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廣戰績不如衛青、霍去病,為何後世詩人都歌頌李廣而不是衛霍?

2020-12-18 三維策論

王維說:「衛青不敗由天幸,李廣無功緣數奇!」直言道,你衛青能打勝仗一是靠了皇帝,二是靠了運氣。李廣比你強得多,沒有立下功勳只是時運不濟而已!王大詩人這麼說當然有失偏頗的,但是從中可以看出他對李廣的推崇。

王勃也曾經感慨:「馮唐易老,李廣難封。」

王昌齡的一句:「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更是將李廣推上了神壇,以後凡是國家戰事不利,文人墨客們就會想起李廣。

為什麼李廣會這麼受到文人墨客的推崇呢?主要原因有以下三點:

一、李廣剽悍勇武,個人軍事素養極高,具有獨特的人格魅力!

三個廣為流傳的經典故事塑造了李廣剽悍勇武的形象:

1、百騎退千敵:漢景帝的時候,匈奴人大舉入侵,李廣率一百名騎兵擊殺對方探馬後遭遇了一千多個匈奴騎兵。李廣喝止了想要逃跑的部下,反而讓大家把馬鞍卸下來,匈奴人驚疑不定。

這時,一個白馬將軍帶著十幾個騎兵上前來觀察,結果李廣衝上去一箭射殺了白馬將軍。隨後依舊回到自己陣地上,讓大家解下馬鞍。匈奴人懷疑有伏兵,到了晚上主動撤退了。

2、被俘虜後單槍匹馬殺了出來元光六年,驍騎將軍李廣率軍1萬從雁門出兵討伐匈奴,結果遭遇匈奴主力,兵敗被俘。之後他搶了一個匈奴騎兵的戰馬和弓箭,在數百匈奴精騎的追擊下回身射殺了許多匈奴兵,最後成功逃脫。李廣騎射技術之精湛,從這裡就能看出。

3、草叢射石虎盧綸有詩云:「林暗草驚風,將軍夜引弓。平明尋白羽,沒在石稜中。」

盧綸的這首詩歌說的就是李廣晚上射虎,白天發現羽箭深深地沒入頑石之中的故事。凸顯了飛將軍李廣的射術高超,鐵血將軍的形象躍然紙上。

可以說李廣的形象非常符合傳統文人眼中武將的形象。他百騎退千敵、單槍匹馬殺出重圍和草叢射石虎的故事廣為流傳,使得其剽悍勇武,精於騎射的形象深入人心。得到了文人們的喜愛。

二、李廣的悲劇人生,讓懷才不遇的文人感同身受。

第一個大肆為李廣鳴不平的文人就是太史公司馬遷,司馬遷為李陵辯護受了宮刑,後來才寫的史記,而李陵就是李廣的孫子。所以司馬遷在塑造李廣的形象的時候用華麗流暢的文筆將英雄將軍的形象塑造得栩栩如生,而對於衛青、霍去病這些外戚就多有不屑之語。

這也為後世的文人奠定了感情基調,凡是讚美李廣的時候就要把衛青霍去病拉出來踩一踩。說衛青霍去病是裝備精良的正規軍,李廣率的不過是雜牌軍,好的資源和機會都給了衛霍,李廣只能幹幹苦力,打打策應。宋朝亡國後隱居的名士黃震就曾說:「凡看衛霍傳,須合李廣看。」他覺得如果不是李廣在後面賣苦力,衛青、霍去病憑什麼痛擊匈奴,只是仰仗了皇家的資源罷了!

李廣後代的遭遇也博得了文人們的同情,他一家三代都為漢朝戍守邊關。李廣本人自盡了,他的兒子李敢在甘泉宮被霍去病射殺。他的孫子李陵率兵五千被匈奴八萬圍困,激戰八天,斬殺匈奴萬餘騎,彈盡糧絕後無奈下令投降,漢武帝將其全家滅族。司馬遷就是在這個時候為其辯護,被處以宮刑的。

其實李廣是個個性十分鮮明的人,優點和缺點一樣的明顯。優點毋庸置疑,騎射高超,帶兵經驗豐富,對士卒很好。但是其人的缺點也是比較致命的:

第一個就是非常衝動,比如在「百騎退千敵」的故事中,他為了追殺三個射鵰者,率100起兵孤軍深入,身為主帥,置全軍安危而不顧,有點個人英雄主義的意思。雖然最後解下馬鞍,用疑兵之計嚇退了匈奴人,但是也有幾分僥倖。第二個就是治軍比較散漫,李廣對士兵的軍紀要求很低,幾乎是怎麼舒服怎麼來,有幾分江湖兄弟的意思。在這種情況下,雖然士兵們都喜歡跟著他,打仗也會拼命,但是軍隊整體的戰鬥力卻會受到影響。史料說:「李廣軍極簡易,然虜卒犯之,無以禁」。

所以李廣參加的四次對匈奴的大戰中,要麼就是全軍覆沒,要麼就是無功而返。

第一次是元光六年,李廣、衛青、公孫敖和公孫賀四人分別率軍1萬出塞,結果李廣這一路全軍覆沒,兵敗被俘,就是這一次上演了孤身突圍的故事。第二次是元朔六年,跟著大將軍衛青出塞,無功而返。第三次是元狩二年,李廣率4千精騎出塞,被匈奴4萬騎兵包圍,結果斬殺匈奴三千,己方全軍覆沒,李廣又憑藉個人勇武殺出重圍。第四次是元狩四年,參加漠北之戰,衛青命令李廣和趙食兩軍匯合,對匈奴的右翼進行包抄,結果兩人率軍在沙漠中迷路,李廣事後憤而自殺。

所以按照漢朝的制度,李廣的功勳是不夠封侯的。領導都是只看結果不看過程和才華的,也不能怪人家漢武帝了。只是李廣和其後人的遭遇引起了懷才不遇的文人墨客的憐憫和共鳴,而同時代的衛青、霍去病不但太過耀眼,還有著令人詬病的外戚身份,所以才有了後世文人讚美李廣而貶低衛霍的現象。

(全文完)

(以上圖片來源於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本人刪除!)

相關焦點

  • 抗擊匈奴的三大名將李廣、衛青、霍去病誰的名氣更大一些?
    這一階段的人,幾乎都上過小學,都學過我剛說的將軍夜引弓的這麼一首詩,所以,不管他學文還是學理,不管他學沒學過歷史,不管他知不知道衛青霍去病有多牛,所有人都知道一個漢朝的很厲害的將軍,那就是李廣。這一階段的人在中國估計有一半的人口,所以啊,李廣的知名度可想而知。
  • 作為西漢名將,衛青戰功赫赫,為何反遭後世人抨擊
    因此也被後世人,並稱為「衛霍」衛青也因此成為西漢王朝,位極人臣的大司馬,大將軍。 在這輝煌燦爛的功績之外,衛青也成為了後世,尤其是文人的重點抨擊對象。作為名將而言,衛青所遭受的差評,是非常之多的。衛青和霍去病,同為西漢時期的名將,都有顯赫的軍功。
  • 為何李廣難封,卻比衛青和霍去病更能得到後世文人的青睞?
    而戰功遠不如衛青霍去病的李廣,卻又常常得到後世文人的青睞,這到底是什麼原因?其實,主要是以下因素造成的。李廣的經歷和故事很經常,是文人很好的素材,但斬獲不多,註定了難以封侯。早在漢文帝十四年(公元前166年),李廣就因從擊匈奴有功,授中郎。漢景帝時,授隴西都尉,而且參與了平定七國之亂的戰爭。
  • 歷史上對李廣的評價,本來遠高於衛青霍去病,為什麼現在反過來了
    李廣一生志在立功封侯,卻至死沒有得到漢朝軍功體系的認同。但這又怎麼樣呢,他一樣流芳百世名垂千古,後世中國人即使忘記了漢朝所有帝王將相,可是誰能忘得了李廣?忘得了那個讓匈奴聞風喪膽的飛將軍?如李白、杜甫、高適、王維、陶淵明、陸遊、辛棄疾、範仲淹、劉克莊……多少風流人物都曾為李廣留下過傷心的詩句。
  • 龍城飛將是李廣還是衛青?綜合史料與唐詩,我們就能得到明確答案
    這是唐朝著名邊塞詩人王昌齡的佳作,這篇《出塞》還引起了很大爭議,爭議的焦點在「不教胡馬度陰山龍城飛將到底是誰?」這個爭論甚至還波及到了司馬遷,很多人都說世家子弟司馬遷跟李廣關係好,所以在《史記》中摻雜了私貨,故意貶低衛青霍去病而抬高李廣,以至於後人才會誤解李廣就是王昌齡筆下的龍城飛將。
  • 古代沒有GPS定位,為何李廣經常迷路,而霍去病總能精準打擊匈奴
    李廣作為漢朝身經百戰的將軍,在與匈奴軍隊的作戰中,其實只有過一次迷路,這一次就是漠北之戰,這也是李廣第一次率軍進入匈奴腹地作戰,並且李廣的軍隊中沒有嚮導,同時這一次戰爭,李廣想打前鋒,但漢武帝及衛青都不願意讓李廣打前鋒,只派他與趙食其將軍一起從側翼包圍,李廣雖然不願意,但也無法抗命,結果就是迷路了,李廣這次迷路應該是帶了情緒的,這次迷路後,衛青派人問李廣原因,
  • 衛青功勞遠勝霍去病,為何給後人的感覺霍去病知名度明顯高於衛青
    把這種關係用到衛青、霍去病兩人身上,同樣沒毛病,前面有衛青開了勝利的先河,他的大兵團作戰可以說已經成為了人物標誌,也讓漢朝不再受到匈奴打壓。霍去病之所以能到戰場學習指揮作戰,並且有機會建功立業,完全是因為他和衛青之間的關係。對於這位外甥,衛青向來都捨得花時間和精力去栽培、提攜。
  • 文化人的心機,司馬遷為什麼明知李廣無才,還要為他吹捧
    所以無論你從那個角度理解,這兩句詩指的都是衛青,而不是李廣。但為什麼後人會鬧出這麼大誤會?根源都出在史記上,因為司馬遷把李廣吹成了一朵花。說司馬遷吹捧,其實也挺冤枉老先生,因為司馬遷本意不是這個,數千年來,讀過史記李將軍傳的人不計其數,但卻都沒明白真正含義,誤會了太史公。
  • 驍勇善射的「飛將軍」李廣,為何一生不得封侯?只因他的一個弱點
    武帝即位後,李廣先後任未央衛尉、驍騎將軍、右北平太守、郎中令、後將軍、前將軍等職,多次參加反擊匈奴的作戰。元狩四年春,隨大將軍衛青進軍漠北,因其所部迷路誤期,失去同匈奴單于一決死戰之機,憤愧自殺。他一生與匈奴70餘戰,為二千石吏40餘年,至死未得封侯,給後人留下了「李廣難封」的浩嘆,同時也給後世為將者留下很多經驗與教訓。
  • 呂思勉對衛青、霍去病評價很低,卻還是有所保留,現在啥都沒有了
    對於漢武帝不用信臣宿將,專用裙帶人物衛青、霍去病,呂思勉先生激憤無比地舉例說明:元狩四年,漠北大戰,漢馬出塞十四萬,歸來不及三萬,損失極慘重。李陵五千步卒出塞,敗亡時尚餘三千人,戰損比比漠北大戰還低。可見漠北大戰衛霍嚴重瀆職,不恤士卒。若李廣將兵,士兵當不至喪亡至此。對於衛青的怯懦無能,呂思勉先生說:《史記》言衛青僅以和柔子媚於上。
  • 歷史上的霍去病是怎麼死的?是死於瘟疫,還是被舅舅衛青害死?
    司馬遷撰寫《史記》事無巨細,為什麼卻在霍去病的死因上面沒有明說,還需要在褚少孫的補記中才有零星記述,這就很是耐人尋味的一件事了。因此,霍去病不是簡單地病死,而是人為原因的可能性就被人提及了起來。而其中許多人的懷疑對象,正是比霍去病還要早成名的衛青。原因也簡單不過,因為霍去病的軍事天賦實在是太高了,連衛青都要遜色兩分。
  • 衛青、霍去病舅甥二人,是如何把彪悍的匈奴攆到「貝加爾湖的」?
    霍去病 衛青、霍去病這對「帝國雙璧」,在接下來的漠北之戰中,更是徹底打垮匈奴單于伊稚斜。 趙信曾是匈奴小王,戰敗後投降漢朝後還做了漢軍將領,對雙方的情況都十分了解,他的建議得到匈奴單于的重視和採納。
  • 龍城飛將,拜謁李廣墓
    漢景帝初,與太尉周亞夫削平吳楚等七國之亂,遷上谷太守;歷轉上郡、北地、雁門、代郡、雲中等毗鄰匈奴前沿的八個邊郡太守,與匈奴大小七十餘戰,都因力戰功著而傳名。漢武帝元狩四年(前119),大將軍衛青、驃騎將軍霍去病分道大舉出擊匈奴。
  • 馮唐易老,李廣難封,史上的李廣究竟得罪了誰,為什麼就難封了
    到了漢武帝時期,他非常欣賞馮唐的才華,準備授予馮唐官職,可是馮唐的年齡已經不允許了,已經到了九十歲的高齡了,身體和年齡、精力都大不如從前了,馮唐再也沒有機會為國家效力了。所謂「李廣難封」,也是漢文帝時期,面對匈奴的入侵,李廣表現出他的果敢、勇猛,因此被封為郎官。當時漢文帝對李廣說:「你呀,生錯了時代。如果生在劉邦的時代,我一定給你封個萬戶侯。」
  • 李廣和他的手下編了一個小故事,被呂布知道了,結果成為一代戰神
    說起飛將軍李廣,大家應該都很熟悉,他的一生都有很多傳奇的故事和曲折的經歷。李廣是秦國名將李信的後人,子孫後代都比較擅長箭術,尤其是他的箭術曾讓聞風喪膽。漢文帝十四年,也就是公元前166年,他從軍抗擊匈奴,由於勇猛殺敵,當了個禁衛統領,從此開始嶄露頭角。漢景帝三年,12年之後,李廣在平定七國之亂中立下大功,從此一戰成名。可見,一個武官在一個比較和平的朝代,想要有所建樹是多麼苦難。
  • 李廣歷經三朝,敢打敢拼膽識過人,卻獨獨缺少一點運氣
    提起來李廣,更多的人回想起「飛將軍」,因為有李廣,匈奴好幾年不敢來犯,司馬遷評價李廣為:「桃李不言,下自成蹊。」在唐德宗時期李廣被供奉在武成王廟內,宋徽宗時追尊李廣為懷柔伯,位列宋武廟七十二將之一。讓人遺憾的是李廣一生,都沒有封侯。
  • 了卻君王天下事,贏得生前身後名:不是每個外戚都叫衛青
    其中,漢武帝的運氣最佳,在寵幸衛子夫的同時,重用了衛氏一族,竟得到了雙蛋黃,為漢朝選中了兩名猛將——驍勇善戰的衛青和霍去病。其實衛青並非姓衛,而是應該姓鄭,父親是到平陽侯家中做事的縣吏鄭季,因此衛青是在鄭家長大的。然而因其私生子的身份,衛青一直不受鄭家人的待見,只能看人臉色行事。
  • 同為漢武帝時期的兩大戰神,為什麼衛青的評價不如霍去病?
    劇照愛好歷史的朋友,對這兩位應該都有大致的了解,也知道一個現象,那就是衛青在後世的評價中,遠遠不如霍去病,具體原因,見仁見智,咱們今天就聊聊這個問題,衛青的出身,想必知道的人很多,劇照霍去病的出身跟舅舅衛青差不多,也是私生子,然後呢,也是一戰成名,發揚光大了衛青的騎兵迂迴戰術,穿插的更深,迂迴的更大,戰績也更耀眼,將星升起之後,更是成為了武帝制衡衛青的存在,乃至最後一戰中,武帝讓衛青給霍去病打下手,封狼居胥,光耀千古,活脫脫一個橫刀立馬的少年英雄。
  • 漢武帝有多「寵信」霍去病?當面殺死朝中大臣都不予追究
    這樣的舉措,若非霍去病與劉徹有親戚關係,又確實軍功在身,怕是再大度的皇帝,都會有所不滿的。 不過這還不是霍去病做得最過分的一件事,他做過更瘋狂的一件事是當著漢武帝劉徹的面,將關內侯李敢當場射殺,要知道關內侯雖然地位比著驃騎將軍會差上一些,可也是實打實的朝廷命官,而在古代,決定朝廷命官生殺大權的,只有皇帝一人。
  • 名將李廣被譽為「飛將軍」,鎮守邊關戰功無數,為何一生無法封侯
    談到漢朝的軍事史,尤其是漢朝與匈奴的戰爭,就一定繞不開「飛將軍」李廣的話題。他在中國軍事史上佔有極其重要的地位,也因此位列唐宋武成王廟的名將榜中,受到後人的景仰。李廣的人生跨越了漢文帝,漢景帝和漢武帝三朝,在抗擊匈奴的作戰中立下赫赫戰功,卻一聲無法封侯,讓後世之人感到唏噓不已。後世學者對這個現象進行了分析,得出的結論眾說紛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