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是完全被他外公司馬遷帶偏了,司馬遷是史學家,他被處以宮刑以後,敢於直言不諱地說一些漢朝皇帝的壞話,這個我們能理解,換誰被割了以後還那麼有才,都會罵罵咧咧地抱怨幾句。
可是司馬遷的《史記》在漢武帝時期那是禁書,是沒辦法出版的。漢武帝要是看到了非氣得把司馬遷抓來再宮刑一次不可。
那麼問題來了,司馬遷的《史記》是誰弄出版的呢?這個功勞就落在了他的外孫身上。司馬遷的女兒司馬英嫁給了楊敞,楊敞是漢朝的宰相,和霍光交好,因此老楊家在當時是顯赫一時的。
楊惲入士以後,恰逢漢宣帝執政期間,他感覺這個時期政治清明,所以就把私藏的《史記》獻了出來,漢宣帝是一位明君,這才保證了史記得以出版。
楊惲深受司馬遷的影響,所以說話大大咧咧,毫無顧忌。
司馬遷的女兒司馬英給楊敞生了倆兒子,大兒子楊忠,小兒子楊惲。司馬遷在臨死前,將《史記》交給了自己的女兒,讓她好生保管,以防漢武帝毀了《史記》。
楊惲逐漸長大以後,司馬英發現這個娃很聰明,所以就把《史記》偷偷拿出來給楊惲讀,這下子可壞了事兒了,完全無法自拔。
楊惲,字子幼,以忠任為郎,補常侍騎。惲母,司馬遷女也。惲始讀外祖《太史公記》,頗為《春秋》。以材能稱。好交英俊諸儒,名顯朝廷,擢為左曹。霍氏謀反,惲先聞知,因侍中金安上以聞,召見言狀。霍氏伏誅,惲等五人皆封,惲為平通侯,遷中郎將。---《漢書》
他發現《史記》寫得太好了,徹底徵服了自己,每次讀完一篇都會感動得熱淚盈眶。因此可以斷定,楊惲從小就深受司馬遷的影響,成為了一位仗義執言之人。
楊在官場上,是以清廉正直著稱的。雖然結交了不少朋友,但是同時也得罪了不少人。他被罷官就是因為他得罪了人,被人給舉報了。
楊惲似乎忘記考慮了一點,司馬遷之所以敢什麼都寫,那是因為他毫無顧忌。他是一個受過宮刑的人,雖然身殘志堅,但是活下去的唯一目的就是為了完成《史記》。
所以司馬遷沒有必要在《史記》裡向任何人做出妥協,他只需要順從自己的心思就行了。況且他沒有子嗣,因此也不會連累到後代。司馬英已經嫁人了,所以也連累不到。
可是楊不同啊,他剛剛在仕途上有所長進,如果也像司馬遷在書裡的那種處事風格的話,那麼對不起,在那個世道是混不下去的。
比如說他得罪過漢宣帝的親信大臣戴長樂,戴長樂是漢宣帝在民間時期的好友,漢宣帝掌權後,戴長樂也做了官。可是他總是拿漢宣帝以前的事情說事,被人給告發了,因此坐了牢。
戴長樂心裡很不平衡,因為楊惲跟他有過節,所以他認定是楊告發了他。於是他也告發楊惲,說他曾經拿漢宣帝開玩笑,因此也被罷了官。
學習《報任安書》,一篇《報孫會宗書》害了楊。
楊惲是很有錢的,他老爸是宰相,家裡的財產自然不會少。所以在罷官以後,無聊的就待在家裡花錢玩,這種無聊我們是很難體會的。
這個時候坑朋友的孫會宗,寫了一封信給楊,意思就是讓楊惲閉門思過,不要整天吆五喝六地請人家來吃飯,有錢也不是這麼花的,不能太高調。
這些話立刻就把楊惲心中的怨氣都給勾出來了,他想起了當年讀到《史記》裡的《報任安書》,便仿造這篇文章,也寫了一篇《報孫會宗書》。
這篇文章裡有不少對漢宣帝抱怨的話,而且還各種解釋自己狂傲不羈的原因。這下子可惹了大禍了。
因為這篇文章出了名,漢宣帝看了以後怒不可遏,認為楊是大逆不道,為此就把楊惲給腰斬了。
當此之時,自以夷滅不足以塞責,豈意得全首領,復奉先人之丘墓乎?伏惟聖主之恩,不可勝量。君子,樂以忘憂;小人全軀,忘罪。竊自思念,過已大矣,行已虧矣,長為農夫以沒世矣。是故身率妻子,戮力耕桑,灌園治產,以給公上,不意當復用此為譏議也。---《報孫會宗書》
孫表示很無奈啊,自己只是規勸楊惲而已,怎麼就把好朋友給害死了呢?別著急,漢宣帝還記著你,孫因為這件事也被罷了官。
若無必死之心,就不要學司馬遷。
古代很多忠臣有死諫這一招,就是用自己的性命來勸告君王。能做出這件事的人,都有一顆大無畏的精神,至少是不怕死的。
司馬遷顯然就是個不怕死的人,他之所以敢把劉邦寫成流氓,敢把漢武帝寫成窮兵黷武之人,那就是抱著一顆必死之心去的。
因此想要學習司馬遷之前,必須要掂量一下,這是否值得。如果純粹是為了發洩心中的怨恨,我認為實在是不值得。
司馬遷之所以暢所欲言,那是因為他已經無所牽掛,只是想把最真實的歷史展現在大家跟前。可是楊暢所欲言是為了什麼?居然是為了發洩情緒。
這兩者的差距實在是太大了,楊惲不知道,漢宣帝之所以接納《報任安書》,那是因為他敬重司馬遷為了《史記》可以連性命都不要。
但是漢宣帝無法接受《報孫會宗書》,那是因為楊這傢伙除了會發牢騷,似乎絲毫沒有悔改的意思,還敢學習司馬遷,豈不知天高地厚?
總結:之死那是咎由自取。
楊惲的格局顯然沒有司馬遷那麼高,他被罷官以後,一直都憤憤不平。他覺得自己的功勞很大,曾經主動舉報過霍禹造反,是漢宣帝的大功臣。
而且楊惲覺得自己的父親是宰相,自己雖然不是長子,無法繼承繼爵位,但也不應該被廢為庶人。
所以開始飲酒作樂,各種吃喝玩樂。這麼一來漢宣帝就更加討厭這個楊了,他會覺得楊惲這傢伙就是在表現給自己看。
一直等到那封充滿抱怨的文章出現以後,漢宣帝終於耐不住了,他宰了楊惲,其實就是為了告訴大家,有功勞你也別那麼狂。
參考資料:《漢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