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馬遷寫《史記》,他是怎麼知道幾千年以前的事情的?

2020-12-14 上遊新聞

上古時期的史料,司馬遷主要是摘錄自《尚書》。《尚書》為戰國時人所作,當時三皇五帝的傳說已經深入人心了。

我們知道,司馬遷寫了史記,「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成一家之言」,被魯迅稱為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

上古時代的三皇五帝時期距離司馬遷的時代已經隔兩千多年,又經歷了秦始皇焚書坑儒的災難,司馬遷怎麼會知曉得那麼詳細?古代的宮闈密事他是怎麼知道細節的?

所以,一直以來有很多人懷疑司馬遷所寫的不是歷史,而是小說。

日本漢學家宮崎市定認為《史記》的文學性大於史學性,「記述人物時比起事業更喜愛軼事」,而每一個事件都有起承轉合這四個結構,簡直就是一幕幕戲劇。他認為《史記》中越精彩越具有戲劇性的故事,越有背離歷史真相的可能,比如伍子胥、信陵君的故事和荊軻刺秦王的故事。項羽一人砍幾百人更是不可能的「神話」。

這樣看來,太史公簡直是一個成功的歷史小說家。或許,因為司馬遷身為太史令,熱衷於蒐集歷史上不可思議的奇聞秘事。

中華書局1982年版史記

司馬遷的《報任安書》裡說自己「近自託於無能之辭,網羅天下放失舊聞,略考其行事,綜其終始,稽其成敗興壞之紀。」意思是說,我私下裡也自不量力,近來用我那不高明的文辭,收集天下散失的歷史傳聞,粗略地考訂其事實,綜述其事實的本末,推究其成敗盛衰的道理,

1.父親司馬談的著作

司馬遷寫《史記》前,很多史料是父親司馬談收集整理創作的。司馬氏先祖是顓頊時期的天官,在周朝時世為史官,九世祖是秦國的大將司馬錯。

春秋時期司馬氏雖然失去官職,司馬談卻把修撰史書視為自己的神聖職責,一心繼承先人久絕的世業:太史令,重現孔子撰述《春秋》的精神,整理和論述上代歷史。

漢武帝元封元年,武帝進行封禪大典,司馬談身為太史令,卻無緣參與當世盛事,引為終生之憾,憂憤而死。他死前將遺志囑咐兒子司馬遷說:「餘死,汝必為太史,無忘吾所欲論著矣……」

司馬遷於是秉承父親的遺志,準備撰寫一部通史。

2.諸子百家的傳世經典

司馬遷在十歲時已能閱讀誦習古文《尚書》、《左傳》、《國語》等書。

秦始皇焚書坑儒,《尚書》被焚毀。漢文帝時,秦朝博士伏生依靠記憶背誦出28篇,史稱「伏生授經」。堯舜禹湯,大禹治水,武王伐紂,周公東徵,都是司馬遷摘錄自殘缺的《尚書》。

《史記》中《樂書》等篇是司馬遷抄錄自《荀子》和《禮記》等儒家經典。

3.秦國史書

司馬遷作為太史令,可以接觸到漢朝皇家所藏的秦國史書和漢代以來的資料。

秦末戰爭時,劉邦進入鹹陽,別人都在掠奪財富,唯獨富有遠見蕭何將「秦丞相御史律令圖書」收藏起來,不但在楚漢戰爭中幫助了劉邦平定天下,後來更為《史記》的寫作提供了重要的原始史料。

沛公至鹹陽,諸將皆爭金帛財物,蕭何獨先入收秦律、令、圖、書藏之。項王與諸侯燒鹹陽而去,漢王所以具知天下厄塞,戶口多少。強弱之處,民所疾苦,以蕭何具得秦圖書也。

《史記》中的秦國歷史,《秦本紀》、《秦始皇本紀》《白起王翦列傳》等篇,就是司馬遷抄錄自蕭何所收,漢室所藏的秦史。

4.引用口頭史料

司馬遷的時代,距離戰國時代結束已經有一百年的時間。雖然六國史書被毀滅,但人們還對過去的歷史有著直接的記憶。當時的歷史,通過口耳相傳,大致流傳了下來。

有一次,一次漢文帝乘車遇到馮唐,感慨自己沒有廉頗、李牧一樣的將領去抵禦匈奴的侵犯。馮唐直言道:「即使漢文帝有這樣的將領,也不會任用。」後來,匈奴再次進犯,漢文帝向馮唐請教當初言語的原因,馮唐就給他講了戰國時李牧在邊境統帥軍隊,朝廷從不幹預的故事。

馮唐的兒子馮遂是司馬遷的好友,司馬遷很可能把馮遂告訴他的李牧的事跡寫進了《史記》中。

歷史上的名人故地,比如孔子宗廟、信陵君魏無忌、韓信的家鄉,司馬遷都實地探訪過。他親耳聽到韓信的家鄉人說韓信還是布衣平民的時候,他的志向就與常人不同。韓信的母親死後,窮得沒錢來辦喪事,然而他卻尋找又高又寬敞的墳地,要讓那墳地四周可以安頓得下一萬家。於是便把這件軼事寫進了《史記》。

5.親身經歷

司馬遷早年受學於孔安國、董仲舒等大儒,並暢遊各地,採集傳聞。

十九歲時,他從長安出發,足跡遍及江淮和中原地區,並對所到之處的風俗進行考察,採集傳說。二十五歲時,以使者監軍的身份,出使西南夷,擔負起在西南設郡的任務。足跡遍及「邛、莋、昆明」等地。他的一生足跡所及,達到了除長城以北以及兩廣地區的隴山以東的漢朝版圖的整個範圍。這對於他接觸並了解各地的自然風光和物土人情,以及下層民眾的痛苦等,都有極大的好處。從而也增強了他的世事洞察能力,為他後來的寫史創造了有利的條件。

司馬遷一生遊歷所經之處,列表如下:

《五帝本紀》:「餘嘗西至空桐,北過涿鹿,東漸於海,南浮江淮矣。」

《河渠書》:「餘南登廬山,觀禹疏九江,遂至於會稽、太湟,上姑蘇,望五湖;東窺洛汭、大邳,迎河,行淮、泗、濟、傫洛渠;西瞻蜀之岷山及離碓;北自龍門至於朔方。」

《齊太公世家》:「吾適齊,自泰山屬之琅邪,北被於海,膏壤二千餘裡。」

《魏世家》:「吾適故大梁之墟」

《孔子世家》:「餘適魯,觀仲尼廟堂車服禮器」

《伯夷列傳》:「餘登箕山,其上蓋有許由冢雲。」

《孟嘗君列傳》:「吾嘗過薛,其俗閭裡率多暴桀子弟,與鄒、魯殊。」

《魏公子列傳》:「吾過大梁之墟,求問其所謂夷門。夷門者,城之東門也。」

《春申君列傳》:「吾適楚,觀春申君故城宮室,盛矣哉!」

《屈原賈生列傳》:「餘適長沙,觀屈原所自沉淵,未嘗不垂涕,想見其為人。」

《蒙恬列傳》:「吾適北邊,自直道歸,行觀蒙恬所為秦築長城亭障,塹山堙谷,通直道,固輕百姓力矣。」

《淮陰侯列傳》:「吾如淮陰,淮陰人為餘言,韓信雖為布衣時,其志與眾異。其母死,貧無以葬,然乃行營高敞地,令其旁可置萬家。餘視其母冢,良然。」

《樊酈滕灌列傳》:「吾適豐沛,問其遺老,觀故蕭、曹、樊噲、滕公之家,及其素異哉所聞!」

司馬遷作為漢武帝時期的人,曾經隨從漢武帝參加過封禪大典,還隨從武帝巡視黃河決口,和衛青、霍去病、李陵、張騫是同時代人。因此,《封禪書》《衛將軍驃騎列傳》《李將軍列傳》是一個親歷者的可靠記錄。

《史記》中出現過記載錯誤。

由於秦始皇焚書坑儒,導致六國的歷史錯亂嚴重。比如《鄭世家》記載:鄭桓公友者,周厲王少子,而宣王庶弟也。而《左傳》記載,鄭桓公並非是宣王庶弟,而是同母弟。《國語·鄭語》記載:幽王八年而桓公為司徒,九年而王室始騷,十一年而斃。司馬 遷據此認為鄭 桓公是在出兵勤王時被犬戎所殺。而現代有研究指出此處的「十一年而斃」應是指周幽王,因為當時鄭桓公已經東遷,建立了新鄭。

司馬遷主要依據《戰國策》描寫戰國縱橫家蘇秦和張儀四處遊說的活動,蘇秦和張儀一直被說成是戰國合縱連橫鬥爭中的對手,蘇秦大搞合縱,而張儀堅持連橫。但長沙馬王堆出土的戰國帛書《戰國縱橫家書》的內容則表明張儀在蘇秦之前成名,蘇秦是在張儀死後才開始在諸侯間活躍起來的。

當然,我們也不必對太史公太過苛責。我們現在研究一百年前的歷史時,尚且有很多謎團。更不要說司馬遷面對的是漫長的歷史,史料積簡充棟,其中不乏晦澀的,甚至是互相矛盾的內容。司馬遷在寫《史記》時一定是有依據的。

比如說,《殷本紀》中詳細記載了商王世系表,是一個孤例,長期以來被很多人所懷疑。清朝末年殷墟甲骨文出土,證明了司馬遷的記載基本上是正確的。

《史記》是私人著作,其中夾雜了個人感情肯定是有的,但司馬遷並沒有歪曲歷史。

司馬遷討厭衛青、霍去病,在《佞幸列傳》中點了他們的名,但《史記》中也沒有抹去衛霍二人的功勳。

而李廣就幸運多了,司馬遷曾經為李廣的孫子李陵辯護,而在李廣的《李將軍列傳》中,對飛將軍打的敗仗輕描淡寫地一筆帶過,而對體現他的個人魅力的事跡如奪馬出逃、神弓怯敵、力射石虎大書特書。

司馬遷祠

【免責聲明】上遊新聞客戶端未標有「來源:上遊新聞-重慶晨報」或「上遊新聞LOGO、水印的文字、圖片、音頻視頻等稿件均為轉載稿。如轉載稿涉及版權等問題,請與上遊新聞聯繫。

相關焦點

  • 司馬遷寫《史記》,不以成敗論英雄
    司馬遷非常討厭她,但依然把她列入本紀,因為呂后在那個特殊的歷史時期是一種很強大的負面力量,司馬遷不能不正視這樣一個事實,呂后的作用等同帝王,因此把她列入本紀。司馬遷的《史記》以人為中心,並且以複雜的標準去定位,因此《史記》前所未有地體現了歷史的真實。這很不容易。《史記》裡有很大篇幅關乎漢代的當代史,其中有些人物是非常複雜的。
  • 司馬遷究竟是在怎樣的情況下寫了史記,背後還有這樣的秘密?
    司馬遷也當上了官。但是隨著司馬遷的年齡一點點長大,他父親的年齡也越來越大。當時本來漢武帝要舉行一個特別盛大典禮,所有在朝中有威望的人都要去參加,但是司馬遷的父親,雖然也參與了這場典禮的製作,但是卻因為生病了,所以沒有參加這個典禮。後來他也因為這個原因,導致他的病情越來越重,司馬遷知道自己的父親生病了,他便去看望了他的父親,那個時候他父親病得非常的嚴重。
  • 司馬遷,我們只知道他寫出了史記,其中的過程是怎樣呢
    當我們一說起抗戰名將的時候,可能腦海當中就會想起嶽飛,衛青他們吧,因為他們一生都在為這些事情所奮鬥著,並且在這些領域當中有了一個很好的發展,所以我們會很容易去記得他們,而今天在這裡,我要說的這個人物是司馬遷。我相信當我一說到司馬遷這個人物的時候,大家肯定會知道《史記》。
  • 司馬遷與《史記》
    司馬遷稱言李陵之功,因而以"誣上"下獄。家貧無以自贖,交遊莫救,出於創作《史記》的考慮,他被迫接受腐刑。這使他對武帝的橫暴,法吏的殘忍,上層社會的冷酷等,有了深切體會,生死觀也發生了重大變化,認識到"人固有一死,死有重於泰山,或輕於鴻毛",為他發憤寫作《史記》增加了動力。出獄後,任中書令,忍辱負重,續撰《史記》。大約徵和二年(前91),他完成了《史記》創作,此後不久,與世長辭。
  • 史記是怎麼寫出來的?司馬遷蒙冤受宮刑,為名將李廣之子李陵鳴屈
    史記是怎麼寫出來的?司馬遷蒙冤受宮刑,為名將李廣之子李陵鳴屈 說到司馬遷和史記,華夏民族的人們幾乎是無人不知,沒人不曉。司馬遷(公元前145年-公元前86年),字子長,夏陽(今陝西韓城南)人,有的史料上還說龍門(今山西河津)人。是中國西漢偉大的史學家、文學家、思想家。
  • 司馬遷寫《史記》時秦已滅亡上百年,很多事情是否是編造的呢?
    史官不屈服於權貴資料圖片至於司馬遷,更是我國歷史上最偉大的歷史學家,司馬遷的父輩就是太史令,也就是史官,父傳子業,司馬遷當然熟悉歷史記載的要求,司馬遷寫《史記》是有很嚴謹的治史觀念的,並不是寫小說,《史記》記載了從黃帝到漢武帝期間三千多年的歷史,司馬遷是個人,他不可能經歷數千年!
  • 司馬遷的外孫楊惲,保證了《史記》的出版?他為何被漢宣帝腰斬
    ---《漢書》他發現《史記》寫得太好了,徹底徵服了自己,每次讀完一篇都會感動得熱淚盈眶。因此可以斷定,楊惲從小就深受司馬遷的影響,成為了一位仗義執言之人。楊在官場上,是以清廉正直著稱的。雖然結交了不少朋友,但是同時也得罪了不少人。他被罷官就是因為他得罪了人,被人給舉報了。
  • 司馬遷:誰動了我的《史記》?
    讚美完《史記》以後,我們來談談他的作者。這裡,我想說漢代原版的《史記》作者是司馬遷,肯定沒問題。但是我們今天能看到的《史記》版本,其作者卻不只是司馬遷一人。以前齊襄公報了九世之前的怨仇,《春秋》大加讚美。」這一年是漢武帝太初四年(公元前101年)……第二年,漢朝派貳師將軍李廣利率三萬騎兵走出酒泉……又派騎都尉李陵率步兵五千人,走出居延以北一千餘裡,同單于相遇,雙方交戰。
  • 一生只寫一本書:司馬遷和《史記》
    司馬遷,天文學家,我國第一大歷史學家。他的著作《史記》,被認為是中國歷史上最重要的歷史作品。司馬遷的父親司馬淡曾在朝廷擔任太史令的職位。司馬遷後來就繼承了他父親的工作,開始編寫《史記》。後來司馬遷因為李陵事件,冒犯了皇帝,最終被判宮刑。
  • 司馬遷為了史記奉獻了一生,他到底都有些什麼經歷
    學習過歷史的人都必須知道司馬遷。他對中國古代史書的貢獻是巨大的,「史記」使司馬遷成為世世代代的名著。但在完成「史記」之前,司馬遷的人生也發生了重大變化,可以說,他完成這本書的情況非常屈辱。我們都知道,在古代,歷史學家是一個非常重要的位置,因為處於這個位置的人必須記錄歷史,因為在古代,保存信息是非常困難的,不像現在發生的那樣。
  • 司馬遷寫了一部題為《史記》的書,是以今斷古的錯誤
    一說到《史記》人們會認為是司馬遷所著的。司馬遷的《史記》這一說法也列入歷史教材。所以說司馬遷的《史記》也就成為認們認識中的固定常態。但從司馬遷的史書寫作淵源來看,司馬遷寫的題名為《史記》的書,是以今斷古的錯誤。這種錯誤主要表現為司馬遷所著史書題名上的錯誤。
  • 司馬遷與《史記》不得不說的故事
    我們從《史記》的行文風格和評判傾向中,似乎也能尋到一些司馬遷的個人偏好,今天我們就來了解一下司馬遷。司馬遷生於黃河龍門一個還算吃喝不愁的家庭裡,司馬遷的爺爺當初在相關政策下以粟米換取了爵位,從此他家便不用服徭役。從而司馬遷得以有充分的時間習字讀書,他爸爸也能有空教他,司馬遷幼年便顯示出了他的博聞強識,十歲就通習古文。
  • 為何有人說司馬遷寫《史記》是為了抹黑漢武帝?他們給出2個理由
    有很多人說,司馬遷寫《史記》就是為了抹黑漢武帝劉徹,他們也有自己的理由。第一就是在李陵事件中,司馬遷為李陵說了幾句公允的話,得罪了漢武帝,漢武帝劉徹判了司馬遷死罪,司馬遷沒錢贖罪,選擇了宮刑活了下來。司馬遷有理由恨劉徹。
  • 《史記》裡的「那些細節」,司馬遷不敢明寫,只好拐著彎告訴你
    在中國歷史上有這樣細思極恐的小細節,司馬遷不敢明寫,只好拐著彎告訴你。在諸呂之亂被平定之後。當時陳平周勃力主召代王劉恆入京即位,也就是歷史上的漢文帝。劉恆即位的三個月後,在陳平周勃的一再建議下,劉恆立兒子劉啟為太子。
  • 評《史記》人物:司馬遷是怎麼樣「黑」孔子的?
    司馬遷寫作《史記》,是在儒家逐漸成為西漢國家哲學的大背景下展開的。但即便如此,司馬遷寫《史記》時,仍然是推崇道家,貶低儒家。寫《漢書》的班固在《司馬遷傳》中評論司馬遷,說司 馬遷「論大道則先黃老而後六經」,先道家後儒家。司馬遷在儒家思想佔主導的朝廷中,仍然尊崇道家貶低儒家。他擔任太史、中書令。負責管理朝廷的檔案和皇帝的書房,是皇帝近臣,職位很重要。
  • 你知道班固寫《漢書》的時候,黏貼了多少《史記》
    我們知道漢代有兩個比較有名的歷史巨著,一本班固寫的《漢書》和一本司馬遷寫的《史記》。史記被稱為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而漢書則是第一部斷代史巨著,兩本都值得一看。在讀這兩本書的時候是很有意思的,你可以把相關文章相互對照來讀,看一看什麼班固什麼地方抄錄了司馬遷的史記,在什麼地方有刪節,什麼地方有改寫,這是很有意思的一件事情,這也是很多學者進行研究的領域。我們來看一下,我們列舉幾個漢書黏貼的文卷。
  • 《史記》寫了18年,司馬遷更注重什麼?
    誰都知道結果重要,特別是領導幹部更注重結果,因為哪個領導都不想多找麻煩,都不想多找棘子撓,只要你做事情最後的結果好,達到預定的目標,領導當然喜歡,既能體現自己領導有方,又能體現下屬有能力。不過,事情發展是有規律的,過程與結果是一組因果關係,沒有好的過程,絕對沒有好的結果。
  • 《史記》有10篇不是原創,司馬遷只寫了提綱,原因說得很含蓄
    而他的作者除了司馬遷外還有一人,也是經常被人們所忽略的,就是司馬遷的父親。同樣,這部偉大的著作還有一個鮮為人知的秘密,就是全書竟然缺了十篇。這一問題是漢朝史學家班固在其著作《漢書》中首先提出,班固在其著作《漢書》中說「遷支自序云爾。而十篇缺,有錄無書」,那到底缺了那十篇?又為什麼會缺呢?
  • 楊照的《史記》導讀,如何走進司馬遷的歷史世界?
    司馬遷不是用這種方式看待歷史的。在讀《史記》時,我們首先要了解司馬遷的「史識」。單純看數字,《史記》有一百三十篇,多達五十二萬餘字,是一部很龐大的書。但是換一個角度來看,《史記》橫跨幾乎三千年的時間,把中國發生過的所有事情、曾經存在的人、累積下的經驗,只用這五十二萬餘字來記錄,可以說是極為精簡。
  • 司馬遷在《史記》裡寫的那些異域民族,原來很多和我們一個老祖宗
    文||醉長安通讀《史記》,我們會發現一件有趣的事情。司馬遷將一些周邊民族的歷史也寫進了中國史。在《史記》中,有《匈奴列傳》《大宛列傳》,有《南越列傳》《東越列傳》《朝鮮列傳》《西南夷列傳》。雖然後來南越、東越、西南夷都納入了中國,但是匈奴在司馬遷時代,則是作為一個獨立於漢朝的政權存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