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記是怎麼寫出來的?司馬遷蒙冤受宮刑,為名將李廣之子李陵鳴屈

2020-12-14 騰訊網

史記是怎麼寫出來的?司馬遷蒙冤受宮刑,為名將李廣之子李陵鳴屈

說到司馬遷和史記,華夏民族的人們幾乎是無人不知,沒人不曉。司馬遷(公元前145年-公元前86年),字子長,夏陽(今陝西韓城南)人,有的史料上還說龍門(今山西河津)人。是中國西漢偉大的史學家、文學家、思想家。

01

司馬遷有文才,「年十歲則誦古文」。早年受學於孔安國、董仲舒,漫遊各地,了解風俗,採集傳聞。初任郎中,奉使西南。元封三年(前108),三十七歲的司馬遷繼承父親的職務,任漢武帝的太史令。漢朝太史令除掌管天文曆法外,還兼管修史。司馬談之子,任太史令,繼承父業,著述歷史。

司馬遷於公元前104年開始撰寫《史記》,後因替李陵辯護,觸怒漢武帝,被處以宮刑。後任中書令。發奮繼續完成所著史籍,被後世尊稱為史遷、太史公、歷史之父。

司馬遷為何被後人們給予如此高的評價呢?原來是因為如下的這一件事,他做出了常人所做不到的事情。

02

李陵是漢朝名將李廣的孫子,任侍中。侍中是丞相的屬官,級別不是很高,但經常在皇帝左右,出入宮廷,應對顧問,地位很是重要。武帝見李陵年少有為,說他有祖父遺風,授予騎都尉之職。這個官名是漢武帝所創,唐宋沿置。武帝派他帶領五千人,駐張掖、酒泉,防禦匈奴。

後來,武帝命令二師將軍李廣利出擊匈奴,令李陵督押糧草輜重隨軍西進。李陵乃入朝覲見武帝,上奏說:我的兵都是荊楚男兒,作戰力強。願獨自率領一隊,進擊匈奴。」武帝變色說:「你是不願意聽從別人指揮罷,我已無馬匹給你。」李陵說:「我願意以少擊眾,不需騎兵,只要五千步卒就可以了。」武帝說:「那你就自己去招募吧。」李陵遂返駐地。

武帝又令強弩都尉路博德半路接應,路博德上奏說:「現在是秋天,匈奴馬匹正當肥壯之時,不如明春再行出兵。」武帝看罷奏章,懷疑李陵已悔前言,於是命路勸阻李陵不要貿然出兵。實質上路博德認為自己的資格比李陵老,怎麼能做李陵的後繼,所以才上奏建議暫緩發兵。

03

後來匈奴入侵西河,武帝命路博德扼守西河要道,命李陵赴東浚稽山偵察。李陵率五千士卒直達目的地,一路未遇敵兵,只將該地山川形勢繪圖呈報朝廷。

李陵正準備退兵時,匈奴兵三萬來攻,李陵奮勇迎戰,斃敵數千人。擊退敵人後,仍繼續撤兵。匈奴單于且醍侯不服,召集左右賢王率八萬騎兵追趕李陵,李引兵至大澤,澤中蘆葦叢生,匈奴兵縱火,李陵也命士兵縱火,為的是燒出空地,以免大火漫延殃及自身,最後終於燒出了一條通道,走出大澤。

單于趕來,兩軍再戰,李陵用連弩射單于,單于驚退,便對左右說:「面對漢軍精銳,恐有埋伏,還是退兵為好。」正在單于商量退兵的時候,李陵軍中一名叫管敢的軍侯,即管理部隊紀律的下級軍官,因被校尉侮辱而去投降匈奴,並說李陵兵是孤軍,並無埋伏,且箭已放盡,若用精兵追趕,必破李陵軍無疑。

單于聽了管敢的話發精兵數千人,繼續追趕,在一谷口,將漢軍圍住,李陵見形勢已無可挽回,遂命兵士每人攜千糧二斤,冰一塊,各自突圍。李陵上馬,拼死殺出谷口,但又被敵軍重重包圍,李陵馬上投降。

04

李陵投降的消息傳至朝中,武帝大怒。群臣大多責難李陵貪生怕死,向匈奴投降。漢武帝問太史令司馬遷,聽聽他的意見。唯獨司馬遷為李陵辯護說:「李陵引兵五千,面對強敵數萬,戰至矢盡糧絕,也可以向天下人交代了。李陵不肯馬上赴死,準有他的主意。他一定還想將功贖罪來報答陛下。料想李陵並非真心投降,請從寬處理。」

漢武帝聽了,認為司馬遷這樣為李陵辯護,有意貶低李廣利(李廣利是漢武帝寵妃李夫人的哥哥),便勃然大怒,說:「你這樣替投降敵人的叛徒強辯,是不是存心反對朝廷?」即命衛士拿下司馬遷囚於獄中,交給廷尉處理。

司馬遷被關進監獄以後,案子落到了當時臭名昭著的酷吏杜周手中,杜周嚴刑審訊司馬遷,司馬遷忍受了各種肉體和精神上的殘酷折磨。面對酷吏,他始終不屈服,也不認罪。這樣就被下令處以宮刑。

05

司馬遷在獄中反覆不停地問自己:「這是我的罪嗎?這是我的罪嗎?我一個做臣子的,就不能發表點意見?」不久,有傳聞說李陵曾帶匈奴兵攻打漢朝。漢武帝信以為真,便草率地處死了李陵的母親、妻子和兒子。司馬遷也因此事被判了死刑。第二年漢武帝殺了李陵全家,處司馬遷死刑。但是漢朝的死刑要免死的話可以接受兩條路,要不交50萬錢,要不接受宮刑,宮刑是個奇恥大辱,汙及先人,見笑親友。

後來司馬遷在《報任少卿書》中提及此事中說道:「遭遇此禍,重為鄉黨所戳笑,以汙辱先人,亦何面目復上父母之丘墓乎,雖累百世,垢彌甚耳,是以腸一日而九回,居則忽忽若有所亡,出則不知其所往,每念斯恥,汗未嘗不發背沾衣也。」在獄中,又備受凌辱,「交手足,受木索,暴肌膚,受榜棰,幽於圜牆之中,當此之時,見獄吏則頭搶地,視徒隸則心惕息」(司馬遷《報任安書》)。幾乎斷送了性命。

06

司馬遷認為受宮刑是一件很丟臉的事,他幾乎想自殺。他本想一死,但他想到自己有一件極重要的工作沒有完成,不應該死。因為當時他正在用全部精力寫一部書,想到自己多年搜集資料,要寫部有關歷史書的夙願,說:「人固有一死,或重於泰山,或輕於鴻毛。」

但是他又想:從前周文王被關在裡,寫了部《周易》:孔子周遊列國的路上被因在陳蔡,後來編了部《春秋》:屈原造到放逐,寫了《離強》;左丘明眼睛瞎了,寫了《國語》;孫胺被剜掉膝蓋骨,寫了《兵法》。還有《詩經》三百篇,大都是古人在心情憂憤的情況下寫的。這些著名的著作,都是作者心裡有鬱悶,或者理想行不通的時候,才寫出來的。我為什麼不利用這個時候把這部史書寫好呢?想到這裡,他為了完成《史記》的寫作,忍辱負重,希望出現一線轉機。

07

司馬遷出獄後,任中書令。他以超常的毅力,忍受來自各方面的卑視與諷嘲,經歷十多年,孜孜以求,完成了不朽巨著《太史公書》,即《史記》。

他把從傳說中的黃帝時代開始,一直到漢武帝太始二年(公元前95年)為止的這段時期的歷史,編寫成包括十二本紀,十表,八書,三十世家,七十列傳,一百三十篇、五十二萬字的巨大著作《史記》。

司馬遷在他的《史記》中,對古代一些著名人物的事跡都作了詳細的敘述。他對於農民起義的領導者陳勝吳廣,給予高度的評價;對被壓迫的下層人物往往表示同情的態度。他還把古代文獻中過於艱深的文字改寫成當時比較淺近的文字。人物描寫和情節描述,形象鮮明,語言生動活潑。這種紀傳體史書的編寫方法,為司馬遷所首創。後來的二十四史都遵從了這種體例。

08

司馬遷以其「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成一家之言」的史識創作了中國第一部紀傳體通史《史記》(原名《太史公書》)。被公認為是中國史書的典範,該書記載了從上古傳說中的黃帝時期,到漢武帝元狩元年,長達3000多年的歷史,是「二十五史」之首,被魯迅譽為「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看了司馬遷寫《史記》這篇文章以後,您對此有什麼要說的嗎?

相關焦點

  • 司馬遷是如何在受了宮刑的情況下寫出「二十四史」之首《史記》
    》被公認為是中國史書的典範,該書記載了從上古傳說中的黃帝時期,到漢武帝元狩元年,長達3000多年的歷史,是「二十四史」之首,被魯迅譽為「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眾所周知,司馬遷因替李陵敗降之事辯解而得罪武帝下了監獄,受宮刑,當時他痛苦地想:這是我自己的過錯呀。現在受了刑,身子毀了,沒有用了。
  • 受了宮刑之後,司馬遷還能創作出史記這一著作,真可謂是身殘志堅
    當時的司馬遷,一時都埋頭寫書,幾乎是到了廢寢忘食的地步,平時也不與其他官員往來,但就是這樣的一個狀態下,他不問世事竟然也會有倒黴的事降臨到他的身上。有一個戰功赫赫的將士在一次大戰中失敗了,向匈奴投降了,這個事情很快在朝堂上傳開了,許多官員都批判這個將士的部隊,司馬遷聽到了這個事情後,就覺得這個將士很冤屈,還在皇帝面前為這個將士進言,可是司馬遷一直都不善於人情往來,對於這個皇帝的心思他更是不了解的,但是皇帝就會猜忌司馬遷,認為他平時不與官員打交道,無緣無故為將士說情,想必他和那逆賊就是同夥。
  • 司馬遷為什麼會受宮刑?看他寫的遊俠列傳你就懂了
    天漢二年(公元前99年),漢武帝派自己寵妃李夫人的哥哥,二師將軍李廣利領兵討伐匈奴,另派李廣的孫子李陵給李廣利押運輜重。李陵是名將之後,而李廣利因為有外戚這層關系所以才得到了漢武帝的重用,所以李陵辭謝,並主動請纓所部獨立成軍,前置匈奴軍隊,來輔助李廣利正面作戰。
  • 受過宮刑的司馬遷是如何實現華麗轉身的?
    呂海峰話說,只要我們提起司馬遷這個人,老呂相信,不知道的人還真不多。因為,他的《史記》幾乎是家喻戶曉。我國許多重大的歷史事件,一般都得從《史記》中才能得以尋找。然而,殊不知,他曾經卻是一個受過宮刑的人,也就是我們常說的太監(假男人)。
  • 司馬遷遭受宮刑後,寫出了這部奇書,孩子們必讀
    我是打不死的小強,宮刑奈我何已故金庸先生的《笑傲江湖》裡面有個橋段。那就嶽不群為了練成葵花寶典,揮劍自宮。這個是自願的,司馬遷受宮刑絕對是他本人沒有想到的。太史公這類人都一個性格,敢於直言,秉筆直書,所以歷朝歷代的皇帝都怕他們,只怕筆頭一動,寫上點什麼不光彩的事情,遺臭萬年。所以皇帝和史官一直都都是心裡互恃著。最後皇帝勝。李陵是西漢名將,在與匈奴的一場戰役中,以5000人對80000人。結果可想而知。
  • 文化人的心機,司馬遷為什麼明知李廣無才,還要為他吹捧
    所以無論你從那個角度理解,這兩句詩指的都是衛青,而不是李廣。但為什麼後人會鬧出這麼大誤會?根源都出在史記上,因為司馬遷把李廣吹成了一朵花。說司馬遷吹捧,其實也挺冤枉老先生,因為司馬遷本意不是這個,數千年來,讀過史記李將軍傳的人不計其數,但卻都沒明白真正含義,誤會了太史公。
  • 「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的《史記》是在什麼情況下寫出來的
    那麼司馬遷是在什麼情況下寫的《史記》呢,眾所周知當時司馬遷身受宮刑,忍辱下寫的《史記》,但是根據歷史研究司馬遷在受宮刑之前就已經開始《史記》的創作了。因此說司馬遷不是在受宮刑之後才勵志寫下《史記》的,而是由於《史記》才剛剛開始創作,自己不想留下遺憾才選擇身受宮刑,而不是赴死。司馬遷由於李陵兵敗降奴事件,受到牽連被判誣上,就是誣陷皇上。
  • 司馬遷遭受宮刑,為何不願自盡?
    我們知道這個李廣,他的死算是賭氣而死的。衛青就問他說,你這怎麼回事?李廣一上火,我歲數這麼大,讓你小孩子問我一來氣,我也不上軍事法庭,自刎,死了。所以這個時候漢武帝覺得有點內疚,而且接下來發生的事,李廣總共是三個兒子,兩個兒子死的在前頭。
  • 司馬遷甘受腐刑之辱也要完成《史記》
    喜歡歷史的朋友一定知道《史記》在中國的歷史地位,它記載了黃帝至漢武帝前後共三千多年的歷史,與後來的《漢書》《後漢書》和《三國志》被合稱為「前四史」,更被尊為了「二十四史之首」。 《史記》全書共分為「十二本紀」、「三十世家」、「七十列傳」和「十表」、「八書」,共計一百三十篇,近五十三萬字。
  • 司馬遷遭受宮刑以後,他的愛人怎麼樣了,看完以後令人唏噓不已
    司馬遷是一位偉大的史學家,他編纂的《史記》被稱為「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列為《二十四史》第一部。司馬遷的作品在歷史長河中熠熠生輝,自身卻遭受巨大的苦難。
  • 讀好《史記》的四個方法
    要研究中國古代史,首先要讀的就是司馬遷的《史記》,這是中國歷史上第一部紀傳體通史,被魯迅先生譽為「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很多人讀過《史記》,但真正通讀細讀深讀的人並不多,不是不願讀,主要是不知怎麼去讀。其實,讀史書本身就是一個費勁的活兒,沒有一定的耐心和毅力不行,但也並非完全沒有方法。
  • 我們現在所看到的《史記》,根本就不是司馬遷的原汁原味!
    司馬遷寫《史記》,最容易引來禍事的就是當代皇帝的本紀,事實也的確如此,司馬遷在《景帝本紀》和《武帝本紀》中實事求是的態度,讓漢武帝大發雷霆,「投而削之」。司馬遷意識到,漢武帝很可能會把這本書列為禁書,甚至直接毀掉,司馬遷也知道,胳膊擰不過大腿,為了不讓自己畢生的心血化為灰燼,他留了一個後招:在把成書上交朝廷的同時,把另一個完整版藏了起來。《史記·太史公自序》說,「藏之名山,副在京師,俟後世聖人君子。」
  • 被「去勢」的司馬遷遭受了什麼?一篇《報任安書》訴盡悲涼
    消息傳到朝中,皇帝暴怒,大臣們紛紛落井下石,說李凌的壞話,司馬遷這時忘記了自己是個「卑賤」之人,想盡愚忠,前面說過,司馬在寫《報任安書》時,已經出獄,往回看他知道自己是盡愚忠(不客氣地說就是好心沒好報)可當時在朝堂上進言時,是抱著一顆愛國之心——至少是愛漢武帝的,因為他覺得「主上慘悽怛悼」,傷心過甚,於是想安慰漢武帝。何況,李陵是名將忠臣,值得司馬遷為他說話。
  • 司馬遷寫《史記》,他是怎麼知道幾千年以前的事情的?
    上古時期的史料,司馬遷主要是摘錄自《尚書》。《尚書》為戰國時人所作,當時三皇五帝的傳說已經深入人心了。我們知道,司馬遷寫了史記,「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成一家之言」,被魯迅稱為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
  • 抗擊匈奴的三大名將李廣、衛青、霍去病誰的名氣更大一些?
    要說這三人,誰的名氣更大,我估計非李廣莫屬,根據當前的百度搜索結果顯示,李廣有6900萬個搜索結果,衛青有3780萬,霍去病是3400萬個搜索結果,充分說明,網際網路上人們對李廣的重視。但要說都難得封侯的李廣,戰功也不行,還沒得善終,怎麼就風頭蓋過了驅逐匈奴於千裡之外的兩個大司馬衛青和霍去病了呢?
  • 司馬遷:誰動了我的《史記》?
    唐宋八大家之首的韓愈十分肯定《史記》的文學水平,把它當做自己寫作的範文!他說:「漢朝人莫不能文,獨司馬相如、太史公、劉向、楊雄之為最。」明末清初傑出的點評家、狂士——金聖歎把《史記》作為「六才子書」之一,盛讚《史記》的真知灼見。
  • 李廣戰績不如衛青、霍去病,為何後世詩人都歌頌李廣而不是衛霍?
    2、被俘虜後單槍匹馬殺了出來元光六年,驍騎將軍李廣率軍1萬從雁門出兵討伐匈奴,結果遭遇匈奴主力,兵敗被俘。之後他搶了一個匈奴騎兵的戰馬和弓箭,在數百匈奴精騎的追擊下回身射殺了許多匈奴兵,最後成功逃脫。李廣騎射技術之精湛,從這裡就能看出。
  • 為何有人說司馬遷寫《史記》是為了抹黑漢武帝?他們給出2個理由
    有很多人說,司馬遷寫《史記》就是為了抹黑漢武帝劉徹,他們也有自己的理由。第一就是在李陵事件中,司馬遷為李陵說了幾句公允的話,得罪了漢武帝,漢武帝劉徹判了司馬遷死罪,司馬遷沒錢贖罪,選擇了宮刑活了下來。司馬遷有理由恨劉徹。
  • 司馬遷與《史記》
    故士窮窘而得委命,此豈非人之所謂賢豪間者邪?"漢武帝對遊俠是嚴懲不貸的,而司馬遷公開唱反調,為鳴不平,並立專傳,記載其事跡,頌揚其見義勇為而又廉潔退讓的高貴品質。《史記》塑造的人物多是具有悲壯之美的悲劇人物,與此相應,其敘事與場面描寫多具有悲壯色彩。如《趙世家》中程嬰、公孫杵臼,為保護趙氏孤兒與權奸屠岸賈進行了長達十幾年的鬥爭。在二人看來,為了爭取善與正義的最後勝利,慘烈的死是不在話下的。不過,司馬遷所寫的悲劇事件,不一定都和死亡聯繫在一起,如藺相如為維護趙國尊嚴,與強秦進行的不屈不撓的鬥爭。
  • 因為說錯話,司馬遷受了宮刑,說實話有點冤
    ——司馬遷《報任安書》前言對於司馬遷大家想必是一定不會陌生的,司馬遷作為中國古代歷史上偉大的史學家,寫出了《史記》這樣優秀的作品。如今看來,《史記》不僅是一部史書,而且具有極高的文學價值。為什麼對司馬遷會有這麼高的評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