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居易以獨特的人生思考和行為方式展現了可供後人感知和思索的活生生的真實人生,深刻影響了後繼者的人生模式的選擇和文化性格的構建。蘇軾在《醉白堂記》稱白居易「死生窮達,不易其操,而道德高於古人」,因此他「獨敬愛樂天」,其思想特徵、人生態度和文化性格等方面也在很大程度上對白居易作了相當多的借鑑和融攝。白居易的思想較為精深博雜。當今研究白居易思想的論者中,較有代表的觀點或認為其思想的發展有階段性,「壯年是儒家思想為主,佛道思想次之;中年是儒佛思想為主,道家思想次之;晚年是儒道思想為主,佛家思想次之」;或認為白居易一生思想「十分複雜而充滿矛盾」、「白居易實際上是一個有著悲劇遭遇、悲劇人格的人物」。
儘管從不同角度研究會有不同的研究結論,但其中不爭的事實是儒道佛三教對其人生態度的形成和確立均產生直接影響,白居易也和唐代許多大作家一樣持三教調合論。但問題是,白居易何以能將三教調合在一起,他又是如何將三教調合在一起的呢?這需要聯繫白居易獨特的人生態度才能回答這一問題。因為對待像白居易這樣複雜的作家,只有將其當作活生生的人來對待,從多角度探究其獨特的人生態度是如何接受社會現實及各種思想意識的具體影響,才能避免偶然孤立地將其看成是某幾種思想的載體。
而儒與道、儒與釋、釋與道三者之間具有密不可分的內在統一性,這種統一性就表現在它們之間相交叉、相聯結的關係上。對白居易而言,儒道統一的實質在於對現實世界的有所作為與為而有度的態度和適意度上;儒釋統一的實質在於實踐過程中所採取的智慧方式以及在其過程中獲得智慧後的自適感與人生體驗上;而釋道統一的意義便在於他對人生實踐的對象———現實生活所採取的恬淡知足、超然通達的態度。這三層內容雖各有所重,但它們有一個交叉點,就是「有所為」。白居易作為一位具有強烈主體意識、深厚思想文化底蘊而思想人生充滿複雜矛盾的詩人,他的「有所為」必然是有一定的「度」和充滿智慧性的個性化實踐行為方式,而這種「為」的方式其實正是一種充分體現觀照主體能動性和靈活性的個性化觀照,帶有濃重的非功利化色彩。白居易也正是以其具有的審美化人生態度和個性化的人生實踐典型範例為後代蘇軾所推崇。儘管他在思想、實踐和創作上所達到的審美化高度不及蘇軾,但其注重人生實際的態度和行為方式所產生的影響是廣遠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