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古英名在,何必意封侯——飛將軍李廣(20)
漠北之戰,飛將軍李廣因犯迷途失道誤期之罪,卻不願接受審判而憤然自戕。而和他一起迷路的右將軍趙食其被軍事法庭審判後,以貽誤軍機罪被判死刑,趙食其不敢反抗,乃忍氣吞聲,交錢買命,免死為庶人。而漢武帝此後再也沒有起用他。
有的人死了,但他還活在人們心中;有的人活著,但他跟死也沒啥區別了。
而當李廣輿屍而返,大家卻驚奇的發現,老將軍大半生統兵拜將,名列公卿,死後竟家無餘財,喪事都難辦,無奈之下,李廣的僚屬故舊們只能你出一點我出一點,湊份子幫李廣的遺孀辦喪。
可此時李廣的小兒子李敢,還跟著驃騎將軍霍去病在北海(今俄羅斯貝加爾湖)之濱與匈奴拼死鏖戰,別說來不及看父親最後一眼,就算回家奔喪,也是一時脫不開身。於是在李老夫人的堅持下,老將軍的喪事只能一拖再拖,苦苦等待漠北的捷報。
然而,當天下百姓聽聞了李廣的死訊後,上至耄耋,下至青壯,認識與不認識李廣的,無不唏噓扼腕,為之垂涕。當日便有數千民眾自發來到將軍府前素服舉哀。但見陳屍靈堂的李老將軍,其裸露在外的手臂上、肩膀上、腳上,滿是多年苦戰留下來的刀痕箭眼,密密麻麻,觸目驚心,見者無不落淚。
太史公在《李廣傳》中說他年少時曾親眼見過老將軍,在他看來,李廣繼承了西北漢子的質樸與憨直,做人木訥無趣的緊,既不會官場鑽營,也不知聲色享受,平常僅有的娛樂消遣除了打獵,就是跟部下在地上演畫軍陣,然後就比射箭,誰輸了罰誰喝酒。這樣的艱苦作風,一直保持到他生命結束。
一位部長級高官,為人卻是這般樸素,最後又是這樣的結局,讀來真令人滿心酸楚。
太史公又說,他眼中的李將軍,不擅言辭,憨厚樸實,完全一個鄉下老農形象,可就在這個「老農民」死的那天,天下人不論認識他的還是不認識他的,都為他盡情哀悼,難忍痛惜。
太史公還說:「諺曰『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此言雖小,可以喻大。」確實如此,至今河西走廊一帶仍將一種小而圓的杏子稱作「李廣杏」,把一種表皮發黑,成熟後吃起來香甜的桃子稱為「李廣桃」。
等到漠北之戰正式結束,李敢終於回來為父親舉行喪禮,時間已是盛夏,可長安隴西,大江南北,竟素服一片,銀裝素裹,整個帝國陷入了悲慟之中。
漠北大勝,本因舉國歡騰,然而這片不和諧的哀聲,卻讓所有的勝利與榮耀,被披上了層層無盡的黃沙與淚水,變得朦朧,變得慘澹,變得模糊不堪。
漢文帝劉恆死前曾在遺詔中命令:「不要調發百姓到宮中來哭吊;殿中應當哭祭的人,都在早晚哀哭十五次,禮儀完畢就停止哭祭;非早晚哭祭時間,禁止擅自前來哭祭。」故天下士大夫以之為仁君。
李廣因罪自殺,在朝廷的記錄甚是不佳,但是在民間,卻天下為之舉哀慟哭。所謂國喪亦不過如此。
一個英雄在人民心中的價值,在這裡才真正體現。
是非黑白,美醜善惡,老百姓心中自有一桿秤,不以官方話語為轉移。
李廣一生志在立功封侯,卻至死沒有得到漢朝軍功體系的認同。但這又怎麼樣呢,他一樣流芳百世名垂千古,後世中國人即使忘記了漢朝所有帝王將相,可是誰能忘得了李廣?忘得了那個讓匈奴聞風喪膽的飛將軍?如李白、杜甫、高適、王維、陶淵明、陸遊、辛棄疾、範仲淹、劉克莊……多少風流人物都曾為李廣留下過傷心的詩句。錢穆《秦漢史》說:「衛霍李廣利之屬,名位雖盛,豪傑從軍者賤之如糞土。李廣父子愈擯抑,而豪傑愈宗之。」事實上,至少在近代以前,李廣的聲名是遠遠超過衛青霍去病的;史學家呂思勉和政論家蘇軾甚至還為此專門寫過長篇大論,其「抑青揚廣」之傾向非常明顯。
我們常說一句話,面子是別人給的,不是自己爭的。別人不給面子,再怎麼爭都是白搭。時過境遷,當歷史的塵埃散盡,只有真正的英雄才能真正名垂史冊,儘管這個英雄也許一輩子命運坎坷,一輩子失意失敗。
千古英名在,何必意封侯。老將軍泉下有知,亦當徹悟,亦當告慰。
當然,到現代以後,世人對李廣的評價又直線走低了;至少在我接觸過的網友裡,大概有八成對李廣是不以為然的;理由很簡單,李廣從軍四十餘載,一次勝仗也沒打過,甚至還曾全軍覆沒差點做了匈奴人的俘虜,最厲害的一次也只是平局;這樣的敗軍之將,憑什麼稱作名將,又憑什麼為萬世敬仰,官方歷史評價遠超衛霍?
那麼問題來了,為何同樣一個歷史人物,古今評價如此迥異?
難道李白杜甫這樣的大文豪,呂思勉錢穆蘇軾這樣的大學問家,辛棄疾範仲淹這樣的民族英雄,會看不清楚李廣壓根是個敗軍之將,在軍事上水平尷尬之極?會看不明白衛霍功勳蓋世,對中華民族貢獻巨大?
他們當然清楚,他們當然明白,論能力李廣遠不如衛霍,論貢獻李廣更加遠不如衛霍。
但為什麼他們還要一次次的去吹捧李廣,一次次的貶低衛霍。
難道他們腦袋是漿糊做的嗎?
當然不可能,作為中國歷史上的頂尖人物,他們不會連這點判斷力都沒有。
那到底是為什麼呢?
因為他們要吹噓的,其實並不是李廣個人,而是李廣所代表的一種偉大精神。
什麼精神呢?
文官不愛錢,武將不怕死的精神。
身先士卒,一心殺敵,戰鬥到生命最後一刻的精神。
拋卻繁華,一生守邊,忠心為國,滿腔熱血的精神。
白首從軍,老驥伏櫪,先死單于,勇往直前的精神。
愛兵如子,士卒效命,為官清廉,生性簡樸,桃李不言,下自成蹊的精神。
面對困難,勇擔責任,把軍人的榮譽感看的比生命還重要,死節從來豈顧勳的精神。
面對絕無可能戰勝之役,不膽怯,不退縮,而愈加激發鬥志,覺醒軍人畢身血性之勇,維護軍人最後之人格與尊嚴,寧死不做敵國虜,死也要做大漢魂的精神。
李廣或許不是一個優秀的將帥,甚至不是一個優秀的官員,但他絕對是個完美的軍人。
現在可以回答前面的問題了,李廣到現代評價變低的原因,就在於當今功利主義大行其道的時代裡,人們的思想觀念已經大大改變了。
《左傳》有云:「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在中國的傳統觀念裡,道德榜樣永遠比功侯將相來的更加令人尊敬。但到了現代,所謂「不管白貓黑貓,能抓住老鼠就是好貓!」不知從什麼時候開始,『美德』似乎成了老派的代名詞,而「成功」變成了炙手可熱的語彙,甚至被拔高到了一門學問,叫做「成功學」。
這就是為什麼到了現代,從前歷史上評價不是很高的白起、秦始皇、漢高祖、漢武帝、曹操、曾國藩都擁有了大批擁躉,而一些原本評價還不錯的歷史人物如韓信、李廣、劉備、李自成、袁崇煥等都遭到了不同程度的貶低。
這也就是為什麼在抗戰前夕,民族危難之時,蔣介石從胡宗南口中得知天水有飛將軍李廣的衣冠冢,國難思良將,時艱念精神,就親筆題寫了「漢將軍李廣之墓」,委託當時駐天水國民黨陸軍師長胡宗南重修李廣墓,修建碑塔,並親自參加了李廣墓重修竣工典禮。
「秦時明月漢時關,萬裡長徵人未還。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老將軍雖然去了,但他的英魂,他的精神,將永遠續存,永遠守護著我中華國土,魂牽夢縈,片刻不能離分。
而這座李廣的衣冠冢,現今就在甘肅天水市石坪鎮石坪小學後園,墓高六米,周長約三十八米,有祭亭三間,漢代駿馬石雕兩座,整個墓園總佔地約二十餘畝。伴著小學童純真而又嘹亮的讀書聲,以及往來如織的遊人,老將軍英魂當不寂寞。
大漢飛將軍李廣千古!人民將軍永垂不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