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馬遷:覽名勝古蹟,觀山川名勝,一生遊遍全國只為完成《史記》

2020-12-24 騰訊網

司馬遷是我國歷史上著名的史學家、文學家、思想家,同時又是.-位旅行家。20歲那年,他開始到祖國各地長途漫遊,行程不下萬裡。在經年累月的旅途中,他飽覽名勝古蹟,觀察山川名勝,了解民風民俗,採集傳聞軼事,為其千古不朽的巨著、我國第一部通史——《史記》的誕生,積累了豐富的資料。

司馬遷一生有三次較大的出遊。第一次在漢武帝元朔三年(公元前126年),他踏遍了長江中、下遊的廣大地區和山東、河南等地。當時,他從京城長安出發,出武關(今陝西丹鳳附近),經南陽,過漢水,由南郡(今湖北江陵)渡江,到達湖南的汨羅江。汨羅江是愛國詩人屈原遭迫害、被放逐而自沉的地方。司馬遷面對滔滔江水,緬懷屈原的一生,憤激之中,不禁潸然淚下。後來,他在《史記●屈原列傳》的最後,特意追述了這次汨羅江之行的心情:「(餘)適長沙,觀屈原所自沉淵,未嘗不垂涕,想見其為人。」這次司馬遷還到了湘南的九嶷山(在今湖南寧遠縣),相傳這裡是舜帝死後埋葬的地方。司馬遷特地去那裡,搜集了有關傳說故事,為日後撰寫《史記●五帝本紀》作了準備。

接著,他順湘江而下,再東浮大江,南登廬山,實地考察了「禹疏九江」的所在地,收集了大禹治水的故事,並在《史記●夏本紀》和《史記●河渠書》中,對全國山川的走向、江水的分合,做了詳細的記述。從廬山繼續東行,司馬遷又來到浙江的會稽山,遊覽了著名的「禹穴」。禹穴,相傳是大禹住過的地方,後來夏禹也就死在會稽山。特別引起司馬遷注意的是,會稽還是春秋時代越王勾踐的都城。勾踐有臥薪嘗膽的故事。司馬遷親臨遺址,憑弔遺蹤,訪求遺聞,為他後來撰寫《史記●越王勾踐世家》增色不少。

登臨會稽之後,司馬遷渡江北上,訪問了漢初名將韓信的故鄉一--淮陰。在這裡,他搜集到了韓信早年貧賤時的一些故事,諸如當年窮得沒飯吃時,曾向「漂母」(洗衣服的老太婆)乞食,忍受鄉下少年強加給他的「胯下之辱」等。

從淮陰,司馬遷折身北上,來到舊時魯國的都城曲阜。曲阜是孔子的故鄉和講學之處。他參觀了曲阜孔廟和泗水岸邊的孔子墓。當時,孔廟裡還保存著一些禮器文物,他還看到附近的讀書人保留著的一些古代禮儀。這為司馬遷後來撰寫《史記.孔子世家》,闡述儒家學派的種種主張,提供了豐富的知識。他以調查所得,補充和糾正了史籍上的一些謬誤。司馬遷又去齊都臨淄(今山東淄博),再經薛縣到了歷史上有名的彭城(今江蘇徐州)和沛郡(今江蘇沛縣)。這裡是秦末楚漢相爭交戰頻繁之處。

彭城曾是西楚霸王項羽的都城;沛郡的西邊豐縣,是漢高祖劉邦的故鄉,而沛郡的蘄縣大澤鄉(今安徽宿縣東南劉村集)又是秦末陳涉、吳廣農民起義的地方。這一帶曾經豪傑輩出,在歷史上演出過一幕幕壯烈的活劇。司馬遷一一訪問了這些歷史勝地,了解了當地歷史人物的許多傳聞軼事。例如,蕭何、曹參原為當地獄吏,周勃做過吹鼓手.樊噲本人是屠狗的,灌嬰出身綢緞商人,等等。在以後的著述中,司馬遷不僅把秦末漢初的這些歷史人物寫得栩栩如生;而且對當時許多戰爭的地理形勢也描繪得清清楚楚。

最後,司馬遷到了魏都大梁(今河南開封)。他搜集了有關魏公子信陵君的故事之後,便由大梁回到長安,結束了第一次數千裡的漫遊。

司馬遷回到長安不久,便入仕做了郎中,開始了他的政治生涯。時過不久,他又有了第二次出遊的機會。這次是奉漢武帝之命,巡視四川南部和雲南邊境一帶。這次遠行中,他進行了許多實地考察,對巴、蜀、邛、笮等地的地貌、物產、交通都做了記載。司馬遷第三次出遊,是在公元前110年。這年,他作為漢武帝的隨行人員,從長安出發,東行到泰山參加「封禪"典禮。儀式非常熱烈隆重。武帝在泰山曾見神見鬼地做了許多虛妄可笑的事情。後來《史記》中那篇充滿嘲笑和諷刺意味的《封禪書》,便是司馬遷根據這次泰山之行的見聞寫成的。

封禪典禮完畢之後,司馬遷又隨同漢武帝到當時中國北部巡行了好多地方。對於渴望通過遊歷來研究歷史的司馬遷,這又是一個難得的機會。在不到20年的時間裡,司馬遷東到會稽、泰山和海濱,南至昆明和巴蜀以南,西至隴西,北至長城內外,足跡遍及黃河、長江以至粵江流域,差不多遊遍了當時的全國。

參考文獻:

《旅遊軼事》

《司馬遷》

點個關注,發現更多歷史趣聞!

相關焦點

  • 一生只寫一本書:司馬遷和《史記》
    司馬遷,天文學家,我國第一大歷史學家。他的著作《史記》,被認為是中國歷史上最重要的歷史作品。司馬遷的父親司馬淡曾在朝廷擔任太史令的職位。司馬遷後來就繼承了他父親的工作,開始編寫《史記》。後來司馬遷因為李陵事件,冒犯了皇帝,最終被判宮刑。
  • 司馬遷為了史記奉獻了一生,他到底都有些什麼經歷
    而寫這些東西的一般歷史,都是家族的傳承,如果父親是一位歷史學家,沒有完成死亡,它很可能將掌握在兒子的手中,世世代代。司馬遷父親也是一位歷史學家,原來司馬遷的生活也應該是輕的,關於過去的歷史。可是司馬遷為其時的李陵說了一句話,為他其時失敗屈膝投降的事情解釋了一番,後來就惹到漢武帝了。漢武帝異常朝氣,就把司馬遷處以了宮刑。
  • 司馬遷與《史記》不得不說的故事
    司馬遷與《史記》不得不說的故事魯迅曾贊《史記》道:「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史記》作為首開我國紀傳體文學先河的史書,絕對當得起如此評價,那麼寫成這部史詩巨作的司馬遷,是個什麼樣的人呢?他爸爸司馬談後來去了長安做了太史令,而司馬遷則繼續過著以前的日子。等再長大點,司馬遷也去了長安,受到父親提點開始遊歷天下四處搜集古聞史料,最後回到父親身邊任郎中。司馬談死後,繼任太史令之職,立志完成父親編撰歷史的遺願。司馬遷在職期間,完成工作和編撰歷史有條不紊的平衡進行著,但事情總不會一帆風順,伴君如伴虎,司馬遷的命運並不掌握在自己手中。
  • 司馬遷與《史記》
    其父司馬談精通天文、歷史和諸子之學,尤好黃老,著有《論六家要旨》,武帝初為太史令。他的學識和道家傾向,對司馬遷有直接影響。司馬遷少年時代在家鄉耕牧讀書,十歲左右誦讀古文。約十七歲時,又從董仲舒學《公羊春秋》,向孔安國請教古文《尚書》。二十多歲南遊江淮,北至齊魯,復轉而南遊,過梁、楚以歸。三十歲左右為郎中。三十五歲曾奉命出使巴蜀以南,到過川、雲、貴的一些地方。36歲又曾侍從武帝泰山封禪。
  • 《史記》背後,司馬遷的血淚故事
    接下來筆者就結合自己的認識為大家淺談這一問題。 眾所周知,我國第一部紀傳體通史《史記》是西漢大史學家司馬遷的嘔心瀝血之作。這部史書能夠跨越千年和今天的我們相見,實際上背後有著血淚凝結而成的故事。
  • 司馬遷,我們只知道他寫出了史記,其中的過程是怎樣呢
    當我們一說起抗戰名將的時候,可能腦海當中就會想起嶽飛,衛青他們吧,因為他們一生都在為這些事情所奮鬥著,並且在這些領域當中有了一個很好的發展,所以我們會很容易去記得他們,而今天在這裡,我要說的這個人物是司馬遷。我相信當我一說到司馬遷這個人物的時候,大家肯定會知道《史記》。
  • 司馬遷:血淚著《史記》,精神感千秋
    他就是司馬遷,他忍辱含垢完成的史書就是《史記》。司馬遷的童年,就是在家鄉龍門度過的,他「耕牧河山之陽」,與農夫牧童為伴。在兒時,司馬遷不僅聽到了許多歷史故事和傳說,故鄉的山河名勝,還陶冶了他豪邁靈秀的性格。公元前140年,六歲的司馬遷跟隨父親司馬談,來到了京城長安。司馬談的遠祖世代為史官,他之前的幾代曾一度中斷,這時司馬談又被召入京師做了太史令。
  • 歷史那些事,司馬遷是西漢著名的史學家,史記使他成為一代史聖
    司馬遷出身在一個史官世家的家庭裡,他的祖先曾做過周代的史官,後來雖然一度中斷,但他的父親司馬談又出任太史令,寫作一部傳世的歷史著作,是司馬遷家幾代人的心願,正是從這一願望出發,司馬遷10歲時就隨父親司馬談來到長安,拜儒學大師董仲舒、孔安國為師,認真學習儒家經典,博覽群書。司馬遷從20歲起在父親的資助下,開始漫遊全國,遍訪名山大川、歷史名勝,既作實地考察,又收集各種資料。
  • 司馬遷甘受腐刑之辱也要完成《史記》
    喜歡歷史的朋友一定知道《史記》在中國的歷史地位,它記載了黃帝至漢武帝前後共三千多年的歷史,與後來的《漢書》《後漢書》和《三國志》被合稱為「前四史」,更被尊為了「二十四史之首」。 《史記》全書共分為「十二本紀」、「三十世家」、「七十列傳」和「十表」、「八書」,共計一百三十篇,近五十三萬字。
  • 司馬遷的後人為什么姓同和馮?《史記》背後的故事!
    但寫這本事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需要耗費大量的時間精力,司馬談身體不好,書沒寫完就西去了,這心願就落在了司馬遷身上。司馬遷一直立志要替父親完成這個偉大的心願。為了完成父親的心願並且讓這本書更加的真實可靠,司馬遷年紀輕輕就遍讀史書典籍,更是前往全國各地去考察研究,通過各種方法來調查,最大的還原歷史。這一走就是大半個中國。
  • 《史記》:史學家司馬遷所著,是我國古代第一部通史
    在漢朝時期,我國有名的史學家司馬遷完成了一部名叫《太史公書》的書籍,被我們後來人稱之為《史記》。這本書主要記載了從黃帝時期直到司馬遷生活的漢武帝時期,歷經三千多年的故事。魯迅對這本書的稱讚是史家之絕唱。直到今天,這本書籍依舊是我們所研究的重要參考資料。司馬遷是漢武帝時期的一位史官。公元一三五年,他出生在一個世代都為史官的家庭。
  • 【韓城故事】秦漢流光——司馬遷著《史記》
    字子長,他似乎就是為《史記》而生。其在《史記·太史公自序》中說他「少耕牧河山之陽,年十歲則誦古文,二十而南遊江、淮。上會稽,探禹穴,窺九疑,浮於沅、湘,北涉漢泗。講業齊、魯之都,觀孔子之遺風。鄉射鄒、嶧;厄困鄱、薛、彭城,過梁、楚以歸。於是遷仕為郎中,奉使西徵巴、蜀以南,南略邛、筰、昆明,還報命。」紮實的家學,豐富的經歷,為他繼承父命,寫作《史記》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 司馬遷的史記歷程
    談到史記,就不能不說到它的作者,司馬遷。司馬遷,字子長,西漢左馮翊夏陽人,也即今天的陝西韓城縣,出生於公元前145年。其父親也漢朝太史令司馬談,司馬談去世後,司馬遷繼任太史令。司馬遷自幼生活在民間,二十歲起遊覽名山大川,考察文物古蹟,廣為搜集資料,為他日後撰寫《史記》奠定了深厚的基礎。
  • 司馬遷的紀傳體《史記》
    中國航空報訊:漢代司馬遷的《史記》家喻戶曉,他編纂這部史書的體例被稱為紀傳體。其實,早在司馬遷之前,先秦史學家門已在史書的編纂方法上嘗試了一些不同的體例。
  • 司馬遷:誰動了我的《史記》?
    唐宋八大家之首的韓愈十分肯定《史記》的文學水平,把它當做自己寫作的範文!他說:「漢朝人莫不能文,獨司馬相如、太史公、劉向、楊雄之為最。」明末清初傑出的點評家、狂士——金聖歎把《史記》作為「六才子書」之一,盛讚《史記》的真知灼見。
  • 評《史記》人物:司馬遷是怎麼樣「黑」孔子的?
    在讚揚孔子為「至聖」的同時,司馬遷筆下孔子的BUG可真不少:「野合」非禮而生。為官時殺人亂國。不忠、不信,好語怪力亂神。畢生「從周」的殷人後裔。如何讀懂司馬遷筆下的孔子?太史公對孔子明褒暗貶大家好,這是掌上國學院「楊鵬評點《史記》人物」。
  • 司馬遷留下的《史記》,到底是要表達什麼?
    而且每一本史料的性格和感情都和作者有著緊密的聯繫,作為史書之中最著名的一本,《史記》又和司馬遷之間有著什麼樣的聯繫呢?又或者說司馬遷到底想要通過《史記》表達一個什麼樣的態度呢?司馬遷如果只是純粹地將司馬遷的《史記》看作一本缺少感情史書,這就白費司馬遷的苦心了。司馬遷的核心思想是「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成一家之言。」
  • 為什麼說:司馬遷《史記》,是幸運「產物」?4大原因,解讀始末
    一部《史記》,開中國紀傳體通史先河,是司馬遷集畢生精力,花費14年時間完成的一部皇皇巨著。《史記》作為「二十四史」之首,對後世史學研究和文學發展都有著深遠影響。 《史記》記載了從上古傳說中的黃帝時代,到漢武帝太初四年間共3000多年的歷史。
  • 紀念司馬遷誕辰2165年,「《史記》與韓城學術研討會暨陝西省司馬遷...
    為紀念司馬遷誕辰2165年,由陝西省司馬遷研究會、韓城市委宣傳部、陝西司馬遷《史記》博物館聯合主辦,陝西文化產業(韓城)投資有限公司協辦的「《史記》與韓城學術研討會暨陝西省司馬遷研究會2020年學術年會」,11月28日在司馬遷故裡、陝西省韓城市舉行。
  • 司馬遷不朽名著《史記》,解讀你所不知道的史記!
    《史記》,原名《太史公書》,又稱《太史公記》、《太史記》,至東漢末年才百稱為《史記》。司馬遷意在使其「藏之名山,副在京師,俟後世聖人君子」。漢宣帝時,司馬遷外孫楊惲把它公之於世。其時已有少量缺篇,為後人褚少孫等補足。 2、《史記》是中國史學上第一部紀傳體通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