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現在所看到的《史記》,根本就不是司馬遷的原汁原味!

2020-12-25 照片下的歷史

《史記》被譽為「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在史學上的地位不用多說。

但我們現在所看到的《史記》,根本就不是司馬遷的原汁原味,而是添油加醋、狗尾續貂的山寨版,至於山寨的成分有多少,眾說紛紜,最多的說法是可能有近三分之一的篇目是山寨的。

當史官,是一件枯燥的事情,也是一件高風險的事情。寫過去的事情還好,寫到當代的人和事,就比較討厭,不但文字會被404,說不定連小命也不保。

歷史上有不少史官「秉筆直書」冒死寫史的例子。(實際上,「秉筆直書」這個成語說的就是史官的事跡。)

司馬遷寫《史記》,最容易引來禍事的就是當代皇帝的本紀,事實也的確如此,司馬遷在《景帝本紀》和《武帝本紀》中實事求是的態度,讓漢武帝大發雷霆,「投而削之」。

司馬遷意識到,漢武帝很可能會把這本書列為禁書,甚至直接毀掉,司馬遷也知道,胳膊擰不過大腿,為了不讓自己畢生的心血化為灰燼,他留了一個後招:在把成書上交朝廷的同時,把另一個完整版藏了起來。

《史記·太史公自序》說,「藏之名山,副在京師,俟後世聖人君子。」

可以肯定的是,上交版的內容要少於珍藏版,至少《太史公自序》裡不會有上面這句話。

「藏之名山」,是哪座名山呢?答案是——華山。

司馬遷的女兒司馬英嫁給了官n代楊敞,楊敞的老家就在華山腳下的華陰。

早在司馬遷為李陵仗義執言,慘受宮刑的時候,司馬遷就讓老婆帶著兩個兒子離開了京城,還讓女兒司馬英把《史記》的初稿帶到夫家的老家保存起來。

後來事情的發展如司馬遷所料,上交給朝廷的《史記》沒了聲息,世上只剩下了收藏在華陰的《史記》還在默默關注著歲月流逝。

《漢書》說,「遷既死後,其書稍出」,《史記》是在司馬遷去世後,才稍微流傳開來的。

這其中,司馬遷的外孫楊惲起到了決定性的作用。

據《漢書·楊敞傳》記載:「惲始讀外祖《太史公記》,頗為《春秋》,以材能稱。」楊惲是真正意義上《史記》的第一個忠實讀者,一讀就愛不釋手。

楊惲是個很有頭腦的人。

他很想把《史記》獻給朝廷,讓朝廷推廣傳播,讓更多的人可以讀到這本史學巨著,但他知道時機不到。

當時,正是霍光一手獨攬大權的時候,《史記》中關於霍去病的一些不良記載,比如不體恤士卒、為報私仇妄殺李廣的兒子等等,可能會給《史記》帶來又一次滅頂之災。

霍光是誰?是霍去病同父異母的弟弟。為了避免整本《史記》再一次遭受厄運,霍光掌權的時候,楊惲是無論如何也不敢把《史記》拿出來的。

一直到霍家倒臺,漢宣帝真正執掌朝政的時候,楊惲才上書漢宣帝,獻上這部偉大的史著。

《史記》就此重獲新生,廣為流傳了嗎?並沒有!

因為《史記》中寫了不少宮廷秘事,所以在漢朝,不管是西漢還是東漢,仍然是「限制級」的書籍,只有少數人才能看到。

不僅如此,統治者還對《史記》動了「大手術」,《後漢書·楊終傳》說,楊終「受詔刪《太史公書》為十餘萬言」。

原版的《史記》有五十二萬六千五百字,被刪成了只有十多萬字的「殘次品」,更讓人生氣的是,即使是這本「殘次品」,在東漢末年的兵荒馬亂中也失傳了。

我們現在看到的《史記》是之前陸陸續續流傳出來的文章的「拼接版」,雖說同樣還是司馬遷所說的一百三十篇,但有些篇章或者有些段落明顯不是司馬遷的風格。

《漢書·司馬遷傳》說,「十篇缺,有錄無書」。

近代崔適認為《史記》中有29篇是後人所補或妄人所續,這29篇是:《文帝本紀》、《武帝本紀》、《年表》第五至第十(6篇)、八書(8篇)、《三王世家》、《張蒼列傳》、《南越列傳》、《東越列傳》、《朝鮮列傳》、《西南夷列傳》、《循吏列傳》、《汲鄭列傳》、《酷吏列傳》、《大宛列傳》、《佞幸列傳》、《日者列傳》、《龜策列傳》。

日本學者瀧川資言研究認為,山寨篇目有34篇之多。現代學者張大可經過詳細考釋,又把山寨篇目的數字提高到了38。

一共可只有130篇啊。

多少有一些受騙上當的感覺。

相關焦點

  • 司馬遷:誰動了我的《史記》?
    讚美完《史記》以後,我們來談談他的作者。這裡,我想說漢代原版的《史記》作者是司馬遷,肯定沒問題。但是我們今天能看到的《史記》版本,其作者卻不只是司馬遷一人。張晏還直接點名是褚先生補缺的,而且從補充的十篇內容質量看,遠遠趕不上司馬遷的水平。這個情況和《紅樓夢》後四十回為他人所續一樣,文風不同,水平有差距,讓今天的我們不得不懷疑這幾篇內容為後人所補寫。
  • 《史記》有10篇不是原創,司馬遷只寫了提綱,原因說得很含蓄
    缺的那十篇其中七篇被後世學者公認不是司馬遷所寫乃是後人根據前人史補寫的,他們分別是「武紀、禮書、樂書、律書、日者列傳、三王世家、龜策列傳」,我們現在看到《史記》總共一百三十篇
  • 司馬遷與《史記》
    這些經歷,使他對文化典籍、歷史傳說、山川地理、人文風俗、民族狀況、社會現實多所了解,為他日後寫作《史記》,打下了堅實基礎。司馬談有志於"史記",未就而卒。三年後,司馬遷繼承父業,做了太史令,遍覽皇家所藏史料、圖籍和檔案。42歲時,正式開始《史記》的寫作。天漢二年(前99),李陵兵敗投降匈奴,武帝大怒。
  • 司馬遷不朽名著《史記》,解讀你所不知道的史記!
    《史記》,原名《太史公書》,又稱《太史公記》、《太史記》,至東漢末年才百稱為《史記》。司馬遷意在使其「藏之名山,副在京師,俟後世聖人君子」。漢宣帝時,司馬遷外孫楊惲把它公之於世。其時已有少量缺篇,為後人褚少孫等補足。 2、《史記》是中國史學上第一部紀傳體通史。
  • 司馬遷留下的《史記》,到底是要表達什麼?
    而且每一本史料的性格和感情都和作者有著緊密的聯繫,作為史書之中最著名的一本,《史記》又和司馬遷之間有著什麼樣的聯繫呢?又或者說司馬遷到底想要通過《史記》表達一個什麼樣的態度呢?;這裡實際上是司馬遷費盡一生都想要實現的三個綱領,第一個究天人之際。司馬遷本身就是一個儒家人,而儒家有雲不亂語怪力亂神,所以司馬遷的意思是說探尋德義之外的規律。換言之現在就是天意和機會,那些無法去用正常來解釋的規律。
  • 紀念司馬遷誕辰2165年,「《史記》與韓城學術研討會暨陝西省司馬遷...
    為紀念司馬遷誕辰2165年,由陝西省司馬遷研究會、韓城市委宣傳部、陝西司馬遷《史記》博物館聯合主辦,陝西文化產業(韓城)投資有限公司協辦的「《史記》與韓城學術研討會暨陝西省司馬遷研究會2020年學術年會」,11月28日在司馬遷故裡、陝西省韓城市舉行。
  • 司馬遷與《史記》不得不說的故事
    我們從《史記》的行文風格和評判傾向中,似乎也能尋到一些司馬遷的個人偏好,今天我們就來了解一下司馬遷。司馬遷生於黃河龍門一個還算吃喝不愁的家庭裡,司馬遷的爺爺當初在相關政策下以粟米換取了爵位,從此他家便不用服徭役。從而司馬遷得以有充分的時間習字讀書,他爸爸也能有空教他,司馬遷幼年便顯示出了他的博聞強識,十歲就通習古文。
  • 《史記》背後,司馬遷的血淚故事
    在歷史學領域我們的先輩為今人留下了舉世罕見的豐厚遺產。但是我們在翻閱史書時也不禁有一些疑問:我們看到的古代史都是真的嗎?這些珍貴的史料又是如何流傳下來的呢?接下來筆者就結合自己的認識為大家淺談這一問題。 眾所周知,我國第一部紀傳體通史《史記》是西漢大史學家司馬遷的嘔心瀝血之作。這部史書能夠跨越千年和今天的我們相見,實際上背後有著血淚凝結而成的故事。
  • 司馬遷寫《史記》,不以成敗論英雄
    《史記》之所以成為《史記》,在根本上並不是因為它有本紀、世家這樣的名目,而是它體現了一種精神。這種精神用今天的話說就是以人為本。它通過各種不同類型的傳記,囊括了帝王將相、平民百姓、智者、商人乃至巫婆、神漢等各色人物,只要對當時的歷史具有一定的社會影響力,都會為他們立傳。
  • 司馬遷的《史記》是真實存在的嗎?竹簡證明《史記》再擺烏龍
    這些簡牘中,有138件,正好是我們國家歷史上最早的一部,被專家稱為「系年」。其實質是一部周代斷代史,史書記載的時間跨度從西周初的武王伐紂,一直到春秋戰國早期。這本書出版於公元前380-370年,抄寫年代(根據碳14確定)大約在公元前305年左右。有學者將此詩與傳世文獻《春秋》呀、《史記》呀等相比較。經比較發現有許多新的內涵,其重要性絕非一般。這些簡牘就是清華簡。
  • 楊照的《史記》導讀,如何走進司馬遷的歷史世界?
    用這種方式學習歷史會有兩個嚴重的問題:第一,我們以為歷史都是拿來背誦的,而為了應付考試背下的這些事實,絕大部分都會在考後迅速遺忘;第二,我們很難去思考究竟可以在歷史中學到什麼,尤其是與現實相關的智慧。司馬遷不是用這種方式看待歷史的。在讀《史記》時,我們首先要了解司馬遷的「史識」。單純看數字,《史記》有一百三十篇,多達五十二萬餘字,是一部很龐大的書。
  • 司馬遷的史記歷程
    談到史記,就不能不說到它的作者,司馬遷。司馬遷,字子長,西漢左馮翊夏陽人,也即今天的陝西韓城縣,出生於公元前145年。其父親也漢朝太史令司馬談,司馬談去世後,司馬遷繼任太史令。司馬遷自幼生活在民間,二十歲起遊覽名山大川,考察文物古蹟,廣為搜集資料,為他日後撰寫《史記》奠定了深厚的基礎。
  • 司馬遷的《史記》,抹黑了秦始皇兩千年
    最近一直在追劇「大秦賦」,當看到五十多集的時候,我的疑問也越來越多:那個傳說中的暴君何在?張魯一扮演的嬴駟,除了隱忍堅強、殺伐果斷、大格局大智慧之外,沒有一絲暴虐兇殘的一面。相反,我感覺皇始皇在當時常常示弱,在國家大義之下也儘量關照血脈宗親。難道是司馬遷故意在史記裡抵毀他?
  • 司馬遷的紀傳體《史記》
    中國航空報訊:漢代司馬遷的《史記》家喻戶曉,他編纂這部史書的體例被稱為紀傳體。其實,早在司馬遷之前,先秦史學家門已在史書的編纂方法上嘗試了一些不同的體例。
  • 《史記》中一大漏洞,我們從小聽過的故事,竟然是司馬遷編造的
    武品文史|文【本文共 2134個字,11 張圖片】《史記》中一大漏洞,我們從小聽過的故事,竟然是司馬遷編造的圖:王子犯法與庶民同罪「王子犯法與庶民同罪」這句話,出自司馬遷所撰寫的《史記·商君列傳》裡面,千百年來傳誦不絕,是一個非常富有教育意義的好故事
  • 司馬遷,我們只知道他寫出了史記,其中的過程是怎樣呢
    當我們一說起抗戰名將的時候,可能腦海當中就會想起嶽飛,衛青他們吧,因為他們一生都在為這些事情所奮鬥著,並且在這些領域當中有了一個很好的發展,所以我們會很容易去記得他們,而今天在這裡,我要說的這個人物是司馬遷。我相信當我一說到司馬遷這個人物的時候,大家肯定會知道《史記》。
  • 司馬遷寫《史記》時,選擇紀傳體的原因是什麼?
    而司馬遷卻是以另外一個角度來看待歷史的,那就是採取了人物為主線,並且重視人物的精神價值。就比如我們看《史記》的時候就能發現,有很多歷史人物是非常具體的,甚至耳熟能詳個性鮮明。司馬遷比如我們能很輕鬆的想到《史記》當中的人物性格,比如說到項羽就會感受到剛愎自用,以及英雄男兒的形象。又比如說孫武的悲劇,被龐涓給陷害之後成功報仇。
  • 司馬遷:血淚著《史記》,精神感千秋
    司馬遷流著淚,接受了父親的遺命,他說:「小子不敏,請悉論先人所次舊聞,弗敢闕。」看到漢武帝的態度,滿朝文武皆察言觀色,紛紛指責李陵的罪過。最後,漢武帝向司馬遷詢問他的看法,司馬遷說道:「李陵以五千步兵,深入匈奴,殺敵無數,已經立下了赫赫戰功。在救兵不至、彈盡糧絕、走投無路的情況下,李陵依然浴血奮戰,古代名將亦不過如此。他之所以不死,而是投降了匈奴,一定是想尋找適當的機會報答漢室。」
  • 李歐梵:英雄本色——讀司馬遷《史記·項羽本紀》
    在香港中文大學講座教授,著名作家、文化評論家李歐梵先生所著《中國文化傳統的六個面向》中,第一講即選取《史記》中的《項羽本紀》,因為「司馬遷的這篇文章,第一次用文字把一個英雄的傳統帶出來了」。李歐梵教授將這篇名文放在一個更廣、更深的文化脈絡裡,來探討中國英雄傳統的意義和影像。相較於《陳涉世家》中的「王侯將相寧有種乎?」
  • 《史記》:史學家司馬遷所著,是我國古代第一部通史
    在漢朝時期,我國有名的史學家司馬遷完成了一部名叫《太史公書》的書籍,被我們後來人稱之為《史記》。這可以說是我們國家歷史上首次的紀傳體歷史書籍。這本書主要記載了從黃帝時期直到司馬遷生活的漢武帝時期,歷經三千多年的故事。魯迅對這本書的稱讚是史家之絕唱。直到今天,這本書籍依舊是我們所研究的重要參考資料。司馬遷是漢武帝時期的一位史官。公元一三五年,他出生在一個世代都為史官的家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