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上對李廣的評價,本來遠高於衛青霍去病,為什麼現在反過來了

2020-12-18 千古名將英雄夢

千古英名在,何必意封侯——飛將軍李廣(20)

漠北之戰,飛將軍李廣因犯迷途失道誤期之罪,卻不願接受審判而憤然自戕。而和他一起迷路的右將軍趙食其被軍事法庭審判後,以貽誤軍機罪被判死刑,趙食其不敢反抗,乃忍氣吞聲,交錢買命,免死為庶人。而漢武帝此後再也沒有起用他。

有的人死了,但他還活在人們心中;有的人活著,但他跟死也沒啥區別了。

而當李廣輿屍而返,大家卻驚奇的發現,老將軍大半生統兵拜將,名列公卿,死後竟家無餘財,喪事都難辦,無奈之下,李廣的僚屬故舊們只能你出一點我出一點,湊份子幫李廣的遺孀辦喪。

可此時李廣的小兒子李敢,還跟著驃騎將軍霍去病在北海(今俄羅斯貝加爾湖)之濱與匈奴拼死鏖戰,別說來不及看父親最後一眼,就算回家奔喪,也是一時脫不開身。於是在李老夫人的堅持下,老將軍的喪事只能一拖再拖,苦苦等待漠北的捷報。

然而,當天下百姓聽聞了李廣的死訊後,上至耄耋,下至青壯,認識與不認識李廣的,無不唏噓扼腕,為之垂涕。當日便有數千民眾自發來到將軍府前素服舉哀。但見陳屍靈堂的李老將軍,其裸露在外的手臂上、肩膀上、腳上,滿是多年苦戰留下來的刀痕箭眼,密密麻麻,觸目驚心,見者無不落淚。

太史公在《李廣傳》中說他年少時曾親眼見過老將軍,在他看來,李廣繼承了西北漢子的質樸與憨直,做人木訥無趣的緊,既不會官場鑽營,也不知聲色享受,平常僅有的娛樂消遣除了打獵,就是跟部下在地上演畫軍陣,然後就比射箭,誰輸了罰誰喝酒。這樣的艱苦作風,一直保持到他生命結束。

一位部長級高官,為人卻是這般樸素,最後又是這樣的結局,讀來真令人滿心酸楚。

太史公又說,他眼中的李將軍,不擅言辭,憨厚樸實,完全一個鄉下老農形象,可就在這個「老農民」死的那天,天下人不論認識他的還是不認識他的,都為他盡情哀悼,難忍痛惜。

太史公還說:「諺曰『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此言雖小,可以喻大。」確實如此,至今河西走廊一帶仍將一種小而圓的杏子稱作「李廣杏」,把一種表皮發黑,成熟後吃起來香甜的桃子稱為「李廣桃」。

等到漠北之戰正式結束,李敢終於回來為父親舉行喪禮,時間已是盛夏,可長安隴西,大江南北,竟素服一片,銀裝素裹,整個帝國陷入了悲慟之中。

漠北大勝,本因舉國歡騰,然而這片不和諧的哀聲,卻讓所有的勝利與榮耀,被披上了層層無盡的黃沙與淚水,變得朦朧,變得慘澹,變得模糊不堪。

漢文帝劉恆死前曾在遺詔中命令:「不要調發百姓到宮中來哭吊;殿中應當哭祭的人,都在早晚哀哭十五次,禮儀完畢就停止哭祭;非早晚哭祭時間,禁止擅自前來哭祭。」故天下士大夫以之為仁君。

李廣因罪自殺,在朝廷的記錄甚是不佳,但是在民間,卻天下為之舉哀慟哭。所謂國喪亦不過如此。

一個英雄在人民心中的價值,在這裡才真正體現。

是非黑白,美醜善惡,老百姓心中自有一桿秤,不以官方話語為轉移。

李廣一生志在立功封侯,卻至死沒有得到漢朝軍功體系的認同。但這又怎麼樣呢,他一樣流芳百世名垂千古,後世中國人即使忘記了漢朝所有帝王將相,可是誰能忘得了李廣?忘得了那個讓匈奴聞風喪膽的飛將軍?如李白、杜甫、高適、王維、陶淵明、陸遊、辛棄疾、範仲淹、劉克莊……多少風流人物都曾為李廣留下過傷心的詩句。錢穆《秦漢史》說:「衛霍李廣利之屬,名位雖盛,豪傑從軍者賤之如糞土。李廣父子愈擯抑,而豪傑愈宗之。」事實上,至少在近代以前,李廣的聲名是遠遠超過衛青霍去病的;史學家呂思勉和政論家蘇軾甚至還為此專門寫過長篇大論,其「抑青揚廣」之傾向非常明顯。

我們常說一句話,面子是別人給的,不是自己爭的。別人不給面子,再怎麼爭都是白搭。時過境遷,當歷史的塵埃散盡,只有真正的英雄才能真正名垂史冊,儘管這個英雄也許一輩子命運坎坷,一輩子失意失敗。

千古英名在,何必意封侯。老將軍泉下有知,亦當徹悟,亦當告慰。

當然,到現代以後,世人對李廣的評價又直線走低了;至少在我接觸過的網友裡,大概有八成對李廣是不以為然的;理由很簡單,李廣從軍四十餘載,一次勝仗也沒打過,甚至還曾全軍覆沒差點做了匈奴人的俘虜,最厲害的一次也只是平局;這樣的敗軍之將,憑什麼稱作名將,又憑什麼為萬世敬仰,官方歷史評價遠超衛霍?

那麼問題來了,為何同樣一個歷史人物,古今評價如此迥異?

難道李白杜甫這樣的大文豪,呂思勉錢穆蘇軾這樣的大學問家,辛棄疾範仲淹這樣的民族英雄,會看不清楚李廣壓根是個敗軍之將,在軍事上水平尷尬之極?會看不明白衛霍功勳蓋世,對中華民族貢獻巨大?

他們當然清楚,他們當然明白,論能力李廣遠不如衛霍,論貢獻李廣更加遠不如衛霍。

但為什麼他們還要一次次的去吹捧李廣,一次次的貶低衛霍。

難道他們腦袋是漿糊做的嗎?

當然不可能,作為中國歷史上的頂尖人物,他們不會連這點判斷力都沒有。

那到底是為什麼呢?

因為他們要吹噓的,其實並不是李廣個人,而是李廣所代表的一種偉大精神。

什麼精神呢?

文官不愛錢,武將不怕死的精神。

身先士卒,一心殺敵,戰鬥到生命最後一刻的精神。

拋卻繁華,一生守邊,忠心為國,滿腔熱血的精神。

白首從軍,老驥伏櫪,先死單于,勇往直前的精神。

愛兵如子,士卒效命,為官清廉,生性簡樸,桃李不言,下自成蹊的精神。

面對困難,勇擔責任,把軍人的榮譽感看的比生命還重要,死節從來豈顧勳的精神。

面對絕無可能戰勝之役,不膽怯,不退縮,而愈加激發鬥志,覺醒軍人畢身血性之勇,維護軍人最後之人格與尊嚴,寧死不做敵國虜,死也要做大漢魂的精神。

李廣或許不是一個優秀的將帥,甚至不是一個優秀的官員,但他絕對是個完美的軍人。

現在可以回答前面的問題了,李廣到現代評價變低的原因,就在於當今功利主義大行其道的時代裡,人們的思想觀念已經大大改變了。

《左傳》有云:「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在中國的傳統觀念裡,道德榜樣永遠比功侯將相來的更加令人尊敬。但到了現代,所謂「不管白貓黑貓,能抓住老鼠就是好貓!」不知從什麼時候開始,『美德』似乎成了老派的代名詞,而「成功」變成了炙手可熱的語彙,甚至被拔高到了一門學問,叫做「成功學」。

這就是為什麼到了現代,從前歷史上評價不是很高的白起、秦始皇、漢高祖、漢武帝、曹操、曾國藩都擁有了大批擁躉,而一些原本評價還不錯的歷史人物如韓信、李廣、劉備、李自成、袁崇煥等都遭到了不同程度的貶低。

這也就是為什麼在抗戰前夕,民族危難之時,蔣介石從胡宗南口中得知天水有飛將軍李廣的衣冠冢,國難思良將,時艱念精神,就親筆題寫了「漢將軍李廣之墓」,委託當時駐天水國民黨陸軍師長胡宗南重修李廣墓,修建碑塔,並親自參加了李廣墓重修竣工典禮。

「秦時明月漢時關,萬裡長徵人未還。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老將軍雖然去了,但他的英魂,他的精神,將永遠續存,永遠守護著我中華國土,魂牽夢縈,片刻不能離分。

而這座李廣的衣冠冢,現今就在甘肅天水市石坪鎮石坪小學後園,墓高六米,周長約三十八米,有祭亭三間,漢代駿馬石雕兩座,整個墓園總佔地約二十餘畝。伴著小學童純真而又嘹亮的讀書聲,以及往來如織的遊人,老將軍英魂當不寂寞。

大漢飛將軍李廣千古!人民將軍永垂不朽。

相關焦點

  • 衛青功勞遠勝霍去病,為何給後人的感覺霍去病知名度明顯高於衛青
    如果沒有這一層親戚關係,可能霍去病也會像李廣一樣,被指派去做各種繁雜卻沒有多少功勞的活吧。其實在早期,李廣在戰場上的優勢比霍去病還多,他可是真正有膽有謀的人。圖片:霍去病劇照可是因為他和衛青之間並沒有什麼重要關係,所以,他反而被派去走最難走的路線。
  • 抗擊匈奴的三大名將李廣、衛青、霍去病誰的名氣更大一些?
    要說這三人,誰的名氣更大,我估計非李廣莫屬,根據當前的百度搜索結果顯示,李廣有6900萬個搜索結果,衛青有3780萬,霍去病是3400萬個搜索結果,充分說明,網際網路上人們對李廣的重視。但要說都難得封侯的李廣,戰功也不行,還沒得善終,怎麼就風頭蓋過了驅逐匈奴於千裡之外的兩個大司馬衛青和霍去病了呢?
  • 李廣戰績不如衛青、霍去病,為何後世詩人都歌頌李廣而不是衛霍?
    更是將李廣推上了神壇,以後凡是國家戰事不利,文人墨客們就會想起李廣。為什麼李廣會這麼受到文人墨客的推崇呢?主要原因有以下三點:一、李廣剽悍勇武,個人軍事素養極高,具有獨特的人格魅力!這時,一個白馬將軍帶著十幾個騎兵上前來觀察,結果李廣衝上去一箭射殺了白馬將軍。隨後依舊回到自己陣地上,讓大家解下馬鞍。匈奴人懷疑有伏兵,到了晚上主動撤退了。
  • 為何李廣難封,卻比衛青和霍去病更能得到後世文人的青睞?
    漢武帝時期最有名的將軍,就是李廣和衛青、霍去病甥舅兩人,而他們的命運卻千差萬別。為什麼同朝為將,其結果卻截然相反?而戰功遠不如衛青霍去病的李廣,卻又常常得到後世文人的青睞,這到底是什麼原因?其實,主要是以下因素造成的。李廣的經歷和故事很經常,是文人很好的素材,但斬獲不多,註定了難以封侯。早在漢文帝十四年(公元前166年),李廣就因從擊匈奴有功,授中郎。
  • 呂思勉對衛青、霍去病評價很低,卻還是有所保留,現在啥都沒有了
    對於漢武帝不用信臣宿將,專用裙帶人物衛青、霍去病,呂思勉先生激憤無比地舉例說明:元狩四年,漠北大戰,漢馬出塞十四萬,歸來不及三萬,損失極慘重。李陵五千步卒出塞,敗亡時尚餘三千人,戰損比比漠北大戰還低。可見漠北大戰衛霍嚴重瀆職,不恤士卒。若李廣將兵,士兵當不至喪亡至此。對於衛青的怯懦無能,呂思勉先生說:《史記》言衛青僅以和柔子媚於上。
  • 歷史上的霍去病是怎麼死的?是死於瘟疫,還是被舅舅衛青害死?
    霍去病,西漢中期名將、軍事家、是我國歷史上著名的民族英雄,與同時代的大將軍衛青並稱霍衛,在漢武帝時期抵禦匈奴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有了漢武帝的果敢決斷以及霍去病和衛青的精明統率,讓西漢很長一段時間不用為抵禦外敵而勞民傷財。如若沒有霍去病這些大將,也就沒有漢朝的一世輝煌了。
  • 龍城飛將是李廣還是衛青?綜合史料與唐詩,我們就能得到明確答案
    雖然對衛青霍去病北徵頗有微詞(當時還看不到長久利益,只能看到戰爭消耗,這是歷史局限性,怪不得司馬遷),但是司馬遷對衛青霍去病的戰功,卻一點都沒有抹殺:「大將軍青,凡七出擊匈奴,斬捕首虜五萬餘級,收河南地,遂置朔方郡;驃騎將軍去病,凡六出擊匈奴,斬捕首虜十一萬餘級。
  • 同為漢武帝時期的兩大戰神,為什麼衛青的評價不如霍去病?
    劇照愛好歷史的朋友,對這兩位應該都有大致的了解,也知道一個現象,那就是衛青在後世的評價中,遠遠不如霍去病,具體原因,見仁見智,咱們今天就聊聊這個問題,衛青的出身,想必知道的人很多,一開始不過是平陽公主府上的騎奴,因為姐姐被漢武帝看中後,又被陳阿嬌謀害,才被調進宮中當侍衛。
  • 歷史上在衛青和霍去病之後,漢武帝為什麼屢戰屢敗
    說到漢武帝討伐匈奴,功勞當屬衛青霍去病。那麼為什麼在衛青和霍去病過世之後,漢武帝討伐匈奴就沒有成功過,反而全軍覆沒,讓漢武帝不在復出,這是什麼原因呢?第一:沒有驚世的統帥。我們都知道一將無能累死三軍,將有必死心,士無偷生念。一個統帥對於一支部隊的重要性,那可是無可比擬的。
  • 古代沒有GPS定位,為何李廣經常迷路,而霍去病總能精準打擊匈奴
    但是,在茫茫草原上清楚地分辨出方向,仍然是一項大自然的技能,現在來看看漢朝將軍們對匈奴作戰時會不會迷路呢?李廣好戰衛青、霍去病與李廣的做法就完全不同,他們個人武力並不是太高,但打仗看起來很專業,尤其是在草原上打仗不迷路主要是以下原因造成的:
  • 衛青、霍去病舅甥二人,是如何把彪悍的匈奴攆到「貝加爾湖的」?
    霍去病 衛青、霍去病這對「帝國雙璧」,在接下來的漠北之戰中,更是徹底打垮匈奴單于伊稚斜。 衛青率領前將軍李廣、校尉公孫敖、右將軍趙食其、後將軍曹襄等出塞後,獲悉匈奴單于已經遠去,因此決定分兵合圍。
  • 為什麼衛青、霍去病被請出歷史課本?教育部門:不再是民族英雄
    這些年語文課本的編寫者發生變化,相應的一些文章也被踢出語文課本,先是《出師表》被人們從課本之中刪除,現在又輪到了霍去病和嶽飛。是這篇文章太難,還是說這這些人物都是過去式了,我們不再需要他們。是這種歷史題材不再值得我們去學習,還是說動蕩之下的和平年代,已經麻木了人們的思維。
  • 【時評】網遊的燈紅酒綠之下,更不能忘衛青霍去病
    浙江24小時-錢江晚報評論員 項向榮中華文明太燦爛,歷史上有太多著名的人物,我們很難把每一個人都寫上,但重要節點的重要人物是一定要寫的。擦亮歷史的鏡子,我們才能走向更光明的未來。網遊的燈紅酒綠之下,更不能忘衛青霍去病。
  • 漢武帝有多「寵信」霍去病?當面殺死朝中大臣都不予追究
    公元前119年,21歲的他就當上了驃騎將軍,與其舅舅衛青一起獲封「大司馬」,足以看出漢武帝劉徹對他的重視和寵信,當然這其中還有著一個原因,就是他是衛子夫的外甥,而衛子夫是劉徹第二任皇后,有著這樣的關係和能力,劉徹看重霍去病也是必然的。 關於劉徹對霍去病的寵信,還有著幾個比較著名的典故。
  • 作為西漢名將,衛青戰功赫赫,為何反遭後世人抨擊
    導語 西漢武帝時的大司馬將軍,長平侯:衛青,與李廣,霍去病同是抗擊匈奴的名將。 衛青字仲卿,他出身於漢武帝時期平陽侯曹壽(他娶了漢武帝姐姐平陽公主)的騎奴。
  • 為什麼相對於衛青來說,大家更喜歡霍去病,天妒英才是主要原因
    這在歷史的缺失對於世人來說是一種遺憾,他是一個絕對意義上的青年英雄,要知道他在死的時候年僅23歲,正是創下豐功偉績之後意氣風發的年紀。漢武帝為了紀念他的死亡,將他的墳墓修建成了祁連山的模樣。目的就是為了能夠讓探望他的人知道,就是這個英雄,當年在祁連山將匈奴人趕出了國土!
  • 漢朝大將軍衛青我們應該怎樣的評價?
    車騎將軍衛青直出上谷,騎將軍公孫敖從代郡(治代縣,今山西大同、河北蔚縣一帶)出兵,輕車將軍公孫賀從雲中(今內蒙古託克託東北)出兵,驍騎將軍李廣從雁門出兵。四路將領各率一萬騎兵。衛青首次出徵,但他英勇善戰,直搗龍城(匈奴祭掃天地祖先的地方),斬首 700人,取得勝利。另外三路,兩路失敗,一路無功而還。漢武帝看到只有衛青勝利凱旋,非常賞識,加封關內侯。
  • 衛子夫衛青霍去病之間是什麼關係?說出來你會驚嘆衛氏家族
    做了38年的皇后,也是中國歷史上最長時間的皇后。接下來,我們必須知道衛子夫的母親,也就是衛青的母親,實際上他們的共同的母親是衛媼。'媼'是老婦的意思。'衛媼'就是衛家老太太的意思。她是平陽侯府的僕人,姓名史書不載,因為嫁了個不知名的衛姓男子,所以稱為衛媼,就象今天稱呼張夫人李家老太一樣。
  • 關於霍去病的歷史評價 辛棄疾和霍去病的聯繫
    霍去病是和衛青同代的大英雄,大軍事家,這樣的一個人物在多年之後還是可以引起很多人對他的關注。當然,也會有很多的史學家對這個大英雄進行評價,那麼後代的史學家對霍去病的評價到底是怎樣的呢?他在後人的心中到底留下了怎樣的一個形象呢?
  • 文化人的心機,司馬遷為什麼明知李廣無才,還要為他吹捧
    李廣,上過學的人都知道,王昌齡有首詩云:「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過去課本解釋說,龍城飛將是李廣,因為李廣籍貫龍城,又有飛將軍的綽號。但這是個天大的錯誤,龍城飛將,其實是指衛青。龍城之戰是西漢對匈奴作戰的首勝,也是衛青在漢匈戰場上首次亮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