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講平說2470期#
逛超市的時候在水果櫃檯會看到又大又紅的車釐子,很多人就忍不住要買一點回去嘗一嘗。有人就會問了,這車釐子和櫻桃到底有什麼區別呢?其實這個問題特別簡單,把櫻桃中文詞彙翻譯成英文詞彙,給變成複數形式,那就是Cherries,然後再把它直接音譯成中文,就變成了車釐子。所以你要管它叫大櫻桃也沒毛病。
我們在超市吃到的車釐子大部分是從智利進口的,就在1月21號,江蘇無錫爆出了一個新聞,有關部門在對進口食品進行常態化監測的時候,就發現一份進口車釐子的表面核酸檢測呈陽性。正所謂,一石激起千層浪,這個新聞出來之後,很多人就在討論,我那半箱車釐子還要不要吃?冰箱裡的車釐子要不要扔?還有人說,這一下車釐子有可能降價,我要不要買點嘗嘗?還有人說,做好清洗消毒,應該問題不大。
人們對車釐子這個話題的關注和熱議,很大一部分原因就在於去年網上曾經出現過一個流行詞彙,叫「車釐子自由」。相信大家還記得,在2019年春節的時候,就有一線城市的白領在網上感嘆,一個月收入已經過萬了,但是依然吃不起春節期間的車釐子。所以有人就感嘆了,大城市的生活看起來光鮮亮麗,但實際上連車釐子都吃不起。
我記得後來有一個關於女生財務自由劃分階段的說法,還上過熱搜,其中就提到財務自由分15個階段:
第一是辣條自由,第二是奶茶自由,
第三是會員自由,第四是外賣自由,
第五是星巴克自由,第六是車釐子自由。
第七是遊戲自由,第八是口紅自由,
第九是衣服自由,第十是網購自由。
第十一是手機自由,第十二是旅行自由,
第十三是包包自由,第十四是戀愛自由,
第十五是買房自由。
這裡所說的自由,具體講就是對價格根本不敏感,想吃就吃,想買就買,不必考慮價格。比如辣條自由指的就是想吃幾包就買幾包,想吃什麼口味就買什麼口味。而車釐子自由指的就是想吃就吃,想買就買,也不考慮淡旺季,也不用看價格。請大家注意,在這十五個階段當中,車釐子自由是一個分界點,在這種自由之前的所有自由都跟吃喝有關,這些自由對應的是低層需求。而在車離子自由之後,那些階段所對應的就有審美需求、娛樂需求、感情需求和自我實現,而這些就屬於高層需求了。
所以有人就據此判斷,不管你生活在什麼樣的城市,過著怎樣光鮮亮麗的日子,你如果沒有實現車釐子的自由,說明你還是在低層需求這個領域當中在掙扎。還有人就說了,這車離子自由是自己脫貧的邊界,實現了這個自由代表著自己就遠離貧窮的威脅了。在經濟上獨立之後,精神上才能獨立,一天到晚在溫飽線上掙扎,那靈魂肯定都是不自由的。
那麼我們可以算一下,要想實現車釐子自由,月收入要達到多少?目前在一般超市JJJ級的進口車釐子平均價格應該是一斤八九十塊錢左右,如果要是網購的話,應該也不會低於70元一斤。JJ的、J的或者非進口的車釐子價格會稍微低一點。按著事不過三的說法,我們假設一個人一星期買三回,每次買一斤,那麼一個月就要吃12次,按照80塊錢一斤的價格來算,這筆支出就是960元,可以再考慮一下來回的交通費用等等相關成本,這筆支出就可以算1000元。那麼按照一般假設,一個人在某種水果上面的支出,在整個總支出當中會小於1/20,我們用1000÷(1/20),就得到了一個消費總支出的數額是2萬元。那麼假設一個人不是月光族,他每個月收入當中還要有1/3存起來,那也就是說他一個月的收入應該達到3萬元才可以。一般簡單推算之後,大家會發現車釐子自由不簡單,你得月收入兩三萬才可以實現。以上這些都是粗略的估算,並且帶有一點調侃的成分。
接下來我跟大家分享一個更加嚴肅的劃分方法。當我們在分析一個人的生活狀態的時候,有一種國際上大家比較公認的財務自由的劃分方法,這種方法把一個人的財務自由分為九個階段:
第一是菜場自由,就是進了菜市場想買那種菜就買那種菜,不用太介意菜的價格。
第二是飯店自由,想去哪兒吃就去哪兒吃。
第三是旅行自由,想去哪玩就去哪玩,對哪個地方感興趣就直接買飛機票飛過去。
第四是汽車自由,當然就是想買什麼車就買什麼車。
第五是學校自由,也就是不管公立還是私立,只要對孩子有好處,就讓他去上,學費高低都沒關係。
第六是工作自由,這個說的是喜歡幹什麼就幹什麼,什麼薪酬待遇都是次要的,上班不掙錢也沒關係,工作最重要的就是開心。
第七是看病自由,也就是說只要對健康有好處,有利於治療,那麼可以不計較費用的高低。
第八是買房自由,想買什麼房就買什麼房,想在哪買就在哪買。
第九是國家自由,也就是說不管去哪個國家都可以實現以上講的八種自由。
有人就算了一筆帳,要實現菜場自由,月收入要2萬以上;實現飯店自由,月收入要5萬以上;實現旅行自由,月收入要10萬以上;實現汽車自由,月收入要在50萬以上。接下來後邊就要看資產了,實現學校自由,資產要8000萬到1個億;實現工作自由,資產要兩三個億;實現看病自由,資產要有5個億;實現買房自由,資產要10個億以上;最後要實現這種終極的國家自由,資產要超過30個億。這樣的劃分方法確實在網上也引起了很多人的討論,很多人的感慨。
不過說來說去話題還要回到一個基本的出發點,生活的質量不能單純用金錢或者收入來衡量。我們都知道一句話,沒有錢是不行的,只有錢是不夠的。物質上的滿足帶來的是快樂,精神上的滿足帶來的是幸福。進一步來說,從效用或滿足感方面來做分析,我們會發現,低層需求帶來的效用滿足是邊際遞減的,而高層需求帶來的效用滿足是邊際遞增的。所以可以說,物質是我們的起點,但物質肯定不是我們的終點,錢可以成為結果,但錢並不是我們最終的目標。
在人生的路上,當溫飽問題解決之後,我們還是應該不斷地去拓展心靈空間,去構建精神世界。如果沒有了眼中的詩和遠方,沒有了心中的浩瀚星空,恐怕一個人只能算活著,而不能算生活。
好了,今天的內容我們就講到這兒,平講平說咱明天接著說。
本微信公眾帳號發布的內容均為原創,如果您喜歡,歡迎轉發到朋友圈:)
媒體及公眾號轉載,請回復「轉載」獲得「轉載需知」
趙玉平博士
北京郵電大學教師,北京九思書院創始人
CCTV百家講壇主講人
長按左側二維碼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