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7月9日,《科學》(Science)發表題為《印度—太平洋熱通量年代際變化導致近期全球氣溫上升中斷》(Recent Hiatus Caused by Decadal Shift in Indo-Pacific Heating)的文章,指出海洋儲熱模式的改變導致過去十年觀測到全球地表溫度下降。
研究人員發現印度洋和太平洋海洋表層水下100米~300米之間存在一個特殊水層,存儲了更多的熱量,最熱的水層出現在西太平洋和印度洋水深100-200米處。這些特殊水層的運動已經影響到了海洋表層溫度。研究人員直接分析了Argo計劃中海洋溫度探頭的測量結果,發現海洋表層之下的海水溫度一直在上升,太平洋是溫度上升的主要區域,其中部分暖水已經被洋流輸送到了印度洋。2003年以來,異常的信風和其他氣候現象一直在推動太平洋表層下的暖水向澳大利亞和亞洲擴散。太平洋暖水層的流動帶走了太平洋表層水的熱量,使得過去十年太平洋表層溫度異常甚至降低。由於空氣溫度與海洋表面溫度密切相關,這提供了一個全球表層溫度降低的合理解釋。
海洋表層溫度還與太平洋年代際振蕩相關。目前太平洋年代際振蕩的周期中,正好處於相對冷的階段,這也造成太平洋的表層溫度低於正常值。觀測結果顯示東太平洋的溫度已經高於正常水溫了,這些跡象表明太平洋年代際振蕩正在切換到反相。考慮到太平洋年代際振蕩的轉換,太平洋區域溫度的上升必將帶動全球地表溫度激增。
此前關於全球表面溫度變冷的趨勢解釋較多的依賴於氣候模型和觀測結果的結合分析,這對於幾十年或者更長時間的模擬影響結果較為準確。本項研究基於實際觀測結果,對10—20年間的變化解釋較為準確。在較短的時間周期內,自然現象對全球地表溫度的影響可能要比人類活動的影響大。從長遠來看,這些現象都是全球變暖增強的有力證據。
原文來源:http://www.sciencemag.org/content/early/2015/07/08/science.aaa4521.full
原文題目:Recent Hiatus Caused by Decadal Shift in Indo-Pacific Heating
編譯者:魯景亮
(責任編輯:張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