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ence:海洋熱通量變化放緩全球氣溫上升

2020-12-19 中國氣象局

  2015年7月9日,《科學》(Science)發表題為《印度—太平洋熱通量年代際變化導致近期全球氣溫上升中斷》(Recent Hiatus Caused by Decadal Shift in Indo-Pacific Heating)的文章,指出海洋儲熱模式的改變導致過去十年觀測到全球地表溫度下降。

  研究人員發現印度洋和太平洋海洋表層水下100米~300米之間存在一個特殊水層,存儲了更多的熱量,最熱的水層出現在西太平洋和印度洋水深100-200米處。這些特殊水層的運動已經影響到了海洋表層溫度。研究人員直接分析了Argo計劃中海洋溫度探頭的測量結果,發現海洋表層之下的海水溫度一直在上升,太平洋是溫度上升的主要區域,其中部分暖水已經被洋流輸送到了印度洋。2003年以來,異常的信風和其他氣候現象一直在推動太平洋表層下的暖水向澳大利亞和亞洲擴散。太平洋暖水層的流動帶走了太平洋表層水的熱量,使得過去十年太平洋表層溫度異常甚至降低。由於空氣溫度與海洋表面溫度密切相關,這提供了一個全球表層溫度降低的合理解釋。

  海洋表層溫度還與太平洋年代際振蕩相關。目前太平洋年代際振蕩的周期中,正好處於相對冷的階段,這也造成太平洋的表層溫度低於正常值。觀測結果顯示東太平洋的溫度已經高於正常水溫了,這些跡象表明太平洋年代際振蕩正在切換到反相。考慮到太平洋年代際振蕩的轉換,太平洋區域溫度的上升必將帶動全球地表溫度激增。

  此前關於全球表面溫度變冷的趨勢解釋較多的依賴於氣候模型和觀測結果的結合分析,這對於幾十年或者更長時間的模擬影響結果較為準確。本項研究基於實際觀測結果,對10—20年間的變化解釋較為準確。在較短的時間周期內,自然現象對全球地表溫度的影響可能要比人類活動的影響大。從長遠來看,這些現象都是全球變暖增強的有力證據。

  原文來源:http://www.sciencemag.org/content/early/2015/07/08/science.aaa4521.full

  原文題目:Recent Hiatus Caused by Decadal Shift in Indo-Pacific Heating

  編譯者:魯景亮


(責任編輯:張永)

相關焦點

  • 全球變化及應對重點專項項目研究發布了2017年最新修訂的海洋熱...
    在國家重點研發計劃「海洋環境變化關鍵參數觀測數據處理方法和產品研製」項目(項目編號2017YFA0603200)支持下,項目參與單位中國科學院大氣物理研究所聯合美國海洋與大氣管理局、澳大利亞聯邦和工業研究組織等
  • 《中國氣候變化藍皮書(2020)》:
    (相對於1850~1900年平均值)  《藍皮書(2020)》指出,中國是全球氣候變化的敏感區和影響顯著區。氣溫方面,1951~2019年,中國年平均氣溫每10年升高0.24℃,升溫速率明顯高於同期全球平均水平。
  • 近百年全球平均氣溫上升了0.5℃~0.8℃
    為了更好地貫徹落實中國氣象局應對氣候變化領導小組會議精神,讓社會公眾從更多方面了解氣候和氣候變化,本報從本期始開辦「關注氣候變化科普專欄」,不定期刊出,以署名文章的形式介紹氣候變化的事實、成因,以及氣候變化對生態系統、經濟社會等的影響與挑戰;同時介紹國內氣候變化的研究進展、應對氣候變化的措施和減緩氣候變化、防禦極端天氣氣候事件等方面的知識。
  • 全球平均氣溫持續上升:海平面隨之上升
    全球溫度正越來越高,這對於環境來說並非是好事,因為隨著溫度的升高,海平面上升將直接影響一些國家和地區的存在。現在,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發布最新報告顯示,如果全球溫室效應以現有速度發展,在2030年到2052年間,世界平均氣溫將比工業革命前高1.5度。
  • 英國氣象局:全球仍在變暖 但速度放緩
    全球變暖威脅海冰英國氣象局(UK Meteorological Office)科學家表示,人類活動致全球變暖的證據在過去一年裡變得「更充足」了。在於今日發布的一份報告中,英國氣象局利用9個指標的最新數據告訴人們,全球氣溫在過去10年裡出現了上升。這9個指標包括海冰與積雪的不斷減少、大氣溼度的不斷加大。聯合國(UN)氣候變化談判將於下周在墨西哥坎昆拉開帷幕。英國氣象局是全球領先氣候研究中心之一。該局資深科學家馬特·帕默(Matt Palmer)表示:「從各種指標的觀測結果可以看出,世界在升溫。
  • 溫室氣體排放為零後全球氣溫或仍上升
    原標題:溫室氣體排放為零後 全球氣溫或仍上升 自然科研旗下《科學報告》日前發表了一項氣候科學報告,歐洲研究團隊建立了一個「減複雜度地球系統模型」(ESCIMO),在對跨650年的全球氣候進行模擬後得出結論:即使人為導致的溫室氣體排放能夠降為零,在今後的幾個世紀裡,全球氣溫可能仍會繼續上升。
  • 溫室氣體排放為零後 全球氣溫或仍上升
    自然科研旗下《科學報告》日前發表了一項氣候科學報告,歐洲研究團隊建立了一個「減複雜度地球系統模型」(ESCIMO),在對跨650年的全球氣候進行模擬後得出結論:即使人為導致的溫室氣體排放能夠降為零,在今後的幾個世紀裡,全球氣溫可能仍會繼續上升。
  • 聯合國世界氣象組織:全球海洋在持續升溫 全球平均海平面正在上升
    據聯合國官方微信消息,近日,聯合國專門機構世界氣象組織發表的題為《2020團結在科學之中》的報告強調了氣候變化日益增加和不可逆轉的影響,以及對冰川、海洋、自然界、經濟和人類生活條件產生的影響,這種影響往往通過乾旱或洪水等與水相關的災害來體現。
  • 全球平均氣溫上升3攝氏度會怎麼樣?大阪被淹
    英國《衛報》通過數據分析發現,全球氣溫升高將導致不可逆轉的海平面上升。氣溫升高3℃,上海和邁阿密等沿海大都會將被淹沒,數億人口受到影響。如果聯合國不久前發出的警告成真,全球氣溫繼續上升3℃,上升的海平面將淹沒大量沿海城市,全球數以億計的居民受到影響。
  • 全球平均氣溫上升 3 攝氏度會怎麼樣?上海大阪被淹
    11月5日消息 英國《衛報》通過數據分析發現,全球氣溫升高將導致不可逆轉的海平面上升。氣溫升高3℃,上海和邁阿密等沿海大都會將被淹沒,數億人口受到影響。如果聯合國不久前發出的警告成真,全球氣溫繼續上升3℃,上升的海平面將淹沒大量沿海城市,全球數以億計的居民受到影響。
  • 全球平均氣溫上升3攝氏度會怎麼樣?上海大阪被淹
    氣溫升高3℃,上海和邁阿密等沿海大都會將被淹沒,數億人口受到影響。如果聯合國不久前發出的警告成真,全球氣溫繼續上升3℃,上升的海平面將淹沒大量沿海城市,全球數以億計的居民受到影響。聯合國本周發出警告,著名的海灘、商業區和大片農田將在氣候變化的嚴峻形勢面前面臨威脅。除非各國減少碳排放量,否則這一預言絕非危言聳聽。
  • 全球海表溫度上升趨勢明顯 我國沿海海平面呈加速上升趨勢
    近日,自然資源部國家海洋信息中心基於海洋觀測網及相關數據,編制完成了《中國氣候變化海洋藍皮書(2020)》(以下簡稱《藍皮書》),公布了全球、中國近海關鍵海洋要素的最新監測信息。2019年全球平均海平面較2018年高8.5毫米《藍皮書》顯示,1870—2019年,全球平均海表溫度上升趨勢明顯,過去十年(2010—2019年)平均值高於1870年以來的任何一個十年,2019年比常年(1981—2010年,下同)高0.27℃。1955—2019年,全球0—700米海洋熱含量增長速率為3.1×1022焦耳/10年~3.8×1022焦耳/10年。
  • 新知|南極2月氣溫破20℃——全球變暖,人類何去何從?
    「當前,全球變暖呈現著波動上升的態勢。」中國氣象科學研究院青藏高原與極地氣象所研究員、中國極地青年科學家協會主席丁明虎告訴新華日報·交匯點記者,比如,厄爾尼諾發生時全球氣溫會偏高、拉尼娜發生時氣溫偏低,兩者周期存在著2-8年的波動。此外,全球溫度還與太陽活動的周期性有關。
  • 新知| 南極2月氣溫破20℃——全球變暖,人類何去何從?
    由於破歷史紀錄的高強度厄爾尼諾,導致了當年的全球最熱年份。  「當前,全球變暖呈現著波動上升的態勢。」中國氣象科學研究院青藏高原與極地氣象所研究員、中國極地青年科學家協會主席丁明虎告訴新華日報交匯點記者,比如,厄爾尼諾發生時全球氣溫會偏高、拉尼娜發生時氣溫偏低,兩者周期存在著2-8年的波動。此外,全球溫度還與太陽活動的周期性有關。
  • 納希德:全球氣溫再上升2攝氏度馬爾地夫將消失
    納希德稱,全球氣溫只需再上升2攝氏度,馬爾地夫就將在地球上消失了。按照當前聯合國的預測,馬爾地夫大部分地區2100年前都將被淹沒。科學家們預計,世界必須將氣溫上升幅度限制在2攝氏度以內,以避免海平面上升、洪水等可怕問題。近年來,由於海洋溫度上升,馬爾地夫的漁業變得非常糟糕。海水上升也汙染了地下水。由於海水的侵蝕,島上很多人不得不遷移。
  • 大氣所等發布全球海洋變暖2020年度報告
    報告指出,2020年海洋升溫持續,成為有現代海洋觀測記錄以來海洋最暖的一年;海洋「鹹變鹹,淡變淡」的鹽度變化態勢加劇,海水垂向層化持續加強。  全球變暖90%以上的熱量被海洋吸收,海洋熱含量成為判斷全球是否變暖的最佳指標之一。
  • 世界氣象組織:未來五年全球平均氣溫將持續上升 實現《巴黎氣候...
    瑞士當地時間7月9日,總部位於日內瓦的世界氣象組織發布最新氣候預測指出,未來五年(2020—2024年),全球年平均氣溫或將比工業化前水平(1850—1900年)升高至少1°C,並且很可能在0.91°C~1.59°C範圍內。
  • IPCC報告:2052年前全球平均氣溫將比工業革命前上升1.5度
    【環球網報導 記者 屈騰飛】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IPCC)10月8日發布報告稱,如果全球溫室效應以現有速度發展,在2030年到2052年間,世界平均氣溫將比工業革命前高1.5度。日本時事通信社8日報導稱,應對溫室效應的國際框架《巴黎協定》規定,締約國將努力使本世紀全球平均氣溫上升幅度控制在2攝氏度以內,並將全球氣溫上升控制在前工業化時期水平之上1.5攝氏度以內。IPCC為此製作了全球氣溫升幅在1.5度以內對氣候影響的相關報告。報告列舉了全球變暖對氣候造成的影響,包括海平面上升以及影響生態系統等。
  • 本世紀末全球氣溫至少上升4攝氏度
    科學家估計,如果不減少二氧化碳排放,2100年地球平均氣溫將至少上升4攝氏度,到2200年會上升8攝氏度,無疑是地球「災難性的噩夢」。此前有科學家用氣候模型分析稱,全球氣溫將受二氧化碳排放影響,上升1.5至5攝氏度。最新研究分析了雲層的形成和氣候變化之間的關係,認定模型低估了氣候的敏感度,將氣溫上升的下限從1.5調整至3攝氏度,平均增幅達到4攝氏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