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人的「二十四史」

2021-02-13 馮唐


一、時代


過了三十五歲之後,一年裡會有一兩天,再累也睡不著覺,還有好些事兒沒做卻什麼都不想做,胡亂想起星空、道德律、過去的時光和將來的無意義等等不靠譜的事情。這樣的一天晚上,我坐在上海人民廣場旁邊一家酒店的窗臺上,五十幾層,七八米寬的玻璃窗戶。下面燈紅酒綠,比天上亮堂多了,顯示我們中華崛起過程中的繁榮。仿西漢銅鏡造型的上海博物館更像個有提梁的尿壺,射燈打上去,棕黃色的建築立面恍惚黃銅質地。


心想,這是一個什麼樣的時代啊。沒有比現在的人類更變態的物種了。夜晚應該黑暗,眼睛發出綠光仰望天空,現在的人發明了電燈。雙腿應該行走,周圍有花和樹木,現在的人發明了汽車。山應該是最高的,爬上去低下頭看到海洋,現在的人發明了高樓。


人應該湊在一起,坐在相對寬敞的戶外,頭上有天,心裡無事,沒有主題地聊天,現在的人發明了網際網路。

二、歷史


我不喜歡旅遊,喜歡讀歷史。旅遊仿佛船行海面,基本不知道下面有什麼。看看天海蒼茫,感嘆一下,或者暈一下船,說自己經歷了痛苦。歷史裡殺人越貨、怪力亂神,有虛假和誇張,也說不清楚對錯和美醜,但是讀多了,真相重疊,我能明白它要說什麼。


我老媽喜歡旅遊。我問:「為什麼啊?」我老媽說:「以後別人問起來,去過紐約嗎?去過!去過華盛頓嗎?去過!去過歐洲嗎?去過!」我問:「去過又怎麼樣呢?」我老媽想了想:「去過,懂嗎?你去過嗎?他去過嗎?我去過!」


後來,我開一輛二手別克車,拉我老媽走八十號公路北上,到華盛頓和紐約,一路上她在車後排睡覺,到了地方照相,然後就吵吵著要回去。


再後來,她自己參團,歐洲十日十三國遊。我給她買了個數位相機,設置成最傻瓜,反反覆覆教,回來之後,所有的照片還是曝光過度、焦距模糊。「你瞧瞧你這個傻逼破相機,但是我去過了,歐洲!」我老媽說。


讀史的習慣形成得很早。小學後三年的數學和語文是一個大右派恩師教的,他「文革」前就是高中數學高級教師了,「文革」時候發現出身太差而且習慣性勾引婦女,沒在城市挨打,被下放到小學。那時候,毛澤東詩選和李白詩集和魯迅罵人話是優秀漢語的標準品。我恩師說,別總背誦這些罵人話和詩了,很容易變成瘋子、傻子和白痴的。也別看經、子、集,除了兩三個人的幾百句話,其他基本都是缺少獨立精神、自由思想,基本都是庸人和死人寫的。中國的歷史記錄牛逼,沒有任何其他一個民族能比,從東周開始,每個月都有相當明確的記錄。看過去的東西,著重看事實,不要看過去文人的總結歸納分析判斷,自己動腦子作自己的思考。我於是開始從《史記》開始,讀「二十四史」。


讀史的習慣形成前後,對我造成三個長期的影響。


第一影響是曾經中了封建主義帝王將相的毒,一個恍惚,還是往瘋子、傻子和白痴的方向出溜,腦子裡湧出壯麗而空洞的句子,「立德立功立言」,「男兒何不帶吳鉤」,「生當作人傑,死亦為鬼雄」,「得志則行天下,不得志則獨善其身」等等。把歷史書當成練習題集讀,看完情景描述,大殿上大臣稟報,掩住後面,自己腦子裡總結利弊,先做判斷,再看歷史上真實的決定是什麼,後果是什麼。一個額外的發現是,好的史筆需要無動於衷,不能在描述情景時就表現出傾向性,暗示答案,仿佛好的習題集不能這樣編撰。十幾年這種歷史習題集的訓練之後,我再去讀美國的商學院,發現除了一些名詞和金融會計知識,其他是如此的小兒科。


第二個影響是愛上古器物。最開始是玉器。主要目的是為了更好地理解不同的朝代,那時候的中國人怎麼想像、怎麼審美、怎麼操刀,實物在手,容易體會。玉器是中國人靈魂級工藝品,比青銅早,比文字早,從新石器到夏朝到民國,綿延不絕,相當主流。


在中國文化中,沒有其他任何器物有類似的特質,青銅器和陶器漢代以後就基本不用了,瓷器是宋代以後才開始,硬木家具要到明朝才興盛。玉器另外一個好處就是便於攜帶,脖子上、手上、腰間,過機場安檢,警報不響,摸上去和千年前一樣溫潤,一個恍惚,左腳踏進唐初長安的春明門。後來喜歡上實用器,文房、家具、象棋、圍棋、麻將。乾嘉盛世,大清國仿佛現在的美國,GDP佔全球的百分之二十以上,吃有機食品,用心用功做平常用的物件。


第三個影響是長久地迷戀文章。寫文章的過程中,歷史感在最開始是潛意識的。寫《萬物生長》是「為了忘記的紀念」,寫個十來萬字,忘記一個人,一段時間。等寫《十八歲給我一個姑娘》和《北京,北京》的時候,就已經在寫自己的改革開放史了。從公元1985年到2000年,十五年改革開放,一個少年從十五歲長到三十歲,外部是飛快變化的三環路、北京和中華人民共和國,內部是飛快生長的肉身,中間被鍛軋錘鍊的是情感、情慾、人生觀、世界觀。正是這種無意識的歷史寫作,解除了我帝王將相的毒。歷史就像成年人打架,每個人都有每個人的道理,彼此的道理沒有大小,勝負成敗和道理沒有關係。個人和體制相比,永遠弱小。雞蛋和石頭相比,雞蛋永遠呆傻。不如歸去,換了淺吟低唱。好的文字,從現在直到千百年後,和古玉等古器物一樣,冷僻但是綿延不絕。甚至更好攜帶,腦子裡、心上、襠下,過測謊儀,警報都不響,一個恍惚,跨進另一個人的肉身。小就是大,弱定勝強,讓強大得不能弱小的人去做國師吧。

三、一個人的「二十四史」


所以在《北京三部曲》之後,我決定有意識地用自己的方式書寫歷史,一刀切下去,只管自己,不管他人和市場,只管瞬間圓滿,不管往高處帶人,只管宿命,不貪財名,不怕死。


至於寫作的順序,本來的設想是先挑口最重和我最著迷的題材寫三個長篇,構成怪力亂神三部曲。第一部,《不二》,著重於「亂和神」,色情和宗教,一個禪宗和尚的得道,背景是初中唐。第二部,《天下卵》,著重於「力」,權利鬥爭,一個太監的專權,背景是遼金元。第三部,《安陽》,著重於「怪」,醫學、巫術和古器物製作,一個貞人的使命,背景是夏商。然後再在剩下的朝代裡,挑個感興趣的人物,挑他十幾個讓我內心腫脹的瞬間,一朝一朝,按照我一個人的理解,惡狠狠地寫下去,比如創立戰略管理諮詢公司的孔丘,比如小資產階級色情享樂狂李漁,比如嘔心瀝血管理國企的李鴻章,比如跨滿清和民國兩個世界,站著和坐著一樣高大的袁世凱。這樣一來,就有「二十四史」加現代史和當代史需要書寫,我就有了兩輩子也做不完的事情。


《不二》的預付稿酬早就收了,答應在2009年底交稿。利用假期,躲在美國鄉下趕稿子,寫完了《不二》的中篇梗概。我老媽在院子裡種黃瓜,忽然問:「我死了,你會想我嗎?」聲音很小,我還是聽到了。我老媽沒等我回答,接著問:「我翻了你的公文包,除了三個電話和兩個電腦之外,裡面有眼藥水,估計看電腦多了,眼睛累的時候滴的。還有巧克力棒,錯過了吃飯,餓急了的時候吃的。還有潤唇膏,開會說話多了,嘴唇裂了,抹的。還有嘔吐袋,腦子使多了,想吐的時候接著。你會不會很快累死啊?」沒等我回答,我老媽接著問:「你哥打來電話,說你在寫關於和尚的黃書,小心和尚啊,比好看姑娘和胖子更可怕。你這樣敞開兒了撒了歡兒地寫,發表之後,會不會被和尚悶棍打死啊?」


所以我決定,在寫完《不二》之後,停下《怪力亂神》剩下兩部的寫作,在我老媽仙去之前,先寫完《垂楊柳》這個以我老媽為中心人物的當代史。


位於北京廣渠門外的垂楊柳是我的小宇宙。清朝時候這裡是養鹿和養馬的地方,20世紀末的時候還有兩個車站叫鹿圈和馬圈。建國初,這裡的定位是重工業區,重炮、吉普、坦克都可以造。北邊是鐵路和現在的CBD。南邊是農村和水塘,有魚、蜻蜓、蝴蝶。西邊是城裡,騎車幾分鐘就到天壇。東邊是化工業區,騎車幾分鐘鼻子裡就有氨水味道。我打算以這個地方為中心,從1949年寫到2009年,一共六十年,一共六十章。


每章開頭都從那年1月1號《人民日報》新年社論摘一段最具時代特徵的段落,之後就是我老媽嘮叨,在她的記憶裡,那一年的心事、家事和天下事。費了些周折,這六十年的《人民日報》也影印齊了。內地的圖書館,託關係走後門,死活借不出「文革」十年1月1號的《人民日報》,也死活借不出1989年1月1號的人民日報。這些,在香港的公立圖書館都輕易補齊了。數碼錄音筆早就買好了,還買好了4G的記憶棒、一大盒七號電池和幾箱紅酒白酒,找一段相對完整的時間,我要錄下我老媽對於這六十年的嘮叨,然後用最不破壞氣韻的方式轉化成文字。


我想,理想應該充分大於現實,儘管我一定寫不完我一個人的「二十四史」,但是最差最差,我發表了《不二》,寫完了《垂楊柳》,在我老媽仙去之前,被和尚打死,成為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因為宗教原因被殺掉的寫作者。這樣的命運,遺憾不大,我可以接受。


相關焦點

  • 熟讀二十四史的人絕非等閒之輩!
    二十四史是什麼?為什麼熟讀二十四史的人絕非等閒之輩?二十四史約4700萬字,正常人的閱讀速度是一分鐘400字左右,假設一天閱讀1個小時,也要堅持五年半的閱讀時間,但是你要知道這些史書都是古文撰寫,有很多字都是不認識的,而有些認識的字你也不知道它的意思,需要看注釋或者查閱相關書籍,一來二去大把的時間都用在查閱資料上面,就算你讀完了,但是你知道事情的緣由嗎?結局嗎?
  • 4000萬字的《二十四史》濃縮成經典的10句,發人深省
    你通讀過二十四史嗎?你通讀過十三經嗎?」說明黎先生認為通讀過二十四史和十三經就有一定「狂」的資格了,足見其難。3213卷,4000萬字的《二十四史》濃縮成最經典的10句,發人深省為什麼?二十四史共計3213卷,約4000萬字。四千萬字要讀多久才能讀完?
  • 通讀二十四史的人
    關於呂思勉之淵博,何新在《神龍之謎》中說道:「當世有一位史家曾說,史學界真正通讀過二十四史者,不足十人。其中他所服膺者,以淵博論為王國維、呂思勉。誠然,王、呂皆為史界巨子,特別是王。但就某些方面而論,陳寅恪之精識則過於此二人。」當然,陳寅恪之精深與坎坷,且始終堅持「獨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愈來愈受到後人之敬重。陳寅恪之淵博與精識,也最讓人尊敬。
  • 77歲老人泡圖書館8年寫25萬字《趣讀二十四史》
    ■閱讀《二十四史》後,老人寫了一本《趣讀二十四史》。萬字的《趣讀二十四史》。  偶然機會讓他決心讀史  「我有讀《二十四史》的想法,也是一個偶然的機會。」趙慶剛說,2001年他從河北省五交化公司退休後,經常去河北藝術中心聽《燕趙講壇》講座。「有一次,一位講座嘉賓問臺下的人誰看過《史記》《二十四史》,結果只有一個人舉手,而且後來還放下了。」趙慶剛說,當時,嘉賓建議大家去讀讀這些書,「因為,只有了解了我國幾千年的歷史,才能知道未來的發展。」
  • 司馬遷是如何在受了宮刑的情況下寫出「二十四史」之首《史記》
    史記》被公認為是中國史書的典範,該書記載了從上古傳說中的黃帝時期,到漢武帝元狩元年,長達3000多年的歷史,是「二十四史司馬遷遭受宮刑,忍辱負重,一個人在逆境中仍然要自強不息,克服屈辱、困難,頑強拼搏,奮發向上。而不是選擇自我了斷的方式結束一切,這樣不僅不是堅強自尊的表現,而是懦弱、不敢正視困難的表現。司馬遷忍辱負重,認清了歷史的使命和自己存在的價值,才能創作出《史記》這一「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
  • 漢書是二十四史之一,比史記更有史料價值,為何被後人譏責?
    大家好,我是小白說國學的小編小白,今天為大家帶來的國學名著是二十四史之一的《漢書》。在二十四史中,成就最高的當屬前四史,分別是《史記》、《漢書》、《後漢書》、《三國志》。漢書是二十四史之一,比史記更有史料價值,為何被後人譏責?《漢書》是東漢史學家班固所著,記載了漢高祖劉邦到新朝王莽期間二百三十年的歷史。《漢書》包括十二紀,八表,十志,七十傳,共一百篇,八十多萬字。
  • 《二十四史》4000萬字,多少人通讀?韓寒當年吹的牛,如今又出現
    有讀者朋友留言,說的是他在網絡上看到一個新聞,「一名38歲的鄉鎮幹部,自封自《二十四史》誕生以來第一位基本全文閱讀完它的鄉鎮幹部。」乍一看,這個新聞標題極具吸引力,尤其那些對二十四史有所了解的人,都知道這意味著什麼。
  • 《史記》為何會被列為「二十四史」之首,而不是《資治通鑑》!
    被列為"二十四史"之首。書中主要記載了上至上古傳說中的黃帝時代,下至漢武帝元狩元年間共3000多年的歷史。作者司馬遷前後經歷了14年,才得以完成。或許有人問為什麼《史記》會被列為「二十四史之首」呢?據阿呆了解,原因有以下幾點。首先來說《史記》是第一本編年體的史書,非常詳盡真實的記載了漢朝以前的歷史,為後來人研究前者提供了很大的方便。它的成書最早、年代最長。
  • 文化:多少人讀了十幾年書,竟然不知道二十四史(上)
    百年之前,梁啓超先生在《新史學》中說:「二十四史非史也,二十四姓之家譜而已。」結合當時的環境,梁先生此話是抨擊舊社會,抨擊舊制度,而非抨擊史書本身。從西周共和元年(西曆前841年)至今,中國的史記並無一年間斷。憑此,也絕非簡簡單單的「家譜」而已。我們為什麼讀史?
  • 司馬光資治通鑑,與司馬遷史記同為通史,為何卻不在二十四史之列
    司馬遷修史記後世既把《史記》列為二十四史之首,又把《史記》看作是傳記文學的開山之作。魯迅先生對史記的評價更為著名,也更為貼切,謂之「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從史學價值和文學價值兩個方面都給予了極高的評價,要知道魯迅先生可是一流的文學家,以他的眼光來看,《史記》寫得堪比純文學的高水平作品《離騷》。
  • 《二十四史》經典名句10則,睿智通透,感悟深刻!
    《二十四史》經典名句10則,睿智通透,感悟深刻。   1.凡舉事無為親厚者所痛,而為見仇者所快。   出自《後漢書·朱浮傳》。做事情不要使得自己親近的人為止痛苦,也不要使得敵人高興。
  • 大師呂思勉:著書500萬字,通讀二十四史4遍以上,至今無人超越
    一生通讀二十四史4遍以上,當時無兩,至今無人超越。關於呂思勉到底讀二十四史多少遍,學界一直有不同的爭議,大多數人認為呂先生通讀二十四史3遍,而他的學生、著名歷史學家黃永年則在文章中指出,呂思勉通讀二十四史最少有4遍以上。
  • 2021國家公務員考試申論素材積累:《二十四史》經典名句
    【導讀】華圖國家公務員考試網同步華圖教育發布:2021國家公務員考試申論素材積累:《二十四史》經典名句,詳細信息請閱讀下文!寧夏華圖分享「二十四史中的經典名句」,大家可以轉發收藏,作為申論學習的素材。   中華文明上下五千年,古人的智慧凝結為一句句至理名言。一部《二十四史》,幾千年的興衰變遷,都記錄其中。   1、義感君子,利動小人。——《晉書·符登傳》   【釋義】   道義可以感動君子,利益可以打動小人。
  • 毛澤東整體評價《二十四史》,一個破天荒的結論竟與三百多年前一位...
    梁啓超在《中國史界革命案》中說:「二十四史非史也,二十四姓之家譜而已。」魯迅在《中國人失掉自信力了嗎》一文中,同樣高屋建瓴地指出:「雖是等於為帝王將相作家譜的所謂『正史』,也往往掩不住他們的光耀。」梁啓超與魯迅皆認為二十四史並非都是真的歷史,不過是帝王將相的「家譜」而已,這實際上指出了二十四史的多有不可信。
  • 二十四史卷帙浩繁,此10佳句已成經典,讀罷可受益終生
    二十四史,是中國古代各朝撰寫的二十四部史書的總稱,由於《史記》的寫法被歷來的朝代納為正式的歷史寫作手法,所以將與《史記》一樣用紀傳體寫作的史書稱「正史」。它上起傳說中的黃帝(約前2550年),止於明朝崇禎十七年(1644年),計3213卷,約4000萬字。
  • 想當年|《人間正道是滄桑》:楊家二十四代,中國二十四史
    二十四代楊家人,就是中國的二十四史,當然二十四史裡包括了《南史》《北史》《宋書》《南齊書》《梁書》《陳書》《魏書》《北齊書》《周書》《舊唐書》《新唐書》《舊五代史》《新五代史》這些重複的紀傳體史書,也沒收入《新元史》《南明史》與《清史稿》,但「二十四史」的稱呼卻足可代表整部中國歷史。
  • 從一代偉人讀《二十四史》看我們今天該如何讀書
    從1952開始直到去世,毛澤東用24年的時間,通讀了4000萬字左右的《二十四史》,做了大量的批註,有些部分還不只讀過一遍,多的至少看過五遍以上。即便專門研究歷史的專家學者,能通讀一部《二十四史》的人也很少見。毛澤東讀書,經常帶著分析和批判的眼光。他說,「一部《二十四史》大半都是假的,所謂實錄之類也大半是假的。」
  • 《二十四史》三十句:以古為鏡,可以知興替;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
    二十四史是中國古代各朝撰寫的二十四部史書的總稱,它上起傳說中的黃帝(約前2550年),止於明朝崇禎十七年(1644年),計3229卷,約4000萬字,用統一的有本紀、列傳的紀傳體編寫
  • 《史記》是二十四史之首,比史記更古老的史書有哪些?
    史記,是我國史書歷史上的一部裡程碑,是中國歷史上第一部紀傳體通史,被列為"二十四史"之首,有著極其重要的意義。但是,在史記誕生之前,中國的歷史已經有了兩千多年,那麼,這兩千多年裡,還有其他的史書存在嗎?
  • 二十四史:吹噓古希臘科技文化,也是不要臉
    看漢書吧原創 吹古希臘的天文曆法,是不要臉,請看漢書天文志原創 據《漢書》,古希臘無貨幣、無度量衡、無工商業原創 24史食貨志:古希臘因白銀貶值而衰落、公民死絕原創 據《史記》:西洋不懂時間,一直稀裡糊塗過日子原創 從二十四史藝文志,看古希臘史有多麼荒唐原創 二十四史「藝文志」,讓希臘偽史丟掉了內褲原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