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昭陵,清代皇家陵寢和現代園林景觀完美結合

2020-11-03 一個蟲蟲的旅行

中國那麼大,我想去看看。帶你去一個你曾經去過或者沒去過的地方。

清昭陵,清代皇家陵寢和現代園林景觀完美結合

2015年7月瀋陽北陵公園門票50元

清昭陵是清朝第二代開國君主皇太極以及孝端文皇后的陵墓,是清初「關外三陵」中規模最大、氣勢最宏偉的一座。因在清盛京(瀋陽)北郊,俗稱北陵。1927年被奉天市政公所闢為公園對外開放,不再是帝王的神陵,如今是瀋陽北陵公園。

1626年努爾哈赤辭世,八子皇太極繼承汗位,將女真改稱滿洲。1636年皇太極在瀋陽皇宮中正式登基稱帝,改大金國為「大清」。1643年52歲的皇太極死於盛京皇宮。按滿族的舊俗皇太極死後一周年進行火化。即位的順治為他建陵,陵名由嗣皇帝欽定。昭陵始建於崇德八年(1643),竣工於順治八年(1651),封陵山曰隆業山。康熙、嘉慶年間對昭陵曾加以增建修繕。

昭陵現存建築38座(組)。作為清朝興起之初營造技術水平的代表建築,清昭陵基本沿襲了明代的皇陵規制,建築形式又融入了滿族興起時期的地方特色和民族風格。平面布局遵循前朝後寢的原則,自南向北由前、中、後三部分組成,其主要建築都建在南北中軸線上,兩側建築採取對稱形式分布。

前部,從下馬碑到正紅門,包括華表、石像生、石牌坊、更衣廳、宰牲廳。

下馬碑

北陵周圍有6座下馬碑,用漢、滿、蒙、回、藏五種文字刻著親王以下各等官員至此下馬。

望柱

神橋,三孔拱形石橋,橋下是玉帶河。神橋是清朝帝王陵寢中普遍使用的建築形式,除風水作用外還有裝飾陵寢及實用價值。

石牌坊,也稱為石牌樓,嘉慶六年即1801年增建。

穿過石牌坊就到了正紅門,是陵寢的總門戶。東西兩側一字琉璃袖壁。袖壁上鑲嵌著五彩琉璃行龍,所以又叫做龍壁。三洞拱門正中的一道叫做神門,是供清太宗和孝端文皇后神靈出入的門戶,只有在大祭時開啟,只許抬祭品的官兵從此門進陵。東側為君門是皇帝祭陵時走的門,西側為臣門,是祭祀大臣走的門。

正紅門前的東西兩側各有一組院落。東側更衣亭是皇帝謁陵進祭時更衣、洗漱的地方。西側宰生亭,又稱省牲亭,是祭祀時宰殺豬、牛、羊的地方。

中部,從正紅門到方城,包括華表、石象生、碑樓和祭祀用房。

進正紅門從中間為中軸線神道,它是清太宗和孝端文皇后神靈出入陵墓的道路,與神門一樣,除了抬祭祀品的官員可以行走外,其他任何人包括皇帝絕對禁止亂行。

神道

神道的兩側依次是華表1對,石獸坐獅、坐獬豸、坐麒麟、立馬、臥駱駝、立象6對,被稱作十二御林。神道一直通向陵寢後部,是整個陵寢的中軸線。

麒麟

立馬

神道中央的神功聖德碑亭,又名大碑樓,與正紅門相對,為頌揚墓主而建,立有康熙御筆的「大清昭陵神功聖德碑」。康熙二十七年(1688)立。

在碑樓北面的東西兩側,各有兩座三間青磚瓦房,都是當年的祭祀用房。東側的兩座為儀仗房和果房,西側兩座為茶膳房和滌器房。

望柱,立在碑樓兩邊,主要用途是裝飾和豐富陵寢建築內容。

後部,方城、月牙城和寶城,是陵寢的主體。

方城建成於順治八年(1651),仿照盛京陪都城堡輪廓外形建造,是盛京城的縮影,也是昭陵主體祭祀區。在秦漢唐宋時期,皇陵圍成方形,每面各開一個門,封土居於中央,這就是方城的來由。明代朱元璋對以前陵製做了重大改革,其中一項就是把陵院由方形改為長方形,三進院落,前方後圓,封土在最後一個院落,只留南面一個大門,明陵稱為恩門,清陵稱隆恩門,俗稱宮門。

隆恩門是方城的正門,門的頂部是門樓,俗稱五鳳樓,高3層是昭陵的最高建築。

隆恩殿是陵寢的正殿,又稱享殿,居於方城中心,它是供奉皇太極和孝端文皇后神牌的地方,也是舉行祭祀大典的場所。建於崇德八年(1643),順治七年(1650)定名為隆恩殿,康熙三十年(1691)改建。

殿內中間有一大暖閣,又稱寢宮或神閣。閣內有寶床,帷幔、衾枕等臥具。大暖閣裡有一小暖閣,又叫神龕,裡面供放著帝後的神牌。在大暖閣前還有帝後的龍鳳紋寶座,大祭時將神牌從暖閣中移至寶座上接受祭享。寶座前設有供桌,用來擺放祭品。

隆恩殿兩側輔以東西配殿。東配殿用於存放大祭時的祝板、制帛。每當隆恩殿大修時,隆恩殿內的神牌、寶座、五供等移到這裡供奉。西配殿是舉行忌辰大祭禮時供喇嘛誦經作法的場所,只用於做佛事用。

焚帛亭,祭祀時,先將祭詞寫在帛上,再三拜九叩,讀祭文,哀畢,變將祭帛放入焚帛亭內燒掉。燒祭時主祭人要站在月臺西南角的望燎位上觀看,以盡孝道。這種儀式叫望燎。是祭掃的最後一道程序。

隆恩殿後面有石柱門(二柱門)、石五供和券洞門,券洞頂端是大明樓。古代只有皇帝陵內才可以設置石柱門,也叫照牌、沖天牌坊,為嘉慶年間增設。

石柱門後是石祭臺,石祭臺上有五件石雕:中為香爐、兩側有香瓶和燭臺各一對,不能實用,象徵香菸永旺,神火不滅,仙花常開。

券洞門之上的明樓是陵墓的標誌,明樓內立有一塊漢白玉石碑,開光部分刻有昭陵二字,這座石碑又叫聖號碑,刻寫的是清太宗的廟號和諡號。

月牙城是陵寢建築布局中方城與寶城之間出現的一個特殊空間,利用這裡蹬道可上下方城和寶城。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月牙象徵人缺,有悲傷離散之意,以此來表示對墓主的哀悼。

寶頂尖上不偏不倚長著一棵榆樹,這裡的傳說就不敘述了。神榆老化枯死,現為80年代末補栽。

方城城牆四角有角樓。角樓上有一寶葫蘆,寓意陵寢平平安安。

相關焦點

  • 原創:2018年初隨拍瀋陽清昭陵
    清昭陵是清朝第二代開國君主太宗皇太極以及孝端文皇后博爾濟吉特氏的陵墓,佔地面積16萬平方米,是清初「關外三陵」中規模最大、氣勢最宏偉的一座。位於瀋陽(盛京)古城北約十華裡,因此也稱「北陵」,是清代皇家陵寢和現代園林合一的遊覽勝地。
  • 美麗中國旅遊景點推薦第23期:瀋陽北陵公園,世界文化遺產清昭陵
    1643年(清崇德八年)清太宗皇太極和孝端文皇后博爾濟吉特氏的陵墓昭陵建成。 1927年,奉天省政府將清昭陵闢為公園,因位於市區北部,故得此名。清昭陵是瀋陽名勝古蹟之一,是我國古代建築的精華,也是漢滿蒙民族文化交流的典型。
  • 初秋途徑瀋陽,匆匆走過大帥府和清昭陵
    4/走過清昭陵 選擇去清昭陵,一是因為它是清代皇家陵寢和現代園林合一的遊覽勝地,二是它的面積只有16萬平方,相比南京170萬平方米的明孝陵,可以輕鬆的走走看看。
  • 東北冰雪(二一) 瀋陽皇太極昭陵(上)
    年),至順治八年(1651年)基本建成,後歷經多次改建和增修而呈現現在的規模。1927年,奉天省政府將昭陵及周邊官地開闢為北陵公園。陵寢建築的平面布局遵循「前朝後寢」的陵寢原則自南向北由前、中、後三個部分組成,布局以昭陵、神道為縱軸,延伸南北形其主體建築都建在「中軸線」上。建築由南至北依次為:前部,從下馬碑到正紅門,包括華表、石獅、石牌坊、更衣廳、宰牲廳;中部,從正紅門到方城,包括華表、石象生、碑樓和祭祀用房;後部,是方城、月牙城和寶城,這是陵寢的主體(維基百科)。
  • 皇家園林旁的這家燒烤店裡並無燒烤,卻在盛京做到絡繹不絕數十年
    清昭陵是清朝第二代開國君主太宗皇太極以及孝端文皇后博爾濟吉特氏的陵墓,位於瀋陽城北,因此也稱「北陵」,是清初「關外三陵」中規模最大、氣勢最宏偉的一座,是清代皇家陵寢和現代園林合一的遊覽勝地。附近街巷也大都以「陵」字命名。
  • 瀋陽清昭陵風光
    清昭陵,清朝第二代開國君主太宗皇太極的陵墓,位於盛京(瀋陽)北部,因此也稱"北陵"。陵園佔地面積16萬平方米。建築的平面布局遵循「前朝後寢」的陵寢原則,自南向北由前、中、後三個部分組成,其主體建築都建在中軸線上,兩側對稱排列。
  • 實拍瀋陽清昭陵,皇太極的陵墓真宏偉,深度遊覽,圖文全方位講解
    這座佔地面積16萬平方米皇家陵園每年吸引著大量遊客慕名而來。今天,筆者萬小琦就為您全面介紹一下瀋陽清昭陵。走進北陵公園正門,便是一條筆直的路,一座通向清昭陵的正紅門,這條路便是清昭陵的中軸線。我國古代建築十分講究對稱,尤其皇家建築,都是以中軸線對稱而建。如北京故宮、北京天壇、瀋陽的「一宮兩陵(瀋陽故宮、清昭陵、清福陵)」,尤其是北京故宮的中軸線已經成為了北京城的中軸線。
  • 瀋陽北陵公園之清昭陵漫遊
    1643年(清崇德八年)清太宗皇太極和孝端文皇后博爾濟吉特氏的陵墓昭陵建成。 1927年,奉天省政府將清昭陵闢為公園,因位於市區北部,故得此名。由南至北依次為:前部,從下馬碑到正紅門,包括華表、石獅、石牌坊、更衣廳、宰牲廳;中部,從正紅門到方城,包括華表、石象生、碑樓和祭祀用房;後部,是方城、月牙城和寶城,這也是陵寢的主體。
  • 清朝歷代皇帝的陵寢都在哪?
    在歷代帝王的心目中,陵寢是至高無上,神聖不可侵犯的聖地。清朝自皇太極建立以來,歷經二百七十五年,先後開闢了三處皇家陵園,即關外三陵、清東陵和清西陵,共建有皇帝陵十二座、皇后陵七座、妃園寢十座。在陵區外圍還建有王爺、公主、大臣、保姆等大量陪葬墓。大清入關以前的關外三陵,分布在遼寧新賓的永陵(興京陵)、遼寧瀋陽的東陵(福陵)和北陵(昭陵)。
  • 頤和園與蘇州園林:皇家園林與私家園林有什麼不同?
    中國園林歷史悠久,源遠流長。包括宏大的皇家園林和精巧的私家園林,這些建築將山水地形、花草樹木、庭院、廊橋及楹聯匾額等精巧布設,使得山石流水處處生情,意境無窮。 我們常說的皇家苑囿和私家園林,其實就是中國古典園林的兩大類型。北海頤和園、避暑山莊等都屬於皇家苑囿,規模宏偉、氣勢磅礴是其主要特徵。
  • 你知道清代皇家園林都有哪些嗎?
    你知道清代皇家園林都有哪些嗎?皇家園林一般與皇宮相毗連,相當於私家的宅園,稱為大內御苑。大多數皇家園林建在郊外風景優美、環境幽靜的地方,一般與離宮或行宮相結合。讓我們看看清代皇家園林都有那些。圓明園以其宏大的地域規模、傑出的營造技藝、精美的建築景群、豐富的文化收藏和博大精深的民族文化內涵而享譽於世,被譽為「一切造園藝術的典範」。承德避暑山莊中國古典園林的最高範例承德避暑山莊,又名「承德離宮」或「熱河行宮」,位於河北省承德市中心北部,是清代皇帝夏天避暑和處理政務的場所。
  • 旅遊學歷史:孝莊文皇后的昭西陵為什麼建在清東陵風水牆之外
    這樣一位優秀的賢后,這樣一位倍受子孫和後人尊崇的皇后,為什麼死後沒有進入清朝的皇家陵寢,卻孤零零的屹立在風水牆之外呢?還有傳說孝莊下嫁多爾袞丟了愛新覺羅家族的顏面,所以把她孤零零葬在陵區大門及風水牆之外,就是罰她給皇家世世代代子孫守著門戶。再有就是民間「託夢定陵址」說。相傳,康熙把祖母靈柩抬回瀋陽,當靈柩經過清東陵時,抬靈柩的繩子斷了,再怎麼抬都抬不起來了。孝莊就託夢給康熙,就讓她在此安歇吧。康熙遵照祖母夢境,就在靈柩斷繩處修建了暫安奉殿。
  • 皇家園林與其他典園林相比,大多規模宏大,體現了皇家的氣派
    經過幾千年的傳承,中國皇家園林在這些領域取得了極高的成就,與其他類型的古典園林相比,既有共性,又有自身的個性,充分體現了皇權的尊崇和皇家的氣派,同時也表現出精雅、細膩的藝術特色。相比私家園林而言,歷代皇家園林建設之初都進行了精心的選址和總體規劃,或依託天然山水展開,或起造於大片平地,或營建於宮禁內部,通過山形水系和建築、花木的組合,形成不同的布局形式。
  • 園林景觀「生態」結合「人文」 美麗更添色
    中國園林網6月25日消息:園林景觀的基本成分可分為軟質和硬質:軟質如樹木、水體、和風、細雨、陽光、天空;硬質則包含鋪地、牆體、欄杆、景觀構築等。但是生態性的園林景觀不只是單一的閣樓花木,雕塑建築,更應富含文化底蘊和地域特色,使其在大自然中展現人文生態美。園林景觀的美不僅僅只有自然美,人工美,更需要內在的美——人文美。一些地方政府為美化城市,積極投入到「森林圍城」的工作中,東邊造景,西邊拆林,不僅不注重園林的生態性,還勞民傷財。但值得慶幸的是,越來越多的城市開始重視生態文明建設,園林景觀遍地開花。
  • 清昭陵四大謎團,每個謎團背後都有一個精彩故事,卻至今無人能解
    清昭陵位於瀋陽古城北約5千米的地方,是清太宗皇太極和其皇后的合葬墓。相比其它的帝王陵,清昭陵並不突出。但人們卻對之趨之若鶩,究其原因恐怕要數籠罩在這座帝陵上的四大謎團了。清昭陵的第一個謎團要數它的名字了,即為何要用「昭」字作為陵名。
  • 清東陵和清西陵同為皇家陵墓群,你了解它們相同和不同之處嗎
    清西陵都是清代皇家陵墓群,是我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都是國家AAAAA級旅遊景區、世界遺產。墓葬的五位清代皇帝分別是順治、康熙、乾隆、鹹豐和同治,另外還有皇后(15位)、妃嬪(136位)、阿哥(3位)以及2位公主等,共計161人。
  • 2020想去中國瀋陽旅遊的景點:方特,世博園,北陵公園,昭陵
    公園內有清昭陵為主體的古建築群和寬闊的湖面,以及松濤林海,構成山、水、樓、林一體的中國園林風貌。1927年,當時的奉天省政府將清昭陵及周邊官地開闢為北陵公園,布局以昭陵、神道為縱軸,延伸南北形成中軸線。如今的北陵公園西側有象徵中日友好的友誼園和玲瓏剔透的芳秀園、杜鵑園等。
  • 中國最大帝王陵墓群:宋陵之宋仁宗永昭陵
    集中埋葬在河南省鞏義市,佔地達156平方公裡,是我國三大皇家陵墓群之一,也是埋葬帝王將相最多,面積最大的皇家陵墓群。宋陵歷史悠久,規模宏大,在我國歷史上地位極其重要,宋陵的集中埋葬為後來的明清所沿用,可謂是承上啟下。1982年宋陵被公布為第二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永昭陵是北宋第四代皇帝宋仁宗趙禎的陵寢,位於今鞏義城區南部,也是北宋保護最為完好的帝陵之一。
  • 景觀知識分享,園林景觀的風格特點有哪些?
    在同一個國家,由於時代不同,不同時期的園林風格也不同。就義大利和法國而言,他們已經擺脫了古典園林風格的束縛,發展成為浪漫的自然園林。歐洲和美國各國的園林打破了原有的界限,與整個城市和郊區的園林和綠地融為一體,並從生態學的角度進行了改造。我國現代園林也正在擺脫傳統園林風格的影響,以植物造景為主。園林建築往往輕巧精緻,色彩明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