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12-22 22:37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媒體
牛何松用行動踐行著「退役不褪色,建功新時代」的錚錚誓言
山西日報新媒體記者吳曉慶報導:「改天換地誌不移,赤膽忠心為人民」,這是剛剛結束的《閃亮的名字——2020年度最美退役軍人發布儀式》上,組委會賦予牛何松的頒獎詞。牛何松是壺關縣大峽谷鎮後腦村民兵連長。2018年,他辭去記者的工作,回到家鄉,全力以赴投身家鄉的脫貧攻堅事業,帶領後腦村修路脫貧。3500多米長,上千級石頭臺階,10萬多塊石頭……牛何松用3年多時間,自籌資金義務修路,帶領父老鄉親們「愚公移山」,在太行山深處開鑿出兩條旅遊步道,打開了後腦村發展旅遊的大門。
牛何松上山修路
12月18日,中宣部、退役軍人事務部、中央軍委政治工作部聯合發布2020年度「最美退役軍人」先進事跡,2個先進集體和18名先進個人獲得2020年度「最美退役軍人」榮譽。牛何松榜上有名,是我省唯一入選者。牛何松,1978年3月出生,1995年12月入伍,1998年9月入黨,2017年3月退役,現為自主擇業軍轉幹部。服役期間,他立足本職,無私奉獻,參與處置突發事件100多起,長期資助貧困失學兒童12名,捐建希望小學1所,扶貧濟困10多萬元,被譽為「最美兵哥哥」。轉業後,牛何松放棄城市安逸舒適生活,忍痛割愛離開妻兒,志願回到自己家鄉,立下愚公移山壯志,自籌資金義務修路,團結帶領村裡的民兵和父老鄉親,冒著生命危險開山修路。
牛何松帶領村民開山築路
其中一條山路全長只有470米、寬2米,卻必須在陡坡和崖壁上開鑿,全部要用石頭壘砌。由於地勢險峻,難以使用機械,每一塊巨石都要幾個壯勞力聯手撬起,然後,用器具破成小塊,肩背手抬才能運到築路工地。這條短短的山路,讓後腦村與聞名遐邇的太行山大峽谷青龍峽景區山水相連。在開山修路戰鬥中,他曾與死神擦肩而過,還因勞累過度患上了嚴重的腰椎疾病,但他不怕苦不怕累更不怕死,充分發揚軍人敢打必勝的戰鬥精神,硬是將幾代人想修而不敢修的荒山陡坡全部砌成石頭臺階,在太行山深處開鑿出一條脫貧攻堅奔小康的旅遊步道,讓貧窮落後的小山村踏上了旅遊致富路……
牛何松帶領村民開山築路
牛何松「立下愚公移山志、脫貧攻堅奔小康」的雄心壯志,並以「農民日記」的形式,記錄自己帶領鄉親們開山修路的故事。這些故事在他的朋友圈發表後,感動了父老鄉親和全國各地好心人。於是,有了周圍更多的村民加入,參加義務勞動。當得知開山修路時,生活條件有限,牛何松和鄉親們每天只能在車上午休時,晉中市退役軍人事務局趙芳科長當即捐款2000元,為鄉親們購買了一套帳篷及11張簡易床;當得知開山修路時,鄉親們每三天需要吃一袋面時,牛何松的親戚朋友們紛紛前來支援,送來米、面、油等急需品;當得知開山修路時,地勢險要,安全無法得到保障時,廣東省一位熱心人當即捐款2000元,給牛何松和他的鄉親們每人購買了一份安全保險;甚至有更多來自全國各地的熱心人慕名而來看望慰問牛何松和修路的鄉親們。
身著迷彩服、黝黑的皮膚、滿手的老繭、渾身的傷痕,看到牛何松的人都會為之感動。牛何松卻說,這點苦不算苦……
原標題:《奮戰太行山開出兩條旅遊步道!全國「最美退役軍人」有他的名字》
閱讀原文
關鍵詞 >> 媒體號
特別聲明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並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