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時代周報
時代周報記者 盛瀟嵐
面對疫情造成的經濟衰退,貨幣大規模「放水」卻沒有造成通貨膨脹,這是否會成為應對危機的「靈丹妙藥」和「金鑰匙」?
12月12日,在三亞·財經國際論壇上,全國政協常委、外事委員會主任、財政部原部長樓繼偉表示,各國央行貨幣政策不斷地「放水」,反映為金融資產價格、房地產價格的上漲,不反映為一般貨物和服務的價格上漲。
大規模發行貨幣並沒有造成通貨膨脹,反而支持了發債。企業發債,國家財政也大幅度發債,就出現了所謂「赤字貨幣化」問題,它是一個常態,也沒有害處,不會造成通貨膨脹。「對於財政直接向央行透支,這種理解上的『赤字貨幣化』我是堅決反對的,這是違法的。」樓繼偉說。
貨幣政策「放水」,放出流動性,給金融機構互加槓桿提供了巨大空間。首先表現為金融資產價格的上漲;然後就是房地產價格上漲;再加上收入分配,這種情況下,收入分配差距擴大,而「沒有多少錢能夠進入金融市場的人則是受害者」。
同時,樓繼偉指出,積極寬鬆的貨幣政策未來要退出,應思考如何退出,退得不好也會出大問題。
「我們現在是債務的積累期,對應著經濟衰退期,而不是過去的債務積累期對應經濟繁榮期。這時候貨幣政策如果退出不當就會觸發一些風險,特別是資產價格已經過高的時候,怎麼退是一個比較大的問題。」
他還表示,2020年是一個轉折點,非常多的跨境投資湧現出來,包括內地資金向香港投資,也包括國際投資進入中國,帶有流動性的配置都在擴大。但是中國什麼時候成為金融中心和真正的儲備貨幣國家,樓繼偉認為尚早,需要人民幣在資本項下完全開放,這還是比較難做到的。
投資方面,樓繼偉建議,還是應該分散配置。對發達國家要配置,同時增加對東亞的配置。東亞是此次疫情衝擊下表現最好的地區,中國今年是大國中唯一正增長的國家,或將帶動東亞今年擺脫經濟負增長。美國貨幣政策逐步退出的時候會造成全球的外溢性,而東亞地區受到的外溢性衝擊會小一些。