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馬遷的外孫楊惲,保證了《史記》的出版?他為何被漢宣帝腰斬

2020-12-14 歷史鑑賞者

是完全被他外公司馬遷帶偏了,司馬遷是史學家,他被處以宮刑以後,敢於直言不諱地說一些漢朝皇帝的壞話,這個我們能理解,換誰被割了以後還那麼有才,都會罵罵咧咧地抱怨幾句。

可是司馬遷的《史記》在漢武帝時期那是禁書,是沒辦法出版的。漢武帝要是看到了非氣得把司馬遷抓來再宮刑一次不可。

那麼問題來了,司馬遷的《史記》是誰弄出版的呢?這個功勞就落在了他的外孫身上。司馬遷的女兒司馬英嫁給了楊敞,楊敞是漢朝的宰相,和霍光交好,因此老楊家在當時是顯赫一時的。

楊惲入士以後,恰逢漢宣帝執政期間,他感覺這個時期政治清明,所以就把私藏的《史記》獻了出來,漢宣帝是一位明君,這才保證了史記得以出版。

楊惲深受司馬遷的影響,所以說話大大咧咧,毫無顧忌。

司馬遷的女兒司馬英給楊敞生了倆兒子,大兒子楊忠,小兒子楊惲。司馬遷在臨死前,將《史記》交給了自己的女兒,讓她好生保管,以防漢武帝毀了《史記》。

楊惲逐漸長大以後,司馬英發現這個娃很聰明,所以就把《史記》偷偷拿出來給楊惲讀,這下子可壞了事兒了,完全無法自拔。

楊惲,字子幼,以忠任為郎,補常侍騎。惲母,司馬遷女也。惲始讀外祖《太史公記》,頗為《春秋》。以材能稱。好交英俊諸儒,名顯朝廷,擢為左曹。霍氏謀反,惲先聞知,因侍中金安上以聞,召見言狀。霍氏伏誅,惲等五人皆封,惲為平通侯,遷中郎將。---《漢書》

他發現《史記》寫得太好了,徹底徵服了自己,每次讀完一篇都會感動得熱淚盈眶。因此可以斷定,楊惲從小就深受司馬遷的影響,成為了一位仗義執言之人。

楊在官場上,是以清廉正直著稱的。雖然結交了不少朋友,但是同時也得罪了不少人。他被罷官就是因為他得罪了人,被人給舉報了。

楊惲似乎忘記考慮了一點,司馬遷之所以敢什麼都寫,那是因為他毫無顧忌。他是一個受過宮刑的人,雖然身殘志堅,但是活下去的唯一目的就是為了完成《史記》。

所以司馬遷沒有必要在《史記》裡向任何人做出妥協,他只需要順從自己的心思就行了。況且他沒有子嗣,因此也不會連累到後代。司馬英已經嫁人了,所以也連累不到。

可是楊不同啊,他剛剛在仕途上有所長進,如果也像司馬遷在書裡的那種處事風格的話,那麼對不起,在那個世道是混不下去的。

比如說他得罪過漢宣帝的親信大臣戴長樂,戴長樂是漢宣帝在民間時期的好友,漢宣帝掌權後,戴長樂也做了官。可是他總是拿漢宣帝以前的事情說事,被人給告發了,因此坐了牢。

戴長樂心裡很不平衡,因為楊惲跟他有過節,所以他認定是楊告發了他。於是他也告發楊惲,說他曾經拿漢宣帝開玩笑,因此也被罷了官。

學習《報任安書》,一篇《報孫會宗書》害了楊。

楊惲是很有錢的,他老爸是宰相,家裡的財產自然不會少。所以在罷官以後,無聊的就待在家裡花錢玩,這種無聊我們是很難體會的。

這個時候坑朋友的孫會宗,寫了一封信給楊,意思就是讓楊惲閉門思過,不要整天吆五喝六地請人家來吃飯,有錢也不是這麼花的,不能太高調。

這些話立刻就把楊惲心中的怨氣都給勾出來了,他想起了當年讀到《史記》裡的《報任安書》,便仿造這篇文章,也寫了一篇《報孫會宗書》。

這篇文章裡有不少對漢宣帝抱怨的話,而且還各種解釋自己狂傲不羈的原因。這下子可惹了大禍了。

因為這篇文章出了名,漢宣帝看了以後怒不可遏,認為楊是大逆不道,為此就把楊惲給腰斬了。

當此之時,自以夷滅不足以塞責,豈意得全首領,復奉先人之丘墓乎?伏惟聖主之恩,不可勝量。君子,樂以忘憂;小人全軀,忘罪。竊自思念,過已大矣,行已虧矣,長為農夫以沒世矣。是故身率妻子,戮力耕桑,灌園治產,以給公上,不意當復用此為譏議也。---《報孫會宗書》

孫表示很無奈啊,自己只是規勸楊惲而已,怎麼就把好朋友給害死了呢?別著急,漢宣帝還記著你,孫因為這件事也被罷了官。

若無必死之心,就不要學司馬遷。

古代很多忠臣有死諫這一招,就是用自己的性命來勸告君王。能做出這件事的人,都有一顆大無畏的精神,至少是不怕死的。

司馬遷顯然就是個不怕死的人,他之所以敢把劉邦寫成流氓,敢把漢武帝寫成窮兵黷武之人,那就是抱著一顆必死之心去的。

因此想要學習司馬遷之前,必須要掂量一下,這是否值得。如果純粹是為了發洩心中的怨恨,我認為實在是不值得。

司馬遷之所以暢所欲言,那是因為他已經無所牽掛,只是想把最真實的歷史展現在大家跟前。可是楊暢所欲言是為了什麼?居然是為了發洩情緒。

這兩者的差距實在是太大了,楊惲不知道,漢宣帝之所以接納《報任安書》,那是因為他敬重司馬遷為了《史記》可以連性命都不要。

但是漢宣帝無法接受《報孫會宗書》,那是因為楊這傢伙除了會發牢騷,似乎絲毫沒有悔改的意思,還敢學習司馬遷,豈不知天高地厚?

總結:之死那是咎由自取。

楊惲的格局顯然沒有司馬遷那麼高,他被罷官以後,一直都憤憤不平。他覺得自己的功勞很大,曾經主動舉報過霍禹造反,是漢宣帝的大功臣。

而且楊惲覺得自己的父親是宰相,自己雖然不是長子,無法繼承繼爵位,但也不應該被廢為庶人。

所以開始飲酒作樂,各種吃喝玩樂。這麼一來漢宣帝就更加討厭這個楊了,他會覺得楊惲這傢伙就是在表現給自己看。

一直等到那封充滿抱怨的文章出現以後,漢宣帝終於耐不住了,他宰了楊惲,其實就是為了告訴大家,有功勞你也別那麼狂。

參考資料:《漢書》

相關焦點

  • 楊惲讓《史記》重見天日
    他將女兒抄寫的「副本」留在京師長安,適時呈送給漢武帝審查。他將原稿作為「正本」,秘密送往女兒婆家——「華山腳下」的楊家珍藏。在《史記·太史公自序》中,他將這種做法隱晦地闡述為「藏之名山」。  事情果然不出司馬遷的預料。進呈的那部「副本」後來不知所終,據傳遭到了漢武帝的焚毀。而目前流傳的《史記》,則是根據司馬遷事先藏匿於親家內的那部「正本」刊印的。
  • 司馬遷在《史記》中揭露劉邦糗事,漢武帝為何不怒?
    司馬遷在《史記》「高祖本紀」、「項羽本紀」中,對漢高祖劉邦進行了客觀公正的記錄,其中不乏溢美之詞,如「高祖為人,隆準而龍顏,美須髯,左股有七十二黑子。」 意思是漢高祖劉邦高鼻梁,眉骨圓而凸起,一把漂亮的鬍鬚,左屁股上長滿了七十二顆痦子。
  • 司馬遷不朽名著《史記》,解讀你所不知道的史記!
    《史記》,原名《太史公書》,又稱《太史公記》、《太史記》,至東漢末年才百稱為《史記》。司馬遷意在使其「藏之名山,副在京師,俟後世聖人君子」。漢宣帝時,司馬遷外孫楊惲把它公之於世。其時已有少量缺篇,為後人褚少孫等補足。 2、《史記》是中國史學上第一部紀傳體通史。
  • 謗書《史記》為何可以流傳千古|易水寒
    易水寒丨文 謗書《史記》為何可以流傳千古 司馬遷寫成《史記》,由於對當朝的褒貶評議司馬遷非常鎮靜的知道他寫的是什麼書,在《史記·太史公自序》裡,遷寫到「以拾遺補藝,成一家之言,厥協六經異傳,整齊百家雜語,藏之名山,副在京師,俟後世聖人君子。」這個說明,司馬遷在世時,就考慮到《史記》可能會被毀滅,於是就複製了好幾本,並「藏之名山」。既然藏之名山,又特意在書裡寫出,這是給誰看的?當然是給漢武帝看的,明白著就是和漢武帝叫板,意思是「我寫的書你是毀不絕的」。
  • 我們現在所看到的《史記》,根本就不是司馬遷的原汁原味!
    司馬遷寫《史記》,最容易引來禍事的就是當代皇帝的本紀,事實也的確如此,司馬遷在《景帝本紀》和《武帝本紀》中實事求是的態度,讓漢武帝大發雷霆,「投而削之」。司馬遷意識到,漢武帝很可能會把這本書列為禁書,甚至直接毀掉,司馬遷也知道,胳膊擰不過大腿,為了不讓自己畢生的心血化為灰燼,他留了一個後招:在把成書上交朝廷的同時,把另一個完整版藏了起來。《史記·太史公自序》說,「藏之名山,副在京師,俟後世聖人君子。」
  • 【韓城故事】秦漢流光——司馬遷著《史記》
    字子長,他似乎就是為《史記》而生。其在《史記·太史公自序》中說他「少耕牧河山之陽,年十歲則誦古文,二十而南遊江、淮。上會稽,探禹穴,窺九疑,浮於沅、湘,北涉漢泗。講業齊、魯之都,觀孔子之遺風。鄉射鄒、嶧;厄困鄱、薛、彭城,過梁、楚以歸。於是遷仕為郎中,奉使西徵巴、蜀以南,南略邛、筰、昆明,還報命。」紮實的家學,豐富的經歷,為他繼承父命,寫作《史記》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 司馬遷為了寫史記,連宮刑都敢接受,為什麼寫成後他卻不敢發表
    大禍來臨,司馬遷倉皇之下囑咐女兒:「如果父親回不來,你一定要將《史記》的初稿和歷史資料保存好,將來流傳後世。」司馬英將所有文稿帶到了未婚夫楊敞家裡,最終夫妻二人商量將其保存到楊敞的老家華陰縣。楊敞畏懼高官且膽子很小,左將軍上官桀謀反他雖然知道卻不敢說話,後來功臣們都封侯,唯獨他沒有。後來,由於老臣紛紛病逝,楊敞由御史大夫升任丞相。漢昭帝病故,昌邑王劉賀繼位後荒淫無恥,大司馬霍光與眾人商議廢黜他,並命田延年告訴楊敞,以便共同行事。
  • 司馬遷與《史記》不得不說的故事
    司馬遷與《史記》不得不說的故事魯迅曾贊《史記》道:「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史記》作為首開我國紀傳體文學先河的史書,絕對當得起如此評價,那麼寫成這部史詩巨作的司馬遷,是個什麼樣的人呢?我們從《史記》的行文風格和評判傾向中,似乎也能尋到一些司馬遷的個人偏好,今天我們就來了解一下司馬遷。司馬遷生於黃河龍門一個還算吃喝不愁的家庭裡,司馬遷的爺爺當初在相關政策下以粟米換取了爵位,從此他家便不用服徭役。從而司馬遷得以有充分的時間習字讀書,他爸爸也能有空教他,司馬遷幼年便顯示出了他的博聞強識,十歲就通習古文。
  • 歷史那些事,司馬遷是西漢著名的史學家,史記使他成為一代史聖
    司馬遷是西漢時期著名的史學家、文學家。他所著的史記》使他成為一代史聖,但也耗盡了他畢生的心血。 司馬遷(公元前145年一前86年),字子長。左馮翊夏陽(今陝西韓城)人。這一番遊歷,使司馬遷收集到了許多寶貴的歷史資料和傳說,為日後的著述打下了基礎。公元前108年(元封三年),司馬遷被任命為太史令,使他獲得了飽覽宮廷藏書的特權。經過幾年的艱苦準備,從公元前104年(太初元年)起,司馬遷動筆開始了《史記》的寫作。
  • 《史記研究集成·十二本紀》在司馬遷故裡陝西韓城發布
    圖為《史記研究集成·十二本紀》。 張遠 攝中新網陝西韓城10月26日電 (記者 張遠)《史記研究集成·十二本紀》發布暨研討會26日在司馬遷故裡陝西韓城舉行。《史記研究集成》是「十三五」國家重點圖書出版規劃項目,規模浩大,由「十二本紀」「十表八書」「三十世家」「七十列傳」各部分構成,旨在對司馬遷的研究成果進行系統總結,匯集、整理、編纂一部囊括古今中外《史記》研究成果的「集成」。
  • 人固有一死,或重於泰山,或輕於鴻毛,司馬遷的死是重於泰山嗎
    司馬遷用自己的畢生精力寫成了鴻篇巨製《史記》,這本書的價值不用多說了,被魯迅先生稱之為「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司馬遷在自己的《史記》中曾經寫過「人固有一死,或重於泰山,或輕於鴻毛」,這句話因為被毛主席在《為人民服務》一文中引用過,所以更是家喻戶曉。
  • 漢武帝為何處死鉤戈夫人?他對司馬遷說了8個字,司馬遷:殺得好
    在冊立誰為繼承人上,他也已經大抵有了決斷。看著年齡幼小的劉弗陵,我們並不知曉當時的他是如何決意對鉤弋夫人痛下殺手的。 此時的鉤弋夫人,志得意滿,偌大後宮之中,衛子夫早已自盡,自己恩寵有加,又有兒子劉弗陵,燕王劉旦、廣陵王劉胥、昌邑王劉髆又難堪大任,各有過失,顯然劉弗陵會成為太子——國之儲君,待漢武帝龍御歸天,她就是皇太后。
  • 司馬遷的史記歷程
    談到史記,就不能不說到它的作者,司馬遷。司馬遷,字子長,西漢左馮翊夏陽人,也即今天的陝西韓城縣,出生於公元前145年。其父親也漢朝太史令司馬談,司馬談去世後,司馬遷繼任太史令。司馬遷自幼生活在民間,二十歲起遊覽名山大川,考察文物古蹟,廣為搜集資料,為他日後撰寫《史記》奠定了深厚的基礎。
  • 班固「洗稿」司馬遷?《史記》與《漢書》的相愛相殺
    此外,《元帝紀贊》、《成帝紀贊》亦當出自班彪手筆。觀此五例,若謂班固掩奪父名,未可遽信。 《漢書》繼《史記》而作,故於武帝太初以前史事,多述《史記》,偶有不同,或作補充,要皆以《史記》為根本。
  • 霍光一死,漢宣帝就剷除其家族勢力,漢宣帝是如何提前準備的
    漢宣帝雖然被扶起來當皇帝了,但這並不表明他就能坐穩皇位。他坐不穩皇位,似乎更有理由。一是之前有劉賀被廢的例子,也就是說,漢宣帝也有可能隨時被廢。二是漢宣帝是劉據的孫子,劉據當年因為造反被漢武帝殺掉了。雖然很多人都同情劉據,覺得冤枉。但不管冤不冤枉,劉據造反這個是事實。也就是說,漢宣帝是出自於反叛作亂的家族。
  • 司馬遷的紀傳體《史記》
    中國航空報訊:漢代司馬遷的《史記》家喻戶曉,他編纂這部史書的體例被稱為紀傳體。其實,早在司馬遷之前,先秦史學家門已在史書的編纂方法上嘗試了一些不同的體例。
  • 司馬遷與《史記》
    這些經歷,使他對文化典籍、歷史傳說、山川地理、人文風俗、民族狀況、社會現實多所了解,為他日後寫作《史記》,打下了堅實基礎。司馬談有志於"史記",未就而卒。三年後,司馬遷繼承父業,做了太史令,遍覽皇家所藏史料、圖籍和檔案。42歲時,正式開始《史記》的寫作。天漢二年(前99),李陵兵敗投降匈奴,武帝大怒。
  • 為何有人說司馬遷寫《史記》是為了抹黑漢武帝?他們給出2個理由
    第二件事,是關於司馬遷的父親司馬談的。司馬談也是一個博古通今,通曉諸子百家的大學者,因為和漢武帝的理念不同,在漢武帝泰山封禪的時候沒有帶司馬談去。不久之後司馬談就因病去世了。有人就揣測司馬談是因為劉徹沒有帶他去泰山而氣病的。
  • 【歷史名人】司馬遷生平事跡及主要歷史貢獻
    張騫奉使通西域,衛青、霍去病大破匈奴,漢武帝設立樂府,進一步豐富了司馬遷見聞,激發了他求知慾望。10年苦讀間,家學淵源即深,又從名師授業,加之遷聰敏好學,所學知識為他以後完成《史記》奠定了堅實基礎。行萬裡路司馬遷20歲時,在讀萬卷書的基礎上,開始了行萬裡路。
  • 有關《史記》的三次哭泣|閱讀《史記》
    最後一節課,袁教授像往常一樣,先是將《史記》的列傳文本講結束,接著他又提到曾經講過的《太史公自序》,他講到「七年而太史公遭李陵之禍,幽於縲紲。乃喟然而嘆曰:是餘之罪也夫。是餘之罪也夫!身毀不用矣! 」時,我們聽得出他聲音哽咽了,不知他是為司馬遷的命運而悲,還是為自己孤獨的名山事業而悲,還是為我們這些不知天高地厚的青年學生而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