熟讀二十四史的人絕非等閒之輩!

2020-12-14 水冰木寒

二十四史是什麼?

二十四史是《史記》《漢書》《後漢書》《三國志》《晉書》《宋書》《南齊書》《梁書》《陳書》《魏書》《北齊書》《周書》《隋書》《南史》《北史》《舊唐書》《新唐書》《舊五代史》《新五代史》《宋史》《遼史》《金史》《元史》《明史》共二十四部史書的統稱,共計3300卷,約4700萬字,記載了從傳說中的黃帝到明末崇禎皇帝各個朝代的歷史概貌,同時又以中國歷代王朝的興亡更替為框架,反映了中國錯綜複雜的歷史進程,是我們國家最寶貴的歷史文化遺產。

為什麼熟讀二十四史的人絕非等閒之輩?

二十四史約4700萬字,正常人的閱讀速度是一分鐘400字左右,假設一天閱讀1個小時,也要堅持五年半的閱讀時間,但是你要知道這些史書都是古文撰寫,有很多字都是不認識的,而有些認識的字你也不知道它的意思,需要看注釋或者查閱相關書籍,一來二去大把的時間都用在查閱資料上面,就算你讀完了,但是你知道事情的緣由嗎?結局嗎?都不知道,那你就需要重新回頭再讀了,一對比又要多花費很多時間,所以熟讀二十四史的人至少需要十幾年的時間。十幾年如一日讀史書,忍耐力,堅持力,執行力非常人能比,這種人又豈非等閒之輩。

讀史可以明智。《晉書·符登傳》中「義感君子,利動小人」這就告訴我們在生活中對待君子要用道義去感動他,對待小人用利益去打動他。《漢書·成帝紀》中「過而不改,是謂過矣」犯了錯不悔改才叫錯,人非聖賢孰能無過,犯了錯不可怕,可怕的是死不悔改,對待這種人就只好退而遠之。《漢書·項籍傳》中「先發制人,後發制於人」率先出擊就能制服敵人,隨後應戰只會被控制,所以在追女孩時要主動出擊,先下手為強。

大家有沒有發現,有些歷史總是驚人相似,大到王朝更替,小到衣食住行,冥冥之中就像存在輪迴,一遍又一遍地上演,熟記歷史,就能讓我們知道何事而為,何事而不可為,在以後的前進道路上可以避免走很多彎路。

熟讀二十四史的人並不是說混得有多好,多麼有錢,而是一種思想境界的差距,是常人難以參透的感知。我有個大學同學就讀完了二十四史,熟讀並不知道,但確實是讀完了,從他身上就能感受到一種前所未有的自信,見識宏博,談吐不凡。所以一個人如果真的能夠熟讀二十四史,那麼這個人一定不是等閒之輩,甚至在某一境界已經後無來者。

相關焦點

  • 道家的五種神仙絕非等閒之輩!
    在很多的電視劇中我們都知道有神仙這個概念,道家有五種神仙絕非等閒之輩。「眾人之息以喉」,「真人之息以踵」,普通人呼吸是靠肺部的,只是身體的一半,得道的人,這個呼吸往來,那股保留元氣的息,每一次都到達了足底心。道家的神仙,實際上,卻是丹道派的天下,所謂丹道,便是以修煉精、氣、神為主的內丹方法,以求達到解脫而成神仙為最高目的。
  • 《二十四史》4000萬字,多少人通讀?韓寒當年吹的牛,如今又出現
    有讀者朋友留言,說的是他在網絡上看到一個新聞,「一名38歲的鄉鎮幹部,自封自《二十四史》誕生以來第一位基本全文閱讀完它的鄉鎮幹部。」乍一看,這個新聞標題極具吸引力,尤其那些對二十四史有所了解的人,都知道這意味著什麼。
  • 通讀二十四史的人
    關於呂思勉之淵博,何新在《神龍之謎》中說道:「當世有一位史家曾說,史學界真正通讀過二十四史者,不足十人。其中他所服膺者,以淵博論為王國維、呂思勉。誠然,王、呂皆為史界巨子,特別是王。但就某些方面而論,陳寅恪之精識則過於此二人。」當然,陳寅恪之精深與坎坷,且始終堅持「獨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愈來愈受到後人之敬重。陳寅恪之淵博與精識,也最讓人尊敬。
  • 文化:多少人讀了十幾年書,竟然不知道二十四史(上)
    百年之前,梁啓超先生在《新史學》中說:「二十四史非史也,二十四姓之家譜而已。」結合當時的環境,梁先生此話是抨擊舊社會,抨擊舊制度,而非抨擊史書本身。從西周共和元年(西曆前841年)至今,中國的史記並無一年間斷。憑此,也絕非簡簡單單的「家譜」而已。我們為什麼讀史?
  • 4000萬字的《二十四史》濃縮成經典的10句,發人深省
    你通讀過二十四史嗎?你通讀過十三經嗎?」說明黎先生認為通讀過二十四史和十三經就有一定「狂」的資格了,足見其難。3213卷,4000萬字的《二十四史》濃縮成最經典的10句,發人深省為什麼?二十四史共計3213卷,約4000萬字。四千萬字要讀多久才能讀完?
  • 一個人的「二十四史」
    夜晚應該黑暗,眼睛發出綠光仰望天空,現在的人發明了電燈。雙腿應該行走,周圍有花和樹木,現在的人發明了汽車。山應該是最高的,爬上去低下頭看到海洋,現在的人發明了高樓。人應該湊在一起,坐在相對寬敞的戶外,頭上有天,心裡無事,沒有主題地聊天,現在的人發明了網際網路。二、歷史我不喜歡旅遊,喜歡讀歷史。旅遊仿佛船行海面,基本不知道下面有什麼。
  • 道家的五種神仙絕非等閒之輩
    屍解在古代辦法還很多,人死了把他買個棺材埋了,一年或者三年以後,你打開一看,棺材裡沒有屍體,或者只是剩一根手棍。他有一套方法,用個對象把它變成自己,裝進棺材,然後連身體到別處再修過。這種屍解是比較高的,借物化形而去。《神仙傳》上這些人不少,這種方法靈不靈不知道,反正我也不會這一套,沒有經驗向諸位報告。 空話不談,你要曉得道家所謂解脫,不是這個道理。
  • 《史記》為何會被列為「二十四史」之首,而不是《資治通鑑》!
    《史記》或許很多人都聽過它的名字,不過我相信一定不是因為大家都看過這部書,而是因為魯迅先生的那句「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不過拋開魯迅先生對它的誇獎,它也是一本很有價值的一本書。《史記》是中國歷史上第一部紀傳體通史,它開創了我國傳記文學的先河。被列為"二十四史"之首。
  • 77歲老人泡圖書館8年寫25萬字《趣讀二十四史》
    萬字的《趣讀二十四史》。■工作人員幫趙慶剛老人找來書籍。  偶然機會讓他決心讀史  「我有讀《二十四史》的想法,也是一個偶然的機會。」趙慶剛說,2001年他從河北省五交化公司退休後,經常去河北藝術中心聽《燕趙講壇》講座。「有一次,一位講座嘉賓問臺下的人誰看過《史記》《二十四史》,結果只有一個人舉手,而且後來還放下了。」趙慶剛說,當時,嘉賓建議大家去讀讀這些書,「因為,只有了解了我國幾千年的歷史,才能知道未來的發展。」
  • 啥時辰出生的人,不是等閒之輩,一歲一歲財運好,未來是達官貴人
    午時 出生在午時的人,人品相當好,志氣也不一般,他們無論出身如何,都是個很樂觀,很大氣,也很能堅持夢想的人,鴻鵠之志就是讓自己成就未來的關鍵,一歲一歲,進步不俗,他們的能力都十分凸顯,進步也相當了得,並非等閒之輩,一歲一歲,事業如意而家庭美滿
  • 司馬光資治通鑑,與司馬遷史記同為通史,為何卻不在二十四史之列
    司馬遷修史記後世既把《史記》列為二十四史之首,又把《史記》看作是傳記文學的開山之作。魯迅先生對史記的評價更為著名,也更為貼切,謂之「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從史學價值和文學價值兩個方面都給予了極高的評價,要知道魯迅先生可是一流的文學家,以他的眼光來看,《史記》寫得堪比純文學的高水平作品《離騷》。
  • 大師呂思勉:著書500萬字,通讀二十四史4遍以上,至今無人超越
    呂思勉(1884—1957),字誠之,江蘇常州人,中國近現代著名歷史學家、國學大師,先後在上海滬江大學、光華大學、華東師範大學等校任教,曾任光華大學歷史系主任、校長。一生通讀二十四史4遍以上,當時無兩,至今無人超越。關於呂思勉到底讀二十四史多少遍,學界一直有不同的爭議,大多數人認為呂先生通讀二十四史3遍,而他的學生、著名歷史學家黃永年則在文章中指出,呂思勉通讀二十四史最少有4遍以上。
  • 漢書是二十四史之一,比史記更有史料價值,為何被後人譏責?
    大家好,我是小白說國學的小編小白,今天為大家帶來的國學名著是二十四史之一的《漢書》。在二十四史中,成就最高的當屬前四史,分別是《史記》、《漢書》、《後漢書》、《三國志》。漢書是二十四史之一,比史記更有史料價值,為何被後人譏責?《漢書》是東漢史學家班固所著,記載了漢高祖劉邦到新朝王莽期間二百三十年的歷史。《漢書》包括十二紀,八表,十志,七十傳,共一百篇,八十多萬字。
  • 2021國家公務員考試申論素材積累:《二十四史》經典名句
    【導讀】華圖國家公務員考試網同步華圖教育發布:2021國家公務員考試申論素材積累:《二十四史》經典名句,詳細信息請閱讀下文!寧夏華圖分享「二十四史中的經典名句」,大家可以轉發收藏,作為申論學習的素材。   中華文明上下五千年,古人的智慧凝結為一句句至理名言。一部《二十四史》,幾千年的興衰變遷,都記錄其中。   1、義感君子,利動小人。——《晉書·符登傳》   【釋義】   道義可以感動君子,利益可以打動小人。
  • 「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吟詩也也會吟」,究竟是什麼意思?
    諺云:『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吟詩也也會吟。』」這段話中作者引用的諺語「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吟詩也也會吟」,可謂膾炙人口。但是它的意思很多人卻弄不清楚,以至於出現了許多訛傳。如「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也會吟」,「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吟詩也也會偷」,「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吟詩也也會湊」等等。還有人說這句話前面說「不會吟詩」,後面說「也會吟」,前後矛盾有語病。
  • 司馬遷是如何在受了宮刑的情況下寫出「二十四史」之首《史記》
    史記》被公認為是中國史書的典範,該書記載了從上古傳說中的黃帝時期,到漢武帝元狩元年,長達3000多年的歷史,是「二十四史《史記》對後世的歷史、小說、戲劇等諸多方面都產生了巨大的影響,是中國古代最有名的著作之一被稱為是「二十四史」之首。
  • 熟讀黨章,感悟黨章——航天學院「熟讀黨章•手抄黨章50天」首周記
    5月20日以來,航天學院本、碩、博各年級學生黨員逐漸掀起「熟讀黨章·手抄黨章50天」的學習熱潮。截至26日晚間,學院微信平臺共收到有效作品1005篇,其中附讀後感802篇。抄寫僅是一種方式,「走心」是關鍵。活動中,學院學生黨總支、各年級輔導員、黨支部引導全體黨員積極參與,跟上節奏,養成一種習慣,並結合自己的成長、工作經歷,邊抄寫邊思考邊感悟。
  • 對現代人來說 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會吟 是善意的謊言
    問題:「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會吟」,是真的嗎?前言「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會吟」這句話說得不太準確,真正的話是「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吟詩也會吟。」但是,不要輕信」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會吟「,大多數現代人真得做不到,為什麼這樣說呢?一、關於舊體詩的小測驗我們一般說的古詩,是指的舊體詩,舊體詩有古體詩和近體詩之分。近體詩是格律詩,古體詩是非格律詩,這一點就讓很多人糊塗了。
  • 二十四史卷帙浩繁,此10佳句已成經典,讀罷可受益終生
    二十四史,是中國古代各朝撰寫的二十四部史書的總稱,由於《史記》的寫法被歷來的朝代納為正式的歷史寫作手法,所以將與《史記》一樣用紀傳體寫作的史書稱「正史」。它上起傳說中的黃帝(約前2550年),止於明朝崇禎十七年(1644年),計3213卷,約4000萬字。
  • 毛澤東整體評價《二十四史》,一個破天荒的結論竟與三百多年前一位...
    所謂啟蒙,簡言之,就是以懷疑精神、批判精神與科學理性,反對封建傳統思想與宗教的束縛,擺脫愚昧與迷信,傳播新知識與真知識,倡導思想自由與人的個性發展等。李漁在當時固然不知何為「啟蒙」,然其思想的若干重要方面,以現代眼光觀照,實深契啟蒙要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