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態度及與儒道佛的交融

2020-12-15 隱記天涯

白居易以獨特的人生思考和行為方式展現了可供後人感知和思索的活生生的真實人生,深刻影響了後繼者的人生模式的選擇和文化性格的構建。蘇軾在《醉白堂記》稱白居易「死生窮達,不易其操,而道德高於古人」,因此他「獨敬愛樂天」,其思想特徵、人生態度和文化性格等方面也在很大程度上對白居易作了相當多的借鑑和融攝。白居易的思想較為精深博雜。當今研究白居易思想的論者中,較有代表的觀點或認為其思想的發展有階段性,「壯年是儒家思想為主,佛道思想次之;中年是儒佛思想為主,道家思想次之;晚年是儒道思想為主,佛家思想次之」;或認為白居易一生思想「十分複雜而充滿矛盾」、「白居易實際上是一個有著悲劇遭遇、悲劇人格的人物」。

儘管從不同角度研究會有不同的研究結論,但其中不爭的事實是儒道佛三教對其人生態度的形成和確立均產生直接影響,白居易也和唐代許多大作家一樣持三教調合論。但問題是,白居易何以能將三教調合在一起,他又是如何將三教調合在一起的呢?這需要聯繫白居易獨特的人生態度才能回答這一問題。因為對待像白居易這樣複雜的作家,只有將其當作活生生的人來對待,從多角度探究其獨特的人生態度是如何接受社會現實及各種思想意識的具體影響,才能避免偶然孤立地將其看成是某幾種思想的載體。

而儒與道、儒與釋、釋與道三者之間具有密不可分的內在統一性,這種統一性就表現在它們之間相交叉、相聯結的關係上。對白居易而言,儒道統一的實質在於對現實世界的有所作為與為而有度的態度和適意度上;儒釋統一的實質在於實踐過程中所採取的智慧方式以及在其過程中獲得智慧後的自適感與人生體驗上;而釋道統一的意義便在於他對人生實踐的對象———現實生活所採取的恬淡知足、超然通達的態度。這三層內容雖各有所重,但它們有一個交叉點,就是「有所為」。白居易作為一位具有強烈主體意識、深厚思想文化底蘊而思想人生充滿複雜矛盾的詩人,他的「有所為」必然是有一定的「度」和充滿智慧性的個性化實踐行為方式,而這種「為」的方式其實正是一種充分體現觀照主體能動性和靈活性的個性化觀照,帶有濃重的非功利化色彩。白居易也正是以其具有的審美化人生態度和個性化的人生實踐典型範例為後代蘇軾所推崇。儘管他在思想、實踐和創作上所達到的審美化高度不及蘇軾,但其注重人生實際的態度和行為方式所產生的影響是廣遠的。

相關焦點

  • 「儒道佛」是什麼關係?
    會議現場近日,中央民族大學榮譽資深教授、著名的中國哲學與中國宗教研究專家、中央民族大學中華文化研究院名譽院長牟鍾鑑先生的新作《儒道佛三教關係簡明通史》儒道佛三教關係的歷史,體現著中華文化交往交流、交融互鑑的獨特價值。儒道佛三教關係史中所蘊藏的「多元通和」的理念,有可能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構建提供豐富的「中國經驗」。
  • 修心與治欲——對儒道佛三家人生智慧的認識
    儒道佛三家共同追求價值取向是「修心與治欲」,因為儒道佛三家學說都可以被稱為「心性之學」,都關注生命問題和人生問題。所謂「修心」就是修養心性。在儒家是指「盡心」「存心」「養心」「正心」等;在道家是指「虛心」「靜心」「心齋」等;在佛家那是指「明心」「淨心」「清心」等。
  • 儒道佛,這三家的文化精神,在我們解決人生問題的時候發揮啥作用
    儒道佛是中國傳統文化的主要內容,它滋養著中國人的精神世界。儘管當代經濟領域,人們接受了市場原則,契約精神和規則意識逐漸深入人心。但傳統文化精神仍然在我們社會生活領域發揮著重要作用。可如果問,在傳統文化中儒道佛能滿足我們的什麼樣的精神需求,恐怕需要仔細的分析一下。儒家思想,是切近我們日常生活實際的學問,它容易為我們所理解,因為我們的最原初的生命體驗,就是在儒家倫理思想所描述的家庭生活的獲得的。如父母對子女之愛,子女對父母之孝。
  • 簡論儒道佛及易學傳統文化
    今天,我來簡述」三教」--- 儒、道、佛及易學的概況。先講道家;道家中又分道學與道教;魯迅先生講過:「道,是中國文化之根本」。道學與道教是有區別的,兩回事,前者為學問,後者為宗教。道家,從先秦的老子、莊子開始,其主張」上善若水,道法自然」、「大道在天」,提出人與大自然和諧相處的概念;2500多年前,老子出關,留下了《道德經》,」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道德經》闡述了天地宇宙規律與人生的關係,啟迪人們須遵循天道規律去行事,與世間萬事萬物和諧相處。
  • 中國宗教研究學者:儒道佛三教關係為世界宗教發展提供新啟迪
    中新社北京6月15日電 (記者 楊程晨)中國多位知名宗教研究學者15日在北京表示,儒道佛三教關係為世界各宗教指明一條和而不同的道路,為世界宗教的發展提供新啟迪。中央民族大學於當天舉行中華文化研究院成立儀式,同時召開該校知名學者牟鍾鑑新作《儒道佛三教關係簡明通史》出版座談會。牟鍾鑑認為,中國自古就是一個多民族、多文化、多宗教的國家,地大物博、歷史悠久、文明燦爛。
  • 王維是佛,李白是道,杜甫是儒,還有哪些唐代詩人是儒道佛?
    中國在唐代時期強大開放,是當時的國際中心,文化方兼容並蓄,接納融合各種文化和宗教,儒道佛三家並存發展和融合,規模空前,而唐詩則是我國古典詩歌的巔峰,清康熙年間編制的《全唐詩》收錄作家二千二百多人,作品四萬八千多首。
  • 明招寺與儒道佛「三教融合」
    宋代理學本身,就是儒道佛三教融合的產物。呂祖謙學術思想十分廣博,以兼治經史而著稱於世。潘富恩先生曾指出:「呂祖謙之學在其形成過程中,雖然受到外界多方面的影響,但其中最主要的影響卻是來自家學。」[2]呂祖謙的學術思想有深厚的家學淵源,主要表現為「不名一師」、「不私一說」,雖受佛學影響頗深,但仍以儒家思想為宗。這就說明呂氏學術實際上還深受老莊道家以及佛學思想的影響。
  • 儒道佛人生三境界:少年讀儒家,中年讀道家,老年讀佛家
    有人說,人生就像一本書,描繪出一個五彩繽紛的世界,記錄著成長的一生。從少年、中年到老年,每個階段,經歷不一樣的人生,擘畫出五彩繽紛的藍圖。而這三個階段就如同儒道佛三家所揭示的人生感悟一樣各不相同。少年讀儒家,格物致知;中年讀道家,上善若水;老年讀佛家,風輕雲淡。每一段旅程,都有不同的智慧在支撐著我們。
  • 從陶弘景的道教思想實踐,看魏晉南北朝時期儒道佛三教的發展變化
    他的道教思想源於老莊,並受葛洪影響,亦雜有儒佛觀點,主張儒、道、佛三家合流,鼓吹「百法紛湊,無越三教之境」。可以說,陶弘景的道教思想理論是魏晉南北朝時期道教發展的縮影,同時也對後世道教發展產生了重要的影響。在論述陶弘景的道教思想之前,我們先來看看魏晉前期道教發展的狀況。
  • 國內首個儒道佛三教一體的寺廟,全年香火鼎盛,求子十分靈驗
    這座山在國內知名度雖不及太行,但到過那裡的朋友不僅讚嘆雲丘山神秀的風景,而且山上儒道佛三教和諧共生的神奇寺廟也令人驚嘆。進入雲丘山,首先到達中和廣場。中和廣場的"中和"二字,是傳統儒士終生奉行的兩個字,這是雲丘山包含儒家的一個具體體現。中和廣場正中間高聳著一根9.55米高的女媧伏羲交尾柱,伏羲女媧作為人文始祖,代表了人類的繁衍之始。而9.95米的高度象徵著九五至尊,也符合他們的身份。
  • 蘇東坡的一首《定風波》,竟融合了儒道佛三家思想!
    人生最難的是看透生死,看透是非榮辱。蘇東坡自己都說,「處貧賤易,處富貴難。安勞苦易,安閒散難。忍痛易,忍癢難。人能安閒散,耐富貴,忍癢,真有道之士也」。漂泊天涯時,他「幾時歸去,做個閒人。對一張琴、一壺酒、一溪雲」,如閒雲野鶴般自得其樂。這首詞是蘇東坡被貶到黃州第三年寫的。
  • 什麼才是佛系人生
    2020還沒怎麼開始就已經發生了許多事:很多人面臨著失業、破產、情感的危機……我聽到很多人說到:不願意留在城市裡了,我想去農村佛系地生活,不想在爭取什麼了,都是浮雲……諸如此類吧,可能是突然的挫折給大家帶去了難以接受的落差。
  • 禪與茶的交融 茶與佛的因緣
    同時,佛家持淡泊的人生態度,抑欲忌葷,提倡素食,清淡茶湯無疑是最佳飲品;且茶性淨潔,久飲助人寂靜斯文,為佛教平添一層神秘色彩,更與僧人結下不解之緣。據唐封演的《封氏聞見記》載:「(唐)開元中,泰山靈巖寺有降魔禪大興禪教,學禪務不寐,又不餐食,皆許其飲茶,人自懷挾,到處煮飲,從此相仿效,遂成風俗。」許多僧人嗜好飲茶,竟至「唯茶是求」的地步。
  • 國學中的人生智慧:以出世心做入世事
    那就要說到「儒道佛」了。有的學者就把「國學」主要歸結為儒道佛三家的思想文化。在中國過去就有這樣的說法,天有三光:日、月、星;人有三教:儒、道、佛。可見,中國人是多麼看重這三家。  對作為「國學」主要組成部分的儒道佛三家,我們最應該了解的是什麼呢?回答是:思想。因為思想是一切文化的基礎和核心。而思想是由價值取向和思維方式所構成。
  • 校園裡的中華文化,阻隔「儒釋道」,暢通「儒道俠」?
    在學校,我們讀文章、聽講座、搞研討,那些大學教授、文化學者等,他們是「儒釋道」張口就來,「儒道佛」頭頭是道。可以說,我們的校園,我們的校園文化建設,尚未形成對「儒釋道」社會文化思想的教育阻隔。很多人認為,「儒釋道」不也是在弘揚中華傳統美德嗎?不也是在講仁愛、重民本、守誠信、崇正義、尚和合、求大同嗎?坦率講,「儒釋道」文化駁雜,在校園並不適用。這大概是問題所在。
  • 正統國韻回合手遊 《儒道至聖》發布會帶來國風盛宴
    《儒道至聖》手遊發布會在廣州舉行並取得圓滿成功,為各位到場的朋友呈現了一場國風盛宴。在發布會上,《儒道至聖》官方首次曝光了劇情CG,人族與妖族的激烈對抗讓人看得血脈噴張,而由古風大神河圖獻聲的《儒道至聖》同名主題曲也揭開了神秘面紗,下面就讓我們一起走進發布會現場一探究竟。
  • 這是杭州唯一儒道佛合一寺廟,卻有江南園林的勝景,遊客都不知道
    韜光寺歷來以朝佛、觀山、觀海而著稱,唐穆宗長慶年間(821-824),四川僧人韜光禪師曾居住於此,與白居易交往甚秘,寺以人名,地又以寺為名,故此稱之韜光寺,韜光寺在五代後晉天福三年(938年)吳越王重建,改名廣巖庵,宋真宗大中祥符間(1008-1016年)又名法安院,後寺又以人易名,為韜光寺。  而1982年韜光寺大火後,這裡變漸漸沒落。
  • 儒道流制霸網文圈!《儒道至聖》一書逆襲封神!
    儒道流含義以讀書顯聖作為正統,練武或修道斥為邪魔外道,與傳統玄幻小說不通,給人耳目一新的感覺。主角往往都是由地球穿越過去,一般的身份為儒生,熟讀諸子百家和唐詩宋詞,口中常常引用論語或者李白的詩歌。儒道流的特點儒道流小說,一般更加考驗的是作者對主角的描寫,對背景的構築,因為儒道流小說主角一般都是儒生,所以要對主角的嘴開光(口誅筆伐)。
  • 正解佛系青年,擁抱正能量人生
    曾幾何時,「佛系」一詞在我們的朋友圈、社交平臺、自媒體平臺上火得一塌糊塗,帶著寶寶的好奇心去了解之後,發現並不是我所認為的那個佛系,也不是我所理解的那個佛系,因此苦思冥想之後,結合短短的人生經驗想出了「佛系青年新解」這6個字,並就打算談談我自己的淺薄看法。
  • 蘇東坡《赤壁賦》,憑弔赤壁之戰古戰場,展現曠達樂觀的人生態度
    作者卻假託為與曹操相關,在借景抒懷的同時,借憑弔古人的興亡而抒發一通關於人生的感嘆。一方面,他感嘆人生短暫,變動不居,現實苦悶;但另一方面,作者最終從苦悶中擺脫出來,闡發了一通變與不變的哲理,表現了一種曠達樂觀的人生態度。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蘇子與客泛舟遊於赤壁之下。清風徐來,水波不興。舉酒屬客,誦明月之詩,歌窈窕之章。少焉,月出於東山之上,徘徊於鬥牛之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