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吟詩也也會吟」,究竟是什麼意思?

2020-12-14 晨之論史

清代的居士在《唐詩三百首·序》中說:「世俗兒童就學,即授《千家詩》,取其於成誦,故流傳不廢,但其詩隨手掇拾,工拙莫辨,且止五七律絕二體,而唐、宋人又雜出其間,殊體制。因專就唐詩中膾炙人口之作,擇其尤要者,每體得數十首,共三百首,錄成一編,為家塾課本,俾童而習之,白首亦莫能廢,較《千家詩》不遠勝耶?諺云:『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吟詩也也會吟。』」

這段話中作者引用的諺語「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吟詩也也會吟」,可謂膾炙人口。但是它的意思很多人卻弄不清楚,以至於出現了許多訛傳。如「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也會吟」,「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吟詩也也會偷」,「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吟詩也也會湊」等等。還有人說這句話前面說「不會吟詩」,後面說「也會吟」,前後矛盾有語病。

那麼,「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吟詩也也會吟」,究竟是什麼意思呢?這就要了解「吟詩」二字的含義。

第一,吟誦詩歌。吟誦詩歌就是既有節奏有韻調地誦讀詩歌,它是吟詩最常見的意思。如茅盾 《子夜》九:「吟詩的 杜也看見了,放下筷子,站起來招呼。」 巴金 《雪》第一章:「原來他們斜對面座位上的一個有八字鬍的中年人正在搖頭擺腦地吟詩。」古裝劇中常可見到舊時蒙童讀書那種搖頭晃腦的姿態和故意拖長聲調的作法。

語言是有聲的藝術,朗讀和默讀的效果是大不一樣的。對古典詩歌加強誦讀,讀出節奏和感情有助於更好地理解詩歌。所以誦讀歷來是古詩文學習中所強調的方法。《莊子·德充符》云:「倚樹而吟,據槁梧而瞑。」

第二,創作詩歌。吟詩也有作詩的意思,如 宋代孔平仲《孔氏談苑·蘇軾以吟詩下吏》:「 蘇軾 以吟詩有,言事官章疏狎上,朝廷下御史臺差官追取。」 清代杜濬 《一杯嘆》詩:「坐使吟詩作賦興索然,眼見斯文從此廢。」吟詩的這個意思今人不多見,但它在古代是很常見的,如吟懷(作詩的情懷)、吟諷(作詩諷刺)等。

此外,「吟」字還有多個單項。如「痛苦時發出的聲音」(元·戴侗《六書故·卷一一·吟》:「痛為呻吟」《戰國策·楚策》:晝吟宵哭。)、「嘆息」(《戰國策·楚策一》:「雀立不轉,晝吟宵哭」)、「啼叫、鳴叫」(《文選·司馬相如·長門賦》:「孔雀集而相存兮,玄猿肅而長吟」《文選·曹植·雜詩六首之二》:「孤雁飛南遊,過庭長哀吟」)、「口吃、話說不清楚」(《後漢書·卷三十四·梁統傳》:「為人鳶肩豺目,洞精矘眄,口吟舌言」)、「推敲字句」(盧延讓《苦吟》:吟安一個字,捻斷數莖須)等。

那麼「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吟詩也會吟」中涉及的「吟詩」究竟是哪個意項呢?很顯然,這裡的「吟詩」應該是作詩的的意思。主要原因如下:

第一,吟誦對古人來說是一種較低的能力。

今人學習多「看」書,古人學習多「讀」書。「讀」即要出聲,古代蒙學起步就要求誦讀,雖然一開始不一定能誦讀的很好,如讀出節奏語氣等。但是,將《唐詩三百首》讀熟後,應該古詩學習達到一定的水平了。因為《唐詩三百首》不全是簡單的詩,還有不少比較長的「歌行體」的詩。如王維的《桃源行》32句,韓愈的七言古詩《石鼓文》66句,都是較難的作品。這麼多東西學完,只達到一個會「吟誦」的水平,就好像是高中畢業只學會了拼音,簡直是在開玩笑!

第二,作詩更有廣告或宣傳效應。

居士給《唐詩三百首》作序是要提高這本書的銷量,所以無論是廣告或是宣傳一定要提一個比較好的能力來做宣傳效應。比起誦讀詩歌來說,會創作詩歌顯得更實用,更有廣告效應。所以,「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吟詩也也會吟」這句話肯定是在說創作詩歌的事,也就是說把這本書讀完後,原來不會寫詩的人也會寫詩了。

當然,要說將《唐詩三百首》讀熟就會寫詩,這麼說也未免有誇大之嫌,這正如古人所說「多讀多寫文自工」,要寫好詩歌除了熟讀經典之外還有其它要素,如寫作訓練、深入生活、提高修養等等。但是出於廣告目的,不可能這樣面面俱到的宣講的。

綜上所述,古人所說「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吟詩也會吟」,它的意思應該是說,讀得多了、熟了,就能增強語感,逐步理解詩歌的內容,掌握詩歌的語言規律,從而自己也就會寫詩了。經常誦讀,對提高閱讀古詩文的能力,無疑會有很大的裨益。讀熟優秀作品,自然就會提高寫作水平。

所謂誦讀,就是在初步理解的基礎上,用朗讀的方法,反覆熟讀課文,逐步加深理解,直到能夠背誦。這是前人學習古詩文行之有效的好方法。誦讀必須讀準字音、讀清句讀(dòu)(不讀破句)、讀出語氣。

相關焦點

  • 「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吟詩也也會吟」,究竟是什麼意思?
    因專就唐詩中膾炙人口之作,擇其尤要者,每體得數十首,共三百首,錄成一編,為家塾課本,俾童而習之,白首亦莫能廢,較《千家詩》不遠勝耶?諺云:『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吟詩也也會吟。』」這段話中作者引用的諺語「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吟詩也也會吟」,可謂膾炙人口。但是它的意思很多人卻弄不清楚,以至於出現了許多訛傳。
  • 「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吟詩也也會吟」,是什麼意思?
    清代的蘅塘居士在《唐詩三百首·序》中說:「世俗兒童就學,即授《千家詩》,取其於成誦,故流傳不廢,但其詩隨手掇拾,工拙莫辨,且止五七律絕二體,而唐、宋人又雜出其間,殊體制。因專就唐詩中膾炙人口之作,擇其尤要者,每體得數十首,共三百餘首,錄成一編,為家塾課本,俾童而習之,白首亦莫能廢,較《千家詩》不遠勝耶?諺云:『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吟詩也也會吟。』」
  • 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吟詩也會吟
    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吟詩也會吟作者:神來之筆WO筆下生花諺語有云: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吟詩也會吟。是的,若將《唐詩三百首》倒背如流,且能夠全部理解詩中的意思而寫出正確的譯文,那這樣的優秀學者也就是名副其實的詩人了,定能夠有感而發、脫口而出吟詠出最美的詩篇。然而,又有幾人達到了熟讀的程度,而能夠熟讀《唐詩三百首》這本詩書呢?
  • 對現代人來說 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會吟 是善意的謊言
    問題:「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會吟」,是真的嗎?前言「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會吟」這句話說得不太準確,真正的話是「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吟詩也會吟。」蘅塘退士說這是一句諺語,其中的」吟詩「可不是背詩,是指的」作詩「,所以我們常常說「不會作詩也會吟」並沒有曲解原意。但是,不要輕信」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會吟「,大多數現代人真得做不到,為什麼這樣說呢?
  • 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會吟。這句是誰寫的?
    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吟詩也會吟「,諺語,主要意思就是「熟能生巧」.讀多了,模仿、轉化、借用、引申,都是一種薰陶,都是一種積累.講究「熟」字,到了張口就背誦,提筆就寫得出,別人講了上句,我們能夠接出下句,你一定會有文學、語文、語言能力、寫作能力、古漢語能力等等方面的長足進步的。
  • 對現代人來說 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會吟 是善意的謊言
    」這句話說得不太準確,真正的話是「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吟詩也會吟。」蘅塘退士自負地說,我的《唐詩三百首》,不是遠勝於《千家詩》嗎?所以他引用了一句諺語:「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吟詩也會吟。」請用我蘅塘退士的這本書來驗證這句諺語吧!蘅塘退士的《唐詩三百首》共選入唐代詩人77位,計310首詩,其中五言古詩33首,樂府46首,七言古詩28首,七言律詩50首,五言絕句29首,七言絕句51首。
  • 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會吟。這句是誰寫的?
    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吟詩也會吟「,諺語,主要意思就是「熟能生巧」.讀多了,模仿、轉化、借用、引申,都是一種薰陶,都是一種積累.講究「熟」字,到了張口就背誦,提筆就寫得出,別人講了上句,我們能夠接出下句,你一定會有文學、語文、語言能力、寫作能力、古漢語能力等等方面的長足進步的。
  • 「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吟詩也會吟」,原來不是虛言,是真的
    我們從小就聽過這句古諺:「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吟詩也會吟。」一般認為,這句諺語說的是,唐詩三百首膾炙人口,只要讀個滾瓜爛熟,需要應景時,即使不會作詩,也能吟上幾句。師長們常常用這句諺語教導我們,要熟讀優秀作品,好好背誦課文,自然就會提高寫作水平。
  • 「熟讀唐詩三百首」的下句是什麼
    因專就唐詩中膾炙人口之作擇其要者,每體得數十首,共三百餘首,錄成一編,為家塾課本,俾童而習之,白首亦莫廢,較《千家詩》不遠勝邪?諺云:『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吟詩也會吟』。請以是編驗之。」我查閱了好幾本民國時期出版的《唐詩三百首》,比如廣益書局民國二十二(1933)年六月出版的《(白話註解)唐詩三百首》、大連圖書供應社民國二十四(1935)年出版的《(白話注釋)唐詩三百首》、世界書局民國二十五(1936)年七月出版的《(注釋作法)唐詩三百首》、啟明書局民國三十七(1948)年出版的《唐詩三百首》……這些版本中全部都是「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吟詩也會吟」。
  • 「熟讀唐詩三百首」的下句是什麼
    《唐詩三百首》,上海:廣益書局民國二十二(1933)年六月版Q:知乎和百度上都有人問:「熟讀唐詩三百首」的下句是什麼?因專就唐詩中膾炙人口之作擇其要者,每體得數十首,共三百餘首,錄成一編,為家塾課本,俾童而習之,白首亦莫廢,較《千家詩》不遠勝邪?諺云:『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吟詩也會吟』。請以是編驗之。」
  • 「熟讀唐詩三百首」的下一句是什麼?
    知乎和百度上都有人問:「熟讀唐詩三百首」的下句是什麼?因專就唐詩中膾炙人口之作擇其要者,每體得數十首,共三百餘首,錄成一編,為家塾課本,俾童而習之,白首亦莫廢,較《千家詩》不遠勝邪?諺云:『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吟詩也會吟』。請以是編驗之。」
  • 唐詩三百首,篇篇為情愁,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會吟
    《唐詩三百首》是一部流傳很廣的唐詩選集。唐朝(618年~907年)二百八十九年間,是中國詩歌發展的黃金時代,雲蒸霞蔚,名家輩出,唐詩數量多達五萬餘首。孫琴安《唐詩選本六百種提要·自序》指出,「唐詩選本經大量散佚,至今尚存三百餘種。當中最流行而家傳戶曉的,要算《唐詩三百首》。」《唐詩三百首》選詩範圍相當廣泛,收錄了77家詩,共311首,在數量上以杜甫詩最多,有38首、王維詩29首、李白詩27首、李商隱詩22首。它是中小學生接觸中國古典詩歌最好的入門書籍。
  • 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會吟,多讀唐詩怡情趣
    我喜歡讀書,又是寫作愛好者,自然,我也就很喜歡讀唐詩了。記得在上個世紀八十年代,我最早買的是一本《唐詩一百首》的書,是個綠色的封面,書很窄,現在還放在我的書架上。後來我又買了一本了《唐詩三百首》,說實話,唐詩300首我並沒有每一篇都去讀,但對這本書卻如獲似寶,沒有事時我總要拿出來看一看,喜歡自己喜歡的詩。我喜歡唐詩主要是這四個方面:01、我喜歡唐詩,是因為唐詩有詩情畫意。
  • 今日智慧‖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做詩也會吟《唐詩三百首》讀後感
    拿起《唐詩三百首》再去細細品讀,我們會發現,每一首詩都是一個伊索寓言,告訴別人一個深刻的道理。品讀古詩,能讓罪犯走向光明之路;能讓事業的流浪者重新成為有名的人士。古詩似乎有著讓人起死回生的力量,只要細細的去品讀,這便是一生中最大的財富,讓我們一輩子受益。 《唐詩三百首》,寄託了中國人對文明的夢想。作為一個現代人,為了不辜負古人的希望,我們要為他而努力,為他而奮鬥。
  • 熟讀唐詩三百首,下一句是?這是誰寫的?唐詩300首真的是300首?
    這句話出自《蘅塘退士原序》,是蘅塘退士孫洙在編寫《唐詩三百首》是寫的序言。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吟詩也會吟。相信大家耳熟能詳,並且也有很多版本,不過最準確的下一句就是這個版本:不會吟詩也會吟。這句話意思是經常閱讀唐詩三百首這本書,在詩的長時間薰陶下,雖然還不能作一首好詩,但是也能說上幾句了。
  • 曾經「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會吟」,現在我……
    每個人都有興趣愛好,堅持了很久的,在剛開始第一次一定是什麼東西觸動了自己,今天隨著白居易的三首《憶江南》進入我簡單的寫作之路。在寫詩的路上我不會停止,這裡要特別感謝參與其中的朋友們和高中時的月刊《瘋》系列書籍。清代孫洙說過「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會吟,我想說古人的詩是薰陶引導我們的燈塔,我們當寫平凡、簡單、異彩、盛況,循古揚今,寫出時代的浪潮。
  • 唐詩三百首,篇篇為情愁,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會吟
    《唐詩三百首》是一部流傳很廣的唐詩選集。唐朝(618年~907年)二百八十九年間,是中國詩歌發展的黃金時代,雲蒸霞蔚,名家輩出,唐詩數量多達五萬餘首。孫琴安《唐詩選本六百種提要·自序》指出,「唐詩選本經大量散佚,至今尚存三百餘種。當中最流行而家傳戶曉的,要算《唐詩三百首》。」
  • 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會吟
    多聽家裡的安排,特別是婚姻方面,記住,家裡人是不會害你的。2、尊嚴而憚,可以為師。—— 荀子3、你腦子裡東西的多寡,就關係著你將來的前途。4、一粥一飯當思來之不易,半絲半縷恆念物力維艱。13、不應當急於求成,應當去熟悉自己的研究對象,鍥而不捨,時間會成全一切。凡事開始最難,然而更難的是何以善終。——莎士比亞14、雷鋒名言:人說工作忙、沒有時間學習。我認為問題不在工作忙,而在於你願不願意學習,會不會擠時間。要學習的時間是有的,問題是我們善不善於擠,願不願意鑽。
  • 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會吟,多讀唐詩怡情趣
    我喜歡讀書,又是寫作愛好者,自然,我也就很喜歡讀唐詩了。記得在上個世紀八十年代,我最早買的是一本《唐詩一百首》的書,是個綠色的封面,書很窄,現在還放在我的書架上。後來我又買了一本了《唐詩三百首》,說實話,唐詩300首我並沒有每一篇都去讀,但對這本書卻如獲似寶,沒有事時我總要拿出來看一看,喜歡自己喜歡的詩。我喜歡唐詩主要是這四個方面:01、我喜歡唐詩,是因為唐詩有詩情畫意。
  • 「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會吟。」一個最牛的學習小技巧
    「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會吟。」一個最牛的學習小技巧就藏在裡面,趕緊來看看吧!這句古詩對我們每一個人來說,都是再熟悉不過了。有的東西我們只要多讀多記,自然就爛熟於胸了。下面我們就通過背誦、記憶一些名人名言來學習驗證一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