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馬遷是我國歷史上著名的史學家、文學家、思想家,同時又是.-位旅行家。20歲那年,他開始到祖國各地長途漫遊,行程不下萬裡。在經年累月的旅途中,他飽覽名勝古蹟,觀察山川名勝,了解民風民俗,採集傳聞軼事,為其千古不朽的巨著、我國第一部通史——《史記》的誕生,積累了豐富的資料。
司馬遷一生有三次較大的出遊。第一次在漢武帝元朔三年(公元前126年),他踏遍了長江中、下遊的廣大地區和山東、河南等地。當時,他從京城長安出發,出武關(今陝西丹鳳附近),經南陽,過漢水,由南郡(今湖北江陵)渡江,到達湖南的汨羅江。汨羅江是愛國詩人屈原遭迫害、被放逐而自沉的地方。司馬遷面對滔滔江水,緬懷屈原的一生,憤激之中,不禁潸然淚下。後來,他在《史記●屈原列傳》的最後,特意追述了這次汨羅江之行的心情:「(餘)適長沙,觀屈原所自沉淵,未嘗不垂涕,想見其為人。」這次司馬遷還到了湘南的九嶷山(在今湖南寧遠縣),相傳這裡是舜帝死後埋葬的地方。司馬遷特地去那裡,搜集了有關傳說故事,為日後撰寫《史記●五帝本紀》作了準備。
接著,他順湘江而下,再東浮大江,南登廬山,實地考察了「禹疏九江」的所在地,收集了大禹治水的故事,並在《史記●夏本紀》和《史記●河渠書》中,對全國山川的走向、江水的分合,做了詳細的記述。從廬山繼續東行,司馬遷又來到浙江的會稽山,遊覽了著名的「禹穴」。禹穴,相傳是大禹住過的地方,後來夏禹也就死在會稽山。特別引起司馬遷注意的是,會稽還是春秋時代越王勾踐的都城。勾踐有臥薪嘗膽的故事。司馬遷親臨遺址,憑弔遺蹤,訪求遺聞,為他後來撰寫《史記●越王勾踐世家》增色不少。
登臨會稽之後,司馬遷渡江北上,訪問了漢初名將韓信的故鄉一--淮陰。在這裡,他搜集到了韓信早年貧賤時的一些故事,諸如當年窮得沒飯吃時,曾向「漂母」(洗衣服的老太婆)乞食,忍受鄉下少年強加給他的「胯下之辱」等。
從淮陰,司馬遷折身北上,來到舊時魯國的都城曲阜。曲阜是孔子的故鄉和講學之處。他參觀了曲阜孔廟和泗水岸邊的孔子墓。當時,孔廟裡還保存著一些禮器文物,他還看到附近的讀書人保留著的一些古代禮儀。這為司馬遷後來撰寫《史記.孔子世家》,闡述儒家學派的種種主張,提供了豐富的知識。他以調查所得,補充和糾正了史籍上的一些謬誤。司馬遷又去齊都臨淄(今山東淄博),再經薛縣到了歷史上有名的彭城(今江蘇徐州)和沛郡(今江蘇沛縣)。這裡是秦末楚漢相爭交戰頻繁之處。
彭城曾是西楚霸王項羽的都城;沛郡的西邊豐縣,是漢高祖劉邦的故鄉,而沛郡的蘄縣大澤鄉(今安徽宿縣東南劉村集)又是秦末陳涉、吳廣農民起義的地方。這一帶曾經豪傑輩出,在歷史上演出過一幕幕壯烈的活劇。司馬遷一一訪問了這些歷史勝地,了解了當地歷史人物的許多傳聞軼事。例如,蕭何、曹參原為當地獄吏,周勃做過吹鼓手.樊噲本人是屠狗的,灌嬰出身綢緞商人,等等。在以後的著述中,司馬遷不僅把秦末漢初的這些歷史人物寫得栩栩如生;而且對當時許多戰爭的地理形勢也描繪得清清楚楚。
最後,司馬遷到了魏都大梁(今河南開封)。他搜集了有關魏公子信陵君的故事之後,便由大梁回到長安,結束了第一次數千裡的漫遊。
司馬遷回到長安不久,便入仕做了郎中,開始了他的政治生涯。時過不久,他又有了第二次出遊的機會。這次是奉漢武帝之命,巡視四川南部和雲南邊境一帶。這次遠行中,他進行了許多實地考察,對巴、蜀、邛、笮等地的地貌、物產、交通都做了記載。司馬遷第三次出遊,是在公元前110年。這年,他作為漢武帝的隨行人員,從長安出發,東行到泰山參加「封禪"典禮。儀式非常熱烈隆重。武帝在泰山曾見神見鬼地做了許多虛妄可笑的事情。後來《史記》中那篇充滿嘲笑和諷刺意味的《封禪書》,便是司馬遷根據這次泰山之行的見聞寫成的。
封禪典禮完畢之後,司馬遷又隨同漢武帝到當時中國北部巡行了好多地方。對於渴望通過遊歷來研究歷史的司馬遷,這又是一個難得的機會。在不到20年的時間裡,司馬遷東到會稽、泰山和海濱,南至昆明和巴蜀以南,西至隴西,北至長城內外,足跡遍及黃河、長江以至粵江流域,差不多遊遍了當時的全國。
參考文獻:
《旅遊軼事》
《司馬遷》
點個關注,發現更多歷史趣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