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毛澤東愛讀書,喜批註,是出了名的。
從1952開始直到去世,毛澤東用24年的時間,通讀了4000萬字左右的《二十四史》,做了大量的批註,有些部分還不只讀過一遍,多的至少看過五遍以上。即便專門研究歷史的專家學者,能通讀一部《二十四史》的人也很少見。毛澤東讀書,經常帶著分析和批判的眼光。他說,「一部《二十四史》大半都是假的,所謂實錄之類也大半是假的。」但不能因此就不讀,要分析它、批判它,「把顛倒的歷史顛倒過來」。
例如對陳橋兵變,毛澤東的評價是,「宋太祖趙匡胤本是後周的臣子,奉命北徵,走到陳橋驛,竟發動兵變,篡奪了周的政權。《舊五代史》卻說他黃袍加身,是受將士們『擐甲將刃』、『擁迫南行』被迫的結果,並把這次政變解釋成是『知其數而順乎人』的正義行為。」又如《宋史·秦檜傳》,毛澤東批註:「宋高宗、秦檜主和投降,實際上主和的責任不全在秦檜,起決定作用的是幕後的宋高宗趙構。」
《資治通鑑》是毛澤東特別青睞的歷史著作,1975年某日,他指著桌上的《資治通鑑》問孟錦云:「孟夫子,你知道我這部書讀了多少遍了?」不等孟回答,他接著說:「一十七遍,每讀一遍都受益匪淺。一部難得的好書噢。恐怕現在是最後一遍了,不是不想讀,而是沒有那個時間囉。」
在延安的窯洞裡,借著煤油燈微弱的光亮,他把李達撰寫的42萬字《社會學大綱》,整整看了10遍,並在書眉和空白處寫下了1萬多字的批註。
感覺他的一生都在與書相伴,在學校看書,打仗的時候看書,當了主席後依然看書。「活到老,學到老」,毛澤東學貫古今,東方的,西方的,古文的,白話文的,地理、哲學、兵法、史學、經濟什麼類目的他都博覽了。
二
看書要能「厚今薄古」,很多人看過就看過了,沒什麼感觸。毛澤東常常站在當下,以古人之智去解決今人的問題。古為今用,洋為中用,他為我用,真正做到融會貫通。從二千年前的故事觀照當下發生的事情,以史為鑑,看書的目的就達到了。比如讀《西廂記》,可以從紅娘身上讀到:做人做事的道理,小人物的大勇氣;如果我是紅娘,我處在她那樣的處境,我會怎麼和老夫人對抗呢?我能講出紅娘那樣的話嗎?僅僅只是一個丫鬟呀,要和高高在上的老夫人對抗,這需要多大勇氣啊!再一想,很多問題只要置換一下,把書中的人物換成了你自己,站在當時的立場,你就會發現很多問題,很多難處,你會大呼:「原來問題不是這麼簡單!」
毛澤東讀《三國志》,其中有那麼一節:孫權招降敵人的某員大將,招過來後給了他要職,但是孫權把一同來自敵方的這員大將過去的部下全部殺了。毛澤東在這裡做了批註,認為孫權招降大將,很對;但殺了大將的部下,大錯!毛澤東說「何不把大將的部下一起招來用?」大致是這麼一個意思了。在很多書籍裡面,毛澤東都特別留意俘虜的處置問題。在毛澤東親身的革命實踐中,紅軍都不濫殺俘虜,而是採取寬大、改造、為己而用的策略,像後來傅作義、程潛這些國民黨的將領都被招過來了!
讀書,要有粗有細。書那麼多,肯定讀不完。有些沒有意思的東西,越過去。但一定要有一雙火眼金睛,能夠發現什麼有用,什麼沒有用。很多有用的東西不會寫著「有用」兩個大字,不會此地無銀三百兩的,反倒是它們裝成沒有用,躲在某個角落,和你捉迷藏!
毛澤東對《南史·韋睿傳》非常重視,在這篇900字的文章中,所加批註多達25處。韋睿出身世家大族,曾經官拜南朝宋的雍州刺史,齊的上庸太守、建威將軍,後來跟隨雍州刺史蕭衍起兵。蕭衍稱帝(梁武帝)後,韋睿擔任廷尉,封都梁子,遷豫州刺史,領歷陽太守。《韋睿》中有這麼一段
睿素贏,每戰,不嘗騎馬,以板輿自載,督勵眾軍。魏兵鑿堤,睿親與爭。魏軍卻,因築壘於堤以自固。起鬥艦,高於合肥城等,四面臨之。城潰,俘獲萬餘,所獲軍實,無所私焉。初,胡景略與前軍趙祖悅同軍交惡,志相陷害,景略一怒,自齧其齒,齒皆流血。睿以將帥不和,將致患禍,酌酒自勸景略曰:『且願兩虎勿復私鬥』。故終於此役得無害焉。睿每晝接客旅,夜算軍書,三更起張燈達曙,撫循其眾,常如不及,故投募之士爭歸之。所至頓舍,修立館宇,藩籬墉壁,皆應準繩。合肥既平
毛澤東對這段記載很感興趣,在文句旁密加旁圈,寫了不少批語。在說到韋睿每戰「以板輿自載,督勵眾軍」,和「魏軍鑿堤,睿親與爭」,毛澤東逐字旁圈,分別寫了兩處「將在前線」,推崇他身先士卒的領兵作風。在說到韋睿攻克合肥時,「所獲軍實,無所私焉。」毛澤東又逐字旁圈,批道:「不貪財」。韋睿能團結部下,在胡景略和趙祖悅鬧矛盾時,他親自調解,曉以利害,避免了不利後果。毛澤東於此處批道:「幹部需和」。說到韋睿治軍,通宵達旦,操勞各種事宜,設立法度那一段,毛澤東也是逐字旁圈,批道:「勞謙君子」。
三
《曹劌論戰》我們高中時都學過,可是很多人只學到皮毛,很多人都忘得一乾二淨了。毛澤東是怎麼讀的呢?比如毛澤東說:打仗要講戰略,要在戰略上輕視敵人,在戰術上重視敵人。什麼叫戰略呢?毛澤東拿這篇文章來講:「戰前的政治準備——取信於民,轉入反攻的陣地——長勺,利於開始反攻的時機——彼竭我盈之時,追擊開始的時機——轍亂旗靡之時。雖然是一個不大的戰役,卻同時是說的戰略防禦的原則。中國戰史中合此原則而取勝的實例是非常之多的。楚漢成皋之戰、新漢昆陽之戰、袁曹官渡之戰、吳魏赤壁之戰、吳蜀彝陵之戰、秦晉淝水之戰等等有名的大戰,都是雙方強弱不同,弱者先讓一步,後發制人,因而戰勝的。」
毛澤東打的很多勝仗,幾乎就是《曹劌論戰》的翻本,很多都是以少勝多的例子,但從具體的某一次戰爭上看又都是以多勝少的例子。毛澤東在讀《孫子兵法》後十分推崇「知己知彼,百戰不殆」,這句話我們聽得夠多了吧,可是誰對此有深刻的理解呢?我們的理解無非是:知道了自己的情況,也知道了別人的情況,我們就能打勝仗。我們把它放到商業競爭中,我們可曾了解我們自身的優勢和劣勢?我們了解競爭對手的優勢和劣勢嗎?也許我們試圖去了解,可幡然發現問題不是那麼簡單!原來要做到知己知彼是很困難的一件事情!會有很多迷霧,有很多障眼法。我們如果想得更深一點,怎樣去知己知彼?怎樣撥開迷霧,弄清真相?這又關係到了如何做出一個正確判斷的問題。比如我說管理也好,做生意也好,就是一個獲取信息的過程,在現代這個社會,要獲取信息是有很多訣竅的,不是那麼一帆風順的!獲取信息就是一個知己知彼的過程,怎樣獲取信息就是怎樣去知己知彼。由一個戰爭的策略性問題,聯想到了商業競爭、管理上的問題,這就是讀書的方法。要讀書,讀好書,更要懂得怎樣去讀書!
讀書當學毛澤東那樣的讀法——「厚今博古」,人物置換,情景置換,設身處地地思考!用古人的智慧解決今天的問題。從小細節展開去,發現大內涵!有些書中的敘述僅一筆帶過,可能恰是一筆帶過的東西,裡面就有大真理、大智慧!故讀書還要講細心!要看書,看好書,細看書,觀書進而觀吾身,這就是看書的奧妙。古人說格物致知,看書不是白看的,看了一定是拿來有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