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會吟,多讀唐詩怡情趣

2020-12-14 悟思必得

我喜歡讀書,又是寫作愛好者,自然,我也就很喜歡讀唐詩了。記得在上個世紀八十年代,我最早買的是一本《唐詩一百首》的書,是個綠色的封面,書很窄,現在還放在我的書架上。後來我又買了一本了《唐詩三百首》,說實話,唐詩300首我並沒有每一篇都去讀,但對這本書卻如獲似寶,沒有事時我總要拿出來看一看,喜歡自己喜歡的詩。我喜歡唐詩主要是這四個方面:

01、我喜歡唐詩,是因為唐詩有詩情畫意。唐詩是中華悠久歷史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從讀唐詩中能了解中華歷史文化的博大精深,作為一個中國人深感自豪和驕傲,中華民族有著5000年的悠久歷史文化,唐詩宋詞是中華歷史文化不可缺少的重成部分,我們從讀唐詩中可以知曉古人深厚的文化修養是多麼厚重,作為一個中國人當自勵、自奮、從中吸取強大的精神營養和力量。

02、我喜歡寫作,自然對唐詩有一種淳樸的厚愛。古人云: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寫詩也會吟。一個人只要多讀書, 多思考,也就會寫作了。作為一個寫作者只有多讀詩,才能從中增加寫作素材,增強寫作靈感,從唐詩的詩情畫意中,給了讀詩的快感,也給了我寫作的力量,使我寫作不再那麼蒼白、更加注重文章的立意了,同時也提升了我的文筆,這就是喜歡讀唐詩帶來的好處。

03、我的故鄉在湖北,與長江為鄰,我更喜歡讀唐詩中有「長江」二字的詩句孤帆遠影碧空盡,惟見長江際流。朝辭白帝彩雲間,千裡江陵一日還。一道殘陽鋪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紅。黃師塔前江水東,春光懶困倚微風。楊柳青青江水平,聞郎江上踏歌聲等等,尤其是我過去在部隊當兵時,每當讀到這些有關長江的詩句時,我總是感到無比的興奮和自豪,就像見到了故人一般,激發了讀唐詩的欲望。我敬佩古代文人墨客的聰明才智和智慧,唐詩的優美詩句能打到我的心房。

04、老驥伏櫪壯志猶存,我從唐詩得到了精神慰藉。時光如梭,如今我都是60多歲的人了,依然對唐詩有一股厚愛和熱情,過去我只是寫散文、隨筆等之類的文章,現在有時興趣來了,我還寫點小詩,增加了寫作興趣,更重要的是我還教孫女學唐詩,孫女2歲半時我教她讀唐詩,我將唐詩製作成一張張漂亮的小紙片,每天教她讀唐詩,孫女的興趣也很濃,不到一年時間她就能背誦50多首唐詩了,像《長歌行》、《江畔獨步尋花》、《塞下曲》、《憶江南》等她張口就來,現在我只要與孫女說,我們背唐詩去,她就口不離詩了,就像是個小詩人。值得高興的是我喜歡唐詩,如今影響了孫女,我讀唐詩有了新用場,這讓我更加喜歡上唐詩。

人老了,讀點唐詩,增強記憶,還能舒發情感,亦不是人生一大快樂!

相關焦點

  • 對現代人來說 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會吟 是善意的謊言
    問題:「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會吟」,是真的嗎?前言「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會吟」這句話說得不太準確,真正的話是「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吟詩也會吟。」蘅塘退士說這是一句諺語,其中的」吟詩「可不是背詩,是指的」作詩「,所以我們常常說「不會作詩也會吟」並沒有曲解原意。但是,不要輕信」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會吟「,大多數現代人真得做不到,為什麼這樣說呢?
  • 「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吟詩也也會吟」,究竟是什麼意思?
    因專就唐詩中膾炙人口之作,擇其尤要者,每體得數十首,共三百首,錄成一編,為家塾課本,俾童而習之,白首亦莫能廢,較《千家詩》不遠勝耶?諺云:『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吟詩也也會吟。』」這段話中作者引用的諺語「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吟詩也也會吟」,可謂膾炙人口。但是它的意思很多人卻弄不清楚,以至於出現了許多訛傳。
  • 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會吟。這句是誰寫的?
    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吟詩也會吟「,諺語,主要意思就是「熟能生巧」.讀多了,模仿、轉化、借用、引申,都是一種薰陶,都是一種積累.講究「熟」字,到了張口就背誦,提筆就寫得出,別人講了上句,我們能夠接出下句,你一定會有文學、語文、語言能力、寫作能力、古漢語能力等等方面的長足進步的。
  • 唐詩三百首,篇篇為情愁,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會吟
    《唐詩三百首》是一部流傳很廣的唐詩選集。唐朝(618年~907年)二百八十九年間,是中國詩歌發展的黃金時代,雲蒸霞蔚,名家輩出,唐詩數量多達五萬餘首。孫琴安《唐詩選本六百種提要·自序》指出,「唐詩選本經大量散佚,至今尚存三百餘種。當中最流行而家傳戶曉的,要算《唐詩三百首》。」《唐詩三百首》選詩範圍相當廣泛,收錄了77家詩,共311首,在數量上以杜甫詩最多,有38首、王維詩29首、李白詩27首、李商隱詩22首。它是中小學生接觸中國古典詩歌最好的入門書籍。
  • 曾經「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會吟」,現在我……
    這裡選擇了江花和春水,映著日出和春天的背景,顯得十分豔麗,生動地描繪出江南春意盎然的大好景象;第二首詞開始回憶杭州之美,通過山寺尋桂和錢塘觀潮的畫面來體現「江南好」,但更想去重新遊覽;第三首詞再憶蘇州之美,詩人以美妙的詩筆,簡潔地勾勒出蘇州的飲食、美女,對蘇州的風土人情還是很嚮往的。說到這首詞,今天不過多聊它的賞析部分,和我的印象及觀點。
  • 「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會吟。」一個最牛的學習小技巧
    「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會吟。」一個最牛的學習小技巧就藏在裡面,趕緊來看看吧!這句古詩對我們每一個人來說,都是再熟悉不過了。有的東西我們只要多讀多記,自然就爛熟於胸了。下面我們就通過背誦、記憶一些名人名言來學習驗證一下吧。
  • 《唐詩三百首》為什麼是300首而不是500首,多讀才知選者用心良苦
    第二種是章燮的《唐詩三百首註疏》。如果有人說讀詩讀不懂,那麼不妨將《唐詩三百首註疏》拿來一起對讀,註疏正是為了解決不懂的問題,所以別再說讀不懂了。第三種是陳婉俊《唐詩三百首補註》。所以孫洙要選《唐詩三百首》。為何選300首,而不選更多《唐詩三百首》雖名為三百,其實有310首。而《唐詩三百首註疏》就更多了,比它多11首,共321首。諺語曾言:「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吟詩也會吟」。編選者可能只是根據這個諺語,選出數目來。
  • 熟讀唐詩15首,不會作詩也會吟
    《唐詩三百首》是一部流傳很廣的唐詩選集。唐朝(618年~907年)二百八十九年間,是中國詩歌發展的黃金時代,雲蒸霞蔚,名家輩出,唐詩數量多達五萬餘首。《唐詩三百首 》共選入唐代詩人77位,計311首詩,其中五言古詩33首,樂府46首,七言古詩28首,七言律詩50首,五言絕句29首,七言絕句51首為了讓大家更好的學習這些優秀的古詩詞,小編為大家整理了其中的較有代表性的15首1、《出塞》[唐]
  • 想讀《唐詩三百首》,要讀哪個版本好?
    四藤吟社刊刻此書時,覺得孫洙只選了杜甫《詠懷古蹟》五首中兩首還不夠,就將其餘三首也補入其中,所以現在通行的《唐詩三百首》共有三百一十三首詩。一、陳婉俊《唐詩三百首補註》與章燮《唐詩三百首註疏》蘅塘退士的《唐詩三百首》流行以來,不斷有人為之作注,清代最有名的是陳婉俊的《唐詩三百首補註》和章燮[xiè]的《唐詩三百首註疏》。
  • 《唐詩三百首》的最後一首詩,你知道是哪一首嗎?幾乎人人會背
    「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吟詩也會吟」,這是《唐詩三百首》的編選者蘅塘退士所說的一句諺語。姑且不談這句諺語的可操作性,因為當中的「吟詩」可不是背詩,而是作詩。不過對於絕大多數人來說,《唐詩三百首》是會陪伴著他從年幼走到年長,甚至走完一生。
  • 《唐詩三百首》為什麼不選《春江花月夜》和李賀的詩?
    大家耳熟能詳並廣為流傳的廣告詞「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會吟」,流傳至今已兩百多年。它來源於《唐詩三百首》(以下簡稱《三百首》)的原序。《三百首》編者為清代乾隆年間的蘅塘退士(原名孫洙)。該選本是影響最大的唐詩選集,也曾被世界紀錄協會收錄為中國流傳最廣的詩詞選集。
  • 世人只知《唐詩三百首》,卻謂蘅塘退士是何人?
    「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會吟。」這一句我們實在太熟悉不過了,其實,這句話的出處正是《唐詩三百首》的編選者蘅塘退士在《唐詩三百首題辭》中所寫,而且自此之後,這句「廣告詞」可謂被發揚光大,廣為流傳了。光緒十一年(一八八五)四藤吟社主人在重刊《唐詩三百首補註》時所作《序》中盛讚《唐詩三百首》「風行海內,幾至家置一編」。
  • 唐詩三百首|40孟郊《遊子吟》
    此詩描寫的就是這種時候,慈母縫衣的普通場景,而表現的,卻是詩人深沉的內心情感。 開頭兩句「慈母手中線,遊子身上衣」,用「線」與「衣」兩件極常見的東西將「慈母」與「遊子」緊緊聯繫在一起,寫出母子相依為命的骨肉感情。三、四句「臨行密密縫,意恐遲遲歸」,通過慈母為遊子趕 制出門衣服的動作和心理的刻畫,深化這種骨肉之情。母親千針萬線「密密縫」是因為怕兒子「遲遲」難歸。
  • 熟記「千年唐詩」220句,不會作詩,也會吟!
    熟記「千年唐詩」220句,不會作詩,也會吟!腹有詩書氣自華!俗話講「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會吟!」說的就是積累對於語文學習的重要作用,當孩子有了一定的文化積澱,才能開拓自己的思維,豐富自己的見識,提高自身的文化素養,而在語文的學習中自然會取得高分。古詩詞是孩子在進入學習中最先接觸到的一種文學體裁。
  • 「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會吟」唐詩裡的友情、愛情、思鄉情
    友情唐詩裡的友情→友情是什麼?它是一種溫暖,一種可以讓你在失落的時候變得高興起來,可以讓你走出苦海,去迎接新的人生。它讓你無法說出,卻又讓你感到快樂無比。但是,當和友人離別時……看看唐詩怎麼說?在天願作比翼鳥,在地願為連理枝。愛情唐詩裡的愛情→在天願作比翼鳥,在地願為連理枝。
  • 《唐詩三百首詳註》:百年經典 不敗於歲月
    唐朝是中國古典詩歌的巔峰,唐詩也成為中國傳統文學堅實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中華文明一道最靚麗的風景線。人們都說:「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會吟」,唐詩的影響可見一斑。而清代孫洙編選的《唐詩三百首》,是眾多唐詩選本中流傳最廣、影響最大的一種,陶先生的《唐詩三百首詳註》便是根據此書註解而成。
  • 幼兒早教《唐詩三百首》,讓娃愛上古詩詞,點擊收藏哦
    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會吟。讀兒歌讀繪本,不如也多讀一些古詩吧,有意境,字詞簡單,通俗易懂,朗朗上口,適合學齡前兒童。每天晨讀古詩詞,會發現孩子讀著讀著就會了。 學前並不需要要求孩子一定要背誦或者追求學習的量。在這個年齡段我更認為培養孩子的語感尤為重要。
  • 《唐詩三百首》最美五首田園詩,總有一首能直擊你的心靈
    熟讀唐詩三百首全集,不會作詩也會吟。《唐詩三百首》是一部流傳很廣的唐詩選集。唐朝(618年~907年)二百九十年間,是中國詩歌發展的黃金時代,雲蒸霞蔚,名家輩出,唐詩數量多達五萬首。本詩是王維後期的山水詩代表作。山谷寂靜望不見人影,偶然間傳來一陣人語。夕陽的餘暉照進深林,將斑駁樹影映上青苔。終南山王維太乙近天都,連山接海隅。
  • 大數據分析《唐詩三百首》發現了這五個秘密
    「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吟詩也會吟。」想必這句話大家都不陌生,其出自《唐詩三百首》編者蘅塘退士所作原序。關於《唐詩三百首》,你還知道多少呢?唐朝最高產的五位詩人是哪些?《唐詩三百首》中哪種類型的詩最多?你的腦袋中是不是有很多問號?
  • 現在我們為什麼要讀唐詩宋詞
    還有那些三歲都不到的孩子,唐詩卡片一摞一摞的,父母還要把他們送去讀詩班。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這首李紳的《憫農》詩也許你讀過,也許你的兒女也在讀。如果去問一下,你的父母從前肯定也讀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