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7歲老人泡圖書館8年寫25萬字《趣讀二十四史》

2020-12-25 中國新聞網

■閱讀《二十四史》後,老人寫了一本《趣讀二十四史》。

  泡圖書館8年 寫出《趣讀二十四史》

  77歲趙慶剛只有高中文化 愛讀書勤思考寫出25萬字書稿

  □文/本報記者 崔虹 圖/本報記者 郄磊

  趙慶剛,77歲,泡圖書館8年,讀了兩遍《二十四史》,整理的筆記、搜集的資料記滿了10個本,然後經過自己的總結歸納和加工,最終寫出一部25萬字的《趣讀二十四史》。「也算是為子孫後代和社會留下點兒值得紀念的東西。」趙慶剛笑著說。

  背著高中課本走進部隊

  昨天,在石市圖書館四樓的歷史文獻閱覽廳,記者見到了這位「傳奇老人」。

  當天上午9時30分,趙慶剛提著一個布包,走進了歷史文獻閱覽廳。「趙老師,您來了。」看到趙慶剛,歷史文獻閱覽廳的何靜熱情地跟他打招呼。「來了,來了。」趙慶剛笑著回答。

  記者注意到,雖然已過古稀之年,但趙慶剛精神矍鑠,絲毫不像已近耄耋之年的老人。像往常一樣,老人坐在了閱覽廳的第一排,從布包裡拿出眼鏡、水杯、筆還有一沓被整理得非常工整的紙,上面密密麻麻地寫滿了字。

  一切準備就緒,趙慶剛打開了話匣子。

  趙慶剛出生於寧晉縣耿莊橋鄉新豐頭村。父母早亡,家庭生活艱難。因此,1963年趙慶剛應徵入伍,當時,他還差多半年高中畢業。入伍時,除了行李外,趙慶剛還把所有高三課本背到了部隊,「我當時就想把這些書讀完。」趙慶剛說。

  日月如梭,白駒過隙。22年轉眼即逝。趙慶剛從北京到大同,待1985年轉業到石家莊時,高中課本只剩了一本歷史書。趙慶剛告訴記者,他最愛讀歷史,因為,讀史使人明智。

■工作人員幫趙慶剛老人找來書籍。

  偶然機會讓他決心讀史

  「我有讀《二十四史》的想法,也是一個偶然的機會。」趙慶剛說,2001年他從河北省五交化公司退休後,經常去河北藝術中心聽《燕趙講壇》講座。「有一次,一位講座嘉賓問臺下的人誰看過《史記》《二十四史》,結果只有一個人舉手,而且後來還放下了。」趙慶剛說,當時,嘉賓建議大家去讀讀這些書,「因為,只有了解了我國幾千年的歷史,才能知道未來的發展。」

  幸運的是,趙慶剛有了這樣的機會。2009年6月,趙慶剛照例來到石市圖書館看書,讓他意想不到的是,竟然發現了整套的《二十四史》。欣喜之餘,趙慶剛又有些犯愁,「一共213冊,我高中都沒畢業,能看完嗎?」看出趙慶剛有些猶豫不決,圖書管理員鼓勵他:「不瞞您說,這套圖書在咱們省還是獨一份,而且有白話文翻譯,您指定能看懂。」

  看就看!拿定主意後,趙慶剛開始付諸行動。他說,自己當時只想著把這些書看完,可是沒想到,一看就是8年。

  兩年半時間讀了兩遍《二十四史》

  一套《二十四史》看完,趙慶剛用了一年三個月的時間。然而,他感覺並不解渴,所以又重新讀了一遍。如此一來,兩年半就過去了。「第二年我是有重點地讀,而且開始做筆記。」趙慶剛說。

  讀完兩遍《二十四史》後,趙慶剛明白了每個朝代更替的原因,但是「問題」越來越多。他說,有的在《二十四史》裡面只提到了一句,所以,為了更詳細地了解相關內容,他就反覆多次到省圖書館、市圖書館查閱資料,單單借書證就辦了7個。

  從2012年到2014年,趙慶剛經常是第一批走進市圖書館的讀者,而且有時候帶著燕麥片、饅頭。雖然走到家只需要15分鐘,但他捨不得浪費一分一秒。而且,堅持了10年的冬泳,停了;原來有午睡的習慣,取消;鍛鍊的時間由早晨改到了晚上。「兩個兒子讓我出去旅遊,我也拒絕了。」趙慶剛說,時間對自己太寶貴了。

  功夫不負有心人。6年過去了,趙慶剛的筆記已經寫滿10本,每個朝代一個檔案袋。望著自己的「勞動成果」,趙慶剛很欣慰。

  克服困難寫出《趣讀二十四史》

  日復一日的讀書讓趙慶剛深感內心豐盈,歷朝歷代、形形色色的人物都是他研究的對象。秦朝的郡縣制多麼先進,劉邦的賢臣良將真是幫了大忙,曹操令人敬佩之處……趙慶剛的朋友們直誇他出口成章。

  「這些知識只有我自己知道還不夠,我得傳播給更多人。」於是,2015年,趙慶剛再次做了一個令人欽佩的決定:寫一本《趣讀二十四史》。

  寫書,對於高中沒畢業的趙慶剛來說無疑存在著很大難度,但是他沒有氣餒。經過再三思考,趙慶剛決定按照歷史朝代寫。

  2016年6月16日,《趣讀二十四史》的初稿完成。隨後,趙慶剛不斷修改、補充,三易其稿,2017年3月,《趣讀二十四史》正式出版。

  記者注意到,《趣讀二十四史》共370頁,25萬字,重點介紹了我國朝代更迭過程以及趙慶剛頗有研究的歷史人物和故事。

  《趣讀二十四史》出版後,趙慶剛除了把這本書送給親朋好友外,還捐贈給了自己家鄉的52個農村書屋、河北省圖書館、石家莊市圖書館、邢臺市圖書館等地。

  「他們都說書不錯,讀了後能學到不少知識。」趙慶剛說,自己的親朋好友接到書後都很欽佩他,「他們只知道我在圖書館,沒想到我能出書。」趙慶剛的臉上露出了自豪的神情。

■厚厚的一本讀書筆記。

  準備再編寫100個歷史故事

  「《趣讀二十四史》也出版了,您也如願以償了,是不是可以休息了?」「不行。」趙慶剛透露,下一步,他準備編寫100個歷史故事。

  趙慶剛告訴記者,之所以要寫歷史故事,是因為他感覺《趣讀二十四史》中沒能充分表現一些有意思的故事,也算是對這本書的一個補充。

  趙慶剛說,這100個歷史故事都不會超過1000字,而且基本有了初稿。「你看,就是這個。」接過趙慶剛遞過來的厚厚的一沓紙,記者注意到,這些紙的正反面都寫滿了字,包括《誰是你的祖先》《一字千金》《古代這樣選接班人》《項羽衣錦還鄉》等內容。

  「其實,我能這麼順利地寫出書,多虧了市圖書館的大力支持。」趙慶剛說,收集資料期間,他從不把筆記帶回家,而是放在閱覽廳的桌子上,「有時候兩天不來,我的資料也不會丟,而且被放得整整齊齊的。」趙慶剛說。

  聽到趙慶剛的稱讚,市圖書館歷史文獻部主任靳伯雲說:「這都是我們應該做的。」靳伯雲說,熱情接待每位讀者,是工作人員應盡的職責。「趙老師每天都來,我們都成朋友了。」靳伯雲笑著說。

  「我知識水平不高,也沒那麼專業,但是總覺得應該留下些什麼,哪怕是一種熱愛讀書、敢於嘗試、敢于堅持的精神。」趙慶剛說,「人們能從中汲取一些營養就好!」

相關焦點

  • 4000萬字的《二十四史》濃縮成經典的10句,發人深省
    你通讀過二十四史嗎?你通讀過十三經嗎?」說明黎先生認為通讀過二十四史和十三經就有一定「狂」的資格了,足見其難。3213卷,4000萬字的《二十四史》濃縮成最經典的10句,發人深省為什麼?二十四史共計3213卷,約4000萬字。四千萬字要讀多久才能讀完?
  • 《二十四史》4000萬字,多少人通讀?韓寒當年吹的牛,如今又出現
    有讀者朋友留言,說的是他在網絡上看到一個新聞,「一名38歲的鄉鎮幹部,自封自《二十四史》誕生以來第一位基本全文閱讀完它的鄉鎮幹部。」乍一看,這個新聞標題極具吸引力,尤其那些對二十四史有所了解的人,都知道這意味著什麼。
  • 東莞70歲癱瘓老人堅持多年創作 寫就80萬字小說
    東莞70歲癱瘓老人堅持多年創作 寫就80萬字小說 央視國際 www.cctv.com  2007年05月20日 22:42 來源:   中新社東莞五月二十日電
  • 7旬老人出書釐清趙郡李氏源流 80餘萬字跨越千年
    ■77歲的賈國鎖每天都會查閱各種歷史文獻資料。(資料圖片)  七旬老人出書釐清趙郡李氏源流  80餘萬字跨越千年光陰 為研究中國姓氏文化提供了參考依據  □文/圖 本報記者 李兵  通訊員 趙志勇  徐哲普 聶聰超  李姓,在世界上總人數已超過一個億,是我國歷史上影響最大的姓氏之一。
  • 一個人的「二十四史」
    也別看經、子、集,除了兩三個人的幾百句話,其他基本都是缺少獨立精神、自由思想,基本都是庸人和死人寫的。中國的歷史記錄牛逼,沒有任何其他一個民族能比,從東周開始,每個月都有相當明確的記錄。看過去的東西,著重看事實,不要看過去文人的總結歸納分析判斷,自己動腦子作自己的思考。我於是開始從《史記》開始,讀「二十四史」。讀史的習慣形成前後,對我造成三個長期的影響。
  • 成都67歲老人環遊世界 編30萬字旅遊攻略
    成都67歲老人環遊世界 編30萬字旅遊攻略  解說成都老人王啟思今年67歲,他退休後和老伴一起環遊世界,兩人幾乎遊遍中國,去過幾十個國家,還寫出了30萬字的旅遊攻略,成了社區裡的大紅人。  成都67歲老人環遊世界 編30萬字旅遊攻略  解說成都老人王啟思今年67歲,他退休後和老伴一起環遊世界,兩人幾乎遊遍中國,去過幾十個國家,還寫出了30萬字的旅遊攻略,成了社區裡的大紅人。  解說12月3日,記者來到王啟思的家,看到他正與老伴商量前往澳洲旅遊的計劃。
  • 從一代偉人讀《二十四史》看我們今天該如何讀書
    從1952開始直到去世,毛澤東用24年的時間,通讀了4000萬字左右的《二十四史》,做了大量的批註,有些部分還不只讀過一遍,多的至少看過五遍以上。即便專門研究歷史的專家學者,能通讀一部《二十四史》的人也很少見。毛澤東讀書,經常帶著分析和批判的眼光。他說,「一部《二十四史》大半都是假的,所謂實錄之類也大半是假的。」
  • 69歲臺灣爺爺赴武大讀博:備考一月,每天泡圖書館12小時
    他祖籍河北滄州,1949年生於江蘇常州,在臺灣長大,今年69歲。7日,楚天都市報記者見到了這位進入暮年仍求知不止的老先生。在武漢大學,他師從宋代文學專家王兆鵬教授,專研宋代文學、蘇軾文學。這是李常生讀的第三個博士,前兩個分別是東南大學的建築學院工學博士,和南京師範大學的歷史學博士(專研北宋史、蘇軾史)。而他的本科和碩士所學專業,分別是企業管理和環境規劃專業。
  • 熟讀二十四史的人絕非等閒之輩!
    二十四史是《史記》《漢書》《後漢書》《三國志》《晉書》《宋書》《南齊書》《梁書》《陳書》《魏書》《北齊書》《周書》《隋書》《南史》《北史》《舊唐書》《新唐書》《舊五代史》《新五代史》《宋史》《遼史》《金史》《元史》《明史》共二十四部史書的統稱,共計3300卷,約4700萬字,記載了從傳說中的黃帝到明末崇禎皇帝各個朝代的歷史概貌
  • 大師呂思勉:著書500萬字,通讀二十四史4遍以上,至今無人超越
    呂思勉呂思勉是中國近代著名史學家,畢生致力於史學研究、歷史著述和歷史教學工作,一生治史極深極廣,他一邊教學,一邊創作,左手寫通史,右手寫斷代史,根植於豐厚的國學功底的基礎上著作歷史一生通讀二十四史4遍以上,當時無兩,至今無人超越。關於呂思勉到底讀二十四史多少遍,學界一直有不同的爭議,大多數人認為呂先生通讀二十四史3遍,而他的學生、著名歷史學家黃永年則在文章中指出,呂思勉通讀二十四史最少有4遍以上。
  • 山東80歲老戰士四肢殘缺寫30萬字小說:珍藏習仲勳題詞日記本60年
    原標題:山東80歲老戰士四肢殘缺寫30萬字小說:珍藏習仲勳題詞日記本60年 1月18日,齊魯網記者見到朱彥夫的時候,他正襟危坐的坐在床邊讀書。床前,是輪椅和假肢。床邊的寫字檯上,擺滿了各種各樣的藥片。
  • 上海灘最靈的圖書館!一個個泡過來~
    去年,我國國民人均紙質圖書的閱讀量為4.77本,每天讀書時間不超過14分鐘。時間都去哪兒了?還記得你上一次看的紙質書是哪本嗎? 今天小儂就給大家推薦一些讀書的好去處,讓我們去圖書館裡尋回內心的平靜吧~~~
  • 通讀二十四史的人
    其弟子瀋北宗僅讀一遍半,引以為愧。」關於呂思勉之淵博,何新在《神龍之謎》中說道:「當世有一位史家曾說,史學界真正通讀過二十四史者,不足十人。其中他所服膺者,以淵博論為王國維、呂思勉。誠然,王、呂皆為史界巨子,特別是王。但就某些方面而論,陳寅恪之精識則過於此二人。」當然,陳寅恪之精深與坎坷,且始終堅持「獨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愈來愈受到後人之敬重。陳寅恪之淵博與精識,也最讓人尊敬。
  • 秀才寫「明月當空叫,黃犬臥花心」,宰相王安石看後:讀書讀傻了
    秀才寫「明月當空叫,黃犬臥花心」王安石發笑北宋時期,王安石做了宰相後,閒暇之餘會翻閱各地送來的詩文。有一天,他看到一位秀才寫了首詩:「彩蝶雙起舞,嬋蟲樹上鳴。明月當空叫,黃犬臥花心。」當他看到前兩句時,忍不住點頭稱讚,但是看到後面兩句不禁哈哈大笑,這高空的明月怎麼會叫?黃犬又如何能趴到嬌弱的花心上呢?這個秀才,是讀書讀傻了嗎?
  • 11歲女孩4個月寫10萬字小說 稱楊紅纓寫書太假
    11歲女孩4個月寫出10萬字小說 酷愛漫畫不看作文敢對名家「挑刺兒」作品陽光充滿童趣出版社有意出版  11歲、4個月、6年級、10萬字、出書,這幾個關鍵詞聯繫在一起,你一定感覺很驚奇。  不錯,這就是鄭州市文化路一小六年級學生張依琦。
  • 通讀過二十四史的人絕跡,那排名前四的「四史」你沒理由不讀
    我在公眾號裡寫過史記體,模仿過很多次,樂此不疲,讀者似乎也很感興趣。我很意外。比如:《史記 韓紅傳》、《史記 馮小剛傳》、《史記 吳秀波傳》、《史記 賈乃亮傳》、《史記 逗鵝冤》等。言歸正傳,來說說《史記》。司馬遷喜歡遊歷中華的大好河山,20歲就開始走南闖北,爬長城,渡黃河,過長江,行萬裡路。
  • 圖書館閉館日,卻為這位84歲的老人破例開門
    近日,一位戴著鬥笠,穿著藍色粗布外套的老人在高溫下趕到了麗水圖書館,沒有想到的是,圖書館當天恰好閉館了。據了解,今年84歲的朱永貞老人乘坐公交後,頂著40度的高溫,又徒步40分鐘方才抵達圖書館。前一天第一次來借書的他並不知道圖書館第二天會閉館,所以一大早就又趕來圖書館。麗水圖書館的員工沒忍心將老人拒之門外,破例為老人開放了借閱區域,還將不外借的期刊也借給了老人。
  • 67歲大爺帶老伴當背包客 12年寫30萬字旅遊寶典
    他說要趁著時光未老多看看世界,等走不動的時候,可以慢慢回味……他整理出30萬字旅遊攻略,詳盡記錄+精彩圖片,成了許多人的出遊寶典  武侯區雙楠街道居民王啟思是社區裡的紅人,大家稱他為「老達」,意思是「老達人」。今年67歲的他,退休後和老伴一起環遊世界,他倆幾乎遊遍了中國,還去過了幾十個國家。
  • 文化:多少人讀了十幾年書,竟然不知道二十四史(上)
    百年之前,梁啓超先生在《新史學》中說:「二十四史非史也,二十四姓之家譜而已。」結合當時的環境,梁先生此話是抨擊舊社會,抨擊舊制度,而非抨擊史書本身。從西周共和元年(西曆前841年)至今,中國的史記並無一年間斷。憑此,也絕非簡簡單單的「家譜」而已。我們為什麼讀史?
  • 圖書館閉館日為84歲老人一人開放
    照片中的老人名叫朱貞元,今年84歲,是位普通的農民,年輕時曾在民辦學校當過代課老師。老人尋找自己想要借閱的書籍。麗水市圖書館提供第二天一早又來閉館日圖書館破例為他開放沒想到,20日早上8點半,老人又出現在圖書館門口,和前一天同樣的裝束,說還想再借一些期刊雜誌。館長季彤曦說,她無法想像,老人是什麼時候出發,又是怎樣坐著公交,什麼時候到館裡的。「昨天指引他坐公交後,雖節省了時間,但老人來回還需兩小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