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方已經進入秋天了,秋高氣爽,深吸一口氣,啊,空氣中都充滿了大閘蟹的味道呢。
蟹是年年吃,先考你一個小問題,大閘蟹的閘是什麼意思?
我不僅知道,還想炫耀個小技能,在大閘蟹裡翻出蝴蝶和法海。真的,別走,沒騙人。
好好好,不嘚瑟了,在正文前,咱先看個動圖開個胃。
擦擦口水,咱從《海錯圖》聊起。我們平時所說的大閘蟹,就是《海錯圖》裡的「毛蟹」。
在畫《海錯圖》之前,聶璜畫過一本《蟹譜》,書中的螃蟹種類都被收錄進了《海錯圖》。《海錯圖》中的螃蟹,都在臺北「故宮博物院」所藏的第四冊中。
大閘蟹的正式中文名,叫中華絨螯蟹。但是中國的絨螯蟹不止這一種。多數學者認為,世界上有四種絨螯蟹,分別是中華絨螯蟹、日本絨螯蟹、狹額絨螯蟹、臺灣絨螯蟹。
它們全都在中國有分布,中華絨螯蟹佔絕對優勢,數量最多,個頭最大。聶璜說:「北自天津,以達淮陽吳楚,南至甌閩交廣,無不產焉。」
其實向北何止天津,連遼寧都有大閘蟹。前兩天我還吃了一隻肥肥的錦州大閘蟹呢。
至於哪裡的大閘蟹品質最好,聶璜說,「江北者肥而大,閩粵產者小而不多」。科學家調查,中華絨螯蟹的分布中心是長江、淮河之間,正是聶璜所說的「江北」。
絨螯蟹只在沿海分布,古代內陸人往往不認識。北宋《夢溪筆談》記載,秦州(今甘肅天水)有人收到一隻幹蟹,百姓都以為是怪物。誰家生病,就把它借來掛在門上闢邪,病人竟然都康復了。
作者沈括說,看來螃蟹在甘肅「不但人不識,鬼亦不識也」!直到清朝,官員黎士宏還記載:「甘肅人不識蟹,疑為水底大蜘蛛。」
甘肅人還愣著幹什麼,快去吃大閘蟹啊,吃到讓大閘蟹認識你。
中華絨螯蟹不僅僅只在東亞,還入侵了歐洲北部廣大地區。1912年,在德國阿勒爾河中首次發現一隻中華絨螯蟹。估計蟹苗是在清政府五口通商之後,隨德國商船的壓艙水來到歐洲的。
現在德國經常出現大閘蟹在街上爬行的新聞,和泛濫的小龍蝦如出一轍。
我看到只有心痛:怎麼能讓蟹蟹上街,它們只能待在一個地方,我的胃裡。
大閘蟹講了半天了,你知道這個「閘」字是什麼意思嗎?吃都吃了,也讓它死個明白。
大閘蟹名字的由來,有兩種主流的觀點。
第一種說法是,這個閘本來是另一個字:煠(zhá)。意思是把食物短時間地煮一煮,江浙一帶會說「煠一煠」。很多吳地方言裡,煠的發音近似「za」,閘也念za,比如上海話裡,大閘蟹就叫「du za ha」。
清代的《清嘉錄》說,人們把湖蟹「湯煠而食,故謂之煠蟹」。所以「zhá蟹」就是水煮蟹的意思,而煠字太生僻了,後來就被寫成閘了。
1945的上海,人家是一桌子一桌子地吃蟹
圖片來源:Walter Arrufat
第二種說法是,「閘」字來自捕蟹的竹閘。
小說家包天笑在《大閘蟹史考》中講到,一位住在陽澄湖附近的人告訴他:「凡捕蟹者,他們在港灣間,必設一閘,以竹編成。夜來隔閘,置一燈火,蟹見火光,即爬上竹閘,即在閘上一一捕之,甚為便捷,這便是閘蟹之名所由來了。」
這種竹閘的正名叫「籪」,就是用竹條編成柵欄,攔在河中抓螃蟹。
蟹會貼著柵欄爬,而且只有個大肥美的蟹才能爬進去,一不小心就會掉進捕蟹口。下一步,就是我們嘴裡了!
大閘蟹最有特點的,就是大螯上的絨毛。聶璜也說,叫它毛蟹的原因是「以其螯有毛也」。
吃蟹時,毛茸茸的還有點噁心。這毛到底有啥用呢?
網上有人猜,螃蟹爬到陸地上之後,可以靠毛裡存的水來呼吸。還有人說,毛在水下的時候可以擋住它自己,作為偽裝。
但是,這些都沒有說服力。
因為絨螯蟹並沒有這些行為,而且除了絨螯蟹,還有一些蝦蟹的螯足上也有毛,比如南方的絨掌沼蝦、毛螯沼蝦,雄性大螯上就有絨毛。
中國近海還有一種「絨毛近方蟹」,雄性大螯上只有一塊極小區域有絨毛,不細看都發現不了。這些物種的毛遠不如絨螯蟹發達,肯定無法用來呼吸、偽裝。
那是不是跟求偶炫耀有關呢?有可能。畢竟雄性的毛比雌性的濃密許多。
但母蟹的毛又是幹嘛用的呢?目前似乎沒人研究。我只在華東師大撰寫的《中華絨螯蟹生物學》一書中看到一句:「(螯足的)絨毛大概有觸覺功能。」
小讀者們,這個研究課題就交給你們了(其他人,繼續當社畜吧)。
每年吃蟹,都有一條亙古不變的傳言:螃蟹寒涼,孕婦吃了會流產。
我只有一個態度:
古人確實有孕婦不能吃大閘蟹的記載,但理由不是寒涼。婦產科醫書《婦人大全良方》《濟陰綱目》等書中說,「食螃蟹,令子橫生。」意思是,孕婦吃了螃蟹,孩子就會橫著生出來。
類似的說法還有,孕婦吃兔肉「令子缺唇」,吃鱉肉「令子項短」。意思是,吃了兔肉就會兔唇,吃了王八會縮脖子。
現在你知道孕婦能不能吃螃蟹了吧。
目前並沒有吃了大閘蟹導致流產、難產的病例。孕婦只要不吃髒蟹、死蟹、沒熟透的蟹,又對蟹不過敏,就沒問題。
真正吃起螃蟹來,光是去蟹肺都要摘半天,滿手髒乎乎的,不太雅觀。
1992年日本明仁天皇訪問上海時,就遇到過吃蟹的問題。
據前外交部禮賓司司長魯培新回憶,日方發現歡迎宴會上有大閘蟹,立刻提議取消。如果天皇被拍到嗑螃蟹的畫面,那成何體統。中國人說,你們放心,我們都安排好了。
宴會當晚,許多日本記者得到了消息,早早就把鏡頭全對準了天皇。準備等天皇一拿起螃蟹,就咔嚓咔嚓一頓猛拍!
不過揭開蟹蓋,裡面是早已被上海廚師拆出擺好的膏黃和肉,天皇吃得很體面!事後天皇還特意告訴中方:「中國朋友真有辦法。」
其實拆蟹都不算什麼,我們還有專門吃蟹的蟹八件呢。而且,吃完蟹還能給你拼個圖出來。
先隨隨便便來個蝴蝶吧。
把螃蟹能活動的那根手指(生物學上叫「可動鉗指」)掰下來,一拔,會帶出兩片骨片,這是用來附著開鉗、閉鉗的肌肉。大的那片叫「閉肌內突」,小的那片叫「開肌內突」。
把兩個可動鉗指並肩貼好,指尖朝下,一個向左,一個向右,把中間溼漉漉的絨毛使勁一摁,絨毛彼此糾結,幹了之後就變成「蝴蝶」了。
仔細看,細長的開肌內突是觸角,寬大的閉肌內突是前翅,後邊那兩個指尖,就是蝴蝶後翅上的鳳尾,這還是一個鳳蝶。
另一種玩法是,從大閘蟹裡翻出一個法海。
魯迅在《論雷峰塔的倒掉》裡說,那是一個「羅漢模樣的東西,有頭臉,身子,是坐著的,我們那裡的小孩子都稱他蟹和尚,就是躲在裡面避難的法海。」
傳說法海鎮壓白蛇後,玉皇要懲罰他,法海最後就是躲到大閘蟹的殼裡了。
要找法海,首先要注意:蟹蓋揭開後,法海會連在蓋上,而不是「底盤」上。
在蟹蓋的螃蟹嘴後面,有一塊近似圓錐體的東西,由薄膜組成,空心的,沒法吃。從中間劃破,把裡面翻到外面,就能看到一個穿著寬袍大袖衣服的人,端端正正地坐在那。
眼神夠好的話,還能看到法海的鬍子、眉毛,表情挺不高興。
我有一次吃了好幾個螃蟹,用微距相機拍下照片,放大後發現,每個螃蟹裡的法海,表情都不一樣。
這個半圓不圓的部位,其實是螃蟹的賁(bēn)門胃。如果螃蟹賣家比較良心,先在清水中暫養過一段時間,再出售給你的話,胃裡就是空的。如果撈上來就賣了,胃裡就容易有髒東西。
法海的眉毛、鬍子,其實是胃裡的「背齒」,身體兩側的兩排鋸齒,叫「側齒」。螃蟹吃東西時,大顎只是把食物簡單咬斷,到了賁門胃裡,背齒和側齒不斷摩擦,才算把食物精細研磨。
還有人說,這個東西不是法海,是秦檜。我不信,你看看它的腦袋,明明是個禿頂嘛!
再說秦檜已經被關進很多食物裡了,什麼油炸檜、蔥包檜、炸檜菜……是時候玩玩法海了。
撰文 | 嘉楠
繪圖 | 鄭秋暘、孟凡萌
圖片 | 部分圖片來自123rf
微信編輯 | 謝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