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首部流域法律,將為保護長江帶來什麼

2021-01-21 騰訊網

編者按

2016年1月5日,習近平總書記在重慶召開的推動長江經濟帶發展座談會上明確指出:「當前和今後相當長一個時期,要把修復長江生態環境擺在壓倒性位置,共抓大保護,不搞大開發。」2020年12月26日,歷經三次審議,十三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二十四次會議表決通過長江保護法,「共抓大保護、不搞大開發」寫入法律。我國第一部流域法律,將自今年3月1日起施行。

長江保護法有哪些亮點與重點,將為保護長江構建怎樣的「硬約束」?我們特邀專家闡釋分析,並請守護母親河的人們講述自己的「長江故事」。

【智庫問答】

本期嘉賓

全國政協常委、中國法學會副會長、清華大學法學院教授呂忠梅

武漢大學環境法研究所所長秦天寶

中國法學會環境資源法學研究會副會長、中國政法大學環境資源法研究所所長於文軒

1.解決「法律打架」和「依法打架」問題

光明智庫:在長江保護法出臺之前,長江流域已有哪些相關法規,為什麼還要制定長江保護法?

呂忠梅:此前適用於長江流域保護的法律法規有多部,比如,在法律層面有水法、水汙染防治法、防洪法和水土保持法等「涉水四法」,在行政法規層面有長江河道採砂管理條例、太湖流域管理條例等,在部門規章層面有長江流域大型開發建設項目水土保持監督檢查辦法、省際水事糾紛預防和處理實施辦法等,初步建立了水資源開發利用與保護的法律制度。但這些立法的體系性、整體性、協同性不強,在實施中,既有「法律打架」的現象,也有「依法打架」的現象。制定長江保護法,就是為了解決上述問題。

長江流域是一個獨特而完整的複雜巨型系統,一般性的涉水法律法規無法妥善處理長江流域保護的特殊性問題。制定流域性專門法律,可以固化長江經濟帶建設「保護優先,綠色發展」的目標和措施,給自然生態以必要的人文關懷和時間空間,妥善處理上下遊、左右岸以及不同地區、行業、部門的各種利益關係,意義重大。

漁政執法船隊從長江武漢段江面駛過。新華社發

秦天寶:將長江流域作為獨立的立法對象進行綜合立法,是基於其系統性、完整性和聯繫性的整體考量。長江保護法填補了我國生態保護法律體系在流域立法方面的空白,為長江流域資源保護、水汙染防治、生態環境修復和綠色發展等提供了全方位法律保障,其作用是全面、深遠的。

2.既是長遠所需,也是當務之急

光明智庫:長江保護法的頒行,對於推進長江流域綠色、可持續、高質量發展,有哪些重大意義和戰略考量?

於文軒:長江保護法從規劃與管控、資源保護、水汙染防治、生態環境修復、綠色發展、保障與監督、法律責任等方面作出了全面系統的規定,不僅為長江流域保護提供了更加充分的法治基礎,也為我國其他地區流域治理提供了重要經驗。

呂忠梅:長江流域是我國重要的戰略水源地、生態寶庫和黃金水道。保護長江,就是立足中華民族可持續發展這個大局,為子孫後代想、為民族未來謀,盡到我們這代人的歷史責任。用法治思維和法治方法維護長江流域生態安全,是貫徹落實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的有效措施。要看到,長江之「病」,根源就在於此前生態環境硬約束機制尚未建立,長江保護法治進程滯後。制定長江保護法,保障人民的生存權、發展權、環境權,滿足長江流域人民群眾不斷增長的美好生活環境需求,既是長遠所需,也是當務之急。

秦天寶:長江保護法將保護和修復長江流域生態環境放在首位,兼顧對經濟發展的促進作用。一方面,長江保護法對飲用水水源保護、防洪減災體系建設、水量分配與使用、自然保護地建設、水汙染防治、禁漁禁捕等具體內容進行明確,實現了以國家強制力為依託對長江流域生態安全進行最全面、最嚴格保護的目標。另一方面,長江保護法用專章貫徹綠色發展理念,在實施自然資源資產管理和國土空間用途管制基礎上,對城鄉基礎建設、基本公共服務體系和傳統產業等進行優化升級。這不僅將長江流域的綠色、可持續和高質量發展從政策宣示上升為法律理念,而且為產業綠色轉型提供了具有操作性的改革路徑和實施策略,釋放出對長江流域經濟發展提出更高標準的信號。

江豚在湖北宜昌長江水域逐浪嬉戲。新華社發

3.變「九龍治水」為「一龍管江」

光明智庫:長江保護法有很多亮點,您最看重的是哪些?

呂忠梅:流域立法本身就是最大的亮點。最突出的表現有四方面:

明確了長江流域的法律屬性。長江保護法以長江流域的自然性為基礎,融合其政治性、經濟性、社會性和文化性,界定了長江流域的法律屬性,為構建長江流域大保護的多元共治體系和長江經濟帶綠色發展空間格局奠定了基石。

確立了長江流域發展的根本原則。長江保護法著眼長江流域生態系統破壞的突出問題,立足中華民族可持續發展的千年大局,明確了「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的根本原則,明確長江流域生態管控標準,堅持在發展中保護、在保護中發展。

創新了長江流域管理體制機制。長江保護法規定,國家建立長江流域協調機制,將「九龍治水」變為「一龍管江」;明確了中央各部門及地方各級人民政府的具體職責,這將有力促進長江流域的協調發展、融合發展。

為長江流域立法立下了整套「規矩」。長江保護法是一個「點、線、面」相結合的制度體系,很好地體現了流域治理、空間管控、整體保護的特徵。

位於雲南省麗江市玉龍縣石鼓鎮的「長江第一灣」。新華社發

秦天寶:第一個亮點是,以整體系統觀引領長江流域生態保護立法。長江保護法在範圍上包含了長江幹流、支流和湖泊形成的積水區域所涉及的行政區域,從空間角度看,將上中下遊的資源、環境、經濟和社會等因素一體化考量。同時,統籌推進生態保護和汙染防治兩個方面,專章規定了資源保護和水汙染防治,有利於革除「先汙染後治理」的弊病。此外,兼顧環境保護和經濟發展,實現了長江流域環境和資源的雙重價值。

第二個亮點是,構建了綠色發展的實施路徑。長江保護法先將綠色發展作為長江流域各地區經濟發展的基本模式,再將長江流域發展規劃與長江流域生態系統和資源環境承載能力相銜接,將產業轉型升級和發展措施與生態紅線相掛鈎,最後對資源能源利用和生態環境保護等情況開展定期評估。

第三個亮點是,規定了最嚴格、最全面的政府管理責任,這不僅體現了政府在環境治理中的地位,而且與政府提供優質環境的基本公共服務職能相契合。

於文軒:生物多樣性保護措施值得關注。該法授權國務院和長江流域省級人民政府依法設立國家公園、自然保護區、自然公園等自然保護地。要求制定長江流域珍貴、瀕危水生野生動植物保護計劃。建立長江流域水生生物完整性指數評價體系,組織開展長江流域水生生物完整性評價等。

4.提升了我國在流域保護領域的國際話語權

光明智庫:長江保護法將為國內其他流域治理提供哪些思路和經驗?有何國際意義?

秦天寶:長江保護法中有關生態保護和綠色發展的立法理念、流域協調機制、生態修復和生態補償等具體內容,正是其他流域治理實踐的重點和難點。雖然國際上流域立法實踐早於我國,但是長江流域所涉範圍之廣、利益關係之複雜極大增強了長江保護法的制定難度。該法的立法精神、價值取向、邏輯結構、篇章內容等,提升了我國在流域乃至水資源生態環境保護領域的國際話語權。

呂忠梅:法諺說:「一條河川一部法律」,深刻闡明了流域立法的鮮明個性。長江保護法既不是傳統意義上的保護法,也不是過去形式的開發法,而是「保護法+開發法」,其立法模式、立法思路和制度體系框架,對於今後立法都有很好的引領作用。

【一線講述】

長江流域各級河湖長負責長江保護相關工作。——長江保護法第五條

「一河之長」的鐵腕行動

講述人:安徽省宣城市宣州區水陽鎮黨委書記、總河長、水陽江宣州水陽段鎮級河段長 盧 明

2018年4月,我成了水陽鎮總河長、水陽江宣州水陽段鎮級河段長。當時,面對的問題真不少:一批無證經營的堆場碼頭在圩堤上、灘地上隨意經營、亂堆亂放,嚴重影響河道行洪安全和飲水水源安全;養殖戶高密度養殖,水質越來越壞,群眾苦不堪言。怎麼辦?只有立即行動。

第一件大事,是全面推進水產生態養殖。當年,我先後兩次帶領鎮領導班子、村(社區)書記去周邊水產養殖發達的鄉鎮學習先進經驗,並在全鎮大力推廣生態養殖模式,從源頭上把控養殖水體生態環境。到了2020年,第三方檢測顯示,全鎮生態塘口全部達到優質水生態標準。

為了提高供水用水效益、減少管網漏損,我們在全鎮推行農村供水管網改造,還對村裡的田間水利工程進行建設配套,推廣節水灌溉,近萬畝農田因此受益。

非法採砂堆放點是水陽江段存在的歷史遺留問題。為了攻下這個「老大難」,我多次組織鎮河長辦、環保、城管、公安等多部門聯合執法,取締了12處非法採砂堆放點。

還有很多硬骨頭需要啃下來。但我相信,辦法總比困難多。有了長江保護法,我這個「一河之長」更有信心了。

國家鼓勵、支持單位和個人參與長江流域生態環境保護和修復、資源合理利用、促進綠色發展的活動。——長江保護法第十六條

往昔捕魚能手,今日護魚人

講述人:重慶市奉節縣夔門街道護魚人 趙有發

說起來挺不好意思,我早先是奉節小有名氣的捕魚能手,夫妻倆靠著捕魚手藝,讓一家四口的日子過得有滋有味。以前這裡魚大、種類多、產量高,銀魚、銅魚、鯰魚、鯉魚、草魚、蝦子等都有,一天怎麼也能掙150~400塊錢,尤其是捕銀魚的那幾天,一天收入萬把塊錢不成問題。可最近幾年,魚蝦越來越少,世世代代哺育我們的母親河也顯出了疲態,這讓我心裡焦慮不安。

政府告訴我們,不再捕魚了,母親河才能緩過氣來。我和妻子猶豫了:倆人沒土地、沒手藝、沒文化,離開了漁船,咋過活?可後來我還是說服了妻子,在去年8月上交了漁船,告別了漁民身份。

為幫助我們轉產就業,縣裡給了一串幫扶政策,以勞務派遣的方式讓我進了護魚巡邏隊,成了一名護魚人。此後,我便開始了起早貪黑、風吹日曬的護魚生涯。2020年上半年,有群眾舉報稱大溪河流域有非法捕撈行為,我和執法人員一起到點蹲守,從晚上九點到凌晨四五點,連續蹲守了18個晚上。和長江打了幾十年交道的我,對魚類習性等了如指掌,也熟知偷捕者什麼時候出船、在哪裡下網。靠著這些知識,我每天都在自己的護魚區來回穿梭,希望做個有本事的護魚員。我心裡只有一個願望:長江養育了祖上數輩人,現在,該我好好為她做點事了。

國務院有關部門和長江流域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及其有關部門應當加強長江流域生態環境保護和綠色發展的宣傳教育。——長江保護法第十四條

上岸漁娘的幸福新生活

講述人:江蘇省南通市天生港鎮街道通燧社區旗袍隊隊長 朱美蘭

40年前,我嫁給了打魚為生的倪小紅。那時的婚禮很簡單,就在漁船上貼了幾個「囍」字,第二天照樣打魚。婚後不久,丈夫視力退化嚴重,我就當起「船老大」,扛起了新家的希望。半生的操勞就此開始,靠著打魚,全家過上了幸福的生活。

2014年夏天,為響應長江大保護號召,我參加了南通第一批漁船上岸拆解行動。站在那艘陪伴我和家人30餘年的漁船上,我有太多不舍,但看著每況愈下的長江生態,我就覺得,非這樣做不可。大哭一場後,我開著漁船駛向如皋造船廠,親眼看著它被拆解。

不久後,我們街道的漁民全部上岸,捕魚生活成了歷史。上岸了就是岸上人,為了幫上岸的漁娘姐妹們適應新生活,我們在社區幫助下組建了「上岸漁娘旗袍隊」,每天積極活動。漸漸地,旗袍隊在社區有了名氣,參加了市裡組織的各種演出,秀出了漁娘們的上岸新生活。

如今,國家保護長江的力度越來越大,長江兩岸越來越美,看著別提多舒心了。社區還組織退捕漁民成立護江志願服務隊,我主動加入,巡江護江。我想,我離不開這條江,保護它,就是保護我們的新生活。

國務院有關部門和長江流域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及其有關部門應當採取措施,保護長江流域歷史文化名城名鎮名村,加強長江流域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繼承和弘揚長江流域優秀特色文化。——長江保護法第十五條

讓長江文明研究薪火相傳

講述人:武漢大學長江文明考古研究院院長 劉禮堂

長江文明,燦若星河。早在遠古時代,長江流域就是中國境內最早出現人類活動遺蹟的地區。進入文明時代,上遊的西藏昌都卡若文化、四川三星堆文化,中遊的大溪文化、屈家嶺文化、石家河文化,下遊的河姆渡文化、良渚文化……數量眾多的新石器文化在長江流域廣闊大地上發展綿延。到了信史時代,長江上中下遊分別形成了巴蜀文明、荊楚文明、吳越文明,它們與黃河流域各文明互動交融,最終百川入海,共同塑造了恢宏浩蕩的中華文明。

研究長江文明,是推動長江流域高質量發展的重要環節。2020年11月14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全面推動長江經濟帶發展座談會上的重要講話中強調,「要保護好長江文物和文化遺產,深入研究長江文化內涵,推動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幾十年來,長江文明考古研究已經積累了豐厚的成果和研究經驗。

2020年12月,武漢大學長江文明考古研究院掛牌成立。現在,我們正在對湖北襄陽鳳凰咀遺址進行考古發掘。該遺址的發現將襄陽的城市發展史向前推進了兩千多年,是中華文明多元一體格局在形成期的又一例證,已被列入第八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同時,研究院的平臺建設和隊伍建設也是重要任務。

當前,學界以整個長江文明作為研究對象還不多見。我以前致力於長江上中遊民俗文化研究,發現整個長江流域的文化都有某種共性。這種共性究竟是什麼?我產生了濃厚興趣,開始對長江文明進行整體研究。在此過程中,最大的收穫,就是帶動了越來越多的學生進入長江文明這個研究領域。我想,長江奔流不息,關於長江文明的研究也要薪火相傳。

【網友關注】

長江流域治理翻開新篇章

長江保護法出臺備受網友關注。網友一致肯定長江保護法對於保護長江流域生態平衡的戰略意義,「為了子孫後代」成為高頻詞。網友「陶彩娣」說,「說一千道一萬,長江保護法出臺,是為我們的子孫後代造福」。

網友普遍認為,「全面禁捕」是擺脫涸澤而漁式思維的關鍵舉措,點讚全面禁止生產性捕撈、嚴控採砂,並建議對電魚毒魚、非法採砂等違法行為加大處罰力度。部分網友對於休閒垂釣等個人活動是否受法規限制存在疑問。

期待長江早日重回「水闊魚躍」的勝景,恢復生物多樣性、保護瀕危野生動物,是眾多網友的關注所在。網友「異想天開吧」稱,「活化石江豚有救了,不會像白鰭豚那樣滅絕了」。

借鑑長江保護經驗、規範其他流域治理也是網友強烈呼籲的。大家認為,應借鑑流域治理中跨地域「統一調度、統一管理、統一協調」的總體思路,持續改進黃河、淮河等流域的治理與保護。(光明網數據新聞工作室)

(項目團隊:光明日報記者 張勝、劉華東、張國聖、王斯敏 光明網記者 張夢澤 光明日報通訊員 何燕)

《光明日報》( 2021年01月06日 07版)

來源:光明網-《光明日報》

相關焦點

  • 《長江保護法》揭開母親河保護新篇章
    長江是中華民族的母親河,是我國重要的戰略水源地、生態寶庫和黃金水道。但是,近年來長江各類水汙染問題的交織出現,加上水資源配置開發不合理,使長江流域的生態系統受到嚴重影響。《長江保護法》於2020年12月26日通過審議,並將於2021年3月1日施行。《長江保護法》的出臺,揭開了母親河保護新篇章,具有重要意義。
  • 保護長江流域,十年禁漁只是第一步
    正因如此,近年來有業內人士頻繁敲響警鐘,提出如果再不加以重視,長江甚至會在未來面臨「無魚」危機。不過,幾乎就在白鱘滅絕的新聞傳出的同時,長江禁漁十年政策終於落地——農業農村部宣布,從2020年1月1日起,長江流域的重點水域將分類分階段實行漁業禁捕,最遲自2021年起實行暫定為期10年的常年禁捕。
  • 長江活化石,法律來保護(地方立法新實踐)
    「為中華鱘進行專門立法是完善上海野生動物保護制度體系的必然要求。」上海市農業農村委員會主任張國坤說,早在上世紀90年代,上海已經根據野生動物保護法等法律法規,對野生動物的保護和管理作了相應規定,但針對單一物種保護還缺乏專門的法規,中華鱘保護作為一個系統工程,需要全社會的共同參與,「要通過一部法,充分調動各方面積極性,形成工作的合力。」張國坤說。
  • 長江流域水資源生態環境保護實現三大歷史性轉變
    長江流域水資源生態環境保護實現三大歷史性轉變    新華社武漢2月22日電(記者楊希偉)經過60年的治理開發與保護,長江流域的水資源及生態環境保護不斷加強,優良生態得到有效維繫,實現了三大歷史性轉變。    60年來,長江委不斷加大水資源保護力度,基本建成了覆蓋長江流域主要江河、湖泊和水庫等水體的水環境監測網絡,初步建立了以水功能區管理為基礎的流域水資源保護管理體系,飲用水源地保護、入河排汙口管理逐步實現規範化,長江水質總體良好。長江委水資源保護局局長洪一平說,2008年,長江流域優於三類水質標準的河長佔總河長的比例升至69.1%。
  • 代表委員聚焦長江黃河流域生態環境保護
    長江和黃河是我國境內的重要河流,今年兩會,有很多代表委員熱議如何加強長江和黃河流域的生態環境保護工作。他們建議,就相關流域的生態環境保護編制和出臺有針對性的研究報告、管制規劃和實施辦法等,強化環境汙染物的監管和防治,完善風險評價體系,推動生態環境持續改善。
  • 重慶兩案例入選長江流域水生態司法保護典型案例
    所分享內容為作者個人觀點,僅供讀者學習參考,不代表本號觀點9月25日上午,最高人民法院在南京舉辦新聞發布會,發布《長江流域生態環境司法保護狀況》及典型案例。最高人民法院副院長陶凱元、最高人民法院環資庭庭長王旭光出席發布會介紹相關情況並回答記者提問,最高人民法院新聞發言人李廣宇主持發布會。
  • ——長江流域和黃河流域生態環境司法保護綜述
    為了讓母親河水清岸美的容顏永駐,人民法院上下求索、只爭朝夕,以司法之力護航長江、黃河流域生態環境保護和高質量發展,不斷上演利劍斬「汙」、鼎力揚「清」的生動實踐,在中華大地上書寫著一篇又一篇綠色傳奇。  司法助力,織密織牢江河「防護網」  保護母親河,事關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和永續發展的千秋大計。
  • 為什麼我國的「經濟重心」最早形成在黃河流域,而不是長江流域?
    我國位於亞歐大陸東部,我國西部有世界上平均海拔最高的青藏高原,使得我國的地勢呈現為西高東低,因此我國的河流水系大多「自西向東」流動,比如長江、黃河、珠江、淮河等河流,在我國的大江大河中,黃河和長江都被譽為我國的「母親河」。
  • 以法之名保護好長江母親河
    12月23日,長江保護法草案(以下簡稱草案)提請十三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十五次會議審議。作為我國第一部流域法律,草案貫徹落實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把生態修復擺在壓倒性位置,作出建立綜合管理體系、加大對違法行為的處罰力度等制度設計,對保護長江流域生態環境有重大意義。
  • 【我國將推進黃河流域生態保護 環保增量空間可觀】中共中央政治局...
    【我國將推進黃河流域生態保護 環保增量空間可觀】中共中央政治局8月31日召開會議指出,審議《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規劃綱要》等文件。要求因地制宜、分類施策、尊重規律,改善黃河流域生態環境。要大力推進黃河水資源集約節約利用,把水資源作為最大的剛性約束,以節約用水擴大發展空間。
  • 我國出臺長江保護法守護母親河
    我國出臺長江保護法守護母親河新華社北京12月26日電(記者高敬)歷經三次審議,長江保護法來了!12月26日,十三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二十四次會議表決通過長江保護法。這部法律將從2021年3月1日起施行。長江保護法包括總則、規劃與管控、資源保護、水汙染防治、生態環境修復、綠色發展、保障與監督、法律責任和附則9章,共96條。
  • 生態環境部介紹我國生態環境保護法律法規和標準建設有關情況等
    配合立法機關制定出臺了《土壤汙染防治法》《核安全法》等兩部新的法律,填補土壤汙染防治和核安全領域的立法空白,使我國的生態環境法律體系更趨於完善。《固體廢物汙染環境防治法》修訂草案,已報國務院審議通過後,提請全國人大常委會審議。上個月底,全國人大常委會已進行初次審議。修訂了《環境噪聲汙染防治法》和《環境影響評價法》中涉及機構改革帶來的職能和部門名稱變化,以及「放管服」改革帶來的許可資質管理相關條款。
  • 物種保護 為長江添活力(大江大河·長江保護這五年④)
    揚子鱷已經在地球上生活了2億多年,曾廣泛分布於長江中下遊地區。因自然環境變遷與人類活動幹擾,其分布範圍逐漸縮小,種群數量銳減。到上世紀70年代末,野生揚子鱷總數已不足500條,零星分布於皖東南地區和皖、浙交界地帶。為拯救這一珍稀物種,我國把揚子鱷列為國家一級保護動物,並相繼建立了人工繁育中心和自然保護區。
  • 長江流域水質總體為優
    長江流域水質總體為優監測509個水質斷面中一類水質佔3.3%二類水質佔67%近日,農業農村部長江辦、生態環境部長江流域生態環境監督管理局、水利部長江水利委員會和交通運輸部長江航務管理局在漢聯合發布
  • 把保護長江母親河納入法治軌道——全國人大常委會組成人員熱議...
    新華社北京12月27日電(記者高敬)如何用好法律武器保護長江母親河?27日,全國人大常委會組成人員分組審議了長江保護法草案。全國人大常委會組成人員認為,為保護長江流域生態環境專門立法重要而緊迫,並對這部法律草案提出了意見建議。
  • 長江保護法通過!水質監測設備將迎來更多需求
    作為中國第一大河,長江用佔全國總量35%的水資源,全流域支撐起佔全國總量40%人口和生產總值,不僅是十分重要的種質資源庫,更在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和生態環境保護中佔有十分重要的戰略地位,是中華民族永續發展的重要支撐。
  • 長江流域多座水電站未批先建 河床乾涸汙染嚴重
    ■將新聞進行到底  四川和雲南省,是我國水能最豐富的地區。沿著岷江、金沙江驅車前行,往往車程不到10分鐘,就能看見一座或大或小,運行中或正在建設中的水電站。而裝機規模僅次於三峽、溪洛渡水電站,目前為我國第三大水電站。按照計劃,向家壩水電站首臺機組將於今年投產發電。  向家壩成跨區域調水「源頭」  除發電外,一般大型水利樞紐都具有防洪、供水、灌溉和航運等多重功能,向家壩水電站也是一樣,並成為跨區域調水的「源頭」。
  • 公報顯示:長江流域水質總體為優,一些珍稀生物的保護形勢依然嚴峻
    新華社武漢12月20日電(記者李思遠、譚元斌)多部門近日聯合發布的長江流域水生生物資源及生態環境狀況公報顯示,長江流域水質總體為優,重要漁業水域水質良好,但一些珍稀特有水生生物的保護形勢依然嚴峻。農業農村部長江流域漁政監督管理辦公室、生態環境部長江流域生態環境監督管理局、水利部長江水利委員會、交通運輸部長江航務管理局等長江流域管理部門近日聯合發布了《長江流域水生生物資源及生境狀況公報(2019年)》。公報顯示:2019年長江流域水質總體為優。
  • 為什麼最早的國家出現在黃河流域,而不是長江流域
    長江 黃河 我國有兩條母親河:長江與黃河。無論是長度還是流量,長江都遠遠超過黃河,長江流域的自然條件也要好於黃河流域。
  • 此河流域面積大過長江,含水量是黃河7倍,本為我國內河卻被分割
    ▲奔湧不息的黃河 我國最長河——長江,也是亞洲的第一長河,同樣發源於有著「世界屋脊」之稱的青藏高原除是中國水量最豐富的河流以外,長江也是世界水能第一大河,長江水資源總量達9616億立方米,佔全國總徑流量的36%,是當之無愧的中國第一大河。然而鮮為人知的是,中國東北還有一條河流,流域面積超過長江,徑流量更是黃河的7倍,它就是東北邊境河流——黑龍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