悲涼!
  • 古代史:司馬遷遭受宮刑,發憤著書
    可是我有什麼高貴的身份呢?」司馬遷想到這裡,嘴角上浮出悽然的一笑。「為皇上掌管文獻資料,觀察天文星象,這在皇上看來,不過是用巫師、僕人一樣低賤。皇上把我們就當做優伶和侏儒一樣蓄養著,驅使著、朝中顯貴們當然更瞧不起我們了。我雖然把自己的事業看得那祥神聖和崇高,為了它,我耗費掉全部心血,哪怕犧牲掉性命,也決不後悔。但這一切在皇帝和權貴的眼裡算什麼呢?
  • 人固有一死,或重於泰山,或輕於鴻毛,司馬遷的死是重於泰山嗎
    司馬遷用自己的畢生精力寫成了鴻篇巨製《史記》,這本書的價值不用多說了,被魯迅先生稱之為「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司馬遷在自己的《史記》中曾經寫過「人固有一死,或重於泰山,或輕於鴻毛」,這句話因為被毛主席在《為人民服務》一文中引用過,所以更是家喻戶曉。
  • 司馬遷寫《史記》時,選擇紀傳體的原因是什麼?
    《史記》是歷史之中非常獨特的一本著作,而且也是紀傳體創作的先河,對後世的影響也特別的深遠。那麼紀傳體究竟是什麼樣的呢?有對後人能夠帶來什麼呢?原本歷史的記載都是通過時間線索來記錄的,但這時候人物就不夠完整了,甚至會被分割成一塊塊的碎片,很難能夠記住完整的一個歷史人物。
  • 司馬遷,不幸人生,成就了他的偉大!
    這是司馬遷帶給我們後世最寶貴的優良財富,也正是實踐著這句話,他才寫出了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的《史記》!但是再真實的史書也是人寫的,司馬遷雖然大膽說真話,但他終究是人而不是神,他也有七情六慾,喜怒哀樂!在他大量應用史實豐富整個《史記》的內容時,不免夾雜著個人的感情,這也是魯迅先生為什麼說史記是無韻之《離騷》的原因。
  • 司馬遷遭受宮刑後,寫出了這部奇書,孩子們必讀
    李陵和司馬遷是好哥們,司馬遷這小夥子耿直,因為他從祖輩一直是從事史家活動。家裡有傳承。太史公這類人都一個性格,敢於直言,秉筆直書,所以歷朝歷代的皇帝都怕他們,只怕筆頭一動,寫上點什麼不光彩的事情,遺臭萬年。所以皇帝和史官一直都都是心裡互恃著。最後皇帝勝。李陵是西漢名將,在與匈奴的一場戰役中,以5000人對80000人。
  • 《報任安書》:司馬遷的無奈與堅守
    但從司馬遷的回信中可知,他是叫司馬遷利用他能接近皇帝的便利條件向皇帝「推賢進士」。一個深陷囹圄的人,竟有如此氣節,單就這一點來說,任安表現出了對大漢王朝的忠誠。但從司馬遷的回信中,還可以看出,任安是對司馬遷不滿的,因為司馬遷說「若望僕不相師用」(好像抱怨我沒有遵從您的教誨),意思是司馬遷沒有採納任安的建議。而實際情況是個什麼樣子的呢?
  • 司馬遷遭受宮刑,為何不願自盡?
    當年魏青剛一入伍的時候也當著這個官,看出漢武帝是想重用李陵,所以司馬遷也是察言觀色,研究歷史。他發現這個時候我要替李陵說說話,有可能就正好是揣摩到了聖意。可是沒想到的,漢武帝聽完這番話,雷霆大眾說好你司馬遷那你怎麼有這種奇談怪論呢?你什麼意思?
  • 因為說錯話,司馬遷受了宮刑,說實話有點冤
    ——司馬遷《報任安書》前言對於司馬遷大家想必是一定不會陌生的,司馬遷作為中國古代歷史上偉大的史學家,寫出了《史記》這樣優秀的作品。如今看來,《史記》不僅是一部史書,而且具有極高的文學價值。為什麼對司馬遷會有這麼高的評價?
  • 【歷史名人】司馬遷生平事跡及主要歷史貢獻
    可以這樣說,司馬遷在遊歷過程中,不放過任何一個了解歷史的人,不放過任何一個存留於人們口碑上的故事,獲得了許多從古籍中得不到的歷史資料。回朝後,司馬遷被任為郎中,聽命於皇帝左右,多次隨駕出巡,還奉命出使巴、蜀、昆明等地。
  • 司馬遷遭受宮刑以後,他的愛人怎麼樣了,看完以後令人唏噓不已
    司馬遷是一位偉大的史學家,他編纂的《史記》被稱為「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列為《二十四史》第一部。司馬遷的作品在歷史長河中熠熠生輝,自身卻遭受巨大的苦難。
  • 楊照的《史記》導讀,如何走進司馬遷的歷史世界?
    此外,今天我們讀《史記》,還可以學習司馬遷看待歷史的態度,以及書寫歷史的方式。在一般的教育體制下,從課本裡學到的往往是一堆固定的事實,往往讓人以為歷史就是什麼時間什麼人在什麼地方做了什麼事。用這種方式學習歷史會有兩個嚴重的問題:第一,我們以為歷史都是拿來背誦的,而為了應付考試背下的這些事實,絕大部分都會在考後迅速遺忘;第二,我們很難去思考究竟可以在歷史中學到什麼,尤其是與現實相關的智慧。司馬遷不是用這種方式看待歷史的。在讀《史記》時,我們首先要了解司馬遷的「史識」。單純看數字,《史記》有一百三十篇,多達五十二萬餘字,是一部很龐大的書。
  • 司馬遷:血淚著《史記》,精神感千秋
    作者:張風莉什麼是歷史?黑格爾說:「歷史,就是一種隱藏的力量」。歷史是自然界和人類社會的發展與演變,是人類文明的傳承與軌跡。俄羅斯歷史學家克柳切夫斯基說:「如果喪失對歷史的記憶,我們的心靈就會在黑暗中迷失。」
  • 讀懂司馬遷
    了解司馬遷的心靈結構對於解讀《史記》來說是相當重要的。《史記的讀法》認真用心地讀司馬遷留下來的《史記》這本書,不是為了研究漢代的歷史,不是為了享受好看的故事,更不是為了考據書中內容的對錯,而是為了認識司馬遷這個人——他的思想、他的人格,他對於什麼是「歷史」所提出來的觀念,他對於史學家任務與角色的執著態度。
  • 司馬遷留下的《史記》,到底是要表達什麼?
    史記的態度是什麼?歷史的重要性一直以來都被人們認為是作為是一種借鑑,而不是一門學問。但歷史之所以要被銘記,更多的意義在於自考(自我考察),還有就是總結規律。司馬遷如果只是純粹地將司馬遷的《史記》看作一本缺少感情史書,這就白費司馬遷的苦心了。司馬遷的核心思想是「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成一家之言。」
  • 李陵事件,給司馬遷帶來了什麼影響,是否成就了司馬遷?
    其中的史家絕唱乃司馬遷所作之《史記》和司馬光所作之《資治通鑑》。《史記》是我國第一部紀傳體通史,開創了歷朝歷代之正史的寫作體例,被列為二十四史之首,被魯迅先生譽為: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先說一下《史記》的成書背景。漢武帝天漢二年(前99年),武帝欲讓李陵為出師匈奴的李廣利護送輜重。但是,李陵謝絕了這個任務,並主動請步兵五千到單于王庭以擊之。
  • 文義跌宕,情思幽微,司馬遷究竟想在《伯夷列傳》中表達什麼?
    司馬遷將本篇置於首位,是為表明作者為古人立傳的宗旨及入傳的取捨標準,有發凡起例的作用。《伯夷列傳》以伯夷、叔齊為開始,縱向延伸,從古至今,像伯夷這樣的人,他舉了很多例子。也就是說,天下如伯夷這類人,雖然有千千萬萬,但是歷史上卻沒有他們的痕跡,書籍、經傳等,都沒有他們的記載。他們或長壽,或短命,都一樣的悄無聲息地死在水邊林下。
  • 司馬遷,一代史學家的早年故事
    司馬遷,一代史學家的早年故事。司馬遷這個人物,大家應該都是比較熟悉的。他所撰寫的史記這一本書,被奉為紀傳體史書撰寫的頭一例。史記這一本書也是後來史學家編撰史記通史的一個典範之作。史記這一本書存在了3000多年的歷史價值以及故事上至三皇五帝下至太初元年。
  • 「禹鑄九鼎」是司馬遷故意曲解《左傳》記載?九鼎究竟何人鑄造?
    然而圍繞著九鼎的一切卻猶如霧裡看花一般,叫人總看不真切,以至於後世子孫弄不清九鼎究竟是一隻還是九隻,其上刻的是什麼圖案,下落如何。甚至連九鼎是否真實存在在史學界都一度存疑,這不得不說是件非常遺憾的事。②司馬遷對《左傳》的「有意」誤讀然而司馬遷究竟依據什麼把鑄九鼎的功績歸功於夏禹呢?目前已不可考。本人推斷:「禹鑄九鼎」很可能是司馬遷的「原創」,用於抬高夏禹的形象。其實這也不難理解,司馬遷處於儒學大盛的時代,自小深受儒家思想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