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一代偉人讀《二十四史》看我們今天該如何讀書

2020-12-14 司馬家談史

毛澤東愛讀書,喜批註,是出了名的。

從1952開始直到去世,毛澤東用24年的時間,通讀了4000萬字左右的《二十四史》,做了大量的批註,有些部分還不只讀過一遍,多的至少看過五遍以上。即便專門研究歷史的專家學者,能通讀一部《二十四史》的人也很少見。毛澤東讀書,經常帶著分析和批判的眼光。他說,「一部《二十四史》大半都是假的,所謂實錄之類也大半是假的。」但不能因此就不讀,要分析它、批判它,「把顛倒的歷史顛倒過來」。

例如對陳橋兵變,毛澤東的評價是,「宋太祖趙匡胤本是後周的臣子,奉命北徵,走到陳橋驛,竟發動兵變,篡奪了周的政權。《舊五代史》卻說他黃袍加身,是受將士們『擐甲將刃』、『擁迫南行』被迫的結果,並把這次政變解釋成是『知其數而順乎人』的正義行為。」又如《宋史·秦檜傳》,毛澤東批註:「宋高宗、秦檜主和投降,實際上主和的責任不全在秦檜,起決定作用的是幕後的宋高宗趙構。」

《資治通鑑》是毛澤東特別青睞的歷史著作,1975年某日,他指著桌上的《資治通鑑》問孟錦云:「孟夫子,你知道我這部書讀了多少遍了?」不等孟回答,他接著說:「一十七遍,每讀一遍都受益匪淺。一部難得的好書噢。恐怕現在是最後一遍了,不是不想讀,而是沒有那個時間囉。」

在延安的窯洞裡,借著煤油燈微弱的光亮,他把李達撰寫的42萬字《社會學大綱》,整整看了10遍,並在書眉和空白處寫下了1萬多字的批註。

感覺他的一生都在與書相伴,在學校看書,打仗的時候看書,當了主席後依然看書。「活到老,學到老」,毛澤東學貫古今,東方的,西方的,古文的,白話文的,地理、哲學、兵法、史學、經濟什麼類目的他都博覽了。

看書要能「厚今薄古」,很多人看過就看過了,沒什麼感觸。毛澤東常常站在當下,以古人之智去解決今人的問題。古為今用,洋為中用,他為我用,真正做到融會貫通。從二千年前的故事觀照當下發生的事情,以史為鑑,看書的目的就達到了。比如讀《西廂記》,可以從紅娘身上讀到:做人做事的道理,小人物的大勇氣;如果我是紅娘,我處在她那樣的處境,我會怎麼和老夫人對抗呢?我能講出紅娘那樣的話嗎?僅僅只是一個丫鬟呀,要和高高在上的老夫人對抗,這需要多大勇氣啊!再一想,很多問題只要置換一下,把書中的人物換成了你自己,站在當時的立場,你就會發現很多問題,很多難處,你會大呼:「原來問題不是這麼簡單!」

毛澤東讀《三國志》,其中有那麼一節:孫權招降敵人的某員大將,招過來後給了他要職,但是孫權把一同來自敵方的這員大將過去的部下全部殺了。毛澤東在這裡做了批註,認為孫權招降大將,很對;但殺了大將的部下,大錯!毛澤東說「何不把大將的部下一起招來用?」大致是這麼一個意思了。在很多書籍裡面,毛澤東都特別留意俘虜的處置問題。在毛澤東親身的革命實踐中,紅軍都不濫殺俘虜,而是採取寬大、改造、為己而用的策略,像後來傅作義、程潛這些國民黨的將領都被招過來了!

讀書,要有粗有細。書那麼多,肯定讀不完。有些沒有意思的東西,越過去。但一定要有一雙火眼金睛,能夠發現什麼有用,什麼沒有用。很多有用的東西不會寫著「有用」兩個大字,不會此地無銀三百兩的,反倒是它們裝成沒有用,躲在某個角落,和你捉迷藏!

毛澤東對《南史·韋睿傳》非常重視,在這篇900字的文章中,所加批註多達25處。韋睿出身世家大族,曾經官拜南朝宋的雍州刺史,齊的上庸太守、建威將軍,後來跟隨雍州刺史蕭衍起兵。蕭衍稱帝(梁武帝)後,韋睿擔任廷尉,封都梁子,遷豫州刺史,領歷陽太守。《韋睿》中有這麼一段

睿素贏,每戰,不嘗騎馬,以板輿自載,督勵眾軍。魏兵鑿堤,睿親與爭。魏軍卻,因築壘於堤以自固。起鬥艦,高於合肥城等,四面臨之。城潰,俘獲萬餘,所獲軍實,無所私焉。初,胡景略與前軍趙祖悅同軍交惡,志相陷害,景略一怒,自齧其齒,齒皆流血。睿以將帥不和,將致患禍,酌酒自勸景略曰:『且願兩虎勿復私鬥』。故終於此役得無害焉。睿每晝接客旅,夜算軍書,三更起張燈達曙,撫循其眾,常如不及,故投募之士爭歸之。所至頓舍,修立館宇,藩籬墉壁,皆應準繩。合肥既平

毛澤東對這段記載很感興趣,在文句旁密加旁圈,寫了不少批語。在說到韋睿每戰「以板輿自載,督勵眾軍」,和「魏軍鑿堤,睿親與爭」,毛澤東逐字旁圈,分別寫了兩處「將在前線」,推崇他身先士卒的領兵作風。在說到韋睿攻克合肥時,「所獲軍實,無所私焉。」毛澤東又逐字旁圈,批道:「不貪財」。韋睿能團結部下,在胡景略和趙祖悅鬧矛盾時,他親自調解,曉以利害,避免了不利後果。毛澤東於此處批道:「幹部需和」。說到韋睿治軍,通宵達旦,操勞各種事宜,設立法度那一段,毛澤東也是逐字旁圈,批道:「勞謙君子」。

《曹劌論戰》我們高中時都學過,可是很多人只學到皮毛,很多人都忘得一乾二淨了。毛澤東是怎麼讀的呢?比如毛澤東說:打仗要講戰略,要在戰略上輕視敵人,在戰術上重視敵人。什麼叫戰略呢?毛澤東拿這篇文章來講:「戰前的政治準備——取信於民,轉入反攻的陣地——長勺,利於開始反攻的時機——彼竭我盈之時,追擊開始的時機——轍亂旗靡之時。雖然是一個不大的戰役,卻同時是說的戰略防禦的原則。中國戰史中合此原則而取勝的實例是非常之多的。楚漢成皋之戰、新漢昆陽之戰、袁曹官渡之戰、吳魏赤壁之戰、吳蜀彝陵之戰、秦晉淝水之戰等等有名的大戰,都是雙方強弱不同,弱者先讓一步,後發制人,因而戰勝的。」

毛澤東打的很多勝仗,幾乎就是《曹劌論戰》的翻本,很多都是以少勝多的例子,但從具體的某一次戰爭上看又都是以多勝少的例子。毛澤東在讀《孫子兵法》後十分推崇「知己知彼,百戰不殆」,這句話我們聽得夠多了吧,可是誰對此有深刻的理解呢?我們的理解無非是:知道了自己的情況,也知道了別人的情況,我們就能打勝仗。我們把它放到商業競爭中,我們可曾了解我們自身的優勢和劣勢?我們了解競爭對手的優勢和劣勢嗎?也許我們試圖去了解,可幡然發現問題不是那麼簡單!原來要做到知己知彼是很困難的一件事情!會有很多迷霧,有很多障眼法。我們如果想得更深一點,怎樣去知己知彼?怎樣撥開迷霧,弄清真相?這又關係到了如何做出一個正確判斷的問題。比如我說管理也好,做生意也好,就是一個獲取信息的過程,在現代這個社會,要獲取信息是有很多訣竅的,不是那麼一帆風順的!獲取信息就是一個知己知彼的過程,怎樣獲取信息就是怎樣去知己知彼。由一個戰爭的策略性問題,聯想到了商業競爭、管理上的問題,這就是讀書的方法。要讀書,讀好書,更要懂得怎樣去讀書!

讀書當學毛澤東那樣的讀法——「厚今博古」,人物置換,情景置換,設身處地地思考!用古人的智慧解決今天的問題。從小細節展開去,發現大內涵!有些書中的敘述僅一筆帶過,可能恰是一筆帶過的東西,裡面就有大真理、大智慧!故讀書還要講細心!要看書,看好書,細看書,觀書進而觀吾身,這就是看書的奧妙。古人說格物致知,看書不是白看的,看了一定是拿來有用的!

相關焦點

  • 77歲老人泡圖書館8年寫25萬字《趣讀二十四史》
    泡圖書館8年 寫出《趣讀二十四史》  77歲趙慶剛只有高中文化 愛讀書勤思考寫出25萬字書稿  □文/本報記者 崔虹 圖/本報記者 郄磊  趙慶剛,77歲,泡圖書館8年,讀了兩遍《二十四史》,整理的筆記、搜集的資料記滿了10個本,然後經過自己的總結歸納和加工,最終寫出一部25
  • 「書越來越多,到底該怎麼讀?」丨《讀書讀書》
    就如《讀書讀書》中東方望就《「書讀完了」》所舉的例子來說,只讀過《紅樓夢》本書可以說是知道一點《紅樓夢》,若只讀「紅學」著作,不論如何博大精深說來頭頭是道,卻沒有讀過《紅樓夢》本書,那只能算是知道別人講的《紅樓夢》。讀《紅樓夢》也不能只讀「脂批」,不看本文。
  • 通讀二十四史的人
    其弟子瀋北宗僅讀一遍半,引以為愧。」關於呂思勉之淵博,何新在《神龍之謎》中說道:「當世有一位史家曾說,史學界真正通讀過二十四史者,不足十人。其中他所服膺者,以淵博論為王國維、呂思勉。誠然,王、呂皆為史界巨子,特別是王。但就某些方面而論,陳寅恪之精識則過於此二人。」當然,陳寅恪之精深與坎坷,且始終堅持「獨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愈來愈受到後人之敬重。陳寅恪之淵博與精識,也最讓人尊敬。
  • 秀才寫「明月當空叫,黃犬臥花心」,宰相王安石看後:讀書讀傻了
    黃犬又如何能趴到嬌弱的花心上呢?這個秀才,是讀書讀傻了嗎?於是他研磨提筆,把後面兩句改成了明月當空照,黃犬臥花蔭。看著自己的更改,滿意的點了點頭。多年才知目光短淺很多年之後,他去南方遊歷,遇到了一種鳥,聲音婉轉動聽,他問當地人那是一種什麼鳥啊?當地人回答他:那鳥叫明月。
  • 【話題】世界讀書日談:基督徒為什麼要讀書?如何讀好書?
    世界讀書日前夕,基督時報網站的編輯們也邀請了幾位牧者和基督徒分享了他們對讀書的看法。現代人要靜下來花時間好好讀一本書不是件容易的事情。工作、生活壓力太大,閒下來時更願意去看電影、聽音樂來放鬆,要讀書實在是耗腦力又耗精神的一件事。甚至對很多基督徒來說,讀書也不那麼容易做到。
  • 4000萬字的《二十四史》濃縮成經典的10句,發人深省
    你通讀過二十四史嗎?你通讀過十三經嗎?」說明黎先生認為通讀過二十四史和十三經就有一定「狂」的資格了,足見其難。3213卷,4000萬字的《二十四史》濃縮成最經典的10句,發人深省為什麼?二十四史共計3213卷,約4000萬字。四千萬字要讀多久才能讀完?
  • 韶山故居,一代偉人的出生地,感嘆時勢造英雄
    韶山故居相信大家早就耳有所聞,一代偉人,與他生平相關的物件都有非同尋常的含義和歷史意義;他是為了民族統一復興做了極大的貢獻。,因為微信上無法搶到門票,所以只能預約到下午14:30分,當時我們是上午10點達到景區的;人多沒有辦法,只能去生平展區先看看,然而我沒想到的是,我在生平展區一逛就是3個小時,並且還沒看盡興;
  • 世界讀書日|我們都是歷史的書寫者——讀《西行漫記》有感
    而奇妙的是,如果用當時的眼光來看,後來新中國的主席和開國元勳們,從照片上看跟普通士兵和群眾相比並沒有什麼特別之處。還沒讀書,光是瀏覽這些照片,就會讓人遊走於現實和歷史之中,有著今夕是何夕的恍惚感,更有「秦時明月漢時關」的畫面感。
  • 《二十四史》4000萬字,多少人通讀?韓寒當年吹的牛,如今又出現
    為了弄清這位讀者的留言真實性,筆者專門去看了這個新聞。這篇新聞出現在一個貼吧裡,作者自稱是一名38歲鄉鎮幹部,前後歷時5年零8個月讀完。閱讀的是中華書局繁體豎排標點版的二十四史,每周讀一本,全套241本。看著看著,筆者就笑了,連吹牛也不會吹,鄉鎮幹部不要工作了?
  • 毛澤東韶山故居,一代偉人的出生地,感嘆時勢造英雄
    韶山故居相信大家早就耳有所聞,一代偉人,與他生平相關的物件都有非同尋常的含義和歷史意義;他為了民族統一復興做了極大的貢獻。,因為微信上無法搶到門票,所以只能預約到下午14:30分,當時我們是上午10點達到景區的;人多沒有辦法,只能去生平展區先看看,然而我沒想到的是,我在生平展區一逛就是3個小時,而且還沒看盡興;
  • 讀《史記》,該選啥版本,該如何讀?梁文道:竟都不如這位外國人
    它屬於常見書,但是讀《史記》,怎麼選擇好的版本,又如何讀法更為恰當,可能一般朋友都有點茫然的吧。敝人不才而懶,對於《史記》 ,雖多年來心志於中,目存乎鵠,實際閱讀甚少甚淺,屬於偶爾翻翻那種粗人。但是,有名的版本,出於好奇也大致了解過。
  • 我們如何讀經典——從《荷馬之旅:讀書與遠行》談起
    卡爾維諾寫過一篇文章,題目是《為什麼要讀經典》,被人們熟讀並被反覆引用。其實為什麼要讀經典,並不需要名人來說明,它就應該是一件不證自明的事情。我相信許多作家對此也深信不疑,並且經常會捧著一本本經典在閱讀。但有些人讀了經典後似乎進步也不大,這就引出另一個問題——我們應該如何讀經典?
  • 《史記》為何會被列為「二十四史」之首,而不是《資治通鑑》!
    多讀書讀好書,不做書呆子。讓阿呆帶著你去認識書中不一樣的樂趣!《史記》或許很多人都聽過它的名字,不過我相信一定不是因為大家都看過這部書,而是因為魯迅先生的那句「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而二十四史說的紀傳體史書,比如二十四史中的《漢書》《後漢書》《三國志》它們都是紀傳體史書。它是以為人物立傳記(皇帝的傳記稱「紀」,一般人的稱「傳」,特殊情形的人物稱「載記」,記載制度、風俗、經濟等稱「志」,以表格排列歷史大事稱「表」)的方式記敘史實。
  • 文化:多少人讀了十幾年書,竟然不知道二十四史(上)
    浮躁的社會,我們能靜下心來讀書嗎?百年之前,梁啓超先生在《新史學》中說:「二十四史非史也,二十四姓之家譜而已。」結合當時的環境,梁先生此話是抨擊舊社會,抨擊舊制度,而非抨擊史書本身。我們為什麼讀史?我給自己的答案是:鑑古知今,充實自己。對於歷史典籍,很多人可能僅僅停留在《史記》和《中華上下五千年》上,渾不知有二十四史照耀古今。如下:第一,《史記》。二十四史之首。西漢司馬遷著。
  • 讀屏本是「零食」 讀書才是「正餐」
    打個比方說,讀屏原本是日常生活的「零食」,讀書才是日常生活的「正餐」。面對移動網際網路滲透至每個人日常生活的今天,藉助新媒介發達便利的技術東風,「忙時讀屏、閒時讀書」原本是人們日常閱讀行為的應有常態,因為這關係到人的兩種思維——感性思維與理性思維——的訓練與培養。
  • 【每日閱讀】今天,你讀書了嗎? ——讀書小札
    【每日閱讀】今天,你讀書了嗎?此刻的我們,因為喜歡而讀書,因為讀書而歡喜……我們為何而讀書「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這句鏗鏘有力的話語至今仍在耳畔迴蕩,這是周恩來總理在年少時期立下的宏偉志向,其亦為國家和民族而奮鬥終生,是我們的楷模和榜樣。「讀萬卷書,行萬裡路」,每個人心中都會有遊遍名山大川,踏盡名勝古蹟的遠遊情懷。
  • 今天我們到底怎樣讀書?
    他曾喜歡過世上的三種事物 黃昏時的歌唱 白色的孔雀 和磨損的美國紙牌 他不喜歡 孩子的哭啼 不喜歡喝茶加入馬林果醬 以及女人的歇斯底裡 而我曾是他的妻子by阿赫瑪託娃今天我們到底怎樣讀書王陽明早年迷戀佛道,後來轉向心學,看似簡單的「知行合一」,先生關於讀書的原話是:調攝此心。這兩點大叔都難以做到,碼字的時候想到今天讀書節的話題,差點打出TMD,又不時思量還有誰一根筋的讀書,僅僅是為了心靈的知足?窗竹影搖書案上,理想的讀書環境,寫字檯靠窗,窗外有竹,椅子有靠背。
  • 愛因斯坦3.14出生,霍金3.14去世,下一個世界級偉人今天誕生嗎?
    繼愛因斯坦後,世界上最偉大的科學家英國著名物理學家史蒂芬·霍金去世,這是一個令人悲痛的消息,一代偉人離我們而去,1942年1月8日出生在英國牛津,他童年時並不是天才學業也並不突出,就是喜歡一些複雜的玩具。
  • 「委員講堂」第二十六期:《多讀書 讀好書——今天你讀書了嗎?(上)》
    當視頻網課、手機聽書愈發流行之時,我們還要讀書嗎?為什麼倡導全民閱讀?為什麼還要為全民閱讀立法?全民閱讀開展10餘年來還有哪些薄弱環節?「委員講堂」推出第二十六期節目《多讀書 讀好書——今天你讀書了嗎?
  • 熟讀二十四史的人絕非等閒之輩!
    ,同時又以中國歷代王朝的興亡更替為框架,反映了中國錯綜複雜的歷史進程,是我們國家最寶貴的歷史文化遺產。為什麼熟讀二十四史的人絕非等閒之輩?二十四史約4700萬字,正常人的閱讀速度是一分鐘400字左右,假設一天閱讀1個小時,也要堅持五年半的閱讀時間,但是你要知道這些史書都是古文撰寫,有很多字都是不認識的,而有些認識的字你也不知道它的意思,需要看注釋或者查閱相關書籍,一來二去大把的時間都用在查閱資料上面,就算你讀完了,但是你知道事情的緣由嗎?結局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