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馬遷的《史記》分為五大部分,分別是哪五大部分?你們知道嗎?

2020-12-14 百家號

司馬遷這部偉大的著作,後人稱它為「史記」,但在漢代卻被稱為「太史公書」、「太史公記」、或直稱「太史公」。漢人所謂「史記」,一般是泛指古史,司馬遷在自己這部書裡屢稱「史記」,也是這個意思。在我國古代文化典籍裡,《史記》是一部謹嚴博大的歷史巨著。全書包括十二本紀、十表、八書、三十世家、七十列傳五大部分,共計一百三十篇(卷),五十二萬六千五百字。「本紀」、「表」、「書」、「世家」、「列傳」,是《史記》的五種體例。

十二本紀,記載從黃帝以至武帝各代帝王的興廢和政治大事。「本紀」,就是將事體的始末,用年月加以貫穿和記載的意思。唐司馬貞《史記索隱》說:記者,記也。本其事而記之,故曰本紀。……而帝王書稱記者,言為後代綱紀也。這種體例並不是司馬遷首創的,因為《大宛列傳》的論贊曾經指出,先秦已有《禹本紀》一書,這表明「本紀」一體,遠在古代就有了。至於司馬遷作十二本紀,為什麼取數「十二」?向來都認為這是他仿《春秋》十二公而來的。這種看法的可靠性不大。司馬還志於繼《春秋》而述作這是事實,但「十二」這個數字對於《春秋》十二公說來,只能是一種巧合,未必具有一定的意義。十表,分為「世表」、「年表。、「月表」三種,按世代年月分別記載歷史大事。「表」的含義是什麼呢?東漢應劭說:「表者,錄其事而視之。」司馬貞在案語中加以解釋道:禮>有《表記》,而鄭玄雲:「表,明也。謂事微而不著,須表明也,故言表也。可見,「表」的用意,就是按年月次序,提綱挈領地列舉歷史大事,使人一目了然。司馬遷在《太史公自序》裡說並時異世,年差不明,作十表。古代一些典籍,由於年月不明,給歷史帶來許多不確切的記錄,司馬遷感到非常惋惜而作此十表。在《三代世表》序裡,他這樣寫道孔子因史文次《春秋》,紀元年,正時日月,蓋其詳哉。至於序《尚書》則略無年月;或頗有,然多闕,不可錄.這說明,司馬遷在自己的實踐和前人的經驗教訓裡,對年月在記事上的重大作用和意義,有了多麼深刻的認識。

「表」這種體例,導源於春秋時的譜牒舊聞。司馬遷在《三代世表》序裡指明,先秦已有《五帝系諜》和《尚書》,另外在《十二諸侯年表》序裡提到,先秦還有《春秋歷譜諜》等書。可見在古代,「表」也是記事常用的一種體例。司馬遷在《史記》裡,繼承了這種體例,並加以創造性地運用,分別用「世表」、「年表」、「月表」三種形式,把歷史大事分門別類地臚列出來。十表記事,「旁行斜上」,眉目清楚。其中,前四表記事頗詳,後六表記事較略。它們都能自成體系,而且還能和《史記》其它部分互相闡發。不過十表所列舉的歷史大事,和其它部分的記載,也有不盡相同的地方,如《六國年表》與世家所載不符即是一例。十表的內容,雖有繁簡之差,但並不影響它們和其它部分的關係,其作用和其它部分一樣;無論是前四表或是後六表,對於後世的歷史學者,同樣都是不可偏廢的歷史資料.《史記》的第三部分是八書。在這一部分裡,對古代社會的經濟概況、文物制度、風俗習尚以及山川水利等等,都作了專門的載。「書」在古代,是「五經六籍」的總名,它反映了整個古代社會的文化面貌。司馬貞說:「八書,記國家大體。」也就是從這個意義上去下註腳的。實際上,「八書」確也是由司馬遷對古代社會經濟、文化等各個方面的專門論述和記載所組成的,象《平準書》,就相當詳盡地記載了西漢幣制的演進情況和人民的經濟生活;《曆書》保存了古代天文和歷數學方面的重要資料(這和後來班固《漢書》裡的《律曆志》同樣重要)《河渠書》則記載了我們祖先在幾千年前就懂得興修水利、和自然災害作鬥爭的事跡;還有其它各「書」,對於先秦以至漢代的典章制度,也無不詳加闡述。總之,若單就各「書」而言,它們和今天的專門科學史有些類似;若從「八書」整體來看,它又初步具有文化史那樣的規模和性質。

這種體例,清趙翼在《二十二史札記》裡說是「史遷所創」;唐劉知幾在《史通》裡則以為,八書所記,「多效《禮經》」。前者是從《史記》對後世史學的規範上著眼,後者則從《史記》和先秦史學的淵源上立論,兩說其實並不矛盾。這種體例,固然可以遠溯至古代的《禮經》、《樂經》和《尚書·禹貢》篇,但它一經司馬遷的繼承和發展,便給後世史學開拓了更廣闊的天地,卻也是不容抹煞的事實。象《漢書》裡的「志」,以及後世史法上的「記」、「典」、「錄」、「說」諸體,就無不師法和導源於此。它們的名目雖異,而體統、義法則一。所以我們還可以這樣說,司馬遷在這方面是繼承、創新都兼而有之的。「本紀」、「表」、「書」之後是「世家」。這一部分主要是記載諸侯王的大事,間而述及歷史上一些著名人物的事跡。因取「開國承家,世代相續」之意,所以稱為「世家。這種體例,比之於「本紀」,除了記載的人物,其名分和地位有所不同之外,編次和用意大致相同。趙翼說《史記·衛世家》贊:「餘讀世家言,云云。」是古來本有世家一體,遷用之以紀王侯諸國。由此看來,「世家」一體也是由來已久了。

在《史記》的「五體」裡,惟有「世家」一體,對後世史學關係較少。自班固以下,侯者和「世世有祿秩之家」,不是被史家列入「本紀」,就是被劃歸到「列傳」裡去記載,可以說是沒有人再沿用此體了。《史記》的最後一部分是「列傳」,這是全書最重要的一部分。它所包含的內容極廣,記載的對象,有形形色色的社會各階層的代表人物。它和「本紀」、「世家」一樣,以人為鏡,以事為緯,組成一個整體,即以人物為中心來反映歷史大事,並表示作者自己的觀點「列傳」這種體例,以前並沒有人用過,它完全是司馬遷創立的。劉知幾著《史通》時,曾經特別談到。劉知幾在《史通》裡,曾把唐以前的史學總括成大家」,並將史書的體例歸結為「二體」。「六家」,就是「尚書家」、「春秋家」、「左傳家」、「國語家」、「史記家」、「漢書家」,「二體」,就是「編年體」和「紀傳體」。在史學上,《史記》是「六家」之一。在體例上,「編年」體,創始於《春秋》,後來荀悅的《前漢紀》和宋司馬光的《資治通鑑》等,就是沿用「編年體」寫作的。「紀傳」一體,濫觴於《史記》,諸如班固的《漢書》以及歷代的「正史」,就是沿用「紀傳體」寫作的。《春秋》是我國的第一部編年史,而《史記》則是我國的第一部紀傳體通史。司馬遷在總結和繼承先秦史學的基礎上,運用「本記」、「表」、「書」、「世家」、「列傳」五種體例,將上起黃帝,下迄漢武帝這段時期的事跡,加以系統地記載,並作了謹嚴的論述,實際上,這也是我們中華民族在這三千年間那些傑出的歷史人物種種活動的記錄。總之,司馬遷創立紀傳體的意義是極其深刻的,宋代史學家鄭樵對此作了極高的評價,他說:《史記》)使百代而下,史官不能易其法,學者不能舍其書,六經之後,惟有此作。《通志·總序》後來清代史學家趙翼也認為:司馬遷參酌古今,發凡起例,創為全史。……自此例定,歷代作史者遂不能出其範圍。《二十二史札記》卷一事實上,自班固《漢書》以下至《明史》這二十三部史書,在名目和門類上,儘管有所改變,但都有「紀」有「傳」,絕無例外地沿襲了《史記》的體例。《史記》的出現,是我國歷史學的一個巨大發展;在我國史學史上,承前啟後的作用是非常巨大的。

相關焦點

  • 司馬遷的紀傳體《史記》
    中國航空報訊:漢代司馬遷的《史記》家喻戶曉,他編纂這部史書的體例被稱為紀傳體。其實,早在司馬遷之前,先秦史學家門已在史書的編纂方法上嘗試了一些不同的體例。
  • 五大常任理事國分別有世界五大宮殿,你知道是哪些嗎?
    想來大家都了解在聯合國有著五大常任理事國,而我們國家正是其中之一,其他4個國家分別是美國,英國,法國和俄羅斯。而且更巧合的是在這五個國家都有一座宮殿,那除了我們國家的故宮之外,你知道其他國家都是哪幾座宮殿嗎?接下來就讓我們一起去了解一下,看這5座宮殿分別是哪些宮殿。
  • 《史記》背後,司馬遷的血淚故事
    但是我們在翻閱史書時也不禁有一些疑問:我們看到的古代史都是真的嗎?這些珍貴的史料又是如何流傳下來的呢?接下來筆者就結合自己的認識為大家淺談這一問題。 眾所周知,我國第一部紀傳體通史《史記》是西漢大史學家司馬遷的嘔心瀝血之作。這部史書能夠跨越千年和今天的我們相見,實際上背後有著血淚凝結而成的故事。
  • 《史記》:史學家司馬遷所著,是我國古代第一部通史
    在漢朝時期,我國有名的史學家司馬遷完成了一部名叫《太史公書》的書籍,被我們後來人稱之為《史記》。這本書主要記載了從黃帝時期直到司馬遷生活的漢武帝時期,歷經三千多年的故事。魯迅對這本書的稱讚是史家之絕唱。直到今天,這本書籍依舊是我們所研究的重要參考資料。司馬遷是漢武帝時期的一位史官。公元一三五年,他出生在一個世代都為史官的家庭。
  • 司馬遷不朽名著《史記》,解讀你所不知道的史記!
    《史記》,原名《太史公書》,又稱《太史公記》、《太史記》,至東漢末年才百稱為《史記》。司馬遷意在使其「藏之名山,副在京師,俟後世聖人君子」。漢宣帝時,司馬遷外孫楊惲把它公之於世。其時已有少量缺篇,為後人褚少孫等補足。 2、《史記》是中國史學上第一部紀傳體通史。
  • 奧數幾何部分五大模型例題解析
    小學奧數的學習中,如果學生能夠明確知道試題的類別,解答起來就會很簡單了。在小學奧數幾何部分會學到幾何的五大模型,這五大模型分別是:燕尾模型、蝴蝶模型、一半模型、等積變換模型、鳥頭模型。   大家在學習過程中,首先要先明確這五大模型的定義和特點。
  • 紀念司馬遷誕辰2165年,「《史記》與韓城學術研討會暨陝西省司馬遷...
    為紀念司馬遷誕辰2165年,由陝西省司馬遷研究會、韓城市委宣傳部、陝西司馬遷《史記》博物館聯合主辦,陝西文化產業(韓城)投資有限公司協辦的「《史記》與韓城學術研討會暨陝西省司馬遷研究會2020年學術年會」,11月28日在司馬遷故裡、陝西省韓城市舉行。
  • 司馬遷與《史記》
    這些經歷,使他對文化典籍、歷史傳說、山川地理、人文風俗、民族狀況、社會現實多所了解,為他日後寫作《史記》,打下了堅實基礎。司馬談有志於"史記",未就而卒。三年後,司馬遷繼承父業,做了太史令,遍覽皇家所藏史料、圖籍和檔案。42歲時,正式開始《史記》的寫作。天漢二年(前99),李陵兵敗投降匈奴,武帝大怒。
  • 古文觀止:《史記·孔子世家贊》司馬遷
    太史公說:《詩經-小雅-車轄》中有這樣的句子:「高山嗎,人人都仰望著,大路嗎,個個都可通行。」雖然不能人人都能登上那高山絕頂,踏上那大路坦途,但心總是嚮往著它。我讀著孔子的書,便想見他的為人。到了魯國,參觀孔子的廟堂、孔子用過的車子、穿過的衣服以及祭祀器具,見到眾儒生按時在他家裡演習禮儀,我恭敬地徘徊留連,不肯離去。自古以來,天下的君王以及賢人太多了,一般都在當時榮顯,死後也就完了。
  • 紀傳體通史的代表作是哪部?是歷史上第一部紀傳體通史《史記》嗎
    《史記》是西漢著名史學家司馬遷撰寫的紀傳體史書,是中國歷史上第一部紀傳體通史,同時也是紀傳體通史的代表作。《史記》最初稱為《太史公書》、《太史記》,被列為「二十四史」之首,與《漢書》、《後漢書》、《三國志》合稱「前四史」。
  • 司馬遷:誰動了我的《史記》?
    歷史猶如長河,後世難以知道前世。今天我們能夠了解遙遠的過去,不能不感謝歷朝歷代的史官和他們編撰的史書,因為他們的一手文字記錄我們才能夠感觸到那個時代的人情地貌,窺探其歷史真相。有人會說,考古不也是嗎?不錯,但是考古是近現代才有的,而且大多是給史書提供了實物佐證,能夠給我們帶來最新鮮的歷史知識並不多。
  • 為什麼有人說司馬遷是騙子,史記是假的嗎?
    司馬遷,字子長,父親司馬談任太史令,寫古今通史的願望沒有實現,臨終要司馬遷完成其夙願。後來,司馬遷繼任父親太史令之職,開始寫《史記》,歷十餘年而完成。史記是中國古代第一部通史,不但規模巨大,體系完備,而且對此後的紀傳體史書影響很深,歷朝正史皆採用這種體裁撰寫。同時,書中的文字生動性,敘事的形象性也是成就最高的。
  • 我們現在所看到的《史記》,根本就不是司馬遷的原汁原味!
    司馬遷意識到,漢武帝很可能會把這本書列為禁書,甚至直接毀掉,司馬遷也知道,胳膊擰不過大腿,為了不讓自己畢生的心血化為灰燼,他留了一個後招:在把成書上交朝廷的同時,把另一個完整版藏了起來。《史記·太史公自序》說,「藏之名山,副在京師,俟後世聖人君子。」
  • 司馬遷的史記歷程
    談到史記,就不能不說到它的作者,司馬遷。司馬遷,字子長,西漢左馮翊夏陽人,也即今天的陝西韓城縣,出生於公元前145年。其父親也漢朝太史令司馬談,司馬談去世後,司馬遷繼任太史令。司馬遷自幼生活在民間,二十歲起遊覽名山大川,考察文物古蹟,廣為搜集資料,為他日後撰寫《史記》奠定了深厚的基礎。
  • 司馬遷的後人為什么姓同和馮?《史記》背後的故事!
    司馬遷是我國古代偉大的歷史學家,他以其「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成一家之言」的史識創作了中國第一部紀傳體通史《史記》(原名《太史公書》)。《史記》耗費了司馬遷幾十年的心血,上到黃帝蚩尤下到漢武帝年間,事無巨細,對於歷史的還原度極高,同時中間又夾雜了司馬遷對歷史事件獨到的見解。《史記》雖為史書卻不枯燥乏味,文筆極高令人神往。無論是對史學還是文學都做出了巨大的貢獻。作為歷史級別的段子手,司馬遷在這方面堪稱情感編劇大師。
  • 比較受歡迎的五大飲品店,你們知道嗎?不知道的可以收藏下
    今天我為大家介紹的是,在全網比較受歡迎的五大飲品店,想必一提到飲品店,女孩子是很熟悉的,因為它們可是女孩子們逛街的時候的最愛,裡面的奶茶,糕點都會讓女孩子們忍不住停下腳步進去喝上一杯奶茶,吃上一口糕點的。我作為女孩子其中的一員,每次跟我閨蜜去逛街的時候,奶茶就是我們必點的一種飲品,有的時候感覺不喝上一杯奶茶,就會感覺少點什麼一樣,不知道你們有沒有跟我一樣的感覺呢?
  • 司馬遷寫《史記》,不以成敗論英雄
    《史記》之所以成為《史記》,在根本上並不是因為它有本紀、世家這樣的名目,而是它體現了一種精神。這種精神用今天的話說就是以人為本。它通過各種不同類型的傳記,囊括了帝王將相、平民百姓、智者、商人乃至巫婆、神漢等各色人物,只要對當時的歷史具有一定的社會影響力,都會為他們立傳。
  • 評《史記》人物:司馬遷是怎麼樣「黑」孔子的?
    司馬遷寫作《史記》,是在儒家逐漸成為西漢國家哲學的大背景下展開的。但即便如此,司馬遷寫《史記》時,仍然是推崇道家,貶低儒家。寫《漢書》的班固在《司馬遷傳》中評論司馬遷,說司 馬遷「論大道則先黃老而後六經」,先道家後儒家。司馬遷在儒家思想佔主導的朝廷中,仍然尊崇道家貶低儒家。他擔任太史、中書令。負責管理朝廷的檔案和皇帝的書房,是皇帝近臣,職位很重要。
  • 司馬遷編述《史記》的材料主要有五個來源,分別是來自哪些方面?
    歷史材料對於史籍的編纂是很重要的,對於編繁象《史記》這樣一部大書,尤為重要。司馬遷編述《史記》的材料主要有五個來源.一、當時見存的先秦古籍。班固在《漢書·司馬遷傳》的論贊裡說:司馬遷據《左氏(春秋)、《國語》,採《世本》、《戰國策》,述《楚漢春秋》,接其後事,訖於大(天)漢。司馬遷參考的古籍,其實不止這幾種。
  • 司馬遷與《史記》不得不說的故事
    司馬遷與《史記》不得不說的故事魯迅曾贊《史記》道:「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史記》作為首開我國紀傳體文學先河的史書,絕對當得起如此評價,那麼寫成這部史詩巨作的司馬遷,是個什麼樣的人呢?我們從《史記》的行文風格和評判傾向中,似乎也能尋到一些司馬遷的個人偏好,今天我們就來了解一下司馬遷。司馬遷生於黃河龍門一個還算吃喝不愁的家庭裡,司馬遷的爺爺當初在相關政策下以粟米換取了爵位,從此他家便不用服徭役。從而司馬遷得以有充分的時間習字讀書,他爸爸也能有空教他,司馬遷幼年便顯示出了他的博聞強識,十歲就通習古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