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報任安書》:司馬遷的無奈與堅守

2020-12-14 張林朝愛讀者

《報任安書》:司馬遷的無奈與堅守

《報任安書》是司馬遷寫給任安的一封回信。這個名稱是後人附加的。其內容的版本流傳下來的很多,個人認為,目前最為規範可信的當屬《漢書》卷六十二(中華書局一九六0年七月版第二七二五頁)司馬遷傳裡的記載了。

任安是在獄中給司馬遷寫的信。這封信的內容不可考。但從司馬遷的回信中可知,他是叫司馬遷利用他能接近皇帝的便利條件向皇帝「推賢進士」。一個深陷囹圄的人,竟有如此氣節,單就這一點來說,任安表現出了對大漢王朝的忠誠。但從司馬遷的回信中,還可以看出,任安是對司馬遷不滿的,因為司馬遷說「若望僕不相師用」(好像抱怨我沒有遵從您的教誨),意思是司馬遷沒有採納任安的建議。

而實際情況是個什麼樣子的呢?這還要從任安當時所面臨的處境說起。

任安早年是大將軍衛青的門下。在漢庭著名的「巫蠱之禍」發生時,任安當時是護北軍使者,握有兵權。當戾太子劉據派人持節要求他發兵救助時,任安接受了符節,但他卻沒發兵,而且還緊閉城門,沒有接應太子劉據並加以保護。這個事件被平息之後,漢武帝封賞了追捕太子的人,而把跟隨太子及為太子助戰的人都治罪了。然而,很快局勢翻轉,儘管沒有直接真實的史料證明漢武帝承認了太子劉據的無辜和冤屈,但漢武帝是在用實際行動表現著。他把先前的處理倒了過來,就是把之前與太子做對的全部治罪。也就是在這個時候,漢武帝也怪罪任安了,他認為當時任安沒有幫太子,是因為任安想坐持兩端。於是就將任安下獄。或許任安就是漢武帝內心對太子無辜的祭奠。

由此,不難推測,任安叫司馬遷「推賢進士」,無非就是叫司馬遷替他向皇帝求情,放他一馬。這一點,只可意會,無處尋覓,這封回信中不露絲毫端倪。回信中多次表達了司馬遷本人因宮刑受辱而「動而見尤」(稍有行動就會被指責)、「欲益反損」(想把事情辦好卻導致更加不好的結果)、「適足以發笑而自點耳」(反而讓人恥笑而使自己受辱罷了)等等的無奈。這也是司馬遷的高明之處。一方面褒譽了任安身陷囹圄不忘為國的憂國情懷;另一方面表達了自己心有餘而力不足、無能為力的自責。其實,司馬遷當時的處境令他不便再在皇帝面前進言,而更重點的一點是,他太了解漢武帝了,他絕不可能放過任安。因此,司馬遷最後說「今已虧形為掃除之隸,在闒茸之中,乃欲卬首信眉,論列是非,不亦輕朝廷、羞當世之士邪?」(現在我已經身體殘廢成為打掃汙穢的奴僕,處在地位卑賤的人的行列,還想昂首揚眉,評論是非,這不也是輕視朝廷、使當世的君子們感到羞恥嗎?)司馬遷說出了他內心的無奈。

因此,這封回信也就有了雙重含義,一方面,司馬遷充分表達了他不能「推賢進士」的理由,另一方面,藉此說明自己所遭受的恥辱,充分抒發了自己的憤懣之情,以及自己為此要實現的志向。

整體上說,其內容主要有這幾個方面:一是向任安解釋了自己不能按他的要求去做的原因;二是他為什麼要替李陵辯護;三是為什麼會因此而下獄;四是為什麼甘願受辱(其實也是無奈受辱,因為他無助);五是他為什麼要在奇恥大辱中苟活。

司馬遷的入仕,並沒有像當時的正統的由鄉曲舉薦,而是皇帝看在其父親司馬談的面子上,讓他在朝中當差。而他所從事的工作,並不像外人所重看的那麼光鮮,而是皇帝平常戲弄的對象,如倡優般的低下。如若犯法受誅,就像九頭牛身上的毛失去一根,像地上的螻蛄和螞蟻死去一樣。

即便是職位低下,但司馬遷還是志向遠大,他為了能幹出成就,謝絕了與親戚朋友的交往,甚至「忘家室之業」,全身心地投入到工作中去,希望能幹出成就,得到皇帝的賞識。

然而,事與原違。他和李陵其實也只是一般的同事關係,兩人連酒都沒喝過。可為什麼司馬遷要替李陵辯護呢?司馬遷的想法其實也很善良很樸素。一是他儘管平日裡沒怎麼與李陵接觸,但也了解李陵是個孝順父親、有節操、懂得禮義、沒有私心的正人君子。他勇敢無比,僅帶區區五千人,竟打到胡地中心,單于的王庭。他的兵敗投降,在司馬遷看來也僅僅是無奈之舉,以李陵的為人,他還會找機會報效漢朝的。二是李陵失敗後,皇帝「慘悽怛悼」,悲痛不已。可是之前那幫在李陵大勝時「舉觴上壽」的大臣們卻沒一個出頭想辦法為皇帝解難。

在這樣的情況下,司馬遷為李陵辯護,他的目的很純粹,就是為李陵說說情,讓皇帝想開一點。不成想他為此付出了巨大的代價,真是「天有不測風雲,人有旦夕禍福。」照他自己的說法,他之所以有罪,完全是他自己沒把話說清楚說明白造成的。在有罪的問題上,他隻字未報怨皇帝,只提了幾個字「以為僕沮貳師」(以為我是在攻擊貳師將軍)。看似簡單的幾個字,其實有深刻的內涵。而且也不僅僅是這簡單的幾個字所表現的那樣。因為貳師將軍李廣利是李夫人的哥哥,是皇帝的外戚。而且,當時的公卿王侯一面倒地落井下石,一是為皇帝找臺階下,二是為李廣利沒能及時營救李陵開脫。在這樣的情況下,相當於司馬遷一人站到了眾人的對立面了。更為重要的是,司馬遷為李陵的辯護僅僅是一種推測,有誰會保證李陵今後不會變節?或許這也是司馬遷之所以認為自己獲罪是因為自己「未能盡明」,自己沒有把話說清楚明白;「明主不深曉」,皇帝沒有理解他的最終心意。

司馬遷對自己的遭遇總是輕描淡寫的:「卒從吏議」。皇帝最後是了遵從大理寺審理的意見而定司馬遷有罪的。

在這樣的情況下,按照當時的刑法規定,司馬遷是有機會自贖的。然而,他「家貧,貨賂不足以自贖」。家裡貧窮得根本拿不出可以救贖自己的錢財。而且「交流莫救」,親朋好友都不伸手相救;「左右親近不為一言」,朝廷裡竟沒有一個為他說一句話的人。這是何等的心寒啊!除了制度的殘酷,難道沒有世態的炎涼與冷漠嗎?

面對如此大的恥辱,司馬遷之所以沒有殺身成仁,是因為他地位低下,而且他自己的罪也是罪有應得,就是死也並不能顯示出他有什麼氣節。但,最重要的原因是「恨私心有所不盡」,他自己的志向和抱負還沒完成。由此,他對人生的認識也提高到了一個無與倫比的高度:「人固有一死,死有重於泰山,或輕於鴻毛,用之所趨異也。」這就是他找到的生命再生的突破口。接著司馬遷一下子列舉了四個不辱、五個受辱,以至「最下腐刑,極矣。」看得令人痛心不已。接著,司馬遷引述了西伯被拘羑裡;李斯受盡了五刑;韓信被戴上刑具;周勃被辦請室;季布賣身當奴;灌夫居室受辱等等,這些人的聲名遠遠高過他司馬遷,可是他們並沒因受刑而選擇自殺。說明自殺與氣節並無多大關係。

另一方面,不自殺,也並不是說自己是「貪生惡死」,他自己是「早失二親,無兄弟之親,獨身孤立。」無牽又無掛的。「所以隱忍苟活,函糞土之中而不辭者,恨私心有所不盡,鄙沒世而文採不表於後世也。」這才是他給任安回信的核心思想。也是他要以此為自己洗清屈辱的唯一目的。

作為一個專業修史的人,司馬遷若不能從歷史中汲取到些許的經驗或教訓,那就太不是司馬遷,也太對不起那些古代的聖賢了。「古者富貴而名摩滅,不可勝記,唯俶儻非常之人稱焉。」那些受難後名垂千古的人有:「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賦《離騷》;左丘失明,厥有《國語》;孫子臏腳,《兵法》修列;不韋遷蜀,世傳《呂覽》;韓非囚秦,《說難》《孤憤》;《詩》三百篇,大抵賢聖發憤之所為作也。此人皆意有所鬱結,不得通其道,故述往事、思來者。」這些都是他學習和效法的榜樣。於是,司馬遷就「近自託於無能之辭,網羅天下放失舊聞,考之行事,稽其成敗興壞之理,凡百三十篇,亦欲以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成一家之言。草創未就,會遭此禍,惜其不成,是以就極刑而無慍色。僕誠以著此書,藏之名山,傳之其人通邑大都,則僕償前辱之責,雖萬被戮,豈有悔哉!」

試想:假若司馬遷當時因受辱而取義自殺,那麼,他必如一粒塵埃消失在歷史的長河之中。他忍辱而作《史記》,非但為自己洗白了恥辱,更因他特殊的遭遇而使他及他的《史記》名垂青史。為我們留下了「史家之絕唱」的寶貴財富。

述說了自己的心路歷程,最後,司馬遷又回到他回這封信的主題上。

「且負下未易居,下流多謗議。」在這個社會上,背負著侮辱罪名的人是不易立身安命的,更何況地位低下的人又常常被人詆毀。這是多麼令人心寒啊。而且自己又「以口語遇遭此禍,重為鄉黨戮笑,汙辱先人,亦何面目復上父母之丘墓乎?雖累百世,垢彌甚耳!」這也真如司馬遷所感受到的「是以腸一日而九回,居則忽忽若有所亡,出則不知所如往。」因此,他說「每念斯恥,汗未嘗不發背沾衣也!」讀到這裡的人,難道沒有背涼的感覺嗎?故此,司馬遷只能無奈地改變了自己「故且從俗浮沉,與時俯仰,以通其狂惑。」這種痛苦只有司馬遷自己知道,他的浮沉於世俗,俯仰於時事,不正是向現實低頭認輸嗎?而「狂惑」也不過是無為的掙扎罷了。

在這樣的心境下,任安教司馬遷「推賢進士」,明顯是與司馬遷的想法相背離。而且,即使是司馬遷想冠冕堂皇地為國家著想,為大漢王朝「推賢進士」,像司馬遷這樣受過極刑的人,非但沒有任何益處,反而會被人恥笑為不知天高地厚,自取侮辱罷了。

所以,司馬遷只能無奈地婉拒任安的請求。

相關焦點

  • 被「去勢」的司馬遷遭受了什麼?一篇《報任安書》訴盡悲涼
    人固有一死,死有重於泰山,或輕於鴻毛——司馬遷《報任安書》司馬遷的一篇《報任安書》千古絕唱,這句名句也是千古流芳,它曾經激勵著多少仁人志士為了家國大義赴湯蹈火,在所不惜。《報任安書》是司馬遷寫給好友任安的回信,這篇精彩文不僅闡述自己不能「推賢進士」的原因,而且還鏗鏘有力、擲地有聲地抒發了自己的憤懣和遭遇宮刑的悲涼!
  • 《報任安書》、《報孫會宗書》, 兩封信背後的血案
    我留意這篇文,因為它跟司馬遷的《報任安書》名字差不多。誰知道一查,我才知道這兩篇文為什麼那麼想像了,感情是作者是一家人啊。(就是弘農楊氏)楊家子孫楊敞官至丞相,楊敞娶司馬遷女兒為妻生楊惲,所以說楊惲就是司馬遷的外孫。
  • 《報任安書》基礎知識梳理
    《報任安書》梳理案重點實虛詞第一段:古者富貴而名摩滅【磨滅】不可勝【盡】記唯倜儻【卓越不凡】非常【不同尋常】之人稱【稱道】焉蓋文王拘【拘禁】而演【推演】《周易》仲尼厄【遭受困厄】而作《春秋》「書」是古代的一種文體,就是「書信」的意思。古人寫信,多有題目,說明是寫給誰的信,信題多為「報……書」「答……書」「與……書」「上……書」「寄……書」等。 例如《答司馬諫議書》(王安石)、《與朱元思書》(吳均)、《上樞密韓太尉書》(蘇轍) 論:議論文。史論,傳末作評,斷人善惡;政論,議論人世。銘:刻在器物上用來警戒自己或者稱述功德的文字。
  • 司馬遷的外孫楊惲,保證了《史記》的出版?他為何被漢宣帝腰斬
    惲母,司馬遷女也。惲始讀外祖《太史公記》,頗為《春秋》。以材能稱。好交英俊諸儒,名顯朝廷,擢為左曹。霍氏謀反,惲先聞知,因侍中金安上以聞,召見言狀。霍氏伏誅,惲等五人皆封,惲為平通侯,遷中郎將。---《漢書》他發現《史記》寫得太好了,徹底徵服了自己,每次讀完一篇都會感動得熱淚盈眶。
  • 司馬遷坎坷的心路歷程和對皇權的抗爭
    篇共52萬字,乃太史公司馬遷畢生心血,我們從作品當中可以看到,它不僅僅是一部闡述歷史的書籍,而且融入了作者司馬遷強烈的愛憎之情和主觀意念。司馬遷因「李陵之禍」慘遭宮刑,使得他對歷史人物和事件有了更深層次的領悟,所以司馬遷在寫歷史的時侯將個人的感悟也融入了其中。
  • 司馬遷以腐刑贖死罪,為何出獄後漢武帝欽點其為中書令?
    這是魯迅對司馬遷所著《史記》的評價,肯定他極高的文學和史學價值。《史記》作為二十四史之首,卻是司馬遷以男子的尊嚴換來的。朝議是參政議政的角力場,稍有不慎便會引火燒身。司馬遷蠟像然而司馬遷是一個極具正義感之人。面對武帝的召問,司馬遷力排眾議,奉李陵為國士,為其遊說,以致觸怒龍顏,被定誣罔之罪,將臨大闢之刑(即死刑)。
  • 李陵事件,給司馬遷帶來了什麼影響,是否成就了司馬遷?
    其中的史家絕唱乃司馬遷所作之《史記》和司馬光所作之《資治通鑑》。《史記》是我國第一部紀傳體通史,開創了歷朝歷代之正史的寫作體例,被列為二十四史之首,被魯迅先生譽為: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先說一下《史記》的成書背景。漢武帝天漢二年(前99年),武帝欲讓李陵為出師匈奴的李廣利護送輜重。但是,李陵謝絕了這個任務,並主動請步兵五千到單于王庭以擊之。
  • 司馬遷甘受腐刑之辱也要完成《史記》
    《史記》全書共分為「十二本紀」、「三十世家」、「七十列傳」和「十表」、「八書」,共計一百三十篇,近五十三萬字。因為規模宏大、體系完備、公允客觀等原因,被歷朝歷代所推崇。而且,作為我國的第一部紀傳體通史,它對後世的史學產生了極其深遠的影響,這種「紀傳體編史法」還被歷代的「正史編纂」所繼承沿用。
  • 古代史:司馬遷遭受宮刑,發憤著書
    司馬遷的家境這時已遠遠不能和過去相比了。早年,在司馬遷的童年時期,他家還算是富裕的。可是自從父親來到長安之後,清苦的史官能有多少收入?經過多少年的漫遊,家裡僅有的積蓄早已花光,50萬錢對司馬遷來說簡直是一筆不可想像的巨款呀!去找官場上有錢的朋友去借嗎?他們現在躲避自己尚且唯恐不及,只怕不遠,誰肯掏錢資助這個有「欺君之罪」的「狂徒」呢?司馬遷否定了第一條求生之路。
  • 其實司馬遷一開始就告訴你了
    首先我們先了解一下司馬遷作《史記》的動機,司馬遷生於一個史官世家,他的父親臨終前司馬談告訴他:」我們的祖先是周朝的太史。遠在上古虞舜夏禹時就取得過顯赫的功名,主管天文工作。後來衰落了,難道要斷送在我這裹嗎?所以要完成我的遺願,將歷史編撰完成。」也就是說司馬遷作《史記》有很大的一部分是出於完成父親的遺願。
  • 「史聖「司馬遷:可怕的是有顆閹割的心!
    這使我們想起公元前一世紀,關在蠶室裡,一面服刑,一面養傷,一面寫作《史記》的司馬遷,幾乎有著相類似的境遇。公元前的司馬遷,與「文革」中的顆準,其實都是「雅努斯」!用史聖來詮釋這本日記的作者的苦衷,正是說明後來人其實懂得,應該如何歷史地、辯詆地去理解前人走道的路,和他在某個時期寫出某些作品,而從中汲取教訓。
  • 司馬遷為什麼要寫「人固有一死,或輕於泰山,或輕於鴻毛」?
    知道司馬遷的人,一定會對他所說的「人固有一死,或重於泰山,或輕於鴻毛」念念不忘,司馬遷為什麼會寫這樣的話? 此句出自《報任安書》,任安寫信給司馬遷,請他舉薦賢才,說白了,就是想讓司馬遷幫自己向漢武帝進言,提攜一下他,於是,司馬遷就寫了這封回信,按理說,此時的司馬遷只需要說一下自己的處境
  • 歷史揭秘:究竟是什麼原因,讓司馬遷遭受如此奇恥大辱?
    公元前108年,38歲的司馬遷繼任太史令之職。太史令乍一聽還挺高大上的,其實不然,也就是一位執掌天時星曆、記錄收集保存典籍文獻的一個無權無勢的小史官。但對於有追求的司馬遷來講。但因年齡、身體狀況以及學識和經歷等諸多原因未能如願,老父期盼司馬遷能完成這個夙願。為此,司馬遷很早就開始做起了功課。司馬遷47歲哪一年,也就是前99年。北方的匈奴對漢王朝的邊塞又進行騷擾。李陵受漢武帝點將出擊匈奴,他馳騁草原,消滅掉幾倍於他的匈奴敵人。李陵接連勝戰的消息傳到劉漢朝廷,漢武帝喜形於色。
  • 司馬遷:血淚著《史記》,精神感千秋
    在監獄裡,司馬遷遭到了酷吏杜周的嚴刑審訊,在《報任安書》一文中,司馬遷這樣描寫他的牢獄生活:「交手足,受木索,暴肌膚,受榜棰,幽於圜牆之中,當此之時,見獄吏則頭搶地,視徒隸則心惕息。」全書由本紀、表、書、列傳、世家五種體例構成,其時間跨度之長,篇幅規模之大,所述人物和事件之多,令人嘆為觀止。司馬遷具有進步的史學觀,他認為人們群眾才是歷史真正的創造者。所以他打破階級局限,不拘泥於所有史書只為帝王將相立傳的傳統,他將三教九流中的一些傑出人物,也寫進了《史記》一書中。《史記》也不是為統治階級所唱的讚歌。
  • 夏朝時期歷史斷層,那麼司馬遷是如何得知三皇五帝寫的《史記》?
    在司馬遷的《報任安書》裡自己就有寫「近自託於無能之辭,網羅天下放失舊聞,略考其行事,綜其終始,稽其成敗興壞之紀。」由於焚書坑儒(實際上更有可能是秦帝國大面積收來了各國的書然後被項羽一把火燒了,當然這是另一個問題我也不知道具體咋樣笑),實際上及至漢代,可供考察的文件非常之少。即使是像《詩經》這樣這麼重要流傳度廣的東西,在西漢初年也一度失傳,現在應用最廣的《毛詩》沒記錯的話,應該是從老房子牆角裡挖出來的。
  • 司馬遷不朽名著《史記》,解讀你所不知道的史記!
    《史記》,原名《太史公書》,又稱《太史公記》、《太史記》,至東漢末年才百稱為《史記》。司馬遷意在使其「藏之名山,副在京師,俟後世聖人君子」。漢宣帝時,司馬遷外孫楊惲把它公之於世。其時已有少量缺篇,為後人褚少孫等補足。 2、《史記》是中國史學上第一部紀傳體通史。
  • 司馬遷的偉大歷史功績,在於他對我國古代史學的發展
    大家好,我是百家作者,今天要給大家講的是西漢史學家、散文家司馬遷!司馬遷的偉大歷史功績,在於他對我國古代史學的發展,作出了劃時代的貢獻。首先,他開創一種新的歷史編纂體例,即後世史家所推許的「紀傳體」。這種編纂體例由本紀、表、書、世家、列傳等五部分組成。
  • 因為說錯話,司馬遷受了宮刑,說實話有點冤
    ——司馬遷《報任安書》前言對於司馬遷大家想必是一定不會陌生的,司馬遷作為中國古代歷史上偉大的史學家,寫出了《史記》這樣優秀的作品。如今看來,《史記》不僅是一部史書,而且具有極高的文學價值。為什麼對司馬遷會有這麼高的評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